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合集下载

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理念认知与实现路径

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理念认知与实现路径

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理念认知与实现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二、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认知 (5)2.1 现代化的定义与特征 (6)2.2 海洋安全治理的内涵与目标 (7)2.3 现代化理念在海洋安全治理中的应用 (8)三、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9)3.1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10)3.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2)3.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3)3.4 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14)3.5 建立健全监督与评估机制 (15)四、案例分析 (16)4.1 国际海洋安全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17)4.2 国内海洋安全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18)五、结论与展望 (20)5.1 主要结论 (21)5.2 展望与建议 (22)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探讨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理念认知与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海洋安全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分析当前海洋安全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非法捕捞、海盗活动、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我们将从国际视角出发,梳理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为我国提供借鉴。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理念认知和实现路径,包括加强立法监管、完善执法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国际合作等方面。

我们将对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前景进行展望,强调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1.1 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洋安全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海洋经济的崛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环境的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海洋安全治理不仅关乎国家的主权安全、经济利益,更与全球生态环境安全紧密相连。

在此背景下,海洋安全治理的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形势变化: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海洋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日趋激烈,海洋安全治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成为迫切需求,这也对海洋安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一些沿海地区的工厂和城市,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或违规排放,使得大量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海洋。

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畜禽养殖污水的排放,经河流等途径最终汇入海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船舶的燃油泄漏、垃圾排放以及压载水的携带外来物种入侵,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此外,石油开采和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漏油事故、废弃物排放等,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海洋垃圾的问题日益严重。

塑料垃圾尤其突出,它们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会被海洋生物误食,威胁着它们的生命。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形成了巨大的“垃圾带”。

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填海造地、海岸工程建设等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出台了《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在监管机制上,加强了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

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对重点海域和污染源进行严格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同时,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种植红树林、海草床等措施,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重要生态区域。

环境保护数据分析报告

环境保护数据分析报告

环境保护数据分析报告概要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经过对各类环境保护数据的分析,本报告旨在深入了解环境状况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供相关措施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大气污染1.1 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分析根据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城市的空气质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AQI的值持续超过安全标准限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

1.2 主要污染物分析二氧化氮(NO2)和颗粒物(PM2.5和PM10)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数据显示,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与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密切相关。

1.3 环境政策建议加强工业企业和车辆尾气排放控制,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大气质量。

此外,推广绿色交通和改善城市规划也是重要的环境政策方向。

二、水污染2.1 水质指标的分析饮用水源和水体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关键指标如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的超过安全限制值,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2 水污染来源农业化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主要的水污染来源。

大规模畜禽养殖和化肥使用不当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引发富营养化问题。

2.3 环境政策建议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加大对农业、生活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以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关键的环境政策建议。

三、土壤污染3.1 重金属污染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重金属从工业废水中排放到土壤中。

镉、铅和砷等重金属元素的超过安全限制值威胁着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安全。

3.2 农药污染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壤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人体健康。

长期暴露于含有农药的土壤中的人们可能会患上慢性中毒。

3.3 环境政策建议加强对工业和农业废物的处理和监管,提高土壤污染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以及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是关键的环境政策建议。

结论通过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质量与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保护我们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公众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当前我国南海局势

当前我国南海局势

近些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就南海问题多次
进行磋商,交换意见,达成了广泛共识。中 菲、中越、中马等国的双边磋商机制正在有 效运行,对话取得不同程度的积极进展。在 中国-东盟高官磋商、中国-东盟对话会中, 双方也就南海问题坦诚交换意见,一致赞同 以和平方式和友好协商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
南海形势发展剖析
2004年中国南海诸岛地图: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 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
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第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 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 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 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 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 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日本政府于 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 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 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
南海的中国战略
南海自然资源
渔业资源
油气矿产资源
天热气水Hale Waihona Puke 物等新型资源南海渔业分布图:
南海油气分布图:
南沙群岛陆地面积虽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
是整个海域面积达八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 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沙群岛地处越南 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 上交通要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
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单纯就越南和菲律宾的挑 衅而轻言动武,并非明智之举,却恰好中了某些 国家的圈套。因此,能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有礼有 节的斗争是我们的首选方案。
3、通过分析越南和菲律宾的国内形势,这两国近 期的挑衅举动亦有着复杂的国内因素,不太可能 因为南海岛屿争端而愿意与中国实行全面对抗,

