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故事上

合集下载

湘艺版音乐八下第六单元欣赏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德沃夏克介绍

湘艺版音乐八下第六单元欣赏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德沃夏克介绍

德沃夏克介绍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Folk Music)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于1841年9月8日诞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个小旅馆主和肉商的贫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随着辛勤的劳动度过的。

13,他便沿袭父亲的道路,当了屠户学徒。

但是少年德沃夏克十分上进,他刻苦自学,并逐渐显露出音乐才能。

他最初跟随本村的乐师学习小提琴,16进入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

这所音乐学校是让他成为音乐家的摇篮。

1859年,德沃夏克以优异的成绩从布拉格风琴学校毕业,此后他便开始在布拉格临时剧院(后改建为国家剧院)里担任中提琴师。

在此期间,他广泛地吸取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努力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和浪漫乐派作曲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并且迈上自己的音乐创作道路。

他是一位富有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由衷地赞赏和拥护。

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作曲家,早在1859年,18岁的德沃夏克就发表了自己的作品。

1865年,他的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问世,此后便开始了他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

1878年,他创作的《斯拉夫舞曲》获得很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

1892年,德沃夏克来到美国,担任了纽约音乐学院院长的职务,此时德沃夏克已经51岁高龄了。

在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无论在歌剧、交响乐或室内乐作品中,他都努力把将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境地。

他在美国任教期间,以美国黑人音乐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黑人四重奏)和他那光辉的代表作之一——《自新大陆交响曲》。

德沃夏克一生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他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Opera),十一部神剧和清唱剧(Oratorio),九部交响曲(Symphony),五部交响诗(Symphonic Poem),六部协奏曲(Concerto),三十二首室内乐(Chamber Music)重奏曲,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序曲和歌曲等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又译自新大陆)、《b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中重奏》和歌剧《水仙女》、《国王与煤工》。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

音乐鉴赏——自新大陆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in Leopold Dvofdk (1841-1904)我听过许多交响曲,但最令我着迷的要算安东宇・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一一自新大陆,听着它,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虽然不能全部理解里面所描述的意境,但觉得听起来很舒服,旋律很感人。

思乡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在异地的共同感受,但德沃夏克却用音乐把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只要旋律一响起,就会涌现出那种淡淡的思乡之意,无不令每个身在他乡的游子泛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部交响曲总共分为四个斥章,每一个乐章都有它不同的主题,时而使人潸然泪下,时而使人感觉到慷慨悲壮。

尾声则是作者的自我想象,想象和家人共同团聚时的欢乐场面。

更进一步升华了作者身处他乡,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听到这里,想起昔日和家人团聚时的美好时光,乂透露出作者想要回家却难以回家的无奈,这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矛盾,这种矛盾则是用笫一乐章的动人旋律和第四乐章的欢快旋律形成一种鲜明的反衬,把这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矛盾之意用音乐反衬的酣畅淋漓。

本部交响乐作者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而且他还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对捷克民族乐派的伟大创始人斯美塔那所倡导和致力发展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山衷地赞赏和拥护。

德沃夏克在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性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乐都有一种自然的新鲜感,这种感觉往往掩盖了构成乐曲的精湛技巧和构思一个主题所费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赐的旋律。

对他一生影响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以及捷克民歌。

德沃夏克多次出国演出,他询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媲美。

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荣誉学位。

在十九世纪末享受此礼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

在捷克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为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自己的很大贡献。

《自新大陆》的简介素材

《自新大陆》的简介素材

《自新大陆》的简介素材
《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的巅峰之作。

这部交响曲反映了一个捷克人对美国那个“新大陆”所产生的种种印象与感受,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想念之情。

德沃夏克从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中得到启发,吸取养料,创作出自己的旋律。

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的轻巧曲调中,能不时瞥见美国移民者们朝气蓬勃的谷库舞,以及碾米时闲谈的景象;第二乐章那段精妙的“慢板”则显露出黑人歌曲的特点。

《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主题是思乡。

一开始,管乐器演奏出一连串阴郁的和弦,随后由英国管慢慢吹出那如泣如诉、优美而又伤感的旋律——其浓郁的乡愁之情,恰恰是作曲家本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身在异乡为异客,德沃夏克时时刻刻都在怀念伏尔塔瓦河畔自己的故乡。

