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历程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消政府补助金,强制设小学校和师范学校。


《学校令》的颁布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在教育上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1872年《学制》的颁布, 使日本近代学校制度初具规模。1879年《教育令》的实施、调整、修改了《学制》 的某些条纹。后来,又根据日本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民众反应。对它进行了修改, 最后形成《强制教育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之,在明治后期日本的学校制度已趋于完善,无论就学校系统来说, 还是就各类学校的内部结构来说已经适应日本经济发展需要,也满足了 日本对内对外政策的要求。
总结

明治时期的学制改革并不是颁布《学制》后一举而成的,它经历了一个 反复实验不断改革的过程,才逐步确定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学制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制度适应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明治维新 后日本教育具有两重性:
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点,自从 1868年起,日本迈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基 本途经是:广泛而又多方面地吸收消化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 和成果,然后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明治新政府的当权者们提出一条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总政策,它决定着明 治维新各项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就是为这条总目 标和总政策服务的。
修改教育令


《教育令》较《学制》合更适应形势的需要,克服了《学制》的某些弊病, 有利于教育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它过于自由化反而造成了全国学龄儿童入 学率的急剧下降,因此也遭到了反对。 新上任的文部卿亲自视察地方的教育状况,他认为欧洲各国中央政府所实 行的干涉主义教育,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必要的。因此,在他主持下于1881 年12月,修改了《教育令》。


此外,颁布《学制》后不久,又公布了关于设置专门学校和外国语学校的规定, 在《学制》的规定之外,新设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和诸民学校。这样, 学制改革后,新学校体系也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


《学制》对于建立日本近代学校制度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都起了巨大 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普及初等教育是有实际意义的。 《学制》也存在着照搬欧洲资主义国家教育经验,不适应日本政治经 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如在实行中央集权制时限制了各地方办教育的积 极性,学区制的划分过于理想化,学制单一化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 等等。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新政府又采取 高压政策,强迫按照《学制》令贯彻执行。结果引起许多地方当局对 明治政府不信任和不满意,反对《学制》的呼声越发高涨。 明治政府被迫于1879年废止《学制》,公布《教育令》。



颁布《学制》

明治政府企图以欧美的近代学校制度为模式,建立一个雄伟宏大的单轨制国民教 育体系。明治政府在颁布《学制》时,宣布“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 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与此同时,还阐明实施近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国之 所以富强安康,无不原于世界文明人才艺之巨大发展。而文明之为文明者,实有 赖于一般人民之文明„„” 颁布《学制》后,废除了封建幕府时代为庶民设立的学校——“寺子屋”普遍地 设立了西式小学。小学入学率1873年只有28%,1877年达到了40%左右,以后上升 得更快,1899年普及到了70%, 1905年达到了96%,接近于全部普及。
明治后期学校结构的改革

根据《学校令》虽然已经确定了近代学校制度的整个体系。但是经过十 几年岁月之后,日本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又发生了新变化.要求重新全面 改革学校制度和结构。

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满足日本向外侵略的需求,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训练廉价劳动力,兴办了各种职业学校,并延长了义务 教育年限。
《教育令》的颁布与修改


1879年9月颁布的《教育令》是效仿美国的教育制度而制定的,已富有 强烈的资本主义自由化基调。因此,日本舆论也把它叫做《自由教育 令》。 《教育令》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当时文部省大辅田中不二吕,他用了一年 半的时间考察了欧美各国的教育,还用了十个月再一度专程去美国学习 美国管理教育的经验。他很倾慕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于是制定了《教育 令》。
改革主要内容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明治33年日本政府发布敕令,修改《小学令》,废除了征收 小学学费的制度,实施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当时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四年。 1907年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六年,要求学令儿童必须接受寻常小学的六年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不但没有降低五、六年级的就学率,反而大有增加。 主要原因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同时国民生活水平比 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为儿童就学提供了较有利的物质条件。此外,在政策方面,由 于确立义务教育费的国库补助制度,国民对实施国民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 识,政府又整顿了义务教育制度,这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大力进行学校制度改革,建立近代学校制度, 以便培养造就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人才, 并提高普通国民的文化水平,借以达到摄取西方科学技术,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目的。

明治初期教育制度的产生
颁布《学制》






从1868年到1877年,明治政府用了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从资产阶级 的利益出发,适应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需要,对旧的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和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 明治初期,新政府在进行各项改革时,便十分重视教育改革。 早在庆应4年((1868)3月14日,明治天皇向国民宣布所谓《五条誓文》 时,其中有一条明确提出:“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表明了教育 的基本方针。 新政府建立后,立即着手恢复了江户时代的学校。把帝府时代遗留下 来的医学所、开成所、昌平学校相继开办起来。 1870年2月,第一次制定了《大学规则及中小学规则》,开始试办近 代化的学校。 1871年7月,政府废除封建领主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即“废藩置县”。 与此同时规定中央政府的官制,新设文部省,负责主持科学文化教育 改革事宜。

其改革意义:



