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研究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文字复制比: 43.2% 跨语言检测结果: /
去除引用文献复制比:41.5% 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43.2%
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20.3%
重复字数: [ 7337 ] 总字数: [ 16975 ] 单篇最大重复字数: [ 3451 ] 总段落数: [ 2 ] 前部重合字数:[ 2672 ] 疑似段落最大重合字数: [ 4088 ] 疑似段落数:[ 2 ] 后部重合字数:[ 4665 ] 疑似段落最小重合字数: [ 3249 ] 指 标: 剽窃观点 剽窃文字表述 自我剽窃 一稿多投 过度引用 整体剽窃 重复发表 表格: 0 脚注与尾注: 22 47.5% (4088)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1部分 (总8603字) 38.8% (3249)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2部分 (总8372字) (注释: 无问题部分 文字复制比部分 引用部分) 剽窃观点(1)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1部分
1. 根据上述理论的陈述,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各国将民主参与作为应对新时代变化的手段,并从更广义的角度上对民主参与的方式、内容、趋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1. 我国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_第1部分
总字数:8603 相似文献列表 文字复制比: 47.5%(4088) 剽窃观点(1)
1 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研,究 - 豆丁网 40.1%(3451)
- 《互联网文档资源( )》- 2013 是否引证:否
2 行政管理和民主参与问题研究 12.4%(1065)
濮锦程(导师:张国山)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2009 是否引证:否
3 行政-商务百科 4.7%(408)
- 《网络(http://baike.aliqq.c )》- 是否引证:否
4 行政_互动百科 4.7%(408)
- 《网络(http://www.hudong.co )》- 是否引证:否
5 论西方民主 3.9%(337)
应克复 - 《学海》- 1998 是否引证:否
6 第二节 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百度文库 2.6%(221)
-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 )》- 2012 是否引证:否
7 公民的政治参与-百度文库 2.2%(193)
-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 )》- 2014 是否引证:否
8 论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政治参与
2.0%(168)
马雪艳(导师:梁丽萍) - 《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2010 是否引证:否9 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 1.5%(131)
陆志敏(导师:张旭昆) -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4 是否引证:否10 论社会行政主体 1.5%(131)
庞兰强(导师:杨海坤) - 《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2006 是否引证:否11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保障中的参与研究 1.4%(124)
宋坤(导师:吴东民) -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是否引证:否12 公共行政范式变迁视角下的文官制度改革 1.4%(124)
魏晓亮(导师:李和中) - 《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是否引证:否13 经济学视野下的公共权力腐败——模型分析与制度分析 1.4%(124)
张洁珺(导师:陈国权;郁建兴) -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1 是否引证:否14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政府绩效研究 1.1%(98)
王强(导师:商红日) -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是否引证:否15 标准化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1.1%(97)
郑粤琦(导师:陈建新) -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0 是否引证:否16 政治文明的精髓:人权、民主和法治 1.1%(95)
褚添有,刘仁春- 《天府新论》- 2004 是否引证:否17 试论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1.1%(91)
邓湘琳- 《前沿》- 2005 是否引证:否18 论政府团队化管理 1.1%(91)
张磊;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是否引证:否19 现代理性官僚制的理性审视 1.1%(91)
何显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4 是否引证:否20 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的道德考量 1.0%(89)
杨明,吴翠丽- 《学海》- 2005 是否引证:否21 中国选举制度中的权利救济研究 1.0%(83)
陈书笋(导师:张淑芳) -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10 是否引证:否22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发展0.9%(80)
侯耀东,孟庆海- 《决策探索》- 2003 是否引证:否23 高三政治学业水平考复习2012125B-百度文库0.9%(76)
成为主流趋势,但实现参政的渠道和机制尚处在探索之中。

解决这个矛盾,也就成了行政管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民主观念的演变和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 民主观念的演变
“民主”一词是源自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

第一次使用这一词的是希腊历史学家H erodotus,他用“民主”这一词来表述当时希腊城邦的政治统治,当时希腊的城邦管理是根据所有公众的共同决策或是通过公众的投票方式来实现管理的,由于这种统治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独裁管理也不同于后来的寡头政治,代表了公众参与性的政治管理方式。

