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赵树理作品的农民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一、思想启蒙与问题观照鲁迅之所以要放弃曾为之奋斗的医学而转从文学,既不是因为自己对医学缺乏兴趣,或者学医无前途可言,也不是因为自己对文学情有独钟,而是因为文学是进行思想启蒙最佳的载体与途径,鲁迅想借文学实现其启发蒙昧、觉悟民众的理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没有农民的真正觉醒与革命,中国要新生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因此,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了鲁迅进行思想启蒙的重点对象。

鲁迅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言说的故事各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毫不留情地将农民身上存在的愚昧、麻木等劣根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因如此,少年挚友闰土、殊堪可怜的祥林嫂、泼辣大胆的爱姑等等善良的人们都成了鲁迅严厉的解剖对象。

可以说,在鲁迅笔下,故事也罢,人物也罢,统统都是工具而已,启蒙才是其真正的目的之所在。

赵树理生长在风云激荡、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巨变时期,新生的、日益茁壮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时占全国人口之绝对多数的劳苦大众的天才般的启蒙者、引路人,其势力所及,翻身求解救、自己当家作主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响彻云天。

在这狂飙突进的启蒙浪潮裹挟下,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前赴后继地奋勇跻身革命行列。

于鲁迅而言,以穿越黑暗、划破长空的振聋发聩之声惊醒那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中酣然昏睡的麻木民众正是时代所赋予的庄严而沉重的使命。

而于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赵树理来说,由于中国共产党已极其成功地唤醒农奴千百万,昔日逆来顺受的布衣百姓已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因此,启蒙已非赵树理的当务之急,其首要任务是怎样做好当下的实际工作,正因如此,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类具体问题水到渠成地成了赵树理创作所观照的对象。

提出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赵树理凭借其第一线农村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各种农村问题予以形象艺术的展示,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赵树理鲜明个性特色的问题小说,在其笔下,基层政权干部队伍不纯问题、干部蜕化变质问题、官僚主义工作作风问题、封建残余思想垂而不死问题、农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反映,“使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成为当时农村生活的启示录。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之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乡村题材小说之比较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0701班韩琼摘要:鲁迅与赵树理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中国农村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极大关注。

在致力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发展上,他们前后相承,同时又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其主要表现在深沉的农民情怀、反封建的主题内涵、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塑造、对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等方面。

本文将结合以上几点,对鲁迅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乡村小说比较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成果或许是最为坚实和发达的。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鲁迅便以现实主义来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

在他的引领下,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派”作家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家及部分京派作家,都着眼于描写农村题材方面的小说。

四十年代解放区新的政治环境及文化价值取向,无疑为作家提供了农村题材文学深化发展的良好契机,成长于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又一拓荒者。

从这一视点出发,鲁迅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无疑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试图从农民情怀、主题内涵、人物形象、文学通变等方面,对鲁迅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进行总体比较。

一、农民情怀的一致性把农民放在作品的中心位置,这不仅仅是一个题材问题,更是同作家的立场观点紧密联系着的重要问题。

鲁迅与赵树理,都用各自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他们关注农村现实的创作思想和深沉的农民情怀。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

但令人遗憾的是,几千年来乡土中国的生存形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虽也存在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但留给后人的,多是诗歌中对于“自然美”的抒写或“农家苦”的悲悯等浮光掠影式的印象。

唐宋以后叙事文学的兴起,也未能彻底改变农民在文学中的边缘地位。

《水浒传》引入了农民作为描写对象,但作者并没有较多付诸笔墨于现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也难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这场农民运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红楼梦》中有个具有农民气质和农民眼光的乡下人刘姥姥,但不过是偶尔闪现于大观园的“天外来客”,成为贾府上下酒足饭饱后的笑料。

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

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

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摘要:鲁迅和赵树理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现实、塑造农民形象的杰出代表,但由于对农村世界和农民精神观照的差异,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趣味。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农民形象观照正文: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创作成果最为丰硕的乡土题材,在鲁迅引领下上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派”作家和30年代的左翼文学作家及京派作家,均以感伤和凝重的笔触观照着乡土中国饱受深重压迫的贫困农民。

40年代解放区新的政治文化环境和艺术审美取向又为成长于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提供了发展的良好契机,顺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拓荒者。