日本迅速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能掌握 近代技术的劳动力,使生产劳动年龄人口的学历构成发生了变化。新增 加到工厂企业中的年青工人,能较快较好地适应新技术条件,大大地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 日本大力发展专门教育,为资本主义造就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日本的学制改革促进和推动了教育事业大发展,在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基 础上教育事业发展很快,超过欧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速度。
颁布《学制》

1872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这就正式开始进行有 了纲领有计划的教育大改革,也是建立近代化学校制度的开端。 《学制》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并切实推行的教育立法。共 109章,分为“大中小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及考试”“海外留学 生规则”“学费”六部分。后又追加了《学制二编海外留学生规则神官僧侣 学校之事》《学制追加贷费生规则》《学制二编追加》,文件共计213章, 统称为“学制”。 “学制”规定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实用科学 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其颁布实施标志着日本近代教育体制的初步创立。 《学制》效仿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在文部省统一管辖下设八个大学区,每个 大学区设一所大学;一大学区下面分设32个中学区,各中学区设一所中学; 一中学区设210个小学区,各小学区设一所小学。《学制》还规定,儿童六 岁入学,小学实行八年制,四、四分段。中学实行六年制,即初中三年、高 中三年。在高中上面设大学。
改革主要内容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在殖产兴业政策的推动下,日本职业技术教育萌生,但一直发展缓慢, 1886年改革学制,颁布《学校令》,均未将职业技术教育放到应有的地 位,因此,到明治20年代,日本仍无定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随着工业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求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井上毅的推动下,日本政府分别于1893年、1894年颁布了《实业补习 学校规程》和《实业国库补助法》,国会对其提供了每年15万的经费支 持,设立了培养工业补习学校和徒弟教员的养成所。 1900年2月,明治政府以敕令的形式颁布了《实业学校令》个有关的专 门教育规程。这时,日本的职业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这一时期成立了多种多样的实业学校,即分为工业、农业、商业、商船、 水产、实业补习学校。从性质上看,有官立、公立之分,也有私立的。
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封建儒学教育和皇道主义教育色彩;另一方面,具 有崇尚知识才艺,热衷文明开化,广求科学知识的资本主义气息。前者 表现在明治12年用明治天皇名义下达的《教学大旨》和明治32年(1890) 颁布的《教育敕语》中最为明显。此外,明治时期的学制改革也有力地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适应了“殖产兴业”的需要。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王桂.《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主要内容


时代背景 明治初期教育制度的产生 颁布《学制》
制定《教育令》

修改《教育令》 明治中后期学校体系的确立 颁布《学校令》 颁布《教育敕语》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小学升入师范学校系统:寻常小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进寻常师范学校,寻 常师范学校毕业生可以进高等师范学校。


《教育敕语》的颁布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天皇制,建立了大地主和大 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天皇制军国主义国家体制。政府在扼杀了自由民权之后, 1889年(明治22年)2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并于1890年为了树立天皇制的精神 支柱,颁布了《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提倡国家主义的道德,封闭欧化的思想, 鼓吹以忠孝为根本道德。 《教育敕语》指出:国体之精华在于天皇之德化与臣民之忠诚,而教育的渊源亦 由此而来。主张吧忠、孝、仁、爱、信、悌等儒家思想与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结 合在一起,并利用日本的神道加以修饰,三者应该融为一体。
修改后的《教育令》
修改后的教育令:

强化中央对教育的监督权力,明确规定,公立、私立学校的创设、停办、 就学资格,一律由中央决定;

小学校的学期、授课天数、时数等决定权归文部省;府县公立学校的创 设、停办以及府县立的学校,必须经文部省的认可。即使是私立学校, 其设置也要先经过向府知事、县令申请。 和原来教育令不同的是教学科目以修身为主。各小学的教则由各府知事、 县令根据文部卿颁布的纲领编制,经文部省的认可后才能实施。


《教育令》与《学制》比较,主要区别是: (1)废除《学制》的统一性和强制性、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 (2)《教育令》规定以六岁到十四岁为学令期,儿童在此期间至少要受十 六个月的普通教育,这十六个月的普通教育,连续地一次进行或者在四 年内每年受四个月教育都可以。如果不能入正规的学校,还可通过其他 途径受普通初等教育。 (3)关于学校的设置、设备、管理和课程内容等,《教育令》与“学制” 中的规定比较,《教育令》中的规定富有更大的灵活性。
这些改革虽然过程曲折,但却为日本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把日 本的教育推向稳步发展的道路。 1885年,森有礼就任文部大臣后开始改革学制,他极力主张按照“国家主义”的 思想发展教育。他从日本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国家办教育的原理,拟定了一套 国民教育制度计划,即《学校令》,1886年,以敕令的形式颁布。 《学校令》并非单一的法规,是《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 《师范学校令》的总称。



明治中期的学校系统

《学校令》所建立的学校系统,确立了以小学为基础的连贯的学校系统: 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都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级。学校制度明鲜地分成为 由小学到帝国大学和由小学升入师范学校两大系统。 小学到帝国大学系统:高等小学校毕业生可以升寻常中学校,寻常中学 校毕业生可以升入高等中学校,高等中学校毕业生可升入帝国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