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讲义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课件

《政治经济学》课件

总结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成果
和意义
概括历史发展和社 会影响
总结本课程所 学内容对学生 未来的学习和 职业发展的重
要性
分析理论与实践结 合的必要性
展望政治经济 学未来的发展
方向
预测未来趋势和挑 战
结束语
回顾本课程的 学习内容和收

总结知识点和思考
衷心希望学生 能够在未来的 道路上取得更 大的成就和进

国家政治经济 发展挑战
全球竞争压力增加
全球化背景下 的发展趋势
跨国合作增多
国际政治经济 组织作用
贸易和合作监管
政治决策作用
影响国家政策方向 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启示
促进社会公平 引导经济转型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不同理论如自由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制度主义 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 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局限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制作人:PPT创作创作 时间:2024年X月
第1章 简介 第2章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3章 政治与经济关系 第4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5章 政治经济学的应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目录
● 01
第1章 简介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政治与经 济之间相互关

探讨经济活动 对政治决策的
● 03
第3章 政治与经济关系
政治体制与经济 体制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的 稳定与效率会直接影响到经济体制的运行,而经济体制的发 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政治体制的演变。两者的相互影响与协调 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的关键之一。
01 政治决策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生活的学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理论,通过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指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经济的核心活动。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私人占有、自由竞争、利润追求等特征。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所得到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 基本经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需要了解。

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

商品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

2.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造成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不公平性。

2.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

通过研究价值规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商品交换和利润产生的原因。

2.4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 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和批判的集大成者。

本讲义旨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是一个由私人占有和控制的生产资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私人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

私人所有制意味着生产资料是由个人或私人公司所有和控制的,这使得生产力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利益和动机。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

市场经济意味着价格和供求的相互作用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1 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而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中可以交换的相对价格。

3.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实现利润的基础。

3.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私人所有权和控制生产资料的人,他们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

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劳动者的阶级。

3.4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矛盾和矛盾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和无法实现剩余价值导致的。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它强调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矛盾点。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性质和内在矛盾。

它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和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崩溃是历史的必然。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pdf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pdf

2024/1/30
1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 资料的公有制,即全体人民共同占有 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
按劳分配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的重要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特征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之间的对立;市场竞争与垄断 并存;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危机。
8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历史作用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促 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扩 展;为现代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
局限性
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 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难以解决 生态环境问题等。
制度分析方法
制度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活动和 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在政治 经济学中,制度分析方法被用于研究各种经济制 度的优劣和改革等问题。
6
CHAPTER 0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024/1/30
7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2024/1/30
本质
以私有制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 化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2024/1/30
9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与挑战
新变化
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力度加强;福利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 本流动日益频繁。
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挑战;新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冲击;生 态环境问题日益严0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
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学派,代表人物有米尔顿·弗里德曼和詹姆 斯·布坎南等。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强调市场机制的效率和自由竞争的 重要性。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PPT课件目录CATALOGUE •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与实践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与展望01CATALOGUE政治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政治经济学定义及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形态及其演变规律01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02社会形态的演变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等。

03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社会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

02CATALOGUE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分析010203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形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及其特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剥削的形式:工资、利润、地租等剩余价值学说与利润平均化趋势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利润平均化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利润平均化趋势及其影响利润平均化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本积累的过程和机制资本积累的内涵和实质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机制: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01 02 03资本集中的过程和形式竞争和信用在资本集中中的作用资本集中的形式和特点:股份公司、垄断组织等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垄断的形成过程: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垄断的实质和特征垄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0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0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03法人资本所有制和资本社会化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征:全球化、信息化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表现: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等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机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等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特点和影响03CATALOGUE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与实践探讨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历史背景与过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探索01020304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和发展历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与过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特点转型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01020304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回顾0102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与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挑战030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分析02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03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有利条件04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策略与措施当前我国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局面04CATALOGUE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现状、问题与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差异巨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贫困和落后。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讲义导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物质资料的生产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劳动者的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人的劳动就根本谈不上生产,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果没有劳动者去操作,只能是一堆物料。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当中起主导作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主观因素。

区分——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者: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人的劳动能力的发挥劳动资料:人们用来把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

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以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

劳动对象: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称为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创造出物质财富。

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因素。

无论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还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生产都无法进行。