这一充满无限乡愁的漂亮旋律感人至深,专门快便被作曲家们纷纷改编为想念故乡的歌曲。

自新大陆交响曲

自新大陆交响曲



陆 交 响
作 者 ; 德


沃 夏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是捷克作家德沃夏克1893年在美国写下的第一 部作品。交响乐总共四个乐章,其中最收人欢迎的 是第二乐章。
作品介绍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 章是捷克作家德沃夏克1893年在美国写下的第一部 作品。交响乐总共四个乐章,其中最受人欢迎的是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哟手美妙动人、感人肺腑的音诗, 表达了作曲家对故国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由加弱音器的弦乐组奏出暗淡的和 弦,在此背景上,英国管吹奏出怀念、
哀伤的主题
长笛和双簧管奏出充满悲痛的旋律
与悲痛的旋律形成对比,旋律较为明朗而优美

作 者 ; 德 沃 夏 克
交响曲
交响曲(Symphony)亦称“交响乐”,大型乐曲体裁,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 交响曲的产生同七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 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 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是快、活泼,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 充满了戏剧性。全部音乐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的对比和发展上。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其内容往往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 哲学思考有联系。结构为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中速,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在古典交响乐的这一乐章中,往往 给人以闲暇、休息、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其结构大多是复三部曲式。 弟四乐章:非常快速,常常表现出生活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 的场面和人民胜利的节日图画。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结构。
拓展空间

自新大陆赏析

自新大陆赏析

一写作背景一一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

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

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

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 )” 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 )”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

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

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

这部交响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身处美洲“新世界”的种种感受和对遥远的祖国—捷克故乡的深切思念。

作品在吸取了美国有色人种民间音乐的某些素材的基础上,以捷克民族音乐特色而著称,交响曲由既对比又统一的四个乐章组成。

德沃夏克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

引子由大提琴演奏的一段沉缓的曲子,使人的心灵先平静下来。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乐章强烈、热情的节奏。

由圆号吹奏出果断而坚定的第一主题,可以体会到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

尔后出现了具有乡村舞蹈色彩的第二主题,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这与第一主题完全矛盾,主题走向两个极端。

而后以长笛引出清新悠扬的第三主题,小提琴相呼应,流露出更忧伤的心情,让人听后可以感觉到悲凉气氛。

第三主题是第二主题的升华,可使其的矛盾更剧烈。

以后,这三个主题在展开部分交替出现,进行不断的分裂和展开,使得异国他乡的环境同思念家乡的心情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对比、冲突。

最后再现,出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况。

第二乐章最缓板,复三部曲式。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其中充满了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中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

第一主题,由双弦管演奏,让人感觉前方迷路重重,不知所措,而后小提琴反复演奏一段旋律,心中无限迷茫。

这一主题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向死神招手时的心情变化,曲调激动、悲伤、孤独又痛苦。

这是悲凉、伤感的主题,是作者思乡的一种表现。

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曲调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最后,第二乐章以泣不成声的曲调诀别,在神秘的气息中结束。

自新大陆赏析精编资料

自新大陆赏析精编资料

自新大陆赏析一写作背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

我们知道,德沃夏克这样一位平民音乐家,自始至终保持着他那颗平常的、与民亲近的心境。

他的音乐天才就在于汲取民间音乐的精髓,无论这种精髓是来自捷克、茨冈、莫拉维亚还是波兰。

当他亲临其境,在“新大陆”体验美洲音乐的时候,他的这种激情仍然喷发而出:自然、持续、流畅而意犹未尽。

另一方面,德沃夏克对美洲黑人音乐之所以兴趣盎然,其中的缘由想必是他那种无处不在的浓浓的乡愁:强烈而痛苦的乡愁。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德沃夏克的故乡被德国人贬损为低劣民族而肆意践踏,当他看到美洲黑人和印第安人同样面临着被人蹂躏、任人宰割的命运的时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触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苦楚! 德沃夏克内心可能不止一次地发问:难拿到“斯莱夫(SLAVE)”一词真的源自“奴隶(ESCLAVE)”相同的民族精神,强烈感情交流,诞生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新大陆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新大陆交响曲》的动人音符中还浸透着一个捷克人发自新大陆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是深蕴于作曲家对美国新鲜感受中的深刻内涵,是贯穿在交响曲中的民族之魂。