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念和特征

环境污染防治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公害 一般认为,公害就是环境污染。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
在“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一章第24条中列举了环境 污染和其他公害是“在生产建设或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 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 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整理ppt
2
知识点一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2.环境污染防治法的特征
(1)环境污染防治法是针对某一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 所进行的综合立法,其内容涉及到对该环境要素的全 面保护。
(2)环境污染防治法与环境要素保护法之间应是互相 协调与互相配合的关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 层面对环境要素的保护作出规定,但它们各有侧重, 两者不可偏废。
(3)环境污染防治法是环境法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由 某一环境要素保护的专门单行法规及其相关法规构成 的系统性规范的统一体,并非仅指某一具体的单行法。
1.在环境科学上,将导致环境污染的物质分为一次污染物 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与环境接触,进入环境而导 致的污染,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未改变。
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污染物。
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的 污染要更具有破坏性,危害程度也更大。
(三)环境污染的特征 环境污染是人类正常活动的有害副作用。 环境污染以环境为媒介对不特定人体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具有综合性和积累性。 环境污染往往同时侵害多种权益。 环境污染危及的范围广。 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往往难以发现和治疗。
整理ppt
3
知识点一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四)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分类
第八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
内容概要: 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概要

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概要

结束!
生物污染
盲目引进物种引起的基因的污染。 养殖逃逸后的人工养殖品种,与天然种群杂交,给 天然基因库带来基因污染。
3、海水养殖对近海环境的影响
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从持续化发展的 角度看, 大面积的单种海水养殖, 必定要造成海 区生物多样性向单一性转化和海洋生物的“内 循环”发生变异, 当生态变异过大时, 将导致物 质循环平衡的失控, 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 成威胁。 海水富营养化
网箱养殖
网箱养鱼是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为材料,装配成 一定形状的箱体,设置在大、中型水体中,通过箱体网眼, 进行网箱内外水体交换,网箱内形成一个适宜鱼类生长的 “活水”环境,进行高密度的培育鱼种或精养商品鱼。
网箱养鱼高产原理
① 氧气及天然饵料得以源源不断补给;
② 排泄物排出箱外; ③ 避免凶猛鱼类危害及风浪袭击; ④ 由于网箱为鱼类活动提供了高密度集约化 的水生环境,从而活动量减少,降低能量消耗, 增加了营养积累,有利于生长和育肥。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优点:
(1)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2)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3)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4)可提供和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牧、造 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 教育。
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菌剂: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直接以目标降 解物质为主要碳源和能源的高效微生物菌剂来 增加生物量,强化生物处理系统对目标污染物 的去处能力。
生物膜滤料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 渡带,其中生长着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吸附金属及一些有害物质, 很多植物还能参与解毒过程,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 代谢、分解,实现水体净化。因此湿地常常被称作 “天然污水处理器”。 这个“天然污水处理器”几乎不需要添加化石燃料 和化学药品。

铁山港海洋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铁山港海洋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铁山港海洋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
何碧娟;陈波
【期刊名称】《广西科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6)003
【摘要】分析铁山港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认为人为因素造成港湾海域出现了负面效应;无序开发造成海岸自然环境侵蚀严重;过渡的浅海捕捞造成渔业资源种类和数量衰退.建议港湾环境资源保护工作首先要制定经济开发和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其次是加强法规实施力度.
【总页数】4页(P102-105)
【作者】何碧娟;陈波
【作者单位】广西科学院,南宁,530022;广西科学院,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4
【相关文献】
1.浅析广东区域建设用海海洋环境保护对策建议——以《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为例 [J], 李捷
2.兴宁铁山渡田河保护区半枫荷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J], 唐远强;杨凌云;马文宝;梅全喜
3.粤西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及今后对策的几点建议 [J], 黄长江
4.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三) 我国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对
策的建议 [J], 孙建明;陈于恒
5.论红树林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及种质资源保护与发展建议 [J], 马日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及对策

