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0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科目一: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卡尔·霍夫兰

2.社会顺从理论

3.KDKA

4.时间偏向的媒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2.简述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观点的异同。

3.简述书面文化的社会影响。

4.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和原则。

5.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谈谈第三人效果的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

2.有人认为,是广播而不是报纸和电视开启了大众传播时代并促成了大众传播学的诞生。谈谈你的看法。

3.试论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与媒介的关系。

4.20世纪70年代,受斯图亚特·霍尔的影响,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理论出现转型,你如何理解这一转型,哪些理论促使此转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卡尔·霍夫兰

答: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霍夫兰于二战期间担任美国陆战心理实验室主任,研究宣传电影对士兵士气的影响,通过对传播者、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受传者等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耶鲁学派”。其传播研究的成果集结于著作《传播与说服》一书中。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他在彼得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首次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②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③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者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顺从理论

答:社会顺从理论主要观点是指在多数西方社会中,商业体制下的传媒产品,其制作将服从于商业利益,被灌输进商业的意识形态,即追求商业利益的公司支配了媒介,反过来,

媒介也支持这种体制。这一理论由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他们认为,这种支持表现在广告和媒介的节目内容上,这些节目通常都是肯定和赞同现存社会结构的社会顺从。媒介不仅通过表述和不表述行为表达社会顺从,更重要的是,它“未能提出有关社会结构的基本问题”。两位学者认为,以商业支持为背景的媒介不具备对社会问题给予关键评价的基础,反而“限制了那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观点发展”。敏感的社会问题被在经济压力下的媒介抛弃,媒介顺从商业界,进而导致观众缺乏批判精神,也产生顺从。他们注意到,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批评性的文章和节目,但是这样的东西太少了,以至于被大量顺从材料淹没了。这一理论是以经验、实证为主导的美国传播研究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媒介批判导向的理论,更是可贵的是由以工具理性为主的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3.KDKA

答:KDKA电台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广播电台,也是美国第一家被正式颁布营业执照的商业电台,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匹兹堡开始播音。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收购一位名叫康拉德的无线电发烧友的业余电台,将之改造为功率强大的商业电台,即KDKA电台,其初次广播的内容是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消息。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KDKA电台的成立标志着广播事业的诞生,促使广播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它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如第一个报道体育比赛(一场拳击赛),第一个播出舞台戏剧演出实况。

4.时间偏向的媒介

答:时间偏向的媒介是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能长久保存。时间偏向的媒介由加拿大经济学家,传播研究中多伦多学

派的鼻祖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偏向论”中提出。他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媒介偏向性的内涵,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如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英尼斯发现媒介可以分为两类:①偏向时间的媒介,如石刻文字和泥板文字,它们耐久,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性,有利于时间上的延续;②偏向空间的媒介,莎草纸和纸张,它们轻巧容易运输,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有利于空间上的延续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作用机制。

答:(1)议程设置理论

①议程设置理论的诞生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即《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最早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a.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b.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c.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d.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③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2)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

①“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

a.知觉模式(0/1效果):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b.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c.优先顺序模式(0/1/2/3/…N):一般认为,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大众传媒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