同样作为乡土农村的忠实书写者,二者各自又有着独特的观照。

本文将从阿Q和小二黑两位农民形象见出鲁迅与赵树理对农民的独特观照。

鲁迅偏重于启蒙,而赵树理则倾向于民间政治化的平民视角。

鲁迅与赵树理都用各自的文本向世界展示了农村现实。

作为20世纪中国启蒙主义小说的先行者和坚信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把平凡而真实的农民,连同他们的褴褛的衣着、悲哀的面容和痛苦的灵魂一道请进高贵的文学殿堂的第一人”,深切关怀农民命运,了解农民麻木、落后、愚昧的弱点。

“我的取材”,正如他自己所说,“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通过文艺来激活农民大众沉滞而麻木的精神活力,并以此来对农民文化以及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

“山药蛋”派代表赵树理取材于风云激荡的农村现实生活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无一不反映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这一伟大历史变革时期的农村面貌, 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质的先进农民形象, 更难得的是为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个性鲜明、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落后农民形象,并以其独特的民间政治化观照着一切新变化,着力发掘农民的本真特色,鼓舞他们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

当挣扎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流浪农民阿Q受了别人的侮辱,会转向比他更弱小者发泄;对自己的偷盗、赌博行为毫无道德批判;去刑场的路上也满是那些喝彩的、愚昧无知的看客。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

品味鲁迅与赵树理作品中不同的农民形象农民,是社会中职业分工中的一种。

他们的生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以继夜地努力耕作,养活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

那么这样一种伟大的职业,在作者们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鲁迅和赵树理先生作品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先生,是稚子都耳熟能详的文坛大家。

那个时代,他深刻同情农民们的遭遇,他深知中国农民具有病态和孱弱之处,所以通过一个个农民形象的塑造,意在振动农民麻木的神经,揭示国民性的弱点,继而引起人们的自救自疗,激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鲁迅笔下的农民是愚昧的,麻木的,安守本分的,仿佛认为自己的命运就该如此,继而不去斗争,死气沉沉。

比如《故乡》中的闰土一角,他也成为了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闰土天真活泼,敢于同鲁迅玩闹,然后当他长大了,他身上的那种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就浮现出来了,活成了一个精神麻木,少言寡语的人。

闰土就是当时社会的农民的缩影,对此我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有的时候不能怪命运不公,而是这个人就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从未想过为自己抗争什么,争取什么,这便是思想的麻木了吧。

对此,鲁迅先生有批判,但更多的是同情,同情闰土,也是同情和批判那个时代的农民。

这与赵树理先生小说中的旧农民形象是相同的,比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二诸葛,《锻炼锻炼》中的吃不饱。

他们精神麻木,封建迷信,身上都是封建社会带来的臭毛病。

无论是鲁迅,或者是赵树理都用辛辣的文笔狠狠揭露了那时候农民思想的劣根性,意图激励他们奋发改进,这是两位作者创作的共同点。

但两位作者塑造的形象又不尽相同。

鲁迅塑造的另一种农民形象是在《阿Q正传》中被塑造的淋漓尽致,阿Q与闰土的区别是:他进行了反抗,但是却是消极地反抗。

阿Q之所以反抗,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觉悟了,而是他想报复那些轻视欺负他的人,他想获得那些所谓“上等人”拥有的财富地位美色。

与之相同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也是消极地反抗。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们各自笔下的农民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我将从角度、时代背景和写作立场等方面分析这种差异及其成因。

鲁迅和赵树理对农民的角度不同。

鲁迅的作品主要集中于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他描绘了贫困、压迫、愚昧以及农民的被压迫地位。

他以农民作为社会矛盾的折射,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

而赵树理则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形象。

他倾向于描绘农民在新的社会变革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他赞颂农民的智慧、勤劳和抗敌精神,强调农民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基础。

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还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作品大多写于清末民初,那时农民处于封建社会的底层,生活困苦,受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地位低下。

而赵树理则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写作,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他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享受到了农村改革的成果。

因此,两位作家对农民的描绘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态度。

鲁迅和赵树理在写作立场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笔下农民形象的不同。

鲁迅是一位激进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以冷嘲热讽的方式揭示社会的阴暗面,关注农民的疾苦和无助。

赵树理
则更多地以一种宣传性的角度写作,他的作品主要用来歌颂农民的伟大,鼓舞人民的士气,推动社会主义进步。

鲁迅和赵树理对农民形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角度、时代背景和写作立场的不同所致。

鲁迅揭示了农民的苦难和社会困境,赵树理则赞美了农民在新时代的成就。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地位和社会变迁的差异。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2019年文档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2019年文档

