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研究
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观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助。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把握学生好奇的心理,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课堂上,可以先讲解科学书上的知识,在课下,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真实的自然事物,让学生把学到的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学习印象。
例如,在学习“花的构成”这一节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校园里,认真观察桃花、梨花等花朵。
让学生仔细观察,既了解了花朵的构成,也可以启发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花进行比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对小学科学兴趣的培养,从而使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科学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要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观察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尽力去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多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和学校现有的科学实验设备进行教学。
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比如“细胞的构成”这一节中,就可以运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和体会细胞的构成结构。
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授课,也会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对学生科学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段开华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感悟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
观察是认识新事物的首要感知,观察也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那么观察具有哪些性质呢?客观性:这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的精髓。
教育学生对待科学要实事求是,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观察到的现象。
持久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品质,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敏锐性:引导学生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
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使其观察效果更全面。
选择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抓住观察的重点,明确观察的方向。
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准确、全面、细致地观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指导和点拨。
例如: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学生在模拟实验时,指导学生认识到要观察必须先确定观察点。
在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四种实验中认真观察,观察点到底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观察点并没有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对出现的这些不同现象产生疑问,就更想了解,更想学习,老师就很容易把学生引导到科学探究的道路上。
培养学生观察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主动科学实践
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学习习惯。
倡导“做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
遇到问题,不是依赖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而是如何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自觉主动地去实践,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
动手前先动脑,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活动中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认识空气》的教学中,空气和水一样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水占据一定空间,空气也占据空间吗?怎么感觉空气的存在?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讨论、设计,先提出预测,提出实验方案,再选择方法和仪器、药品,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讨论后得出:刮风的时候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对于空气是否也占据一定空间的问题,意见不一致。
同学们提出了几种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方案。
拿烧杯、纸和胶布,在组长的组织下做空气实验,有条不紊地验证了猜想: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同时,教育学生要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和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
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活动的感悟。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获取了有关空气的很多知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实践的快乐,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
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
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
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
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
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
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
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
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
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资源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家里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
获得结论。
让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
例如: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
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的尽是室内物体,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就看不到室内物体了。
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
五、总结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激励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科学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善于利用课外资源,自主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培养情感,培养素养,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作者:黄冰心单位:平和县山格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内涵追求研究
一、专心创设环境,生化自然观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这正是科学意义所在。
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自然观的过程同样离不开生活,换言之,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就是给学生自然观形成提供沃土。
这里的环境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二是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1.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
科学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律。
所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亲历自然科学是科学本身的要求。
科学课程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接近大自然,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形成自然观的便捷途径。
如三年级起始单元就让孩子们回忆自己从事过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发现生命的存在等等,正是为学生亲近自然不断创造机会。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结合科学课程为学生多创设这样的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
2.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变的,要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得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不断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其自然观发展。
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讨论、科技制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亲历科学。
学生在亲历科学的过程中,搜集资料、自主寻找科学证据、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科学结论,潜移默化地形成自然观。
二、潜心挖掘资源,显化自然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有效开展自然观教育,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
1.教材内容为主
将自然观具体化为教学内容是自然观教育的基本形式,纵观小学科学教材,体现自然观的素材很丰富。
挖掘这些内容,创设有效科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观念的陶冶、体会自然的思想和方法。
整个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都贯穿着历史上对于科学领域
进行探索所表现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主要体现在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的规律和人类探索这些规律的历程。
2.课外资源为辅
科学自然观的形成还要充分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参观、游览等形式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课内学习与课外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就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针对性地接触相关阅读资源,如网络、图书提供的科普知识、科学历史、科学家传记等。
还可以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参观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艺术馆等公共场所,这些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教育效果可见一斑。
