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268期2015年第14期SerialNo.268No.14,2015一、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界定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独特而备受关注的群体。
农业转移人口不仅作为一个阶层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市场的主力军。
但是却在城市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也不健全,被城市发展不断边缘化,处在一个两难境地。
农业转移人口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农业转移人口其范畴相当宽泛,凡是目前依旧保留农民身份即农业人口户籍的,被企事业单位招用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务,主要依靠劳务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者,都被称为农业转移人口。
而狭义的农业转移人口,一般是指异地流动进城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说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转移人口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融入城市变为市民对中国农业人口多、城市化发展慢的国情具有历史性意义。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1.政策层面困境分析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我国长时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体系使得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这一特点也使我国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面临巨大的困境。
首先,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带来的户籍制度严重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户籍制度是基于建国初期我国对人口在城乡、地域之间的流动没有设置政策壁垒。
其次,基于户籍制度基础之上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出现分化,且分化十分严重。
农业转移人口因为其农业户口而面临着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多种福利的限制,而这个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最大的阻碍。
2.社会层面困境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由于社会、职业、市场和体制之间的转变不是同步进行的,因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流动呈现出了不同步性、不协调性。
在农民工身上,就表现为职业流动与社会身份转变的不一致和不协调[2]。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刘庆斌来源:《求知》2015年第07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时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只有让更多的农业人口实现职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城镇化、待遇与市民均等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诸多问题的影响和制约1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户籍制度是造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制度之一。
长期以来,这一制度的存在,导致从总体上将农村农民与城市市民逐渐分离开来,并由此附加了不同的身份功能,表现在城市市民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和子女教育,而进城农民则在某种程度上遭受城市社会的排斥,使得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保等诸多方面的权利不平等或者缺失。
近年来我国大量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大都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身份功能的转换,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制度障碍就是户籍制度。
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又明确提出,将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
至此,意味着户籍制度改革才真正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但是,中央政策的善意如何才能转化为民众的福祉,并切实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分以后,如何真正打通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决策智慧和执行力。
一旦推进迟缓,或者难以落实,必将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及制度创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及制度创新【摘要】现代社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完善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出发,探讨了现阶段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完善机制和创新制度的建议。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其对城市发展和农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研究将为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制度创新、挑战、影响、意义、未来发展方向、政策建议、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长期居住、工作,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文化,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并取得城市户籍。
与传统的农业转移不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强调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要融入城市生活,真正实现农民的城市化。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已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城市化率不断提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并不顺利,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不足的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受到了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等体制限制,阻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顺利融入。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身份认同较低,城市化进程存在认同障碍。
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机制完善及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挑战、机制完善和制度创新,可以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选项中,有关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表述
下列选项中,有关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表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对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人口在城镇定居、就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转型过程。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必要性1.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市民化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提高其生活质量。
2.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有效缓解城乡人口结构失衡,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助于扩大内需、优化劳动力结构,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挑战1.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2.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缓慢: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流转不畅,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政策建议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简化落户程序,消除地域歧视,逐步放宽落户条件。
2.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住房权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教育资源配置。
3.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农民依法有序参与土地经营权流转。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竞争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充分就业。
5.培育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示范项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五、结论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创新政策体系,完善制度保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体制机制(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然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
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以某市为例,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案例的体制机制。