因此,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曲才以更加雄浑的情感之弦,与各国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

自1893年在纽约首演以来,人们都说,《新大陆交响曲》“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设有指挥过它”。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版本比较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版本比较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版本比较1892年当德沃夏克在美洲登陆时,他知道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很显然,我将要为他们展现一个新颖的独立的艺术王国,也就是创作民族的音乐。

”他在给家里的信中这样写道。

《自新大陆交响曲》表达了两方面的音乐内容,既有作曲家身边清新的牧场风光和生气勃勃的美国青年,又有布拉格的波西米亚花草动物和捷克民间传说的灵魂。

沉浸在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中,我被作曲家的大胆探索精神所吸引。

在听了50个不同的录音版本之后,我能够说,我比从前更热爱这部作品了。

它所拥有的严密结构和表现的风土人情源远流长。

我认为,德沃夏克的这部交响乐作品所包含的象他的第七交响曲一样的悲剧性和庄严,更多的具有瓦格纳气质,而不是布拉姆斯的风格。

占绝对优势的丰富多彩使许多评论家忽略了它的阴暗一面。

纵观《自新大陆交响曲》过去和现在的录音状况,差不多共有70到80个版本,其中许多是非常难得的精品。

我在此是想沿着这部作品从20年代到90年代录音的发展历史,展现绵延70多年以来为这部最受欢迎的交响曲增彩的各个不同时期的传统,演绎方式和风格特征。

假如你最喜欢的版本不在其中,那还要请你原谅,选择永远是痛苦的过程,你的收获可能就是我的失去。

来自捷克的版本捷克管弦乐团录制的第一个《自新大陆交响曲》版本是由乔治·赛尔指挥捷克爱乐乐团于1937年10月在EMI公司的Abbey Road No.1录音棚录制的。

弦乐的声音很尖锐,第一乐章中定音鼓把“弱”演奏成了“很强”。

赛尔的演绎十分谨慎,强调节奏性,减速和“渐强”不够自然,但沉静的“广板”乐章非常优美。

奥塔克·杰雷米亚斯虽名不见经传,但他指挥布拉格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1943年的录音以不凡的气质,管乐的轰鸣(特别是在交响曲的开始部分)以及终曲的坚定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瓦茨拉夫·塔里赫指挥捷克爱乐乐团录制的第一个版本(1942年)有所删节,但其结束时的木管和声表现出最大限度的温馨宁和。

我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我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我听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二天翻看旧帖,看见有一位朋友想听听我对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看法。

看那个帖子的日期可是有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回答这位朋友,非常抱歉。

今天写几句,也算是将功补过吧。

德沃夏克出生于1841年,从小喜爱音乐,学习过小提琴和管风琴。

他1859年毕业于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却加入了国家歌剧院担任中提琴手,很不得要领,因此在1861年改行去作曲。

他非常喜欢斯美塔那的音乐,就向他学习,成为继斯美塔那之后捷克的伟大音乐家,也是古典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在欧美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德沃夏克那个年代,捷克还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但是捷克民众已经在开始努力争取民族独立。

德沃夏克的音乐都是反映捷克民族的特点,也算是在艺术上的民族独立。

德沃夏克1892年受邀到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在美国做了三年的院长,1895年回国。

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期间于1893年所作。

十九世纪末,美国正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东部兴旺蓬勃,西部也在大开发。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经济大发展,当然艺术也要跟上,美国艺术家不甘心欧洲的音乐充斥美国音乐厅,就想塑造自己的民族音乐,这才请来了当时在欧洲大名鼎鼎的德沃夏克,意欲请德沃夏克领衔培养出美国自己的音乐家。

当然,三年时间是短了点,因此,德沃夏克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大业。

德沃夏克自己把这部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其实意思还是想说这不是真正的美国音乐。