除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这两个基本要素外,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也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因素。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这些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才能创造出来。

只有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1]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1]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阶级关系和 劳资关系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03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优越性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特点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劳动者共同占有生 产资料。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按照社会需要和比例关系进行 的。
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
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上层建筑
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
想上层建筑。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才能促 进社会发展;否则,会阻碍社会
会化大生产则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
剩余价值生产与剥削过程
剩余价值概念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
剥削过程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消费劳动力并创造出剩余 价值,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工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 剥削关系。
0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点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01
资本主义生产以商品交换为基础,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
劳动力成为商品
02
劳动者在形式上自由,但实际上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将劳
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
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0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社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讲义

导论一、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 、“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 、“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 色诺芬 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 、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 、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 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 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主要是:劳动工具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1、 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

政治经济学完整课件
特点
政治经济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强调经济活动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关注经济现象背后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同时,政治经济学也注重历史和制度分析,探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 经济发展道路和制度变迁。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分配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过 程中人与人的地位和关系等。
05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石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除剥 削和两极分化。
按劳分配为主体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 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
共同富裕为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 效率、促进社会公平等手段,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不断扩大,这个过程叫做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家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04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级的利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危机与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生产资料却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导致生 产与分配之间的矛盾加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雇佣劳动者,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基础。

本讲义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展开阐述,从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形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家为中心,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资本的增殖。

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以全体劳动者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手段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等价物,即工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这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交换是基本的经济行为。

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有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价值规律作为核心原理,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不平衡现象。

五、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不断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需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满足人们多样化、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政治经济学讲义(资本主义部分)(人大内部教材)

政治经济学讲义(资本主义部分)(人大内部教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其产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所固有的矛盾的激化,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充分条件。

2.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其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诞生。

3.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或理论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它产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以垄断为突出特征的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提出了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著名论断,深刻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创立了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理论。

同时,他还提出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新结论。

另外,列宁还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

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也作了新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在深刻分析和把握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发展的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讲义

返回目录
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 ( v + m ) = II c 派生条件: I (c + v + m) = I c + II c II ( c + v + m ) = I (v +m ) + II( c +m )
(2)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两个前提条件: 例 :I 4000c +1000v + 1000 m = 6000 II 1500c +750 v + 750m = 3000 实现条件: 例 : I 4400c + 1100v + 1100 m = 6600 II 1600c + 800v + 800m = 3200
通常用一年内周转的次数来表示。
U
------ 一年,正比
n= ------
u
------- 周转时间,反比
返回目录
2、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 固定资本 * 含义 *折旧 * 磨损 物质磨损(有形的) 精神磨损(无形的) 流动资本: *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意义 前者----- 剩余价值 的来源 后者------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返回目录
实现条件 : 基本条件:I(v + △v + m/x) = II (c+△c)
派生 条件:I (c + v +m) =I (c +△c) +II(c △+c)
II (c +v +m) = I ( v +△v +m/x) + II (v +△ v +m/x)
注意: 资本家自己追加资本量为:

【政治经济学 精品讲义】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 精品讲义】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等 于该理论已经有了普遍性。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尚且有 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波兰学派等等,难道经济学家们 比数学家还更容易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吗?”见崔之元 《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刚先生商榷》《中 国书评》1995年9月。
23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2:实践性
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政治经 济学在本质上也可说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讲解提纲: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2
经济思想的产生
中国古代和近代均有着内涵丰富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思想从古希腊色诺芬到亚里士多德由“家庭管理” 扩展为“国家管理”范围。色诺芬于公元前387-前371年间写成的《经济论》,以记 录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形式阐述了收入与支出、财富与管理、农业及其管理、分工等 问题。《雅典的收入》是他探讨雅典国家财政的论著,具体分析了奴隶制国家应该如何 管理经济。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上述思想,并将家庭管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 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坚实基础上的。过去,马克 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运用无产 阶级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创立了有高度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 在,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所发生 的巨大变迁,面临革命和建设的双重任务,我们更 要坚定地继续运用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9
案例评析讨论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 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 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 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 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讲义.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讲义.
政治经济学
一般地说,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 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
第一部分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3)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包括:
(1)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2)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 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 经济关系所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 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 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 济关系。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 的属性。
第一,协作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 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第二,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 料的效用。
第三,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第四,协作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 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第五,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 多面性。 第六,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 任务。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 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 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