二、案例背景某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涌入。
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某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
三、案例体制机制1. 就业政策(1)职业技能培训:某市政府对农业转移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技能。
(2)就业服务:某市政府设立就业服务中心,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服务。
(3)鼓励创业:某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创业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 住房政策(1)公租房:某市政府建设公租房,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
(2)限价房:某市政府推出限价房项目,降低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成本。
(3)租房补贴:某市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租房补贴,减轻其住房压力。
3. 教育政策(1)义务教育:某市政府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消除教育歧视。
(2)职业教育:某市政府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参加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高等教育:某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4. 医疗政策(1)医疗保险:某市政府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医疗保险,降低其医疗费用负担。
(2)医疗救助:某市政府设立医疗救助基金,对因病致贫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救助。
(3)基层医疗服务:某市政府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医疗服务水平。
四、案例成效1.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率提高:通过实施就业政策,某市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率逐年提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下列选项中,有关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表述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现象,需要深入探讨。
2. 健全市民化机制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
3. 如何引导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
然而,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不高,市民化机制尚未完善。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
健全市民化机制是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
市民化机制应包括对农民工的城市户口制度、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保障。
在当前的制度下,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常常面临着难以融入的问题,而健全的市民化机制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如何引导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需要从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保障。
社会上也要有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去关注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和需求。
个人方面,农民工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总结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社会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去解决。
健全市民化机制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
在我看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只有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也需要更多农民工的参与来推动。
希望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你还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向我沟通。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政府政策、社会支持和个人努力等多方面因素。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及建议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难问题一是农业专业人口素质偏低,就业情况不良。
目前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一部分也是农村的佼佼者,但是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都不高,进城就业的竞争力比较低,特别是在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城农民大多专业技能差,不能满足企业开展需求,企业用工难和农业转移人员就业难的双重矛盾并存。
尽管目前人社、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都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任务,但存在培训资源不集中、培训工程分散、技能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
同时,农民大都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开展,加上季节性农忙影响,对集中脱产培训不积极,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
所以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从事职业主要是建筑装潢、货运安装、酒店餐饮服务、商场销售以及食品、服装加工等以体力为主的劳动,收入低且工作不稳定。
真正自己从事个体经营的很少。
进城打工农民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低而不稳。
有的没有固定职业,找不到就业门路。
社区建设管理滞后,难以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要。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社区根本划归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不等同于村委会建制,也不属于行政、事业管理范畴,社区工作人员未纳入编制管理,工资待遇低,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效劳职能缺失。
社区重管理轻效劳,大部分从事的是相关部门延伸出来的工作职能,加之社工人员队伍素质参次不齐,提供专业效劳力量薄弱,难以满足效劳对象特别新增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加大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统筹管理的难度。
农业转移人口管理涉及公安、人口、教育、卫生、人社、住建等多个部门。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先后建立起了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但信息资源在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共享、流通还不畅通,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流动人口规模、转移人口数量、在校学生规模等数据资源难以共享,基于人口的各类统计工作口径差距大,加大了新增城镇人口有效管理的难度。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情况汇报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进行了全面汇报。
具体情况如下:一、工作总体情况自国家实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以来,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
二、政策措施1. 完善市民化政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市着力完善市民化政策,特别是对于市民化补贴、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权益得到保障。
2. 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出资设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用于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市民化补贴、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有效解决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资金困难问题。
3. 多渠道引导就业:我市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劳动力市民化水平。
三、工作成效1. 市民化率不断提升: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资金支持的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不断提升。
截至目前,我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率达到了80%以上。
2. 就业创业效果明显:通过政府资金支持和引导就业创业,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就业创业效果明显,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社会保障覆盖面,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1. 资金支持不足:目前,市民化资金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仍然不足以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市民化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支持到位。
2. 就业培训不够精准: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培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内容和形式不够精准,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技能水平。
