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浅谈乐清县以清江为界划分瓯语与台州话的合理性及其方言隔断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乐清县以清江为界划分南、北吴语的合理性及其
方言隔断的原因
0910031019 中文091 蔡文怡指导老师:徐越摘要: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人口的迁移,山川地理的阻隔,都是形成汉语方言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根据乐清的县志,并结合当地的情况,谈一谈乐清县以清江为界划分南、北吴语的合理性,并探究其方言隔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清江、地域方言、台州话、瓯语
前言:笔者在学习方言学期间对清江作为分界线划分南北吴语的现象甚感新奇,也对方言这种地域割裂的现象感到好奇,因此希望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探究其方言隔断的原因。然而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书籍中关于清江作为分界线的描述十分的不准确。原因如下:当地有一条江,名为“清江”,亦有一个镇名为“清江镇”,通常简称“清江”,而究竟以“清江”作为分界线,还是“清江镇”作为分界线可谓是众说纷纭。
因此,笔者决定采取折中的方式,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看法,采用以“清江”这一河流作为分界线这一看法,对其合理性及方言隔断的原因再进行深一步的探讨。
一、乐清市清江镇概说
乐清市(乐,yuè),是中国浙江省县级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瓯江口北岸,由温州地级市代管。东至东海之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南濒瓯江,和温州市区相望;西达北白象镇珀头;北到旸谷岙乡黄家村,与台州市相邻;西北的乌牛码道附近,与永嘉县接壤;东北至湖雾镇北面的羊角洞,与温岭市为界,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地理坐标北纬28°07′,东经120°57′。全市陆域面积1223.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70平方千米,人口达124.05万。
从地势及分布来看,乐清市的西北为雁荡山山脉,东南为海积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陆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0平方公里。境内河(溪)流众多,皆源于西北山区,短而流急,流向东南,注入乐清湾。乐琯运河和乐虹运河横贯南部,连接众多河道,构成虹桥、乐成、柳市三块水网平原。
乐清市的方言主要有四种,南部瓯语柳市话、县城瓯语乐清话(城关)、中部瓯语虹桥话、北部属于台州黄岩方言区。瓯语亦称之为南吴语,主要通行于瓯江两岸地区,故称瓯语,瓯语区各地口音各有差异。
而本文要具体研究的是清江这一南北方言的分界线。首先来了解一下清江镇。清江镇位于乐清市中部,清江镇内部的一条河流“清江”,被作为划分南、北吴语的一条分界线,清江以南的方言是瓯语,而清江以北的方言是台州话,因此清江作为一条分界线,对于该片方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历史沿革如下:1949年为清江乡,1956年与清北、清南、三江、南塘等乡合并,仍称清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6年改镇,1992年原清北乡并入。1997年,面积34.3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渡头、方江屿、上埠头、珠上、珠下、江沿、棉花塘、靖江、清江底、等29个行政村和清江1个居委会。从2011年开始,撤销南塘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清江镇。调整后,现清江镇位于乐清市中部,北邻雁荡镇,西北接芙蓉镇,西南与虹桥镇毗邻,东濒乐清湾与玉环县隔海相望,辖2个居民区、47个行政村。
二、方言隔断的原因
(一)山势之多
清江位于清江镇的南面,周围有群山环绕。若以清江的中点为圆心,以1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那么所画的圆里面,有记载有显示的山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九龙山、雷石山、高山头、筋竹岭、庄山岗、五马尖、石船山、观音峰、五指峰、马头山、观音斗、大坑岭、大屿山尖、五龙山、火焰山、四十九盘岭、犁头山、坑塘山、鸡冠山、庄山岗、郑山、杨府山、朴头山、凤凰山、兰无摊头、大嵩山、白钟岩、三江山、邺岳山、岩山、白龙山、南龙山、柴前山等至少33座,其中清江以南的仅有10座,其分布相对分散,呈散点状分布,而清江以北,集中分布于正北到西北方的夹角里,山峦十分密集,其中最密集的区域,以一公里为半径,所画的圆可以连接到五座山。
正是由于清江以北的山的数量众多,且大多连绵不绝,使得历朝历代那些山南面百姓与山之北的人们的沟通少之又少。人们需要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才能够进行买卖、交流,而这样的沟通,既耗时又耗力,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山之南的百姓更倾向于往南走。连绵的大山阻隔了南北百姓的沟通,也正是大山的阻隔,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匮乏,直至方言的隔断,虽是区区几里的水平距离,翻山越岭却需要几个日夜。
清江以南虽然也有山,但山的数量没有清江以北那么多,山的分布也不如清江以北那么密集,大多呈分散的点状分布,因此清江以南的山并没有对方言的隔断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对于清江以北那些呈线状分布,高度密集的群山来说,绕道而行已是异想天开,想要跨越非爬山不可。
位于清江的北面,距离清江最近的讲台州话的镇是雁荡镇,这一个小镇仅距离清江10公里,然而语言相异,原因很明显,因为这个小镇正是以连绵、锦绣的雁荡山而闻名天下。在如今,连绵的群山虽然成为了该地的财富与象征,然而在若干年前,正是这样连绵不断的山阻隔了南北之间居民的交流与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能够逐渐摆脱山的阻碍,实现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但在现代,想要驾车到雁荡镇,还需经过一个长长的人工凿的山洞。显然,在古代那个没有凿洞技术的时代,沟通便会显得格外的困难。如此种种,我们便可以知道,方言之所以隔断,必与这连绵的群山有关。
(二)历史沿革
从历史的沿革来看,清江以北的地界一直和黄岩和温岭相连,而且黄岩、温岭(隶属台州市)等地离大荆(台州话)、雁荡(台州话)较近,所以居民自古与黄岩、温岭等地联系较多。正因为如此,清江以北的方言归属于黄岩、温岭方言系统的台州话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1949年5月县境解放,中共浙南特委一度设立黄乐县,乐清县大荆区(包括雁荡等地)划给黄乐县,西门岛划给温岭县,双溪县(今永嘉县)两港区划给乐清县。此时乐清县境北至白箬岭,西至楠溪。8月,黄乐县撤销,大荆区重归乐清县,两港区划还给双溪县。大荆区作为乐清市与台州市的接壤地段,其归属一直不甚明晰。虽然这样的划分仅仅持续了3个月,而3个月的时间也并不能改变方言,但是恰恰是这样的划分,说明了大荆作为一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