2、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由物理、化学自然属性决定。

怎样才能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a、对别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交换3、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在量上的比例。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A、有效用;B、供求4、价值。

A、含义;B、社会属性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①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②没有经过人劳动,虽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③不用于交换,有使用价值无价值。

矛盾:①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属于社会属性;②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③对于购买双方,只能实现一种。

6、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一、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目的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唯一的源泉)。

①具体劳动的含义: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唯一的源泉)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关系。

4、商品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5、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劳动价值理论;②剩余价值理论二、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量——劳动时间(并非个别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①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②量的规定性: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平均熟练程度,水平决定3、考察价值量应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①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训练)——〉具体劳动换算成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②复杂劳动(需要专门训练)——〉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熟练程度;b、科技发展水平、应用水平;c、生产组织形式;d、生产资料的规模——劳动工具;e、自然条件。

三、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的矛盾。

1、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份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②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

2、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的。

商品的内部矛盾也源于这一基本矛盾——〉总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通过交换并且交换成功来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第一节货币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

过程: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A、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A、简单的;B、统一的优点:商品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缺点:直接的物物交换。

意义:存在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质的飞跃,出现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一般的等价物特殊的商品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

5、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

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②可以是观念的货币;③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④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⑤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①实实在在的货币;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③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使用的价值符号。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职能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

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量。

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减少了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各种自然存在的物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纸币;汇票、期票、票据;银行票据)——〉电子货币四、货币流通(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二)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商品总量x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次数)M0:基础货币量—流通的现金(纸币、硬币)M1:活期存款+信用卡上的金额+ M0+支票狭义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广义M3:M2+国库卷+股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货币升值通货紧缩的后果:①资源闲置;②失业加剧;③借债困难;④宏观经济增长放慢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出现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

第二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客观规律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等价交换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价值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实现: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等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原因:a、总是围绕价值规律这个中心进行;b、上涨和下降可以抵消,平均趋于一致;c、总以价值为基础。

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偏离四、价值规律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以一部分生产者破产,社会劳动巨大损失为代价);②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社会劳动浪费),市场价格是晴雨表、调节器;③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五、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1、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也不管是凝结在物质的、有形的商品上或无形的精神财富上,或凝结在流动形态的劳动,既服务上,只要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了价值。

2、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产品进入交换;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财富: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

):A、质的方面: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财富的创造则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孤立)B、量的方面: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

(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中,知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都发挥了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讨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货币转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个)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第一节货币转化资本一、资本与货币1、联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货币本身并非资本。

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资本的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区别:从动态看,运动形式不同W—G—W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G—W—G 资本流通公式。

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商品流通公式:W—G—W 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公式:G—W—G 同质异量(三)资本总公式:W—G` (G`=G+ G)A产业资本G—W—P……W`—G`Pm 商业资本借贷资本G—G`(原有+利息)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没有新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四)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五)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G流通领域:不等价:①买的时候多了10%,卖的时候也多了10%;②贱买贵卖:整个社会没有产生剩余价值—储藏起来—G不产生离开流通领域:G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1、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商品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所需的社会必要……。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a、b、c P48-49②劳动力商品价值规定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③使用价值④劳动力买和卖形式上的欺骗性3、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属性原理的再认识: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劳动力作为最主要生产要素,就需要市场来配置。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一)劳动过程1、涵义:P51(3要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劳动者有目的地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①劳动力属于资本;②雇用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劳动的强制性(A、对劳动者:被奴役、压迫的行为;B、对资本家:财富增加和价值增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目的:生产一个比他垫支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1、价值形成过程。

含义: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创造新价值。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①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②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超出劳动力价值(M)剩余价值:雇用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①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发生变化,体现在:主体已转向第三产业,已从体力劳动者为主转化为智力劳动者为主;②剩余价值生产的载体发生变化,体现在:越来越多地凝结在劳务、信息、知识、科技、技术等无形产品上,载体转变为可以是无形载体;③剩余价值生产的范围发生变化,体现在:不仅表现在地域上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直接参与剩余价值生产;④生产社剩余价值的手段发生变化,体现在:采取“行为管理”,“人民资本主义”二、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划分1、资本的本质:①资本是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用工人之间的关系;②资本是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能够支配工人劳动;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