美国人写的美国音乐大概还要说是伯恩斯坦和格什温这些人。

德沃夏克的交响曲到第八首的时候已经非常完善,就是说是成熟的交响曲。

因此,第九首当然就是驾轻就熟,可以随心所欲了。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e小调,作品95。

作于1893年,并于1893年12月16日在纽约由翟尔多指挥纽约爱乐首演。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e小调快板,4/8拍,奏鸣曲式。

乐章一开始是二十三个小节的引子,这个规模的引子比较少见。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课件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课件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第三主题
Hale Waihona Puke 乐章的中间部分,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震音的背景下,由长 笛和双簧管奏出旋律。 这段音乐充满深切的悲痛,同时又蕴涵着无比激动的情感。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第四主题
在悲痛、哀伤的主题后,出现了一段明朗、优美的旋律。它表 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思考
1、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何特点?
旋律具有很强的歌唱性。 2、歌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表达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思考
3、歌曲是在弦乐的衬托下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主奏乐器——英国管 音色比双光管浓郁而苍凉,比较含蓄内在,听起来如泣如诉。 它常被用来表现忧伤或平静,也能吹出田园风光,表现富于诗 意的表情乐段。
创作背景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 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
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 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1893年12月16日由翟多尔指挥纽约爱乐乐团首演。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最为突出。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 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
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 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 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 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 德沃夏克本人。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 独演奏。

自新大陆交响曲

自新大陆交响曲

情绪
悲痛、激动 回忆、充满希望
乡村田园风
森林中的葬礼
完整欣赏


思考: 各主题主要用何种乐器演奏;感受乐曲表 达的情感. 记录各主题的演奏顺序. 根据作品的情绪,为乐曲分段.
复三部曲式
引子
A
(aba)
B
(c d)
A
(a)
尾声
《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慢板 第三乐章:诙谐曲,复三部曲式
感受和欣赏

引子 :
分辨是何类乐器?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 何种气氛?
主题A
由什么乐器演奏? 主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主题B
思考:是何种乐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 是否相同?
c主题
d主题
讨论、比较两个主题在旋律、乐器、情绪上有何不同 ?
主题 c主题 d主题 旋律
忧郁、哀伤 明亮、优美
乐器
长笛、双簧式,快板
有 感 情 的 演 唱 歌 曲
《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 院院长时所作。他一踏上美国国土,就特别关心美国 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加上他独处 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 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 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 费罗的叙事诗《海 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 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米娜哈哈 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 与她的遗体告别。
英国管即F调双簧管、中音双簧管,比 双簧管的音域低五度,音色比双簧管浓 郁而苍凉,听起来如泣如诉。

浅析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浅析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三 、 品 分 析 作
全 曲共 分 为 四个 乐 章 乐 曲 以大 提 琴 独 奏 的 引 子 开 始 , 宁 静 的旋 律 富 于沉 思 色彩 , 后 各 种 乐 器 竞 奏 出强 烈 的节 奏 , 随 似 表 现 了新 大陆 繁 忙 和 紧 张 的 节 奏 。 二 乐 章 极 其 深 情 , 国管 第 英 吹 奏 出异 常感 人 的旋 律 . 达 了 曲作 者 对 故 土 的 思 恋 。 谑 曲 表 谐 乐 章 引入 乡村 舞 曲旋 律 , 发 出 乡土 气 息 。火 热 的终 乐 章 , 散 激

浅 析 德 沃 夏 克 《 九 交 响 曲 》( 新 大 陆 ) 第 自
石 莹
( 泽学院 音乐系 , 菏 山东 菏 泽 24 0 ) 7 0 0
摘 要 : 沃 夏 克 是 十 九世 纪捷 克最 伟 大的 作 曲 家之 一 , 德 捷 克 民族 乐派 的 主要 代表 人 物 。他 所 留 下 的九 部 交 响 曲 , 他 是 生 中 最 重要 的 作 品 ,也 是 十 九 世 纪 民族 乐派 交响 曲的 代 表 作 . 整 个 音 乐 史 上 也是 不容 忽视 的 杰 作 。 其 中以 《 九 交响 在 第 曲 》 自新 大 陆 ) 为 著 名 。本 文 对 德 沃 夏 克 第 九 交 响 曲 进 行 了 ( 最 分析。