三、悉心演绎课堂,点化自然观
课堂是帮助孩子形成科学自然观的主要阵地,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直接决定了实际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活动类型更加灵活多样,它的应用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点化学生自然观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更需要关注科学探究、现场考察、实验、讨论辩论4种教学活动类型。
1.科学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引领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够围绕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问题展开,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自然观。
2.现场考察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然观首先就要让他们去多多接触自然,了解自然,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
直接的感受比间接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习的印象。
现场考察就是一种很接近自然的形式。
自然的情境给学生理解自然提供了形象的自然感觉,这种自然感觉有助于科学过程的想象,进而促进学生对于自然的深入理解。
讨论辩论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分组的,保证每个人都要在有想法的基础上提出观点。
学生在自主发表观点的同时也能够认真听同伴的想法,并在同伴的想法中进一步思考。
让学生集体形成一种观点的表达、质疑、澄清、修正、补充的气氛。
教师在讨论中适当进行帮助,并且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
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形成自然观、获得知识,这种同伴教育比听课更加容易获得好的效果。
四、总结
科学实践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对自然探究兴趣的鼓励,并对学生具体活动参与情况、投入程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
老师应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认真程度适当地做出评价。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假设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应该记录在学习记录卡上。
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事件、体验、自我反思以及观念的变化都要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
全面对学生的动态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然观的发展。
作者:许晓春单位: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浅析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以《我们都是科学家》为例,该单元的知识内容虽然较少,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包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名字、哪位科学家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及该理论又创
造了什么、哪位科学家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哪位科学家发现了镭、《本草纲目》是哪位科学家撰写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等。
从教学内容上看,与后续的单元相比较本单元更侧重从理论上为学生开启科学之门。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抓住并在教案中突出这一教学特点。
为了提高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先对整本教材的难易度、理论等有一个大致的分布了解,并根据每一单元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以避免教学资源的分散。
二、营造宽松严谨的教学氛围
教学氛围指的是教师教、学生听这一互动活动所处的“软环境”。
一般认为,小学课堂的氛围应当是活泼有趣,无拘无束甚至倾向于宽松随意。
然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再活泼有趣的课堂还是应当具备基本的纪律性。
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轻松愉悦的度,营造一个宽松严谨的教学氛围,即该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学习时很舒服,很快乐,但这一切又建立在不论是知识内容、传授手段、课堂活动等都严谨的基础之上。
以《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为例,该单元将会介绍到动植物的属性特点,部分教师会巧妙地引入并借助《动物世界》这一科普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完成学习。
这一方式固然会极大地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但其丰富的信息也会在无意中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对此,教师就应当给学生布置任务,比如在观看中做好笔录或回答教师的相关问题等,以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仍不忘记学习任务。
三、采用手脑兼备的教学方式
考虑到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及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会丰富教学方式,如游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等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保证学习的理性与严谨,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平衡好趣味
性、益智性、严谨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当采用手脑兼备的教学方式。
以《土壤与生命》为例,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团队探究法这一教学方式,即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研究土壤的不同方面。
其中有部分探究内容需要学生亲自去采集或观察土壤甚至进行实验才能得出结果,即具有“走出教材,走进自然”的特点,它在创造知识趣味性的同时也借助实操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
四、尝试资源互换的成果分享
学习成果是学生学习后所收获的知识,假如单纯地通过纸笔方式或测试的方式去展示与检阅,则不仅少了互动性,而且也相对较为封闭。
为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尝试以资源互换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分享。
如上文提到的土壤研究,由于每一个小组的研究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除了本小组研究课题之外的其他课题知识也是需要掌握的,与其提交一份报告给老师或翻阅课本,不如在班级内举办一个分享大会,给小组上台展示成果的机会并与其他小组进行问与答的互动。
这一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的趣味性,同时由于需要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在研究时也会有意识地保证成果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从而很好地实现开心的玩乐与认真的研究两者的平衡。
五、总结
不论是教学风格还是课堂氛围,每一个教师都在努力寻找着严谨与有趣、严肃与宽松之间的平衡点,小学科学教师自不例外。
为了能够在不影响学科趣味性、活泼性的前提下又保证学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可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营造宽松严谨的教学氛围、采用手脑兼备的教学方式、尝试资源互换的成果分享等策略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的知识价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作者:王晶晶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高效教学探究
一、重视课前准备,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通过课前准备,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的把握,同时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更适合让学生进行探究。
在课前精心转变教学内容,可以让教师灵活的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课堂教学高效、顺利的进行。
例如,要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之前,我进行了全方面的精心准备。
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设计教学的流程。
在掌握了教学内容之后,我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声音的认识。
通过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递的过程不了解。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知识水平用多媒体制作了教学课件,让学生在直观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探究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个小动物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学生的积极性立马被激发出来,他们非常活跃地进行模仿。
然后,把学生引入到科学教学的内容中,让学生探究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阅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充满趣味和探究的科学教学中,使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课堂教学顺利发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科学的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使学
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学生进行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分析和操作来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之后,他们会对科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他们能够看得到的、新奇的材料让他们进行探究和观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本质,使他们对科学学科充满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的产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要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要通过对学生的表扬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学习的信念,更好地投入到科学知识的探究中,实现新课改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进行口头表扬,还可以把学生的表现展现在具体表格中,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成就感,促使他们更积极的学习,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奖励学生星星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激励。
1.在上课前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品的学生奖励一颗星;2.教学过程中,积极和教师进行互动的学生奖励一颗星,被教师表扬的学生奖励一颗星。
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过程顺利、有序的小组成员每人奖励一颗星。
通过奖励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参与,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并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科学知识。
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评价,还要结合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积极的进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