所以,“民主”一词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概念,有着公众广泛参与的意思。

被介定为一种行政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中,公共的权力分散化,不再属于某一个人或是某一部分人,公共决策的权利交给了大部分人或者是属于更多的人。

民主成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优于专制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公众可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公众可以更好地参与公共管理和决策。

在这种行政管理制度中,公民意志的体现成为决策的合法性基础,决策的过程必须体现了对公众意见的采纳。

到了16、17 世纪,民主制度和体制再次得到了发展,反对政治专制主义者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这种统治方式。

18 世纪,传统的“神权政治”和“王权政治”完全走向了灭亡,而关于主权、公民权利和政治合法的呼喊越来越多,民主观念和民主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

19 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也促进了人思维的解放,民主的观点在全世界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公众对于等级的破除和公民选举权利的争取越来越积极,民主都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民主理念和民主体制找到了真正生长的空间,并且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了民主体制的改革和现实化。

20 世纪以后,联合国关于民主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全世界都把民主作为政治管理的基础和原则,民主化终于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

通过上述对民主历史的简单回顾,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民主参与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形式多样,民主参与在行政管理中的表现更是多种多样,针对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民主观念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在行政管理中树立民主的观念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让公众参与对于行政管理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行政管理政策的公众理解度,提高行政效率。

公众是行政管理政策的对象和直接影响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实际上是一个提前介入和适应的过程,公众通过畅通的渠道向制定政策者反应自己对于行政管理政策的异议或疑义,使行政决策者更加了解公众的意愿和政策推行中出现的问题,使行政政策执行之前就形成了一种沟通机制,通过说明、解释等方式获得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可以减少行政管理政策制定的错误率,提高行政管理政策制定的效率。

2、公众参与有利于提升决策的公正度和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

公众参与实际是利害关系人与决策者之间形成一种正反观点的辩护关系,这样可以避免行政管理决策片面地保护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通过更多人的参与可以更好地保护多数人的利益,真正提高决策的公正性,而行政决策机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全面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公众参与有利于加强对行政管理者的监督,防止腐败。

在公众参与的条件下,公共权力行使者害怕公共舆论,就不会轻意产生腐败的念头,即使有此念头,恐怕也难于腐败得逞。

4、公众参与有利于调动公民行政管理的主体意识,促进公众参与行政管理。

在任何一个民主的国度里,公民都是社会和国家的一份子,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人,为国家管理献计献策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公众参与为公民参与管理提供了好的途径,使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和彰显,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也可以集大众之力共同来管理国家、管理社会,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管理能力。

(三)民主参与的形式和渊源
1. 民主参与的形式
尽管各国民主参与的形式不同,但是从世界各个国家民主参与的形式发展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类别:
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选举权是公众参与行政管理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尽管不同国家选举参与的直接性不同,但是各国的法律都规定了公民有选举权,选举制度是整个民主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基础和历史发展轨迹,受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使得国家重农轻商的思想非常严重,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没有滋生和生存的土壤,这也是在社会主义道路尚未探索完成之前,中国经济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封建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与封建地主制度相适应,中国长期以来以君权至上、圣人治国思想做为政治统治的主导思想,形成了封建特色的官本文化。

即使是国家政权的更迭也沿袭了这一体制,暴力反抗成为解决政治统治更迭的主要方式。

在封建主义思想统治时期,中国长期缺乏民主的思想,更谈不上民主的管理体制。

这样的国家在世界上是很难站住脚的,闭国锁国,权力机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思进取,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这也是清朝晚期中国被西方沦为殖民地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这样一个大国并不缺乏探寻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人才,一群有着西方学习经历,思想进步的人推动了中国的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颁布了当时的法律《临时约法》,照搬西方议会政治,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于西方的政治体系和制度,通过临时约法的颁布鼓励社会政党的成立。