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及对策

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及对策
刘帅;瞿群臻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41)016
【摘要】通过对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权属、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海洋资产管理、增强国民海洋意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等一系列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总页数】3页(P7266-7268)
【作者】刘帅;瞿群臻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31.3
【相关文献】
1.论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构建 [J], 孙娜;廖维晓
2.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现状及对策 [J], 杨鲁宁;夏炳训;纪殿胜;曲琳
3.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 [J], 孙悦民
4.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综合管理研究 [J], 官玮玮
5.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 [J], 崔晓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原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编码:12024022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5地理信息系统学时数:54 学分数:3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订日期:2005年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任选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教学目标包括:1.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3.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要求:1.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2.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3.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4.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参考资料:①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多样。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保护海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通过河流、大气等途径进入海洋,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等,不仅会影响海洋水质,还可能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农业面源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入海洋,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此外,石油泄漏事故时有发生,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其次是过度捕捞。

长期以来,由于捕捞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捕捞强度的持续增加,许多海洋生物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海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同时,非法捕捞、破坏性捕捞方式的存在,如使用绝户网等,进一步加剧了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

再者是海洋生态破坏。

围海造地、填海工程等人类活动改变了海岸线和海洋的自然形态,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导致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受损,降低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防浪护岸、净化水质等。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法律法规方面,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制定并实施了《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海洋环境保护的目标、原则和责任,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同时,加强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

在监测与管理方面,建立了覆盖全国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对海洋水质、海洋生态、污染物排放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跟踪。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分析,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加强对海洋工程、海洋倾废等活动的管理,严格审批制度,确保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今天,我们正在看到海洋经济在新一轮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和多样化的角色。

在“十四五”规划中,海洋经济发展是抓住新机遇,跃上新台阶的重要支点。

为此,2020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未来五年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的海洋经济发展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核心,抓住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新兴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创造新政策,助推海洋经济跨越性发展。

《规划》首先提出,要强化海洋经济体制改革。

要深化渔业改革,加快实施海洋经济特区、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经济运行体制改革,协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一体化改革。

其次,要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要重点支持海洋重大基础性科技、新型海洋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研究开发更多更高效的海洋资源保护技术,加大社会投资力度,优化海洋金融和保险服务等。

此外,《规划》还要求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海洋经济资源优化布局,提升海洋经济效率,完善海洋经济政策措施,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机制,建立绿色发展机制,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行动计划。

最后,要强化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海洋经济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和完善海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推
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海洋污染,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以上就是《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概要。

尽管五年过去了,但我们还需继续加强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期让洋经济达到更大的潜能。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要求 (6)2.1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 (7)2.2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 (8)2.3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要求 (9)三、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现实基础 (10)3.1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挑战 (11)3.2 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历史沿革 (12)3.3 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国内政策支持 (14)3.4 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国际合作平台与机制 (15)四、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路径选择 (16)4.1 加强国内海洋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 (17)4.2 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变革 (18)4.3 深化国际海洋环境合作与交流 (20)4.4 提升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21)五、案例分析 (23)5.1 中国-东盟海洋环境保护合作 (24)5.2 中欧海洋污染防治合作 (26)5.3 中国-非洲海洋垃圾合作防治项目 (27)六、结论与展望 (29)6.1 主要结论 (31)6.2 政策建议 (32)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3)一、内容概要本文旨在探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现实基础和路径选择。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当前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文章阐述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海洋大国的地位和责任,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现实基础,包括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污染治理的路径选择,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公众宣传等方面。

文章总结了全文的主旨,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海洋污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以及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历次修订概要及启示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历次修订概要及启示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历次修订概要及启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中的重要法规之一,它的修订与演变反映了我国环境保护理念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下面将概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历次修订的概要及其启示。

一、第一次修订(1982年)1982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这是我国进行地表水环境保护的第一次尝试。

该标准主要关注水质的化学和细菌污染,并针对我国不同用水功能的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水质标准。

这次修订的启示是,地表水环境保护需要考虑不同水功能区的差异性,为不同用水需求提供相应的水质标准。

二、第二次修订(2002年)2002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内容由原来的40个水质项目扩展到137个。

此次修订主要针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水污染问题,如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这次修订的启示是,监测和评价标准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相结合,及时更新标准以适应新的环境问题。

三、第三次修订(2018年)2018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修订后的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此次修订主要增加了针对特定区域、特定水功能区的水质标准,并新增了生态流量、生物多样性、危险化学品等指标。

