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_张淑贞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62009一、引言
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特拉维夫学派又被称为“以色列学派”,是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左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里研究的内容很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描写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与翻译规范,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目标,以及翻译规范的定义、分类等;(2)个案研究(case study),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译本的研究来发现制约翻译活动的规律,即翻译规范;(3)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与译者的培训,指出如何运用翻译规范理论对于译者进行培训。这三方面各有侧重,但都以翻译规范为核心。
二、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
霍姆斯(Holmes)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1]10,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研究的重要性,划定了描写翻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并且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
—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的方法和翻译的定义
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制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规范性翻译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总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没有看到或是不愿意承认世界上实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翻译”,并且“把自己局限在语言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考虑文化的大环境”[2]447。而图里提出以译语为导向(target oriented)进行研究,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图里把译著视为译语文化中的既成事实(culture fact),不去判断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图里指出,经验学科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限定的描述。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他认为,描写研究方法是形成理论的最好方法[1]1。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这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主观推断和规定性论述,从而实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3]30。图里从译语文化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翻译。他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系统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有目的的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1]32。由此,描写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译本,也包括曾不被认为是翻译的翻译,例如改译、编译、和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等等。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文化环境中产生出不同译本的影响因素。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即翻译规范。
(二)翻译规范的概念和分类
图里认为,翻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超越了源语文本、语言之间的系统差异、翻译中涉及到的文本传统、甚至译者的认知能力的范畴,处于社会文化的层面。处于规则(rule)与特性(idiosyncrasies)之间的社会约束(constraints)就是规范(norms)[4]51。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而且同时要受到译语规范的约束和源语规范的约束。
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初步规范(preliminary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两大类。初步规范也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翻译政策的考虑,即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例如什么作者、哪些文学类型、学派、源语文献等等。二是关于翻译直接性的考虑,即是否接受从另外一种语言而不是源语来进行翻译。例如是否允许从另外一种中间语进行翻译,什么中间语被允许使用或禁止使用或被接受或更受欢迎等等。初步规范在翻译活动还没有开始前便发挥了作用[4]53。
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操作规范影响文本的模板,即语言材料的模式和文本的实际文字表达。其中,模版规范(matricial norms)决定代替源语材料出现的译语材料的形式和它在文本中的位置与分割。模版规范还决定
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
张淑贞,赵宁
摘要: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中国的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描写翻译研究;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6-0136-02
作者简介:张淑贞(1979-),女,内蒙古达拉特旗人,中国民航大学(天津300300)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赵宁(1957-),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语言学。
收稿日期:2008-11-27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72202)。
省略、增加和位置改变的程度。而文本语言规范(textual-lin-guistic norms)影响或决定译者实际上选择什么译语材料来代替源语材料,或作为源语材料的对等物。文本规范可以是纯语言性的,或者是文学性的[4]54。