创 作 背 景 1 6 年 , 沃夏 克 的第 一 交 响 曲《 洛 尼 斯 的 钟 声 》 世 , 85 德 茨 问 此 后 他 便 开始 了源 源不 断 的音 乐创 作 。1 7 年 ,斯 拉 夫 舞 曲》 88 《 获得 了很 大 的成 功 , 此 奠定 了他 作 为作 曲家 的 地 位 。德 沃 夏 从 克在 自 己一 生 的 音 乐创 作 中 。 终 把 民族 性 这 一 重要 因素 放 在 始 首位 . 论 在 歌剧 、 响乐 还 是 室 内乐 作 品 中 , 都 努力 把 将 民 无 交 他 族性 、 抒情 性 和 欧 洲 古 典 音 乐 传 统 紧密 结 合 起 来 , 到 尽 可 能 达 完美 的 境地 。 他在 美 国任 教期 间 , 以美 国黑 人音 乐 为 素 材 , 作 创 了 著 名 的 《 大 调 弦乐 四重 奏 》 黑 人 四重 奏 ) 光 辉 的 代 表 作 F ( 和 《 九交 响 曲》 自新 大 陆 ) 德 沃夏 克 一 生 的作 品很 多 , 裁 也 第 ( 。 体 很 广 , 部 《 九 交 响 曲》 这 第 即是 德 沃 夏 克在 美 国停 留 的将 近 三 年 期 间 内 , 约在 1 9 年 5 完成 的作 品 。 这 部 交 响 乐 实 际 上 是 大 83 月 作 者 对 于美 国所 在 的 “ 大 陆 ” 产 生 的印 象 的体 现 , 中虽 然 新 所 曲 有 类 似 “ 人 灵歌 ” 黑 与美 洲 “ 印第 安 民 谣 ” 旋律 出现 , 德 沃 夏 的 但 克 并 不 是原 封 不 动 地将 这 些 民谣 歌 曲作 为 主题 题 材 ,进 这 些 民谣 的精 神 而加 以表 现 。

论德沃夏克与他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论德沃夏克与他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论德沃夏克与他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作者:刘紫微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8期摘要:《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全部音乐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抒写了他对美国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倾注了对祖国和家乡无法抑制的思念之情。

作品的主题汲取了许多民族特色以及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又具有捷克民族舞蹈歌曲的因素。

关键词:德沃夏克民族民歌民间舞蹈黑人音乐《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全部音乐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抒写了他对美国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倾注了对祖国和家乡无法抑制的思念之情。

作品的主题汲取了许多民族特色以及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又具有捷克民族舞蹈歌曲的因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分析这部作品的创作来源和题材。

一、民族作曲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出生于1841年,卒于1904年,19世纪捷克著名民族作曲家。

捷克,东欧国家,东面挨着斯洛伐克,南面接壤奥地利,北面邻接波兰,由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三个部分组成,美丽而安逸,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人民彬彬有礼,丰富的名胜特色,历史掌故和风土人情,在这样环境成长下的德沃夏克,自幼就倾听故乡的民歌,学习小提琴。

他作为捷克的音乐活动家,受到民族文化影响和西欧古典、浪漫主义乐派的作品影响,为了祖国的民族复兴,为了本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并开始积极从事创作。

二、《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1891年德沃夏克获得了音乐学博士学位,1892年9月27日,德沃夏克踏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到美国三个月后,德沃夏克开始为一部新的交响曲起稿,美国音乐界的朋友希望他能够写一部代表美国精神的作品,1893年5月,《自新大陆》完成。

同年12月在纽约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属于美国自己的交响曲”诞生了。

整首交响作品共四个乐章,受古典主义的影响,作品结构严谨,框架性强,由于德沃夏克具有音乐天赋,对于音乐旋律有丰富敏锐的观察力,所以作品具有很强的旋律性,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独具一格之处。

