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尊师重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尊师重道

文/潘麟先

一、师者,化身义

凡高明之师者,必获生命之究竟觉醒,为智慧与光明之化身,为真善美之化身。故耶稣常言:吾即真理,吾即道路,吾即生命,吾即光明。非耶稣一人若此,人类一切大成就者,一切获生命之究竟觉醒者,皆是真理之化身,皆是道路之化身,皆是生命之化身,皆是光明之化身。得此化身者,方名为“师”。

二、师者,蕴育义

因师者为智慧与光明之化身,为真善美之化身,故师者拥有无穷之化生与教育能力,可化腐朽为神奇,可化凡庸为圣洁,因而师者如父母,可将学子身心净化与重塑。父母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平庸之身命,师者给我们的是深邃博大之慧命。由此而知,师者与父母皆是我们人生中至关重要之人,缺一不可。吾辈此前只知父母之重要,而不知师者更为紧要。得师者,即得重生;不得师者,平庸一生。故师者是我们人生之指南,实现终极关怀之保障,达成究竟解脱与觉醒之舟车。

三、师者,无我大悲义

因师者已获生命之究竟觉醒,故师者早已超越小我与大我,融入无我之境。由是,师者必于无我之中兴起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一切言行自大爱中流出,义不容辞,仁不容己。如是之师,必能冲破世俗种种之葛藤与封限,而惟道是从;必能不计个人之得失而择善固执,鞠躬尽瘁。由是,师者必为道德之典范,人格之楷模。

四、师者,道统传承义

道统者,生命之传统也,智慧之传统也,圣贤之传统也。真正之师,必为人类智慧之传承者,必为人类普世价值体系之传承者,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传承者;真正之师,必然思接千载,与古圣先贤心心相印,声息相通。因大悲真爱故,师者不会成为一个因循守旧之徒,必将“返古”与“开新”同步进行——“返古”是为了更好地“开新”,“开新”又建基于“返古”之上。与时俱进不是为了否定道统与传承,坚守道统与传承也并非食古不化。“返古”给予我们的是深度,“开新”是创造我们的高度。

因师者具上述四义,故师者,乃道成肉身之义也;道者,真善美之别名,生命终极圆满、究竟觉醒之谓也。故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因道不可须臾离也,作为道之化身之师者,亦不可须臾离也。离师即离道。道不孤起,必藉师以显之。如无师承,道必隐矣。故古来学者,欲趋正道者,无不真诚尊师,因为无师即无道,尊师即为重道。凡重道之人,无不深明离师即为背道之至理。

因师者具上述四义,故吾辈与师者之距离,即是吾辈与真理之距离,即是吾辈与生命终极圆满之距离,即是吾辈与究竟觉醒之距离;吾辈视师之态度,即为吾辈对待真理之态度,即为吾辈对待生命圆满与解脱之态度。

以儒、佛、道、易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文而不明者久矣。道统阻塞,圣贤隐没,明师日少,世失依怙,常引吾辈锥骨喟叹!然世之宵小之辈,好为人师,伪善之徒,热衷于个人崇拜。其为人也,心胸狭窄,自私自利,无厚重之学养,无利他之悲愿,无道统之传承,无开新之创造,以自我为中心,以诡诈为手段。如是之人,必无高尚之人格,必无真修与实证,沉沦于贪嗔痴慢疑而无法自拔,陷溺于名闻利养而不知不觉,无智无德,虚生浪死,随势左右,与世沉浮。其与高明之师者相较,不也云泥之别乎?稍有慧眼之人,即可识之,无需多言矣。

唐代韩愈先生有《师说》一篇,可与本文互相启发。其文不长,引述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

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