在初步规范和操作规范之外,图里还提出了首要规范(initial norm)的概念,并且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即译者要么以原文为准则,遵循源语的语篇关系和规范,要么遵循译语以及译语文学多元系统(或该系统的一部分)的语言和文学规范[4]55。首要规范决定一个译者翻译某篇作品(甚至是文学作品)时的整体取向。图里指出,大部分翻译作品都不会处于两个极端,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某一个位置,也就是说,译者会决定牺牲某些源语文化的“规范”,同时也会尝试打破某些译语文化的“规范”,具体位置在译者考虑过“首要规范”后决定。较少牺牲源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充分翻译”(adequate translation);而保留较多译语文化规范的翻译对于译语文化来说是一种“可接受翻译”(acceptable translation)[4]55。
图里之所以把规范作为其理论核心,一是因为规范是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因素,也是解释包括翻译活动在内的社会活动的关键范畴;二是确立规范可为订立规约翻译行为的法则提供依据[5]64。而要确立规范和法则,就必须进行大量的个案研究。
三、个案研究
图里理论的构建可概括为三步:首先把译文置于译语文化系统内检验其显著性和可接受性;然后把源语文本同译语文本进行比较,辨识译语文本游离源语文本的动因,从中概括、抽象出翻译行为规范;最后把所析取的规范确立为规约未来翻译行为的法则[5]64。其中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的。
图里的个案研究主要以外国文学作品的希伯来语译本为对象,包括:1930至1945年之间翻译成希伯来语的文学作品的翻译规范研究,德国儿童文学的希伯来译本研究,莎士比亚诗歌的希伯来译文研究等。
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图里总结了两条翻译的普遍法则:一是渐进标准化法则(the law of growing standardization);二是干涉法则(the law of interference)。第一类法则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译语代码集中已有的惯常用法,源文本中析出的文本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被整合乃至完全忽视”[1]268。图里认为,译者把源语中新奇陌生的文本置换成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的内容或形式,译者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语读者更加顺利地接受译作。他借用了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提出译作的归化程度取决于翻译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翻译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愈是处于边缘位置,译作归化的程度就愈高[1]268-274。第二类法则指“在翻译过程中,构成源文本的各种现象(例如词汇特征、句法特征等)趋于向译语文本传递”[1]275。这种传递既可以是正传递(positive transfer),也可以是负传递(negative transfer)。该法则表明,源语文本对译语文本产生某种“默认”(default)作用。这样,欲使源语文本对译语文本不产生任何干涉作用(即无干涉输出),必须具备一些特殊条件,而且译者须做出特殊努力。图里指出,对干涉的容忍程度取决于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文学体系的威望;人们对从强势语言或文化译入的作品所持容忍度较高[1]275-279。图里不否认翻译规范的研究对翻译实践可能的指导意义,图里另一研究重点就是如何将翻译规范理论应用于译者培训之中。
四、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
图里指出:“规范可以用来确定翻译行为的合适程度,调整所有限制翻译的因素;掌握规范是在文化环境中成为一名译者的前提。”[1]53成为译者的过程必然涉及对于译语文化的规范的习得(acquisition)。图里认为这些规范通常是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内化而习得的。因此他提出了母语译者(native translator)的概念。
图里认为翻译不是一种天生的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译者的发展模式应该是译者从社会环境中不断获得反馈(feedback)直至获得翻译技能的过程。其中关键就是“在语境之中”(contextualization)[1]139-254。
与社会环境相比,学校环境中的译者培训有很多缺陷。首先,在学校环境中老师权威过于强大,学生们更倾向于相信老师的权威,去遵守那些僵硬呆板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学生们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忘掉他们所学的规则。其次,学校环境不是自然的环境。学生们缺乏环境的反馈。他们所获得的反馈大部分来源于老师,不仅数量少,而且是单方面的[1]255-256。但同时,图里认为翻译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产生与自然语境中翻译使用的语言本质一样的语言。当然,学校环境也有优点。统一、有秩序的课程安排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某些错误[1]256-257。
如何在学校环境下更有效地对译者进行培训?图里指出,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从翻译实例中自己总结提炼指导原则和规范的机会。因此,在培训期间,教学的指导原则应该是“经历、探索和发现”[1]256。首先,要选择那些不墨守成规的人(non-conformists)作为指导教师。其次,要鼓励学生对于他们同伴的表现给予反馈,甚至要做到直言不讳。再次,要摒弃标准化翻译教学中“我们知道更多”的立场,采用“一切都有价值”的口号,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总是有很多方法,而绝非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1]256-257。图里指出,译者培训的目的是使他们学会违反规范[1]258。
五、对于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中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先,翻译规范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翻译的普遍法则。描写性的翻译规范研究更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第二,规范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畴,为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翻译现象、最终合理解释各种翻译现象打下了基础。第三,翻译规范研究要求对大量的译本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研究,这就使得翻译研究趋于系统化、规模化。
参考文献:
[1]Toury·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金敬红.描写翻译研究评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1).
[3]苗菊.翻译准则:图里翻译理论的核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1).
[4]Toury,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
Jerusalem:Israel Academic Press,1980.
[5]张思洁.描述翻译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J].解放军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