论鲁迅和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成因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

二位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鲜活生动,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

比较后发现,二位大作家所处时代、出身经历、写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自笔下的人物命运和思想状态的不同。

千百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国农民复杂的双重性格: 勤劳善良、节俭聪慧,但又保守消极、愚昧奴性。

对这样一个庞大而独特群体的描写,直到中国现代文学里才真正出现。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第二位出色描写农民的作家。

位作家都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农民形象,都刻画出了我国农民的精魂。

相比之下,二人笔下的农民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也有发展革新的一面。

下文就二人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和成因做一番探讨。

、所塑农民形象的差异1.人物命运不同:悲喜剧鲁迅笔下农民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黑暗,经济衰退,民族遭受外族的入侵,国家的未来一片渺茫。

鲁迅弃医从文,高扬反封建的启蒙大旗,决心用手中的笔当做利剑划破那暗无天日的夜空。

他将下笔的着眼点放在了中国的农民身上,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小说,刻画出了一系列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不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

诸如,《阿Q正传》中的阿Q王胡、小D邹七嫂、吴妈;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柳妈、贺老六;《明天》中的单四嫂子;风波》中的七斤、九斤老太;离婚》中的爱姑等。

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闭塞农村的、身心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农民阿Q阿Q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却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从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轻自贱,从不了解革命到糊里糊涂的想要革命,从奴性十足到精神麻木,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

如阿Q—般,鲁迅笔下的农民无一例外以悲剧命运收场,令人们投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眼光。

浅谈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

浅谈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

浅谈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作者:陆飞燕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11期在“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农村题材的文学是发展迅速而又繁荣的。

鲁迅是第一个自觉地去描写农民的作家,他用沉重的笔触去描写广大农民的疾苦,表达了对广大农民的关注。

20世纪40年代,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长在解放区本土的农民型作家赵树理在描写农民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两位作家笔下的农民形象都具有典型性,因此我认为有可比性。

一、两位作家都有意识地描写了大量的落后农民形象鲁迅作品中的落后农民有《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药》中的华老栓,《风波》中的七斤、七斤嫂子,《离婚》中的爱姑等。

赵树理作品中的落后农民有《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和二诸葛,《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登记》中的小飞蛾的婆婆,《三里湾》中的糊涂涂、常有理,《福贵》中的福贵等。

两位作家笔下的落后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迷信、守旧、麻木。

《祝福》中的祥林嫂凄惨一生,但为了“赎罪”还要去土地庙里捐门槛。

鲁迅对他笔下的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点在落后农民身上更是让人深有体会。

《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受了一辈子穷,但他非但没有反抗的要求,反而还自轻自贱看不起贫苦农民。

落后农民遭遇悲惨,本来值得同情,可是他们迷信、麻木,让人又不自觉地痛恨起来。

两位作家虽然都重在描写落后农民形象,可他们笔下的人物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鲁迅笔下的农民不仅落后,还不觉悟;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虽然落后,但他们最终在政府的帮助下觉悟了。

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等人物至死都没有觉悟,他们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太深,因此,鲁迅的小说多是悲剧。

三仙姑、二诸葛、福贵等人物在政府的帮助下都觉悟了,因此赵树理的作品多是喜剧。

鲁迅笔下多是落后农民形象,但赵树理笔下还产生了许多新农民形象,多了些翻身农民。

赵树理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翻身农民形象,并注意描写他们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翻身的艰难曲折。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和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1、下列均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 )。

[A]沈雁冰、周作人、朱自清、郑振铎[B]沈雁冰、叶绍钧、朱自清、郑振铎[C] 沈雁冰、周作人、冰心、梁实秋[D]沈雁冰、叶绍钧、冰心、郑伯奇2、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 C )。

[A] 《诗》[B] 《拓荒者》[C] 《新诗歌》[D] 《中国诗歌》3、徐志摩最早出版的诗集是( B )。

[A] 《翡冷翠的一夜》[B] 《志摩的诗》[C] 《猛虎集》[D] 《云游集》4、边城的女主人公是( C )。

[A] 阿黑[B] 夭夭[C] 翠翠[D] 萧萧5、鲁迅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的作品是( A )。

[A] 《灯下漫笔》[B] 《论睁了眼睛看》[C] 《忽然想到》[D] 《春末闲谈》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 D )。

[A] 无政府主义[B] 人道主义[C] 塑造小人物[D] 无技巧的艺术7、沈从文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是( D )。