浅析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浅析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浅析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摘要德沃夏克是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同时也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于布拉格的内拉霍奇夫斯镇出生,由于他受到祖国民族复兴、发展民族文化思潮的影响,他所创作的作品很多都与西欧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有关;德沃夏克创作了很多部交响曲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e小调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被邀请去美国任教的三年期间所完成的,主要描绘的是他在美国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一些切身感受。

因此在纽约进行第一次演出前,德沃夏克就把作品加上了标题“新大陆”,也被称之为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可以说正是这部作品将德沃夏克的交响曲创作推向了最顶峰。

关键词德沃夏克作曲家《自新大陆》一、《自新大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一)民族性:19世纪兴起了浪漫主义思潮,艺术家们为了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不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强烈的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以表达个人情感为目标。

并且作曲家们普遍对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发生强烈的兴趣,其作品强调民族观念,作曲家的创作普遍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自新大陆》的题材是德沃夏克从他的一位黑人学生亨利.撒克.勃莱那吸取而来有关黑人音乐的元素,并结合1893年暑假他去衣阿华州的斯皮尔维尔旅行时所听到的两位印第安乐师的街头演奏,再融合捷克波西米亚人的音乐素材而创作的,主要以捷克民族音乐特色而闻名于世。

他把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民族热情投入到这部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对捷克乡土的深深怀念之情。

人们常说斯美塔那是捷克民族乐派创立者,那么德沃夏克则是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以及民族乐派发展的集大成者,因为他将更多的民间音乐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且所分析的民间音乐领域更加广阔,具有民主进步的世界观,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二)世界性:这部作品的世界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欣赏,而不单单局限于作曲家所生活的国度,它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的情感艺术。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

交响乐《自新大陆》赏析摘要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捷克最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更是他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在整个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作。

其中的《自新大陆》更是脍炙人口、享誉世界,本文将就《自新大陆》和作者、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德沃夏克《自新大陆》引言尼采说:“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音乐时,我找到了维也纳;当我想以一个词来表达神秘时,我只想到了布拉格。

”雾般的雨丝飘落在伏尔塔瓦河上,打湿了河畔的石阶,也给查理四世的雕像披上了一层迷离的光泽。

通向河边的小巷曲折幽长,巷口的酒吧里透出朦胧的灯光,一位老妇蹒跚前行,摇曳的身影在石路上拖得老长。

河对岸高处的城堡区,雨雾中的旧王宫和圣维特大教堂如同悬浮在半空中的圣殿,成为夜空中最璀璨的地方,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人们。

在这座城市里,你可以在深巷中听见卡夫卡忧郁的叹息,可以在广场的长椅上感受到昆德拉锐利的目光,可以在“临时剧院”的舞台上瞥见斯美塔那的背影,也可以在整座城市的光下,沉浸在德沃夏克的每一曲交响乐中。

多么幸运的,德沃夏克和他的音乐在这里相遇。

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德沃夏克音乐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将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这部作品以及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历程。

人、音乐、城市在此汇聚,交织出了最完美的篇章。

德沃夏克的简单介绍安东尼·德沃夏克,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来自于波西米亚之地——布拉格。

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青年时期因为音乐天赋突出而被送入音乐学校学习。

后来转入斯美塔那组建的“临时剧院”中工作,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妙的相遇。

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也深受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为他的音乐添上了独特的印记。

同时斯美塔那在德沃夏克自己的创作中也给予了他不少的指导,两位大师的相遇必将创造出新的奇迹。

之后的三十年中,德沃夏克的创作逐渐成熟,主要作品有《斯拉夫舞曲》、《交响变奏曲》、《捷克组曲》、《D大调第六交响曲》、《G大调第八交响曲》等。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1892年,M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M。

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M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M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Q烈而热情的节奏,暗Y了M国那种J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

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S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介绍

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德沃夏克,1892年,M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M。

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M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

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M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

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

(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

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Q烈而热情的节奏,暗Y了M国那种J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

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

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

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S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

【周末听黑胶1】德沃夏克《第9交响曲“自新大陆”》

【周末听黑胶1】德沃夏克《第9交响曲“自新大陆”》

【周末听黑胶1】德沃夏克《第9交响曲“自新大陆”》富特文格勒在他漫长的指挥生涯里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德沃夏克作品的录音,尤其是著名的《第9交响曲“自新大陆”》。