这次修订的启示是,地表水环境保护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平衡,注重生态需求和人类健康安全的综合考量。

四、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仍然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修订:1. 制定更为严格的水质标准,特别是针对新出现的污染物和新的环境问题;2. 强化监测和评价体系,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3. 加强生态需求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 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高我国地表水环境保护的水平。

UNEP与海洋环境保护

UNEP与海洋环境保护

UNEP与海洋环境保护
范志杰
【期刊名称】《海洋环境科学》
【年(卷),期】1995(14)1
【摘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是联合同负责全球环境保护的协调机构。

自1972年以来,UNEP以全球海洋环境保护为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海洋环境计划,开创了“大海洋环境保护”的新纪元。

本文概略性的介绍了UNEP的基本框架,详细论述了UNEP与政府间海委会(IOC)共同合作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工作:控制陆基污染源;制定区域海洋环境计划;海洋污染监测、评价和控制;海洋环境健康状况评价。

同时也宏观预测了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UNEP的合作前景。

【总页数】9页(P65-73)
【关键词】海洋环境;环境保护;污染控制
【作者】范志杰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2
【相关文献】
1.打击环境犯罪与环境保护:UNEP的绿色海关行动 [J], 杨洋
2.打击环境犯罪与环境保护:UNEP的绿色海关行动 [J], 杨洋
3.李干杰在全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 [J], 牛秋鹏
4.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方案——评《海洋环境保护法》 [J], 刘义程
5.打击环境犯罪与环境保护UNEP的绿色海关行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护海洋环境共创美好未来

保护海洋环境共创美好未来

保护海洋环境共创美好未来
刘立才;童翠龙;李冰
【期刊名称】《中国海事》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 辽宁海事局:提高溢油应急能力保护海洋环境资源rn6月4日,辽宁海事局以"提高溢油应急能力保护海洋环境资源"为主题,举行了"六五"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据辽宁海事局副局长陈鹏介绍,2007年大连港吞吐量达到2122859亿吨,沿海港口、造船以及其他临港工业发展迅速,水域内运输船舶、施工船舶数量迅猛增长.同时大连作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海上运输的油量急剧增加.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刘立才;童翠龙;李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J], ;
2.加强国际合作共创保护事业美好未来─—湖南省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研讨会情况综述 [J], 欧阳叙回;
3.聚焦保护城市湿地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J], 赵岳平;丁梅琴
4.环保与印刷——保护生态环境共创印刷美好未来 [J], 刘云
5.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保护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科研座谈会在京召开 [J], 曹洪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加强海洋环境科技研发
总结词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测能力
详细描述
加强海洋环境科技研发,提高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测能力,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解决海洋环境问题。通过引进和开发新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对 海洋环境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总结词
促进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
海洋渔业过度捕捞
过度的捕捞活动导致渔业 资源枯竭,破坏了海洋生 态平衡。
珊瑚礁破坏
沿海工程建设、采矿和污 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对珊瑚 礁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海洋栖息地破坏
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洋栖息 地破坏,使许多海洋生物 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海洋资源过度开发
海洋渔业资源过度开发
01
过度的捕捞活动导致一些鱼类资源濒临枯竭,影响了海洋生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我国制定了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对不同海域的海水水质提出了
具体要求。
海洋污染物排放标准
02
我国制定了海洋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了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
种类和浓度。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03
我国建立了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了需要重点保护的海
洋生态区域。
CHAPTER 03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实践与成 果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
该法规定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为保护海洋环境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陆源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和管理,以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该条例规定了向海洋倾倒废弃物的程序和要求,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

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概要汇报人:2024-01-08•我国海洋环境现状•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实践目录•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挑战与展望01我国海洋环境现状海洋污染情况陆源污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水质恶化。

船舶污染船舶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海洋工程污染海洋石油勘探、开采以及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过度捕捞、生境破坏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威胁,一些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生态平衡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状况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许多传统渔场已经无鱼可捕。

渔业资源过度捕捞一些海域存在无序开发、乱采乱挖现象,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海洋资源开发无序海洋资源开发状况02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政策0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保护渔业资源,规范渔业生产行为,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0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规定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管理制度和法律责任。

0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规范海域使用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的地区进行经济补偿。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评估,发布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实行严格保护。