[A] 《柏子》[B] 《月下小景》[C] 《长河》[D] 《八骏图》8、《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当时被胡风称作是( D )。

[A]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收获[B] 40年代小说的扛鼎之作[C] 路翎小说创作的突破[D] 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事件9、下列均属于郭沫若创作的诗集是( B )。

[A] 《女神》、《前茅》、《瓶》、《红烛》[B] 《女神》、《前茅》、《瓶》、《恢复》[C] 《女神》、《前茅》、《恢复》、《猛虎集》[D] 《女神》、《瓶》、《恢复》、《黎明的通知》10、张天翼《速写三篇》包括的三篇作品是( B )。

[A] 《三天半的梦》、《华威先生》、《新生》[B] 《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新生》[C] 《脊背与奶子》、《三天半的梦》、《华威先生》[D] 《包氏父子》、《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11、提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文学观点的是( D )。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中的“旧人”形象对比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中的“旧人”形象对比

一、两种“旧人”鲁迅是开创一代“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某种意义上,他对国民性的洞察和批判正是在对“旧人”即乡村中蒙昧的农民形象的刻画中得以显现。

不同于其他现代作家,鲁迅手握现代民主科学的灯盏走向了中国社会最晦暗混沌的地带――乡村,去烛照那一代代生生死死的农民,这正是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智与情感在特定文学形态、特定文学人物中的反映。

相比鲁迅笔下的其他形象如知识分子,这些愚昧卑怯的“旧人”与倔强高傲的作家之间的对话和对照,碰撞出一种强烈的审美冲击力。

对“旧人”的描写主要见于鲁迅的乡土题材小说,如《阿q正传》《祝福》《故乡》《孔乙己》《药》《风波》《明天》《长明灯》《离婚》等,作品刻画了众多富有生命力和代表性的“旧人”形象,如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七斤、爱姑等。

这里的“旧人”还未具有马克思阶级论层面的意义,鲁迅也从未想到创造与之相对应的理想化的“新人”形象,他只是以一个伟大孤独者那颗悲凉的心,去体察在封建社会中蒙昧麻木的人们。

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致力描绘乡村最为成功的作家,二人笔下的“旧人”形象也具有某种意味深长的对照关系。

赵树理小说中主要刻画了四类人物,首先是反面人物,多是地主恶霸,凶险狡诈,阻碍或者破坏革命群众的生活;第二类是正面人物,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能够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第三类是中间人物,也即“旧人”,他们思想传统守旧,是乡村社会老一辈人的真实写照;第四类是蜕变人物,主要是思想变质的年青一代。

最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便是其中的“旧人”形象。

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第一次塑造出一批活灵活现、富有个性特点的农民形象,比如“三仙姑”“二诸葛”“小腿疼”“吃不饱”“小飞蛾”等等。

这些人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及处境和阿q、闰土、祥林嫂、柳妈、九斤老太相差无几,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个性气质和美学特点。

如果说鲁迅描写的是在漫长凝滞的黑暗中昏睡的“旧人”,那么赵树理则表现了他们在曙光乍现之际的生活情状;如果说鲁迅看到的是“旧人”的精神与未来、理想之间深刻的隔离,那么赵树理则表现了新旧思想激荡斗争之时二者渐趋融合的过程。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比较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比较作者:唐涛冰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21期唐涛冰内容摘要: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拓荒者,在他们的作品中,农民始终作为中心和主角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但鲁迅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仍有诸多不同之处,如形象的性格不同,命运及结局不同,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人物塑造的手法不同,而两位作家的伟大之处,正是各具特色地把不同时期农民形象的不同特点给形象地反映了出来。

关键词:鲁迅赵树理农民形象比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赵树理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拓荒者”,在农村题材创作方面具有开拓性的双碑意义,是公认的两位对农民了解最深入、表现最真切的作家。

在他们的作品中,农民始终作为中心和主角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热忱关注中国农民的传统,但因他们的时代文化背景、人生阅历和审美取向等原因,鲁迅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仍有不同之处。

一.农民形象的性格不同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清末至“五四”前后,其笔下的农民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压迫下。

因此在鲁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灾难深重、愚昧麻木的农民,通过这些农民形象,写出了封建思想给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带来的精神枷锁。