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1951年在巴伐利亚国家广播电台的存档磁带中发现了奥斯瓦尔德.卡巴斯塔(奥地利人,1894-1946)在1951年(这里至少有一个逻辑错误,该资料的原来出处是约翰.阿杜安的《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一书中文版第187页,原来以为是翻译错误,翻出英文原版该书<The Furtwangler Record>,在第186页上第3段的原话是: But there is room for doubt that this is a Furtwangler performance given the discovery of a 1951 tape of this symphony by the Munich Philharmonic under Oswald Kabasta ( an Austrian who lived from 1894 to 1946 ). This tape was found in the archives of the Bavarian State Radio,......看来阿杜安写的意思是该录音发现时间是1951年。

)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出的德沃夏克《第9交响乐》录音。

其实根据现有的卡巴斯塔资料显示,他的那场演出时间是1944年7月14日,与慕尼黑爱乐合作为德意志广播电台录制。

巧合的是,该版本与1941年富特文格勒的版本在录音时间上几乎分秒不差。

但是在1941年参加BPO演出的法国号演奏家马丁.齐勒在听了录音后认为:Relief唱片在音响上充分体现了柏林爱乐的效果,其气氛就像是独特的拜鲁依特音乐节,音乐处理手法上处处体现富特文格勒的痕迹,广泛的速度变化与旋律起伏;末乐章表现出大师惯有的凝聚力与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世界著名交响曲中,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e 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是演奏最多、录音最多的。

不少音乐爱好者是听了这部交响曲步入交响圣殿的。

在全国中学音乐教材第五册中就选有此曲目。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王启明在舞台上演奏的就是此曲的主题,而刘欢为这部连续剧作曲的主题曲,也是由此曲的主题发展而成。

《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还被人们编成不同形式的器乐曲演奏,甚至填上歌词,起名为《念故乡》到处传唱,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程度。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此曲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和他创作这首名曲的故事。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是继“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之后,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

他父亲是尼拉哈基维克小镇上一家小客栈老板兼屠夫。

德沃夏克从小生活在农村,受到民间音乐熏陶,喜欢上音乐和小提琴。


照当地风俗,长子长大后要继承父业,所以德沃夏克从12岁起,当了两年屠夫学徒。

这时,一个叫安东宁·李曼的音乐家发现德沃夏克很有音乐天赋,说服他父亲将儿子送到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音乐。

1859年,德沃夏克毕业后,在布拉格临时剧院任中提琴手。

十余年间,他虽然写过不少作品,也举行过几次音乐会,但并没有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

德沃夏克生活十分因难。

1875年,他申请奥地利政府给“清寒的天才青年艺术家”的补助金得到批准。

此后几年,他连年申请,有限的助学金对这名穷音乐家起了无法估量的效果。

德国著名作曲家布拉姆斯是这个助学金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1877年,当他看到德沃夏克送来的《摩拉维亚二重唱》曲谱之后,十分赞赏。

布拉姆斯写信向柏林出版商弗·西姆洛克推荐这个作品,信里说“出版这种非常新奇的作品,你一定会感到极大的兴趣。

任何你能想象到的作品,德沃夏克都能写:歌剧、交响曲、四重奏、钢琴曲……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卓越的天才,但也是一个穷困的人,我请求你特别予以考虑。


西姆洛克接受了布拉姆斯的建议,出版了《摩拉维亚二重唱》,并且约德沃夏克仿效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写一套《斯拉夫舞曲集》。

1878年,德沃夏克前八首《斯拉夫舞曲》问世,立即获得听众好评。

从此,德沃夏克佳作不断,名声雀起。

为了感谢恩师,他把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集》的钢琴谱,改编成管弦乐,使它们更显示出绚丽的色彩,成为各大交响乐团争相演奏的曲目。

《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故事(上)
1892年夏天,一位美国富商的太太珍妮特·瑟伯(Jeannette Thurber)夫人,在纽约创办了国立音乐学院,想寻找一位有能力的作曲家当院长。