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条约的制定和实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合作。

与周边国家开展海洋环保合作与周边国家开展海洋环保合作,共同应对跨界污染等环境问题。

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项目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环保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海洋环保水平。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共1307项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共1307项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标准共1307项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建设信息》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据悉,截至"十一五"末期,我国累计发布环境保护标准1418项,其中现行的标准有1307项,被更新或废止的标准有111项。

我国环境保护标准自1973年创立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完善,已形成了"两级五
【总页数】1页(P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65
【相关文献】
1.02.环境与健康标准正式纳入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J], ;
2.我国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优化研究与建议 [J], 李敏;李琴;赵丽娜;王宏洋;蔡木林;朱静;王海燕
3.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标准化的现状、需求和建议 [J], 王燕;张志锋;姚子伟;高会
4.试论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重要性 [J], 苏文才
5.浅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构建 [J], 张春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入海口将新扩建海洋保护区

长江入海口将新扩建海洋保护区

长江入海口将新扩建海洋保护区
徐承旭
【期刊名称】《水产科技情报》
【年(卷),期】2015(42)4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海洋环境,江苏省环保厅5月14日公布,江苏将新建、扩建海洋保护区,到2020年,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沿海涉海、涉渔保护区面积将从1200km^2扩展至2000km^2。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保处调研员张海建
介绍说,自2009年长江下游城市开发海洋经济以来,长江人海口近岸的一类、二类水质面积比例滑落至40%-50%,这种情形一直延续至2013年。

【总页数】1页(P220-220)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长江入海口;扩建;江苏省环保厅;海洋环境;海洋经济;城市开发;长江下游
【作者】徐承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长江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白Ji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 [J], 崔鸿;张汉华
2.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经验及借鉴 [J], 熊远辉;曾强;李华;刘洪全
3.九江新长江大桥通车老桥封闭改扩建3年 [J],
4.长江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白既鱼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状况的比较研究[J], 崔鸿;杨其仁;张汉华;汪亮
5.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站点的优化设计 [J], 潘邵媛;王学昉;田思泉;童剑锋;高春霞;赵静;韩东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浙江省海洋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

关于浙江省海洋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

关于浙江省海洋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若干建议
倪保珊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1992(000)005
【摘要】浙江是一个地少人多的陆域小省,但是个海洋大省,包括岛屿岸线在内,全省岸线总长6200公里以上(其中大陆岸线1840公里),居全国之首,现有岛屿3000余个,约占全国海岛总数的1/3。