如祥林嫂为了逃避婆婆令其不嫁的逼迫不惜轻生,却愈表现了她的愚昧,她还担心死后到地狱中,被劈成两半交给两个男人,所以把辛苦攒起来的钱捐门槛当是自己的替身以求赎罪。

幼年时代的闰土天真活泼,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已经把他“苦得像一个木偶人”了,但他却仍然没有忘记在帮助别人搬家时带回“一副香炉的烛台”,千百年来封建迷信传统思想始终主宰着他。

单四嫂子严守三从之规,儿子病了,她却去求神签、许愿、吃单方。

七斤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只是在城里勉强被人剪了头发,头发短了,见识却未长,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皇帝要辫子,便惶惶不可终日,守着门槛坐着发呆,头脑中一片混乱,他也是一个愚昧无知、不觉悟的农民。

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鲁迅与赵树理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农民在中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存在,联系着社会的每一根神经。

但是,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文学忽视了农民。

当伟大的新文学巨匠鲁迅一反常规,把农民置于小说艺术构思的核心,精心勾画出一代农民的真实相貌时,便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

新文学追求者们佩服鲁迅的眼光,并竞相效仿,推动了一代“乡土文学”的振兴。

此后,农材题材小说一直在新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

然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第二次勃兴,则是在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

当赵树理为翻身农民大唱赞歌,推出一批崭新的农民形象于新文学画廊之后,“山药蛋派”逐渐形成,并带动一批农材题材创作的成功,这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一大收获。

鲁迅与赵树理在农村题材上的开拓之功,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人们称:“赵树理第一个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的翻身农民的形象,这是继鲁迅之后在农村题材上的一大贡献。

”①人们肯定,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的两位拓荒者。

”②的确,我们完全有理由肯定这两位作家在题材开拓上具有双碑意义的功绩。

一鲁迅失望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在总结其教训的过程中,把对现状批判的“哀其不幸”与对以农民为主的国民的不觉悟的“怒其不争”结为一体,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深刻命题。

他希望来一场改造国人灵魂,唤醒国人觉悟的彻底的思想革命运动。

在《呐喊》、《彷徨》有关农村的艺术世界中,鲁迅以最诚挚厚重的感情注视着阿Q、闰土、祥林嫂等一代农民,同情他们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下悲惨贫困的生活,肯定他们质朴耐劳等美好品质,理解他们潜藏的革命愿望。

然而,他以渗出血泪的目光焦灼地关注着的,是农民在封建思想长期、广泛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固疾。

《风波》通过辫子去留的风波,展示的是农民麻木愚昧的灵魂;《阿Q正传》是农民在思想戕害下所形成的国民性弱点的形象记录;《故乡》描写闰土在经济压迫和精神残害下的麻木不仁,而着重揭示的仍是他精神世界的变化;《祝福》刻划祥林嫂在封建宗法社会里所受的精神奴役和心灵的创伤。

赵树理“农民”题材小说研究综述

赵树理“农民”题材小说研究综述

28赵树理“农民”题材小说研究综述马永佳 河北大学 王泽涛 河北师范大学赵树理是上个世纪40年代杰出的作家,也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家。

他的全部小说几乎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并且每一部都以幽默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视角来向我们讲述着当时的农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生存过程中的问题。

下面将会从赵树理写农村生活的原因背景、小说中运用的农村式语言以及小说塑造的农民形象等方面进行介绍。

资料综述如下。

一、以农民为题材的背景原因在李明《“为农民写作”的文学思考——以赵树理创作为中心》中,作者不仅将赵树理的人生经历当成是“农民”小说的成因之一,赵树理关于“文学为谁作”也成为原因之一。

赵树理一直关注着文艺大众化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我国提出了文艺“大众化”,在1932年和1934年分别开展了两次大讨论,其中讨论的重点由新文学写给谁看、用什么话写转变为什么是大众化、要不要搞拉丁化。

而赵树理是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他所提倡的是艺术的平民化。

赵树理用农民百姓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将真理传播下去。

同时,赵树理的“农民”小说还受到了当时的政策影响。

在王国杰《赵树理、农民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作者指出了因为章委员没有深入群众、听信了恶霸的假言假语,没有能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但是当老杨那样政治、深入基层的干部来临之后,在三天之内就把这个村子存在几十年的问题解决了。

这就很明显地体现出赵树理写作中的另一个目的:积极宣传共产党干部。

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农民,同时又是一个革命干部,所以导致他在写作过程中会不经意地成为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代言人”。

二、农村语言(一)外号赵树理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会给我们介绍几位有特点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常常以他们的外号第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

