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自主建构的相关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自主建构的相关研究

【摘要】本文以西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调查对象,探讨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和重要作用。着重从青少年自身、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与自主建构对人格

完善发展的具体影响。提出当代青少年同一性教育、研究中的一些启示,倡导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完善自我同一性,促进人格健康。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4-01

一、自我同一性及其形成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也指自己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稳定性的自我认识,并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知道自己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是自我同一性不能清楚地建立——

自己是谁,将要干什么,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等。如果自我同一性建立的不清晰,往往会导致青少年自我认识混乱,不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对处理社会问题迷茫等负面影响,也会对青少年在中华民族认同上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能因此导致一系列人格上

的缺陷。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方面,教育和引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以研究西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主,探讨在我国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青少年人格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青少年同一性发展与自主构建的影响要素

在进行探讨的开始,首先选择了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四川地区,四川属于西南偏远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藏族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地,为调查少数民族青少年提供了好的环境。调查对象主要是14—20周岁的青少年,其中男女各占一半比例。以问卷和访问调查方式为主。主要调查被访者受教育情况,家庭情况,社会角色等。经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主要有:

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它主要是指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是否和谐。即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否达到我之前的期望。如果两都不一致,如现实中的我比期望中的我相差很远,则可能造成过度自卑,反之,则可能造成过度自负,都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这样的个体对自我发展没有做过规划和思索,自我同一性可能处于长期扩散状态。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期望与社会现实相违背,则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影响其发展。

2.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儿童早期的模范人物,父母的文化程度,个性,为人处事

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方式会很大程度影响青少年正确的自我认识,民主式的交流更利于青少年自主地形成自我同一性。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西部,青少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数青少年接受教育时间并不长,尤其是女孩子,这就导致他们过早地步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寻求社会认同。部分西部青少年进入大城市接触社会,他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很可能与城市生活有相当差距。此时,社会对他们的接纳程度与态度会直接反馈给青少年,社会的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进一步决定着青少年的心境,直接决定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少数西部少数民族青少年能够有幸进入较高教育机构或是高等

院校学习。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好机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进入较高教育机构的青少年最初总会有一种孤独感,他们意识到自已在学校中是属于“小部分”,会有无形压力。他们比其它同学更热衷于“同乡会”等,更愿意找有相似背景的同学交流。将自己局限在一定范围,不利于他们发展自我同一性。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及同学更多的关注少数民族青少年,帮助其更早融入大家庭中。

三、如何加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与自主构建

青少年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同一性发展好的个体会

对他人对社会有归属感,即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中,更能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更能全面客观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社会角色和规范去行事。更容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自己的意义。相反,自我同一性发展不好的青少年不仅对自身和前途迷茫,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还可能导致他们没有社会归属感,形成对疏离感,漂浮感,孤独厌世,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少数民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与支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青少年解决自我认识方面的矛盾。首先,社会应当造设良好的民族大团结的氛围,在这个和谐的民族大团结氛围下,少数民族青少年才能更容易被大众熟悉和了解。让处于城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在与他人合作、与社会共融中,完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成长的整个过程。其次,父母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中,要扮演好示范角色,要与孩子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只有信任,才能够更好地交流。具有信任感的青少年才可能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才能为自我同一性的良好发展奠定好基础。

学校在青少年的教育上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其它学生的良好互动,多创造交流机会,在教育工作中,重视内在品格教育,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品质:希望,快乐,意志,关心与爱。引导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自己,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现在与未来在社会中的关系,形成自我同一性。并能够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结合在一起,

让少数青少年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与民族紧紧相连,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和未来。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辛自强. 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2]马晓明,徐宪春. 自我同一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5,(5).

[3]david r. shaffer.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 邹泓,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4]王树青.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 全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5] jess feist, gregory j. feist. 人格理论[m].李茹,傅文青,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埃里克·h·艾里克森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