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伍子胥对吴王一再开导举荐下,吴王方
确认孙武的军事才能,封为上将军,令其操 练人马,准备伐楚。自此后,吴军果然成为 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之军。
2、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内容意蕴深邃,文笔 清新,首尾一贯。为果不是由一人对兵法 系列问题作长期的深入思考,并给以恰当 的总结,是绝对难成为一本奇书的。
孙子及其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身世及其时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 一篇“孙子吴子列传记述” 孙子名武,齐国人士; 孙子兵法为十三篇; 孙子曾为吴将并立有战功; 上面三点认定在宋代以前无人怀疑其真 实性;
南宋时,有叶适和陈振先对孙武确有其人表 示怀疑;自此之后,对孙武出现了四种看法:
孙子祖父孙书起成了军事世家,其父孙 凭任齐国卿。
在孙武20岁左右时,因齐国“田、鲍四 族谋为乱”孙武全家于公元前523年逃到南 方吴国过隐居生活。
其时,楚国的伍子胥因逃避楚平王对其家
族的陷害,也迁到吴国,孙武和伍子胥两家 的不幸遭遇,使二人相互引为知已;伍子胥 后成为吴王的谋臣,便以讨论兵事为由,多 次向吴王举荐孙武;吴王答应孙武携兵书出 来见,见孙武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尤其所 献兵书十三篇实为奇书,从而吴王对孙武备 加赏识。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 用于国,固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 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 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 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 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 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 吾二十钟, 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以察也——战争是 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死, 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 研究的。
☆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应 以诡诈为原则。
☆因利而制权——凭籍有利于己 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 动权。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在 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 意料木到时采取行动。
☆多算胜,少算不胜——筹划周 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 条件不足就会失败。
吴越战争示意图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 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 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 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税,攻 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 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 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 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 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 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 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 况于无算乎!吾以此现之,胜 负见矣。
【题意】
<计篇>的题意有三种理解。第一、计算。 用今天的话来说,“计”就是“总的计 算”。第二即计划。不仅是计字的本义之 一,也是<计篇>中计的引申义,可以理解 为在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祥细且慎重 的研究分析,因情定出计划。第三战略运 筹。曹操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计者, 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 计于庙堂也”。本篇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 的各基本条件的计算,作出战略决策。
敌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 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 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 而乘之,卒善而乘之,是谓胜敌 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 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题意】
<作战篇>的题名可作两种解释。
其一是发起战争。作,起义。作,就是发 起的意思。战,斗也,战,就是战争。因 此,‘作战’就作‘发起战争’理解。
孙子兵法从产生到现在已2500多年,因年代 久远,在该书世代流传过程之中反复评点抄录, 难免在增删过程中,渗入了后人的某些观点, 这在全书部分篇章中可以察觉到,但这仅仅是 极个别之情况,不影响对该书时代特征的总判 断。
孙子兵法十三篇内容是——计、作、谋、形、 势、虚、争、九、行、地、九、火、间。孙子 的军事思维,具有五大突出的特征:
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 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 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 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 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 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 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 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 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 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 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a.孙武并无其人
<清代一全祖望>
b.孙武即孙膑
<梁启超 钱穆>
c.孙子是否就是伍员: <清代牟庭>
d.确有其人
<原自唐以后,清代孙
星衍>
到目前来看,a,c观点无人认同,b观点也被 山东临沂汉简解决
孙子确有其人目前普遍认同。
孙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末年。相传 其祖先是陈国公子——陈完,公元前7年因 国内动乱逃往齐国,不久改姓田完。田完 四孙名桓,字无宇,因二子率军讨伐莒有 功,齐景公姓为孙氏,其人即孙武祖父。
第二层:作战应速胜。用这 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 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 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 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 财政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国 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 机前来进攻,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 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 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没见过为讲究 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待久的现象。战争久 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 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 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第三层:战势的意义。如果能 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 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 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筹 谋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 成一种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 所谓态势,即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 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第四层:用兵的诡道。用兵 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因此要 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 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 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 作要向近处。
其二是战争准备。<孙子校释>认为:‘作’ 的意思是‘始’。因此作战就是始战,战 争准备,并非一般的战阵之事。本篇主要 论述了战争准备要立足于速战决的军事思 想,及其客观依据。全篇内容没有作战方 法的论述。
【译文及段意】
第一层:战争需耗巨资。孙子说: 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要动用轻 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 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 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土的用 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 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 万大军才能出动。
吴王日:“将军罢休就舍,寡 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 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 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 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 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目录
• 计篇 • 作战篇 • 谋攻篇 • 形篇 • 势篇 • 虚实篇 • 军争篇
• 九变篇 • 行军篇 • 地形篇 • 九地篇 • 火攻篇 • 用间篇
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 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 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 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屈扰他;敌人辞 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 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 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 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 指挥的奥妙,是不可预先讲明的。
《史记·孙子列传》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 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 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 乎?”对曰:“可。” 阖庐曰: “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 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 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 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 “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 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 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 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 是鼓之石,妇人大笑。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 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 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 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 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 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