“三仙姑、二诸葛、老定额、关节炎、一厘诗人、小腿疼、吃不饱、铁算盘、常有理、能不够、糊涂涂、惹不起”等等,或许没有哪一位现代小说家的书中有这么多的外号。

这些外号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作者根据他们的特点而起的,既幽默又有概括性。

赵树理与鲁迅作品农村形象对比

赵树理与鲁迅作品农村形象对比

赵树理与鲁迅作品农村形象对比郝浩伟10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摘要:中国文学文化源远流长,但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却在文学中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直到五四时期一代文学巨匠鲁迅把农民作为文学构思的核心,精心勾画出一代农民的真实生活后,农民才开始真正走入广大文人的视野,赵树理是继承鲁迅之后最成功的农民作家,第一个在文学上成功塑造了新一批的翻身农民形象。

两位作家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现实,塑造农民形象最为杰出的代表,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同时由于各自出生环境、时代背景、对农民精神的关注角度的不同,鲁迅与赵树理的作品中农民形象又有所不同。

关键词:封建思想时代精神农民形象唤醒新形象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由于时代背景、历史使命等原因,文学的发展始终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相联系。

鲁迅和赵树理都出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内忧外患,国家贫弱的环境使他们都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拯救民族的愿望。

那么俩位作家的作品又有什么不同呢?一从作品内容上看,作为五四运动的主将,鲁迅从一个先进知识分子的角度思考着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中国人应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他深切地关注着农民的命运,孜孜不倦的描写出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长期影响下的现实农村弊端,揭露着病态社会中的种丑陋漏现象,以此来批判封建思想文化,唤醒沉睡中的中国民众。

就像《阿Q正传》中的阿Q,不仅以污点为荣,以丑为美,而且受到欺负后只会找更弱的人去欺负来发泄,鲁迅描写阿Q 逃避现实,懦弱,麻木不仁,欺软怕硬,同时也是写当时千千万万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的现实精神面貌。

作者对阿Q赤裸裸的、大胆的讽刺批判,不仅使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农村现实,关注农民面貌,更是许多被封建思想禁锢却尚不自知的民众幡然悔悟,使更多的人起来反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

赵树理同样作为一个生活在革命年代的作家,继承了鲁迅为改变乡土文化面貌儿努力,以文笔来抒发着爱国情怀,拯救民族。

赵树理通过对封建守旧者的批判和对新一代农民在新生政权领导下的翻身解放斗争的歌颂,来激励更多的民众起来反抗封建传统,为自由而斗争,启发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

解读_农民意识_鲁迅_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

解读_农民意识_鲁迅_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比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鲁迅是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 民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作家 。毫无疑义 ,鲁迅最热烈 、最深 沉 、最诚挚的感情始终倾注在农民身上 。作为一个思想家
和文学家 ,鲁迅深入地考察了中国的国情 ,他着重剖析中国 封建制度和封建传统思想对人民精神的毒害 ,以及由此形 成的民族性格上的弱点 。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包含着
·6 ·
人物 ,到地里工作在一块 , ……他们每个人的环境 ,思想和 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 ,前途打算 ,我无所不晓 。 ……我 既然这样了解他们 ,自然就能描写他们 。”[4 ] 他的作品塑造 出了地道的翻身农民形象 ,并揭示了农民在政治和精神上 翻身的艰难曲折 。在赵树理之前的第一代 、第二代新文学
[ 关键词 ] 农民意识 ;农民形象 ;比较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I2071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 - 2323 (2005) 06 - 0006 - 02
中国是一 个 具 有 二 千 多 年 封 建 土 地 私 有 制 的 农 业 大
国 ,即使到“辛亥革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 ,农 民仍未摆脱以土地为主要关系的生产方式 ,土地仍是农民 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这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迷信 、 保守 、固执 、目光短浅 、因循守旧 、自我愉悦等若干特征的
诞的 、不合理的却又是必然的 、历史的特定结合 。《故乡》中
的闰土曾是个天真 、活泼 、机灵 、淳朴的少年 ,成年后却变成 一个沉默 、迟钝 、衰老 、自卑 、精神麻木的“木偶人”。鲁迅深
刻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 “ :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绅”,几千
年的封建统治形成一种理论周详 、体系严密的封建意识形
2005 年第 6 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 6 ,2005

论鲁迅、茅盾、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茅盾、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鲁迅、茅盾、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4.1硕士学位论文论鲁迅、茅盾、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摘要)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导师:苏光文教授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石世明{鲁迅、茅盾、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既相区剐而又有一定联系的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呈现出“旧式农民——朦胧的新人——新人”的形象系列,展现出半个世纪以来中111农村社会演变的图景和农民的·≮辱流程。