3. 社会融入程度有待提高: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社会融入程度有待提高,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入培训和帮扶力度,提高其社会融入能力。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摘要】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城市生活成本高等现实困境,急需化解。
政府应当引导和支持农民工有序转移,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市民化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工在城市遭遇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生活成本高昂等困境。
应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困境,提出政府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化解之道。
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过渡,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困境、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城市生活成本、政府引导、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在市民化过程中,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和隔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保障缺失和城市生活成本高等困境,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许多农民在城市生活中遭遇种种困境和挑战。
他们往往缺乏城市就业技能,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生活成本高昂、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困境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们亟需思考如何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为他们走向城市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问题意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希望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困难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摘要】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包括城市户口限制、就业机会不足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策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教育培训被认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放宽城市户口限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转移人口的生活条件。
教育培训也是关键,通过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水平,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困境,城市户口限制,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政策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教育培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转移人口占据着很大比例。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户口限制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的权利和福利;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许多农民工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和权益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化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来促进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消除城市户口限制,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城乡一体化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促进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和发展。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也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铺平道路,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1.2 问题意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其化解之道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农业转移人口。
这些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首先,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农村时享有相对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但在市区,其社会保障待遇并不与城市常住人口相同。
这一不平等待遇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在选择是否市民化时存在犹豫。
对此,应该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他们在市区享受到与城市常住人口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其次,户籍制度限制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在市区往往无法获得城市户籍,导致他们失去了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利,例如教育、医疗、住房等。
应该逐步户籍制度,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与居住城市的对接,使他们能够获得与城市常住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
再次,技能水平不足也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工作所需的技能,不适应城市非农产业的需求。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以适应城市工作的需求。
同时,要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提供培训机会,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此外,居住成本高昂也是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之一、许多农业转移人口由于经济压力的原因,无法在城市购买房产或租赁高质量的住房,这也限制了他们实现市民化的意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经济适用的住房选择,降低他们的居住成本。
综上所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很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户籍制度限制、技能水平不足、居住成本高昂以及文化和社会适应问题。
为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该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降低居住成本,同时提供文化适应支持。
只有通过和政策的支持,才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促进农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摘要】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随后探讨了实施路径以及政府政策对市民化的影响,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论证。
结合这些内容,展望未来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发展趋势,得出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研究启示。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实施路径、政府政策、案例分析、展望、研究结论、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当前河北省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行业,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聚集在城市。
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和就业机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市民化进程。
研究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讨其影响因素和解决路径,有助于促进农民在城市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有机结合提供重要参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涉及到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
当前,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及各界合力解决。
深入研究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对于促进农民就业、提升生活水平、推动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为全国的重要省份,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备受关注。
研究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人口迁移对城乡发展的影响,为河北省农村人口市民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促进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研究将通过对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实施路径探讨、政府政策影响和案例分析,全面探究这一问题,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关问题分析
