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金融“波澜”60年

合集下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年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

抚今追昔,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用雄辩的事实昭示世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历史借鉴: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一个国家对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历史活动。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绝非来自个人的奇思遐想,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实践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特别是汉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是当时的东方乃至世界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正如江泽民所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光辉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

明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三百项,其中中国的发明创造占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自1840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为手段,加之中国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了拯救饱受列强践踏和欺凌的祖国,为了振兴遭受帝国主义宰割和蚕食的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我国银行的体制

我国银行的体制

我国银行的体制我国的银行体制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兴起了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大潮。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则是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

对这一支流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潮流的认识,更是我们籍以判断其未来走向的必要依据。

所谓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总和。

具体而言,金融体制由金融机构体制、金融调控监管体制和金融市场体制组成。

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分析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改革(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形成及其发展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本质上表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在这一时期,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

[1]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显然与改革开放的市场化目标相抵牾。

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发端。

1979年,先是中国农业银行,继而是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

这两盈利性机构,既造成不小的损失,又与其宏观管理的职责相冲突,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威信;同时,由于当时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利润分成的预算制度,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利润动机,扭曲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

此外,专业银行继续承担着某些政府功能,如办理政策性贷款等。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性质和职能得到了更为明确、详尽的法律规定,廓清了以前的许多模糊认识,并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制定了限制性条款,如不得对金融机构的帐户透支,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闭塞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的金融体系,金融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堪称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史诗。

本文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重要阶段,对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理论与实践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拉开序幕。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金融理论方面,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金融理论,逐渐摒弃了“金融是经济的附庸”、“金融等于货币”等传统观念,提出了“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是经济运行的关键”等新理念。

中国的金融实践也经历了由“银行主导、官僚主义”的时期转变为“市场主导、效率优先”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体系,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改革。

二、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金融理论方面,中国开始引进了现代金融理论,逐渐深化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认识,提出了“金融创新是金融改革的动力”、“金融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根本方向”等新理念。

中国的金融实践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开发了各种金融工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趋势当前,中国金融理论与实践正朝着更加开放、稳健、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在金融理论方面,中国开始加强对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研究,积极探索数字货币、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

中国的金融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全球竞争力,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以来的中国金融业改革

1978年以来的中国金融业改革

79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刘赛飞,生于1995年,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

1978年以来的中国金融业改革聊城大学 刘赛飞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成就卓著,商业银行通过境外上市和公司制改革使资产负债健康化,成功抵抗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自我国进行金融业改革以来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制度较为完善、机制较为灵活、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充分和监管较为有效的金融体系;本文在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业发展历程过程的同时,对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思考,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让金融业在中国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切实防范化解了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改革;商业银行;监管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079-0002一、引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中国实际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因为当时的中国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的体系下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变成财政活动,企业的全部利益都需要上交,企业的支出全部是财政拨付,社会生产由国家计划,此时的金融服务业完全处于一个零的状态。

计划经济中国采取了几十年,但是国民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构成了改革开放的全部原因。

自此,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们的国家走向了一个伟大复兴的道路,后来经过历史证明也正是如此,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稳步进行,并且逐渐发展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

由此提出,我国未来金融的走向是金融体系现代化以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

这时候建立了双层银行体制,有了中央银行来执行或制定货币政策,有了商业银行来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银行分业监管的权利也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由统一监管演变成为由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专职监管,主要的事件包括: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成立,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的形成。

银行员工演讲稿:爱我农行,追求卓越

银行员工演讲稿:爱我农行,追求卓越

银行员工演讲稿:爱我农行,追求卓越尊敬的各位评委,领导,同事们: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够给我这次站在这个讲台上展示自我的机会。

今天我站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爱行是我们的职责,爱岗是我们的本分,青春是我们的资本,奉献是我们的追求,卓越是我们的目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天天都高声呐喊的口号《爱我农行,追求卓越》。

接下来我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爱我农行,追求卓越”折八个字的解读。

首先,我想解读一下什么是爱?在我们天天呐喊的爱我农行中的爱字,在我看来即为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对待工作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品德风范,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其真谛在于人们奋发向上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对工作价值的不倦追求。

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

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进一步升华,是对职业责任、职业荣誉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

我想一个不爱岗的人很难做到敬业,一个不敬业的人,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所以,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敬业,首先,必须从爱岗做起。

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

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没有人当市长是不行的;同样,如果没有人去扫地、清除垃圾也是不行的。