至1912 年,通过各个党派的斗争、分化和重组等方式形成了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和统一党四党共同管理和统治中国的局势,并形成了革命派、立宪派和拥护袁世凯的三个派系。

1912 年末,借用西方的议会选举制度,在四党之间组织了中国的首次选举活动,最终国民党夺得参众两院的三分之二的席位,在选举中获得了胜利,并且企图利用本党在社会的影响力和颁布的《临时约法》等制度来制约其他的党派,但最终由于这种选举制度的社会基础较差,民主参与较少,中国的社会制度与西方的社会制度不能同日而语,随意借鉴西方的经验来实施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后袁世凯称帝盗窃了改革的成果。

国民党人在绝望中开始总结经验,并通过获得共产国际的帮助,重新解释国民党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主、民族、民生,通过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方式重新组建革命政权,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使得这一民主制度搁置。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与国民党有过短暂的合作,但最终都是失败告终。

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西方的多党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适合中国的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和八个民主党派共同组成的多党合作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执政的共产党和参政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既相互合作又互相监督。

1954 年,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得到了检验,这种民主制度不仅仅政策形式上体现民众的意愿,而且真正通过选举的方式反应多数人的意见。

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也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政协组织的代表人物都是由一些社会精英组成,共产党员的比例较少,为普通民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条件;其次,政协会议是根据公众不同的职业、行业等特征组织起来的,打破了人民代表选取的区域性限制,弥补了人大制度的纵向管理缺点,形成纵横相结合的民主方式,能够更加真实地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需求和要求,使公共决策更加全面和科学,可以减少人民代表制度体制内决策的弊端;最后,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注重政协委员表达意愿的过程,而且注重吸收不同层次的公众参与到政协组织中来,实现全面的民主,在政协委员的构成中,注重委员的职业、收入水平、民族、职位高低、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真正实现选举民主互动,保持政治协商机制完善国家政局就稳定,社会主义就会澎湃发展,反之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

民主制度本身反映了政权组织与社会大众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冲突,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既是一个行政命题也是一个历史命题,是现代化国家执政的现实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就对人类的民主制度充满了信心,他认为民主是人类最终的选择,行政管理体制和国家都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而这一切终将走向消亡。

但是国家的消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而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管理者从政治管理向非政治管理方向努力,最终把行政管理的权力完成归于社会归于公众。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国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政治协商的方式管理国家,人民政协大会首先召开,由政协代表人民管理刚成立的国家,履行之后成立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

人民政协尽管在当时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但是他的成立和履职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提供了一个民主合法的平台,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建设提供了一个管理手段,形成了初步的国家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政协组织的职责全部交由人民代表大会履行,政协不再直接承担管理国家的职责和职能,但是政协组织在联系群众、扩大交流和促进民主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行政管理机关与公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政协组织更是与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争取相应的资金项目上,从党派性的阶级联盟发展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的社制度中其他的任何组织都无法代替的。

首先,政协组织在隶属上是一个政治机构,其主要的作用是参政议政,通过组织的形式团结中国所有的爱国人士、团结各个党派的公民,通过组织的形式吸收各个行业的代表,形成凝聚作用,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共产党的统治提供了稳定基础。

通过组织的方式广泛地了解公众的各种意愿,使民主进一步扩大,使各类人士都能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有利于融洽共产党与公众的关系,增强共产党执政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第二,政协在功能上主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功能,利用政协组织与协助共产党执政的作用,畅通公众诉求的渠道,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委员反应等方式帮助共产党真实地了解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另外,政协机构既参与行政管理又监督行政管理,通过委员提案的提出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代替公众更好地监督国家的行政行为。

第三,政协组织的工作原则和方式有着其特有的灵活性和持续性,政协委员和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都享有平等的、自由的监督管理权利,其履行委员的职务行为是不受到党的控制的,可以排除其他外力的干预,在这样的组织里,每一个人的诉求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倾听,每一个人都给予表达意愿的权利,这种平等、自由的政治氛围有利于调动政协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人翁的精神更加饱满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有利于调动一切可利用和积极的因素,共同为国家的管理和民主的推进贡献力量。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状况
改革开发以后,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我国的国情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民群众由于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渴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民主制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民代表制度成为公众参与行政管理最基本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党在多年的斗争中总结的中国式的行政管理模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性质。