最新【精选】范文参照文件专业论文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问题剖析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问题剖析一、洛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现状最近几年来,洛阳市在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个方面做了踊跃的探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获得必定的进展。
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2008年以来,洛阳市先后经过实行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在市里及偃师市推行城乡一体化试点户籍改革和新式乡村社区“村改居”三项措施,深入户籍制度改革,共办理农业人口转入非农业人口18万余人。
对未获得城镇户籍的农业转移人口,洛阳市在就业创业扶助、增强社会保障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究。
在就业方面,洛阳市将农业转移人口归入就业创业扶助系统,全面实行城乡一体化就业,创业享受与城市失业人员同样的优惠政策。
在就业救助方面,将乡村转移劳动者中就业困难人员归入救助范围。
在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后,可随用人单位参加城镇员工社保保险;未就业的,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方面,参加员工医疗保险的对象没有户籍、地区限制。
乡村转移劳动者在城镇稳固就业的,由用人单位和员工依据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员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整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余灵巧就业人员能够参加洛阳市员工基本医疗保险,不建个人账户。
随迁家眷能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在住宅保障方面,洛阳市现行的住宅保障制度有廉租住宅、经济合用房、公共租借住宅制度和棚户区改造制度。
此中廉租、经济合用房的对象限制为城市户籍人口,2010年起开始实行的公共租借住宅制度不做户籍限制。
农业转移人口未获得城镇户籍前,切合公租房规定的外来务工保障条件的,可申请公共租借住宅;在获得城市户籍后,可比较廉租住宅、经济合用房和公共租借住宅规定的资格条件,申请1.相应的保障住宅。
2.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限制要素3.(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制度改革未能达到预期成效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旨在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
一、具体举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包括政策支持、社会保障、教育培训等方面。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支持。
这包括提供住房、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等。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农村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住房环境。
同时,政府还应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创业支持政策。
社会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举措。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应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教育培训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二、实际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具体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效。
在政策支持方面,各地政府积极推行相关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住房和就业机会。
例如,北京市通过购买农村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为农民工提供了稳定的住房环境。
此外,各地政府还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等方式,提供便利的就业渠道。
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农民工逐渐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例如,各地政府建立了覆盖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在教育培训方面,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
各地政府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
此外,政府还开展了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农业转移人口不断增加。
这些人口在城市中生活,需要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但是,为了维持城市的运转,市民化成本需要分担。
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指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市定居的过程中,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市民化成本,将其转化为公共资源,促进社会公平。
要实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首先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明确农民进城定居的市民化成本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
其次,政府要加强投入,优先保障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农村人口生活需求。
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民化成本分担。
在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中,社会各界也需要参与分担市民化成本。
首先,企业可通过提高民生贡献度,扩大公益投入,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市民化成本分担。
其次,社会组织和公益基金会可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村人口的城市生活,帮助其平稳过渡到城市生活。
最后,个人也可以参与市民化成本分担,通过捐赠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农民进城生活提供帮助。
在实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同时,也需要注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制定明确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政策,保证分担标准公平透明。
其次,要规范市民化成本分担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的合法用途。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进城定居的政策宣传,普及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相关知识,树立农民进城定居共建共享理念,形成社会共识。
综上所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是实现农民进城定居平稳有序的关键。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需要共同参与,承担市民化成本,实现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平稳过渡。
同时,还需要注意解决相关问题,确保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村劳动力流失到城市并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在中国,这一现象已经持续多年,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以下是对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政策及思考的探讨。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1.规模庞大: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已经达到数亿人之多。
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劳动力,他们通过进入城市工作、务工、经商等途径实现了市民化。
2.居住状况较差:由于城市房价高企,农业转移人口通常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住房条件较差。
很多农业转移人口生活在简陋的出租房、集体宿舍等地方,没有稳定的居住权益。
3.社会保障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由于户籍制度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给农业转移人口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1.解决户籍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户籍问题,包括放宽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落户条件、推行户籍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合法居住和就业。
2.提供社会保障:政府也逐渐增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包括国家医保、养老保险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补贴政策,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3.促进教育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义务教育、减免学费、提供就近入学等,以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益。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思考1.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乡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需求。
2.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待遇:政府要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提高他们的待遇。