我省地处沿海中部和长江三角洲南翼,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领海面积4.2万平方公里(其中内海面积30893平方公里),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倪保珊
【作者单位】民盟浙江省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秦皇岛市的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J], 赵芳
2.辽宁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J], 汤天滋;王文翰
3.海南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J], 杨浩
4.海南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J], 杨浩
5.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浙江中心)浙江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中国筑海塘及其它围海工程的历史悠久,遍及沿海各省,这对防止海潮泛滥,围垦滩地和发展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围垦,任意建造海洋工程,随意挖沙采石,乱砍滥伐防护林,都可能损害近岸的海洋环境,会造成海岸后退,水土流失,破坏鱼虾等栖息、繁殖的场所,使滨海地区和生态平衡失调。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沿海兴办围海造田,出现过围后积水过多或缺乏淡水等围而不用的现象。如海南岛四周围垦了7万亩土地,但已利用的还不到10%。莆田湄州湾围垦后,把渔船的避风港也围掉了,机帆船都无法靠岸。广东饶平县汫洲乡,原有牡蛎养殖滩涂3万亩,因围海造田把海水养殖挤掉,使农民生活下降。福建诏安下河围垦后,每年损失蚶苗12亿粒,价值30万元。厦门港内,自从修建集美、杏林、马銮、筼筜港海堤,因水文状况发生变化,冲刷区变为淤积区,东渡新港尚未建成,却已出现淤浅现象。自集美海堤建成及策槽、东坑滩涂围垦后,刘五店一带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砂砾底质变为淤泥底质,使中国稀有珍贵的文昌鱼难以栖存,有的死亡,有的外游。在建造海河闸工程时,由于没有建造相应的过鱼设施,致使溯河而上产卵的鱼蟹濒于绝迹。浙江姚江建闸后,反而导致涌江下游的严重淤积,影响宁波港的航运。在海南岛东岸和南岸的沿海沙滩和沙堤中含有钛铁成分,许多农民进行盲目任意的挖凿开采,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辽宁旅顺柏岚子砾石堤,每年约开采5 000立方米砾石,以致引起岸线后退现象。盖县鲅鮹窝的岸线逐年后退,侵蚀土地和公路,原因也是过量开采滨海砂石引起波能剧增的结果。海南岛还有人下海打捞珊瑚,以珊瑚作原料来烧石灰,这是直接破坏水产资源的行为。
三、
3.1
1999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全国防治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建立并实施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确定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并对主要污染源分配排放控制数量。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环境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大问题,在已经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的情况下,人类要发展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来防范对环境的破坏。当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匮乏、环境的污染将人类生存的陆地弄得不堪重荷之时,众多的目光投向了包裹着陆地的海洋。那浩淼的蔚蓝色正展示着它特有的魅力――它占有地球面积的70.8%,它拥有的矿物资源、海洋食物资源是陆地的千余倍,它所提供的水产品至少能活300亿人口。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为保护海洋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制定了相关法律进行保护。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海洋环境问题及相关的立法保护。
1.2
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像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1)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指地球上连成一片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海洋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日益增大,海洋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人类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2)保护海洋资源。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水资源,如海洋中的生物多达20余万种,各种矿物大约500亿吨,还蕴藏着丰富的潮汐能、波浪能等。保护海洋环境也必然要保护海洋资源。
(3)防治污染损害。海洋虽然有着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由于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向海洋中排放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使海洋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污染使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很大影响,也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该法还对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海洋生态保护、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
3.2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法规。
(4)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海洋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体,海洋生态平衡是海洋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标志。
(5)保障人体健康。海洋中有巨大的人类食物资源,但是如果海洋受到污染,污染物就会通过海洋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免受污染就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
(6)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是人类的巨大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海洋环境污染、资源损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都会影响到人类经济和社会对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2
当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辽阔的管辖海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未来。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捕捞作业方式仍处于粗放式和掠夺式阶段,网具选择性较差,底拖网、多重刺网等在很多地区仍占主导地位,一些地区违规造船问题仍比较突出,非法渔业捕捞活动普遍存在,特别是电鱼等非法作业方式对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为减轻渔业资源过度利用的状况,我国实施了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禁渔制度。这两项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覆盖了我国沿海11个省份和长江流域的10个省份,涉及捕捞渔船12万多艘。
但我国的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
公报显示,我国部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依然十分严重,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4.4万平方公里,高于“十一五”期间3.2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海湾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主要超标物质仍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全国约2.2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体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2.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海洋里提供给人类的渔业资源是有限度的。在渤、黄、东、南海大陆架区域内,估计可能提供的渔业资源大约 1000万吨,其中可捕量为500~600万吨,而目前近海的捕捞量已达600万吨以上。即实际捕捞量已大大超过容许捕捞量,尤其在渤、黄、东海,过捕现象更加严重。中国很多经济鱼类,如大黄鱼、小黄鱼、鳕鱼、真鲷、黑口、白姑、黄姑、红姑、绿翅、鳊鱼、牙鲆、高眼、舌鳎、太平洋鲱鱼等资源均已严重衰落,一些高质量的经济鱼类产量大幅度下降。小黄鱼最高年产量达17万吨,目前年产量仅2万吨。以吕四渔场为例,原是一个最大的小黄鱼产卵场,早在50年代后期资源就已遭到破坏,到60年代中期就逐年失去捕捞的价值。鱼的最大年龄从18龄缩减为近期的3~4龄。小黄鱼资源衰落后,接着又开发了吕四大黄鱼产卵场,10多年后,年产量由原来的6~7万吨降为1~2万吨,鱼龄由29龄缩至近年的10龄左右。著名的舟山渔场,1974年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的产量为1000多万担,1978年降至600多万担。渤海除对虾、毛虾外,许多经济鱼类几乎绝迹,黄海带鱼、小黄鱼已形不成鱼汛,东海、南海的大黄鱼、带鱼产量也大幅度下降,南海的产量也以幼鱼占多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