想当市长的人多的是,那想扫地的人肯定不多。

但在一个城市里,市长只需要一人,清洁工人却需要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

无论是心甘情愿的,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要是在自己既得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这就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

在我们国家,如果大大小小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私营企业主、个体户都能够表现出这种奉献精神,人民就会更加富裕,国家就会更加强盛。

如果我们农行的千千万万名员工都能够表现出这种奉献精神,那么我相信农行未来的发展道路一定是一片光明。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总结其取得的显著成就,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变革,逐步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全球金融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期为中国金融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展开的。

在国内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金融体系效率低下,资金分配机制僵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逐步深入,金融体系的改革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国际方面,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改革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也致力于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

自1980年代初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了艰难而坚定的改革之路,至今已走过三十余年的风雨岁月。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主要围绕着银行体系的改革进行。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

信合六十年

信合六十年

风雨六十年奋斗永不歇——抓机遇促改革走过六十年机制改革,不断创新的风雨征程路,信合始终坚守着最初的承诺——扎根农村,服务农民。

六十年奋斗的脚步不曾停歇,信合与祖国同步繁荣,与农民共同致富。

在陕北沟壑的黄土地里,神木信合这支蓓蕾正绽开笑颜,竞相开放,花压枝头。

从信用社到农村合作银行再到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道路既艰辛又充满挑战。

而今神木商行正用她的优势,60年奋斗不止而积淀的地缘人缘优势,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法忘却的信用社情结,如她的名字与农村结缘,以信用取胜。

翻开一张张微黄中泛白的旧照片,这里记载着信合人一路走来的艰辛,在信合这片土地上,在热爱的信合事业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1954年贺家川信用社在我县成立,她的成立标志着我县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新成为土地主人,享有金融服务的一个历史性开启。

改革开放后是我县农村信用社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家政策,1984年成立了神木农村信用社,并纳入了农业银行管理,从此步入了正规的金融体系,实现了自身规范化发展,为行时在改革潮头的我县农村作出了特殊贡献。

1996年11月我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成为全县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经营、服务机构。

下设6科1部,管辖独立核算的信用社14个,非独立核算信用分社20个,信用站119个。

自立的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金融业波澜壮阔的竞争中,迅速绘制出了自身成长的蓝图,着力于优质品牌创新。

2005年8月6日,神木农村合作银行正式对外挂牌营业,是西北五省第一家挂牌开业的农村合作银行。

2009年,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刚刚成立的信用社,房是租的、桌是借的、凳是破的,出门下乡双腿跑,接送款箱自行车。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老一辈的信合人靠着顽强的斗志艰辛创业:背着挎包、夹着算盘、摸农情、听农言、下田问耕、上门问贷。

在勤俭办社、朴实守信的优良作风下,信用社树立起了“支农”的宗旨,打下了与农民“心连心”、“一家人”的感情基础。

支农的回首过去,岁月如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及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及路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及路径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形成历程来看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又有其独特的特征。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路径做了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历程股份制经济体制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纵观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长河,这一市场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无疑属于近代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历史阶段,这一阶段金融市场资产和金融机构的规模、种类和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这段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波澜不惊,其间出现过局部性的挫折和失误:1992年的8.10事件、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等等。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于这一段金融市场改革的历史总结,对于下一步的金融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非常直接重大的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划分为若干阶段,以制度建设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中国现代金融市场萌生阶段(1980年1月至1992年2月)。

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市场犹如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大地一样,金融运行体系在之前遭到严重破坏:金融运行环境相当贫瘠,无论金融机构、产品还是金融法律法规都非常少,融资渠道仅有复合制中央银行制度下的带有浓厚财政色彩的贷款这种方式,直接融资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一时期金融体系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融资体制改革;当代证券市场的出现。

1.融资体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几乎谈不上存在完整的“融资体系”,这时期企业的资金管理是单纯的计划经济下的统收统支,利润全部上缴。

到了80年代中期企业的资金管理作了重大的改革,由企业直接对口国家财政的利润的全额上缴变为企业对口商业银行的“拨改贷”,但这个时候企业、国家、银行三者之间的所有权关系并没有改变。