一是理智性——主张止戈为武,慎
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 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是总体性——战争胜负多因素
(道、天、地、将、法)综合考量,运 筹;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安国全军;
三是辩证性——战略,战术问题,
如迂与直,患和利,虚实,奇正,速久, 巧拙等;
四是灵活性——“因利而制权”、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 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 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 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既已明而不如祛者,吏士之罪 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 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 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 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 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 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 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 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 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 犹可也。”
有人把中华文化概括为——兵、医、农、艺四 大类、兵学列第一。
自古至今,在兵学文化中称得上兵书的,至少 有2000多种。
中国兵学,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受到特别 重视,到宋朝宋神宗元丰年间得到传承与 光大,官方明令颁布《武经七书》——孙 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 李卫公问对,雕版刊行。
中国兵学文化的思维特色,在整体性、 兼容性,思辩性等方面更为突出。
“践墨随敌”、“兵者诡道也”、 “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究”;
五是科学性——“知之者胜,不知
者不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 况于无算乎?”、“先知者,不可取 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二、《孙子兵法》与中国兵 学文化
1、中国兵学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国兵学,及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同儒学, 易学以及其它几种重要学说一样,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孙子兵法与中国兵学
茅元仪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 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 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 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 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 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 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 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 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及段意】
第一层:战争意义和重要性。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 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 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第二层:探索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 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 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 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 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 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 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 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 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 信、仁慈、勇敢、严明。
第五层:(结论)战争胜负可预 算。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 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 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 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 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 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 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 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名言】
确认孙武的军事才能,封为上将军,令其操 练人马,准备伐楚。自此后,吴军果然成为 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之军。
2、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内容意蕴深邃,文笔 清新,首尾一贯。为果不是由一人对兵法 系列问题作长期的深入思考,并给以恰当 的总结,是绝对难成为一本奇书的。
孙子及其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身世及其时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有 一篇“孙子吴子列传记述” 孙子名武,齐国人士; 孙子兵法为十三篇; 孙子曾为吴将并立有战功; 上面三点认定在宋代以前无人怀疑其真 实性;
南宋时,有叶适和陈振先对孙武确有其人表 示怀疑;自此之后,对孙武出现了四种看法:
孙子祖父孙书起成了军事世家,其父孙 凭任齐国卿。
在孙武20岁左右时,因齐国“田、鲍四 族谋为乱”孙武全家于公元前523年逃到南 方吴国过隐居生活。
其时,楚国的伍子胥因逃避楚平王对其家
族的陷害,也迁到吴国,孙武和伍子胥两家 的不幸遭遇,使二人相互引为知已;伍子胥 后成为吴王的谋臣,便以讨论兵事为由,多 次向吴王举荐孙武;吴王答应孙武携兵书出 来见,见孙武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尤其所 献兵书十三篇实为奇书,从而吴王对孙武备 加赏识。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 用于国,固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 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 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 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 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甲胄矢弩,戟楯矛橹,丘牛大车,十去 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 吾二十钟, 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以察也——战争是 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民众的生死, 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 研究的。
☆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应 以诡诈为原则。
☆因利而制权——凭籍有利于己 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 动权。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在 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敌人 意料木到时采取行动。
☆多算胜,少算不胜——筹划周 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 条件不足就会失败。
吴越战争示意图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 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 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 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税,攻 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 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 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 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 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 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 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 况于无算乎!吾以此现之,胜 负见矣。
【题意】
<计篇>的题意有三种理解。第一、计算。 用今天的话来说,“计”就是“总的计 算”。第二即计划。不仅是计字的本义之 一,也是<计篇>中计的引申义,可以理解 为在战前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祥细且慎重 的研究分析,因情定出计划。第三战略运 筹。曹操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计者, 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 计于庙堂也”。本篇通过对决定战争胜负 的各基本条件的计算,作出战略决策。
敌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 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 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 而乘之,卒善而乘之,是谓胜敌 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 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题意】
<作战篇>的题名可作两种解释。
其一是发起战争。作,起义。作,就是发 起的意思。战,斗也,战,就是战争。因 此,‘作战’就作‘发起战争’理解。
孙子兵法从产生到现在已2500多年,因年代 久远,在该书世代流传过程之中反复评点抄录, 难免在增删过程中,渗入了后人的某些观点, 这在全书部分篇章中可以察觉到,但这仅仅是 极个别之情况,不影响对该书时代特征的总判 断。
孙子兵法十三篇内容是——计、作、谋、形、 势、虚、争、九、行、地、九、火、间。孙子 的军事思维,具有五大突出的特征:
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 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 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 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 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 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 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 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 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卒 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 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a.孙武并无其人