为我们探索农民的心理历程、生存状态和精神特质等方面提供了范本J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三部分论析鲁迅、矛盾、越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及其意义。

第一部分:鲁迅笔下的农民——“痛苦”中的“老中国儿女”。

f两干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始终处于社会底层,苦难深重,鲁迅首先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与反映。

他在作品中塑造了阿Q、单四嫂子、闰土、祥林嫂等一组安于现状却又苦苦挣扎的农晟二他们要么是落后者的挣扎。

要么是挣扎者的落后,都是“病苦”中的“老中国儿女”、旧式农民。

ry一,第二部分:茅盾笔下的农民——“朦胧”的“农村新人”。

f三十年代初,破产、凋敝、“丰收成灾”与农民负债、卖儿鬻女乃至流赢失所的触目侏心的社会现象,引起了茅盾的极大关注。

他以深刺的社会剖析肆光透视了灾难的现实,展望了大时代的变动。

揭示了农民心态的变化。

在他的“农村三部曲”中,塑造了一系列“新”与“旧”的农民。

这也正是茅盾独特的艺术视囊的体现。

茅盾的农民小说可以说是继鲁迅开拓的反映农村的乡土文学有了阶级的社会的新变化。

广”V一第三部分:赵树理笔下的农民——“战斗”着的新型农民。

C,赵树理生长在解放区。

植根于农村的土壤。

他表现的农民也是曩贴近生活,襄贴近时代。

在新时代里作家在作品中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新的特质。

一是新时代里的新人,如小二黑、小芹、老杨等;二是新时代里农民背负的旧的精神重担及其与新的时代要求之问的距离和逐步获得的一点点新的变化,如二葛、三仙姑等;三是新时代里新人物的旧意识的萌生。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

赵树理笔下的农村和鲁迅笔下的农村有什么差别一、思想启蒙与问题观照鲁迅之所以要放弃曾为之奋斗的医学而转从文学,既不是因为自己对医学缺乏兴趣,或者学医无前途可言,也不是因为自己对文学情有独钟,而是因为文学是进行思想启蒙最佳的载体与途径,鲁迅想借文学实现其启发蒙昧、觉悟民众的理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没有农民的真正觉醒与革命,中国要新生那只能是痴心妄想,因此,农民理所当然地成了鲁迅进行思想启蒙的重点对象。

鲁迅笔下的农村题材小说,尽管言说的故事各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始终如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毫不留情地将农民身上存在的愚昧、麻木等劣根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正因如此,少年挚友闰土、殊堪可怜的祥林嫂、泼辣大胆的爱姑等等善良的人们都成了鲁迅严厉的解剖对象。

可以说,在鲁迅笔下,故事也罢,人物也罢,统统都是工具而已,启蒙才是其真正的目的之所在。

赵树理生长在风云激荡、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巨变时期,新生的、日益茁壮的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时占全国人口之绝对多数的劳苦大众的天才般的启蒙者、引路人,其势力所及,翻身求解救、自己当家作主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响彻云天。

在这狂飙突进的启蒙浪潮裹挟下,千千万万的受苦人前赴后继地奋勇跻身革命行列。

于鲁迅而言,以穿越黑暗、划破长空的振聋发聩之声惊醒那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中酣然昏睡的麻木民众正是时代所赋予的庄严而沉重的使命。

而于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赵树理来说,由于中国共产党已极其成功地唤醒农奴千百万,昔日逆来顺受的布衣百姓已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因此,启蒙已非赵树理的当务之急,其首要任务是怎样做好当下的实际工作,正因如此,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类具体问题水到渠成地成了赵树理创作所观照的对象。

