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
牧徐徐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
”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
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
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
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
“是管用,但天一冷不贴就又痛了。
”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
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
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
”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
“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的……
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
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
一生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
请品味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①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②“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
(3)假如把原题改为“说谎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4)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一个精炼的语段,才能把文章表达得更全面。
如果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不超过30个字)
【答案】(1)“我”出差路过老家,在没有通知家人的前提下回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
(2)①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
(4)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重点词语和题目的作用。
整体把握文章,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概括文章内容,要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按照“人+事”的格式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①划线的词语既写出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写出了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从“气愤”这个词里,可以看出“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表明观点(如:不可);第二步,说出理由(围绕标题的作用);第三步,说出改后的标题的不足。
综上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给文章补写结尾。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是总结性的句子,或者是抒发作者情感,或者是给人启发的句子,还可以是照应题目的句子。
据此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1)“我”出差路过老家,在没有通知家人的前提下回家,看到因腿上的关节痛而又舍不得贴膏药的母亲,正在用燃烧的艾叶熏腿,百感交集。
(2)①表明了母亲见到“我”时既惊喜万分,又生怕被“我”责备的矛盾心理。
②表明“我”对母亲为了省钱而不顾身体的痛惜与埋怨之情。
(3)不好;原题“坐在艾烟里的母亲”不仅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而“说谎的母亲”虽然也切合题意,但呆板直露,缺少韵味,所以还是原题好。
(4)她便是我的乡下母亲,值得我一生含泪去仰望的母亲。
【点评】(1)概括文章内容要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或者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和句子。
(2))品析语言的角度有种种不同,本题联系人物形象,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点来思考即可。
(3)文本对标题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做这类题目,要弄清文章“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4)文章的结尾大都是文章的中心,或抒情或议论,或者呼应文章的开头,或者呼应题目。
总之,表情达意,给人意味悠长之感。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得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
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
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
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摆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
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
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
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
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
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
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
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
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
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
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
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
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
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
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
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杈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
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
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
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
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
”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
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
了我的心。
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
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
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
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
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
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
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
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
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1)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
(从修辞角度)
②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
【答案】(1)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
(2)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②“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3)①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解析】【分析】(1)此题的答案都可从原文中找到,因此答题时只需从文章第②段中筛选出关键句并整合出答案即可。
(2)①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把被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包裹得又密又厚的那块地比作是一条错综的毯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②首先要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感情。
“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3)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特点、作用两个个方面来考虑。
从标题特点方面分析,这个标题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这篇文章写母亲为了给我做棉花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而且我从母亲的“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
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话里受到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
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故答案为:⑴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
⑵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跟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②“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⑶①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
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⑶此题考查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
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山界(节选)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达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
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1)选文两次提到了“之”字形的火把,说说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表现红军战士虽浑身紧张,但因后有追兵,没有退路,故意壮胆爬山。
B. 表现红军战士看到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 表现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D. 表现红军战士在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3)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1)第一次: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2)C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解析】【分析】(1)第一次是: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根据语境,写火把“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是: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根据语境,这里是进一步对火把的景象进行了具体描绘,展示了“奇观”的细节。
(2)尽管行军路途充满了险恶,但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他们前呼后应,相互鼓励,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A“浑身紧张”“故呼喊着壮胆爬山”错。
翻山时的喊声、笑声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错。
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
D“爱开玩笑的心态”错。
所以选C。
(3)“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运用了两个比喻,把“黑的山峰”比喻为“巨人”,把四围被围的“山谷”比喻为“一口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解答此题,既要细读文句,指出修辞手法,又要明确文句所要体现的中心是什么,即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意义。
故答案为:⑴第一次: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⑵C;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写景的观察角度及事物特点的概括。
“从山脚向上望”可看出是山脚。
“向上看”“向下看”可以看出是半山腰。
围绕“陡”字来写。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句子。
分析句子、词语,一般按照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格式解答,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4.阅读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
“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
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3)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或:“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A句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3)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4)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是记叙初三那年,我参加作文比赛失败了,后来在徐老师的鼓励下,重拾信心,终于取得了成功。
“那年花开”指“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答题的角度,题干中已经作了明确“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不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赏析。
A.根据“坐”“看”“舒展”“笑”等描写徐老师行为的字词分析这句话的描写方法,并结合“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等语句,理解徐老师对“我”的小说的态度即可。
B.这句中“花笑了”是将花赋予了人的情态,结合上文中“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分析“我”内心的心情即可。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上文中“我”参加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以及后文中“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分析徐老师的话对“我”的影响,并结合“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等语句体会徐老师讲的故事的深刻含义,据此分析这个故事的用意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结合文中“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等描写,具体分析徐老师的形象即可。
故答案为:(1)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