我国在根本大法宪法中明确地规定了人民大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每年一些物价上涨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由于只注重表面形式,往往听证会召开完事以后,公众也不知道情况,更不能听取公众的意见。

根据相关新闻媒体的调查,武汉市召开的一次听证会共选取28 名代表中内定的代表达19 人之多,这种主要由相关立法部门指定的“形式听证”,代表的广泛性显然不够,违背了引进听证制度的初衷。

四、中国行政管理中民主参与的完善
(一)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基层人民行使民主权
要进一步保障基层群众的选举权利,使基层的公众真正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举自己信任的代表,组成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管理地方事务和国家事务,通过立法、提案、提意见和建议等方式促进国家事务的管理,共同参政议政。

而基层的民主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我国基层组织的民主政治得到正确的发展,基层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得以反映,才能更好地融洽公众与党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特别要通过各种方法将公众吸收进来,让公众共同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特别要注重公众干部的民主监督权力的实现。

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关心公众的每一个需求,为公众办好每一件小事,要真正想公众之想象、急公众之所急,重点要解决公众最急需的事和最关心的事。

要通过建立好的制度保障基层民主政治的推点,特别要注重基层民众的政治权利的实现,包括选举权、表决权、参与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的权利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要健全政府公开办事制度,依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践行人,也是评价社会主义民主感受社会主义民主好坏的评价人,人民群众对于国家民主的信心和支持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成效。

执政党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更高的地位,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做为评价行政管理效果的标准,要时刻记得关注基层公众的需求和思想动向,向他们了解他们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同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高思想意识。

(二)完善民主参与行政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和行政管理程序
第一,规定选出决策参与者的程序、参与人的确定方式、征求意见的公告时间、回复意见的时间。

要明确规定公众有参与行政管理与决策的权利,只要是公众有需要都可以参与到行政管理和决策中来。

地方政府在选取立法参与人时,要广泛地抽取代表,如果提出申请的人数在50 人以下,必须全部参加听证,保证所提意见的客观、公正、全面。

另外,起草行政法律或是做出行政决策的机关要与行政听证的组织机关相分离,而且听证机关要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地宣传听证活动,如果是公众对听证的问题没兴趣,或参与人少,则采取向社会公告的形式邀请公众参与。

主要应当邀请可能对其利益造成影响的公众参与到其中来,或者参与的代表仅限于那些可能影响其利益的公众,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不利的呼声,了解行政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全面了分析情况、总结问题、找出问题的根结。

另外征求意见的公告时间、反馈意见的时间应当有一个具体的规定,对于公众意见的采纳度应做出一个科学的评价并公告,让公众能全程监督行政决策和行政立法行为。

另外除了听证会的形式还应当允许公众以任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决策做出之前或制度公布之前,应当给予公众一定的时间,以保障公众的意愿能真实地表达。

第二,把立法听证会法定为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的主要模式。

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相关发展的社会,要提倡通过网络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以节约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在听证中的角色,而且要规定行政机关在决策中要听取和吸纳公众的合理化决策,通过法律明确定规定公众行政听证的全程公开,而且要开通即时对外通讯方式,使公众能即时地监督行政听证活动。

(三)转变行政机关观念,引导民主参与
行政机关应摈弃旧时代那种居高临下的“官老爷”思想。

思想上尊重人民、爱护人民;行动上服务人民,为人民做实事、办好事,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决策中“重大情况向人民报告,重大问题由人民决定”,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改变过去那种暗箱操作、垄断立法的状况。

社会问题能通过其他方法解决,就尽量不用民主参与手段,确是需要民主参与,必须首先公开需要民主参与的意图,发出公告,举行听证会,请专家参与为公众答疑、提供咨询。

(四)提高公民参与意识,为公民参与奠定思想基础
随着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民主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公众在维权和参与民主的过程中与行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