提出问题并试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其小说创作的归宿点,赵树理凭借其第一线农村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各种农村问题予以形象艺术的展示,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赵树理鲜明个性特色的问题小说,在其笔下,基层政权干部队伍不纯问题、干部蜕化变质问题、官僚主义工作作风问题、封建残余思想垂而不死问题、农村建设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反映,“使他的许多作品往往成为当时农村生活的启示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集(精)1,文学革命兴起之前的文学改良运动包括:_________.2,文学革命兴起的直接动因是:_________.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_________.9,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社团是_________.10,特别重视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介绍的社团是_________.11,以爱情诗创作闻名的社团是_________.12,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有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文研会2,创造社3,新月社4,语丝社三,简答题:1,简答文学革命发生的大致过程2,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情况3,简答《文学改良刍议》的思想内容4,简答《文学革命论》的思想内容5,简答文学革命时期的创作特色四、论述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二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__________.2,鲁迅的小说集有__________.3,鲁迅的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4,鲁迅的散文集是__________.5,鲁迅的杂文集有(举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鲁迅提出“首在立人”观点的文章是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迅的学术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8,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9,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发表白话小说的刊物是__________.10,鲁迅小说的主要题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11,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是__________.12,鲁迅唯一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13,《药》《孔乙己》《故乡》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4,《祥林嫂》《伤逝》出自__________.(小说集15,阿Q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16,鲁迅著作中最“个人化”的集子是__________.17,鲁迅作品中具有“闲话风”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18,鲁迅作品中具有“独语体”特点的集子是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1,《狂人日记》2,“祥林嫂”3,《故事新编》4,《伤逝》5,《药》三、简答题1,简答阿Q的形象特征2,简答《阿Q正传》的意义3,简答《野草》的写作特点4,简答《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5,简答《故事新编》中“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及其审美效果四、论述题: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标志2、论述《呐喊》和《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赵树理作品的农民形象比较
文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姓名:李伟学号:200902010036
内容摘要:鲁迅和赵树理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位作家,两位作家都善于对农民形象进行塑造,并取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认可。

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和赵树理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分析,分析了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特点,并进而对其进行比较,浅谈了鲁迅与赵树理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点。

关键字:批判精神传统观念现实主义农民形象
在现当代文学中描写农民形象的作品很多,其中以鲁迅和赵树理的作品中描写农民形象最为典型。

同时,鲁迅和赵树理也是描写农民形象最成功的两位作家。

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他们共有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描写出了以土地为依托的农民的命运,对落后农民的旧思想、心理、文化、习俗和麻木的神经进行批判。

两位作家都从了农民的精神层面、心理变化的视角观察了农民形象和农村社会。

董大中认为赵树理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和
现实主义传统。

但赵树理有别于鲁迅的一点,是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
鲁迅被誉为是中国现代为学史上第一个自觉描写普通农民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作家。

鲁迅出生于封建地主大家庭,家道衰落后的他,开始对社会进行反思,发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对农民的毒害,对农民身上的无知、落后、中庸和精神上的麻木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体现出了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等特点。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农民形象。

作为一个处于封建时代,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阿Q,在被王胡子打后,用“精神胜利法”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体现出了落后的农民意识和愚昧思想。

小说《故乡》中的闰土,从一个儿时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位沉默不语的大人,《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了赎罪,去庙里捐门槛儿,《风波》中的九斤老太等,这些人物都是鲁迅笔下具有代表性的落后农民形象。

鲁迅认为“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
鲁迅通过其笔下的农民形象,批判
了农民的劣根性,揭露了农民的精神创伤,唤醒了沉睡中的农民大众。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批判。

虽然赵树理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精神,但赵树理与鲁迅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有所不同,具有着独特的赵树理特点。

由于政治时代和出身的不同,赵树理作为解放区作家,主要表现农民的新形象,将农民的新一代形象塑造在小说中,着力去描述新生的农民干部形象。

与鲁迅笔下农民形象有所不同之处是赵树理笔下打造出了一批积极进取的农民形象。

在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积极争取婚姻自主。

通过新型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与落后农民典型二诸葛、三仙姑等封建势力进行之间的对立,体现出了农村新生一代与旧的传统观念进行搏击的勇敢,昭示着新的思想的出现。

赵树理出身与农村,了解农村风俗,对农村有着自己的感情。

在他的笔下的农民形象,
是他以农民的直觉进行创作的。

他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等描写农民形象的乡土文学作品,都是借助新型农民形象来抨击旧事物和封建文化思想,对农村旧的风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无论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还是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

鲁迅与赵树理都有着对封建文化、封建社会和落后的风俗习惯的批判,但二者笔下的农民形象各有特点,都带有各自的时代性。

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将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座典型的“农民形象”丰碑。

注释:
【1】见董大中在1982年第3期的《山西文学》发表的《赵树理与鲁迅》
【2】牡丹江教育学院校报2005年第六期林铭《解读农民意识——鲁迅、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型相比较》
参考文献:
①《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②《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己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
③《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张志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6年09月第一版
④《小二黑结婚》赵树理著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⑤《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0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