她看中了正在走红的德沃夏克,便去函发出邀请。

德沃夏克被能相当于布拉格20倍薪酬和每年几个月休假的优厚条件所吸引,决定到美国去工作一段时间。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赴美后创作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德沃夏克9月到达纽约之后,除担任音乐学院院长职务外,还兼任这个学院的交响乐队指挥。

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给这位来自欧洲大陆、生长在农村的作曲家十分新奇的印象。

闲暇之余,他常到海边观看停泊在港口的轮船,观察美国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常去中央公园和市郊散步,听那里黑人的歌唱。

一天,他在郊区漫步时,远远听到优美的女中音在歌唱。

德沃夏克被歌声吸引,循声来到一幢破旧的木屋前,从窗户中见是一名黑人姑娘在歌唱。

德沃夏克在窗外静静地听着,直到歌声停止,才轻轻地敲了敲房门。

姑娘打开了房门,见是一个留大胡子的陌生人,起先有些疑虑。

但当德沃夏克说明自己是音乐学院教授,因听到她动人的歌声、询歌而来时,并见他态度亲切,终于消除了心中的疑虑,并且告诉他这是一首黑人民歌,因为这里的人们都爱哼唱它,所以她也就学会了。

“你很有天赋,嗓音又好,又喜欢音乐,为什么不去报考音乐学校呢?”德沃夏克问道。

姑娘回答说:“学音乐!您是外国人吧。

难怪您不熟悉本地情况。

这里的音乐院校是不收黑人学生的。

”黑人姑娘的话给德沃夏克很大刺激。

由于他刚踏上这块土地不久,也不便多说什么。

他请姑娘再唱一遍,匆忙记下那动听的曲调,便起身告辞了。

归途上他想:在美国这样自称民主自由的国度里,怎么会存在种族岐视的现象呢!令人费解。

时间过得很快,德沃夏克来美国已经大半年了。

4月的一天,珍妮特·瑟伯夫人邀请德沃夏克到水牛城比尔荒野西部剧场观看戏剧《海华沙之歌》(The Song of Haiwatha)。

这部根据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H·W·Longfellow,1809—1882)的同名叙事史诗编成的戏剧,作于1855年,描写了印第安民族英雄海华沙的故事。

海华沙在美国民间传说中,是一个兼具人和神两重性质的传奇人物。

他精通医学、会卜算、魔幻,并深谙天地间、自然界的一切秘密。

这部史诗描绘了海华沙坎坷的生平、不幸的爱情,以及他领导印第安族人民经过努力奋斗,最终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

珍妮特·瑟伯夫人请德沃夏克前去观赏戏剧,并送给他一本《海华沙之歌》诗集,其用意是希望德沃夏克能将此剧改编,谱成一部歌剧。

德沃夏克仔细阅读了这本诗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尤其对其中第20段“饥饿”心灵震撼更深。

这一段是讲:海华沙的妻子明尼海哈为饥饿所迫,已经奄奄一息。

她丈夫出外寻找食物。

明尼海哈在垂死前思念丈夫,痛苦地哭泣着向想念中的丈夫诀别。

原诗译文是这样的:
在阴暗、稠密的树木里,
在沉郁的松树下,
他们为明妮海哈掘好了坟墓。

默默地向她告别。

他们用洁白的貂皮,
把明妮海哈的尸体裹起,
轻轻地放进墓穴。

天上飘着洁白的雪花,
大地好似那无瑕的貂皮。

在夕阳斜照中,
海华沙在树木间独自徘徊,
在那阴暗、凄凉的森林中,
他曾和来自远方的、温柔的爱妻并肩偕游。

那时候,他们是多么幸福、欢乐!
花儿吐着芳香,
鸟儿高声歌唱,
河流闪烁着金光。

读着、读着这诗篇,一小段、一小段乐思开始在作曲家脑海中盘旋,挥之不去。

他猛地站立了起来,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写一部交响曲,而不是歌剧!
(待续)
《自新大陆交响曲》的故事(上)
作者:贺锡德
作者单位:
刊名:
音响技术
英文刊名:AV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7)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inxjs200807026.aspx
授权使用:上海交通大学(shjtdxip),授权号:e451ca9b-84c5-46bf-931d-9eeb00bae9d7
下载时间:2011年5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