同时,要加大对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中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本质的主要体现,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既具有重要意义和一定的现实基础,也面临诸如产业基础薄弱、就业岗位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资金缺口巨大和城乡二元体制阻滞严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必须通过产业发展机制、成本分担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社会治理体制等相关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城乡一体化促进机制,化解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进程。
标签: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促进机制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中央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城镇化”本质的主要体现,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关乎城镇化质量和亿万农民能否真正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城镇化只是市民化的载体,市民化才是城镇化的核心。
只有通过扎实推进就近市民化,才能确实使中西部农业转移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推进就近城镇化,必须紧扣“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即农业人口就近市民化。
一、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虽然当前中西部地区整体经济较为落后,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城镇化率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未来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
1.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意义重大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是当前社会代价最小和最受农民拥护的市民化方式。
首先,就近市民化可以缓解“城市病”。
就近市民化主要以县城和城镇为载体,可以避开以往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化模式所导致的诸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房价飙升、资源超载、雾霾污染等严重的“城市病”,极大缓解大城市的人口、交通和住房等压力,避免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与对策
0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探讨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落户条件
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落户 门槛,打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
自由流动。
实行居住证制度
推行居住证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 在城市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权益。
简化户籍迁移手续
简化农业转移人口户籍迁移手续, 降低迁移成本,提高迁移效率。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01
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他们享
受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待遇。
提高保障水平
02 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城市居民
实现均等化。
完善跨地区转接制度
0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跨地区转接制度,保障农业转移人
口在流动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益。
增加教育资源供给
01
扩大教育资源总量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城市教育资 源总量,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 教育需求。
02
促进教育公平
03
提高教育质量
取消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的户 籍限制,确保他们平等接受义务 教育。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学校的 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 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0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壁垒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实现 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机会。这一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面临许 多挑战和机遇,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促进其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
人口规模
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庞大,已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 重要来源。
地域分布
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部分地区出现集聚现象。
关于推进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深入了解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推进市民化的有效路径,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截至_____年,我区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已达到_____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_____%。
(二)就业状况有所改善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比例逐渐增加。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加大了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三)居住条件逐步改善部分农业转移人口通过购买商品房、租赁住房等方式在城镇定居,居住环境和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此外,政府也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住房保障。
三、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一)户籍制度改革仍需深化尽管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限制和障碍。
如一些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仍然较高,农业转移人口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仍存在差距。
(二)就业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大多从事低技能、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就业稳定性差,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同时,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还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工资拖欠等问题。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镇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的需求。
例如,学校学位紧张,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入学难;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融入城市困难由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农业转移人口在融入城市社会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他们在社交、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推进我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一)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大城市落户门槛,简化落户手续,逐步消除户籍制度背后的福利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Ⅳ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 入度低
(2)城市居民仍然存在排斥 农民工的心态 ①仍存在对农民工的刻板印 象及“城市中心主义”的 传统思想 ②对农民工存在抱怨与歧视 ,认为他们是各种“城市 病”的根源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 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支持 三.提升城市政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的劢力和能力 四.丰富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网络
2013-11-1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 究所2013年7月30日发布的《城 市蓝皮书》指出: • 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 个人成本约为人均每年1.8万元 ,另外还需集中支付一笔购房 成本,约为人均10.1万元。 • 按人均一次性公共投入2.6万元 计算,每年转移约2500万人, 每年政府财政要负担约6500亿 元,占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 入的5.5%。 • 到2025年前基本解决农业转移 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是可能的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 1、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培训财政补贴制度
2、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制度 3、建立健全符合多层次需要的城市职业培训网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支持