<清代一全祖望>
b.孙武即孙膑
<梁启超 钱穆>
c.孙子是否就是伍员: <清代牟庭>
d.确有其人
<原自唐以后,清代孙
星衍>
到目前来看,a,c观点无人认同,b观点也被 山东临沂汉简解决
孙子确有其人目前普遍认同。
孙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末年。相传 其祖先是陈国公子——陈完,公元前7年因 国内动乱逃往齐国,不久改姓田完。田完 四孙名桓,字无宇,因二子率军讨伐莒有 功,齐景公姓为孙氏,其人即孙武祖父。
第二层:作战应速胜。用这 样的军队去作战,就要求速胜, 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 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 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 财政发生困难。
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尽,国 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 机前来进攻,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 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 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没见过为讲究 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待久的现象。战争久 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 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 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第三层:战势的意义。如果能 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 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 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筹 谋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 成一种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 所谓态势,即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 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第四层:用兵的诡道。用兵 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因此要 做到:能打,装作不能打;要 打,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 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 作要向近处。
其二是战争准备。<孙子校释>认为:‘作’ 的意思是‘始’。因此作战就是始战,战 争准备,并非一般的战阵之事。本篇主要 论述了战争准备要立足于速战决的军事思 想,及其客观依据。全篇内容没有作战方 法的论述。
【译文及段意】
第一层:战争需耗巨资。孙子说: 凡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要动用轻 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 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 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土的用 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 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 万大军才能出动。
吴王日:“将军罢休就舍,寡 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 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 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 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 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目录
• 计篇 • 作战篇 • 谋攻篇 • 形篇 • 势篇 • 虚实篇 • 军争篇
• 九变篇 • 行军篇 • 地形篇 • 九地篇 • 火攻篇 • 用间篇
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混乱, 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注意 防备他;敌人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 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屈扰他;敌人辞 卑慎行,就要使之骄横;敌人休整良好, 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 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动攻击,在 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 指挥的奥妙,是不可预先讲明的。
《史记·孙子列传》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 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 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 乎?”对曰:“可。” 阖庐曰: “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 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 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 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 “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 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 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 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 是鼓之石,妇人大笑。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 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 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 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 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 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 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 不可先传也。
一是理智性——主张止戈为武,慎
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 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是总体性——战争胜负多因素
(道、天、地、将、法)综合考量,运 筹;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安国全军;
三是辩证性——战略,战术问题,
如迂与直,患和利,虚实,奇正,速久, 巧拙等;
四是灵活性——“因利而制权”、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 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 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 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既已明而不如祛者,吏士之罪 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 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 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 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 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 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 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 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 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 犹可也。”
有人把中华文化概括为——兵、医、农、艺四 大类、兵学列第一。
自古至今,在兵学文化中称得上兵书的,至少 有2000多种。
中国兵学,在先秦和两汉时期受到特别 重视,到宋朝宋神宗元丰年间得到传承与 光大,官方明令颁布《武经七书》——孙 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 李卫公问对,雕版刊行。
中国兵学文化的思维特色,在整体性、 兼容性,思辩性等方面更为突出。
“践墨随敌”、“兵者诡道也”、 “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究”;
五是科学性——“知之者胜,不知
者不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 况于无算乎?”、“先知者,不可取 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二、《孙子兵法》与中国兵 学文化
1、中国兵学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国兵学,及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同儒学, 易学以及其它几种重要学说一样,是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孙子兵法与中国兵学
茅元仪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 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 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 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 生而不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 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 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 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 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及段意】
第一层:战争意义和重要性。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 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 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第二层:探索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五个方面、七种情况 的分析和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 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 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 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 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 晴雨寒冷淡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 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 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 信、仁慈、勇敢、严明。
第五层:(结论)战争胜负可预 算。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 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 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 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 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 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 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 谁负也就显而易见了。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