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培训教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 ▪ 特征:1.自始无效 ▪ 2.当然无效 ▪ 3.绝对无效 ▪ 部分无效民事行为
▪ (1)定金条款。超过标的金额20%无效。 ▪ (2)抵押或质押合同中的流押或流质条款 ▪ (3)联营合同中的保底条款。保底条款无效 ▪ (4)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利率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的,超
▪ 2.人的行为
▪ (1)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为要素的 行为,如订立合同)
▪ (2)事实行为(与意思表示无关的行为,如创作 行为,侵权行为)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
▪ 一、法律行为理论 ▪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终止权
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特征
▪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 5.向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发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 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时才生效,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人能够独立作出的法律行为除外。
2.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
▪ (1)口头形式
▪ 即用谈话的方式进行的意思表示,如当面交谈、电话 交谈等。
▪ (2)书面形式
▪ 即用书面形式的意思表示,数据电文也属于书面开展的一种。
义务性 (强行性)
命令性 禁止性
应当… 不能…
授权性 (任意性)
可以(不)
3.按照法律规范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确 定性规范与非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 1.假定 ❖ 2.模式 ❖ 3.后果
三、法律渊源与法系
▪ 1.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 3.行政法规(仅次于宪法、法律):国务院 ▪ 4.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 5.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 ▪ 6.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 7.国际条约或协定
▪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虽然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但可以在 法定代理人的帮助下完成法律行为,因此,无行为能力人仍可以 作为房屋买卖合同的出卖人或者买受人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合同属于效力 待定的合同。而其他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如订立 遗嘱就属于无效民事行为。
▪ (3)推定形式
▪ 即当事人并不直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的意思表示,而是通 过某种积极的行为,使得他人可以推定其意思表示的形式。
▪ (4)沉默形式
▪ 指行为人不用行为表示,而是以消极的不作为进行意思表示的 形式。
三、无效民事行为
▪ (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
▪ 例: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公司法》 ▪ B.国务院制定的《外汇管理条例》 ▪ C.深圳市人大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 ▪ 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
▪ 大陆法系 ▪ 普通法系
▪ (一)宪法及相关法律 ▪ (二)刑法 ▪ (三)行政法 ▪ (四)民商法 ▪ (五)经济法 ▪ (六)社会法 ▪ (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过部分无效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
▪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因主体资格不合 格而无效。当然无民事行为能力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并非全然无 效,如接受赠与、奖励、获得报酬等纯收益的行为属于有效行为。
▪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实施某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细小的 日常生活方面的法律行为,如购买文具、乘坐交通工具等。
(二)法律关系的主体
❖ 1.无行为能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2.限制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 3.完全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或 者16—18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人
事实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 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 ▪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 ▪ 第三节代理制度 ▪ 第四节诉讼时效制度 ▪ 第五节民事诉讼与仲裁制度
(二)法律规范的种类
▪ 1.按照法律规范的内容的不同,法律规范分为授 权性规范(命令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禁止性 规范)
▪ 2.按照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功 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分为强行性规范(义务性 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 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 使对方陷入错误而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 欺诈的构成条件 ▪ (1)有具体的欺诈行为; ▪ (2)欺诈人主观心理为故意。 ▪ (3)受欺诈方作出意思表示。 ▪ (4)受欺诈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与欺诈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 根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对于因欺诈而为的
▪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意思表示是区别法 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重要标准),如果行为人具 有内在意思而不表于外,则不构成意思表示,法 律行为不成立。
▪ 2.以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 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自觉自愿行为,而非受胁迫、 受欺诈的行为,否则就达不到行为人的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侵 权行为往往会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与行为人 的预期目的相违背。
▪ 3.是一种合法行为
(二)意思表示
▪ 1.意思表示一般应采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 默示状态也构成意思表示。
▪ 2.意思表示可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 意思表示。
▪ 3.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可分为对话意思表示和无对话 的意思表示。
▪ 4.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传达人 没有转达或推迟转达意思表示的,由表意人承担。
事件
(与当事 意志无关)
行为
(与当事人的 意志相关)
人的出生或死亡 自然灾害
时间的经过 法律行为
事实行为
▪ 1.事件(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 观情况)
▪ (1)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 产生与消灭,也可能引起人格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
▪ (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
▪ (3)时间的经过(超过诉讼时效期,当事人将丧 失胜诉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