1 2 3
年龄阶段 30岁 21-25岁
接受高中及高中 以上教育的比例 26% 31.1%
• 2009年城市劳劢力市场对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 劢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 ,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的劳劢力的需求仅占39.8%
2013-11-1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Ⅱ.农业转移人口难以承受市民化成本
类型 ①户籍仍在农村,但已 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 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 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 人口。(农民工) ②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 城镇工作生活的一小 部分城镇居民。(失 地农民)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扩大内需 的最大潜力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市本身发展 的需要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系到我国“三 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保持社会和谐 稳定的重要举措
十八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2013年中央政府多次提出要推 进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核心就在于农业转 移人口的市民化。 概念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在 城市获得工作并最终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 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公共服务而成 为城市市民的过程。
2013-1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类型
(1)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实力不足 ①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性收入有限 ②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很难通过出让承包 地及宅基地提高经济收入 (2)农业转移人口却要承担相对较高的市民化成本 ①城市公共服务附属于户籍制度,很难享受到有政府补助 的排他性公共服务: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 ②农业人口在城市落户的门槛高
要改革户籍制度
探索农业转移人口过渡性的公共服务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2013-11-1
视频
• 视频二:网络叫卖北京户口最高50万元搞 定 • 视频三:清华教授北京户口:考试合格就 给
• 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户口附着太多的 社会福利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一元户 籍制度 a) 进一步降低进城门槛,放 宽户口迁移政策 b) 取消户口分类。(居民户 口、农村户口、暂住户口 、蓝印户口) c) 放开城市接纳人才 d) 重申户籍登记功能,淡化 户口利益,消除户口歧视 ,摆脱户口作为附加管理 的手段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三、提升城市政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 和能力
2、构建中央、省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分担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的机制 ①要加大中央和省政府对于跨省(市)农业转移人口集中流 入城市地区的支持力度 ②通过地方财源建设,增强其公共服务能力 ③充分调动企业分担就业培训、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和住房 条件改善方面成本的积极作用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区域经济学
2013-11-1
目录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类型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2
3 4
2013-11-1
视频
• 视频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
2013-1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概念、类型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 民化是保持社会和谐 稳定的重要举措
a. 80、90新生代农民工平等 意识、维权意识较强,渴 望社会公平与公正,希望 已发享受平等的“市民待 遇”→社会结构性问题、 产生相当规模的缺乏归属 感的群体,成为社会和谐 稳定的潜在威胁因素
2013-11-1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 但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存在各种 各样的制度困局,破解这些困局,需要各方进行 策略选择,进行改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有序进行。只要走“民生型城镇化道路”才能真 正实现“人的城镇化”,让全体中华儿女共享改 革开放的成果。
2013-11-1
2013-11-1
2013-11-1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Ⅲ.城市政府推进农 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的动力不足
a)市民化公共成本太 高 b)城市病 c) 公共服务压力大、 供给不足
2013-11-1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 Ⅳ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度低
(1)农民工缺乏与市民建立社交网络的机会和途径 ①大多处于社会底层,从事大多的是收入低、不稳 定、无保障的工作,与城市市民建立有效社会联 系的机会少 ②大多住在集体宿舍、廉价房等空间,制约了他们 与城市市民建立平等的同事和朋友关系的可能性 ③缺乏正式的社会组织作为载体让农民融入城市社 区
I. 农业转移人口文化技术资本存量不足 II.农业转移人口难以承受市民化成本
III.城市政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 动力不足 I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Ⅰ.农业转移人口文 化技术资本存量 不足
•
农业转移人口在资 本积累、职业发展、 法律维权、人际互动 、心理承受能力等方 面尚不能满足城市和 社会要求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 民化是我国扩大内需 的最大潜力 A.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 定居 基础设施建 设、城镇住宅的投资 需求 B.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方 式的变革 日用消 费品、住房、汽车的 需求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 民化是城市本身发展 的需要 a)是城市正常运转的需 要 b)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需 要
2013-11-1
视频
• 视频四:新型城镇化的新关键看人 • 视频五: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三、提升城市政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 和能力
1、可以通过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创新,为跨省农民工集中流 入地区提供激励 ①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在土地利用计划中增加农业转移人 口集中地区的建设用地的需求 ②借鉴欧美的“转让发展权”的做法,探索建设用地指标随 农民工带到流入地的途径,实现劳动力和土地指标跨地区 再配置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系到我国“三 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农业生产的现实国情:人多地少、分散经营,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业整体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繁荣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义
2013-11-1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 基于马斯洛五层次需要理 论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成本 • 生理:衣、食、住、行 • 安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劳动保护、避免职业病 →劳动保障、医疗服务的 需求与成本 • 社交:离开家人家乡,缺 乏归属感。户籍制度等一 系列制度需要创新→制度 成本 • 尊重:对农业人口存在观 念上的偏见和行为上的歧 视→尊重需要的满足需要 提高社会地位,产生成本 • 自我实现:在职教育和职 业教育→教育成本
2013-11-1
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 四、丰富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网络
鼓励农业转移人口主动融入城市社交网络
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间的彼此信任,营造建立社会网络的良好氛围
城市社会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
2013-11-1
conclusion:
•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会释放巨大的消 费和投资需求,而且有助于稳定产业工人队伍、 推动产业升级,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3-11-1
当前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困境
• 农民工就业情况: •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2004年农 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比重 分别为33.3%、21.7%和22.9%。 • 国家统计局2009年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 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 别为39.1%、25.5%和17.3% • 由此可见,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只能进入 次级劳劢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