产权的不清晰直接导致“信贷软约束”,出现普遍的“投资饥渴”和大量坏账现象。

金融专业参考书目

金融专业参考书目

金融专业在读期间参考书目一、经济学基础类1、《经济学》上下册,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罗默,商务印书馆,20043、《高级微观经济学》,哈尔•瓦里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经济思想的成长》,亨利•威廉•斯皮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唐•埃思里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国际经济学手册》(共两卷),经济科学出版社8、《计量经济学》,古扎拉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奥博斯特弗尔德,若戈夫,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0、《产业组织理论》,泰勒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二、经典名著类1、《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Adam. Smith)著,北京出版社,2007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 M. Keyles]著,商务印书馆,19833、《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商务印书馆4、《制度、制度变迁于经济绩效》,道格拉斯•C•诺思,商务印书馆5、《通往奴役之路》,冯•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熊彼特•J•A,商务印书馆,19997、《短缺经济学》,亚诺什•科尔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8、《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三联书店,19909、《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金融控制》,L•I•麦金农,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10、《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贡德•弗兰克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1、《私有化的局限》, (德) 魏伯东(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 (美) 奥兰•扬(Oran R.Young), (瑞士) 马塞厄斯•芬格(Matthias Finger)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货币经济学手册》第1、2卷, [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英)弗兰克•H•哈恩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3、《货币经济学》,(加)杰格迪什•汉达(Jagdish Handa)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金融理论中的货币》,格利和肖,上海三联三、金融专业类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金融学》,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卡尔•E•瓦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投资学》,威廉•夏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公司理财》,斯蒂芬•A•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现代金融体系》,乔治•考夫曼,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8、《汇率与国际金融》,劳伦斯•S科普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9、《金融经济学》(德)于尔根•艾希贝格尔,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0、《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第五版),乔治•H•汉普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银行风险管理》,艾迪凯德,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2、《固定收入证券市场及其衍生产品》,[美]Suresh M. Sundaresa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小詹姆斯•法雷尔,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唐•M•钱斯,中信出版社,200615、《货币制度理论》,劳伦斯•H•怀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金融数学中的随机变分法》,P•Malliavin, A•Thalmaier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17、《金融研究必备方法论大全》,迈克尔•J•塞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货币和金融机构理论》,马丁•舒贝克著,王永钦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19、《流动性黑洞》,Avinash•D•Persaud主编,姜建清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0、《西欧金融史》,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徐子健,何健雄,朱忠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1、《金融地理学》,瑞斯托•劳拉詹南著,商务印书馆,200122、《公司金融理论》,让.梯若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辉煌成就回首新中国60年,我们所得的最伟大成就,莫过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事非经过不知难”。

回首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回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首先要提到的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筚路蓝缕之功。

新中国的建立,是经过长期曲折探索形成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由此而取得的最为辉煌的历史成就。

从此,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做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稳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以后,毛泽东等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这些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

成功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宝贵经验。

失误的,成为我们必须永远记取的沉痛教训。

无论如何,中国走上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不断探索和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这三件大事,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我们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下的筚路蓝缕之功。

它将永远铭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

薄一波同志有一句名言,叫做:“始于毛,成于邓。

”这句话总结得很深刻。

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当中,我们不但要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筚路蓝缕之功,还要永远铭记邓小平同志的开创奠基之功。

邓小平同志引领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一步,是胜利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陷入了迷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黄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奠基人

黄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奠基人

黄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奠基人李成刚【期刊名称】《中国中小企业》【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4页(P62-65)【作者】李成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在中国金融学领域,无论在校学子还是研究者,都很难回避一个名字:黄达。

作为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他是高端决策者不可或缺的智库。

作为第一批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他在中国金融教育乃至财经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令人仰止——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金融教材的编写,都有黄达的辛勤耕耘。

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首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黄达致力银行货币、金融学研究60年,对新中国金融学科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有人称他为:“中国货币理论研究及开拓者”“中国金融学奠基人”,但自诩为“土法上马”、自学成才,从马克思主义转向货币金融研究的黄达更看重自己教书育人的成就,“要在中国的讲坛上,结合中国实际,面对中国学生,讲授先进的货币银行学”,是他最大的愿望。

黄达1925年2月22日出生于天津。

黄达的祖父黄文是清末民初典型的本土知识分子,极其重视对子侄的教育,传统文化底子深,但也不保守。

他将黄达父辈的四个子侄都送进洋学堂读书。

黄达的父亲黄树人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工学院的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到现在河北省南部的峰峰煤矿当工程师。

黄达自认有个温暖的家庭、幸福的童年。

“有的是比较自然的行为约束,而并非举手投足处处受到严格管束;对孩子没有时时高调说教的精神压力,好像更相信孩子可以自我养成做一个好人的人生目标。

”1932年,黄达暑假插班进入天津私立第一小学二年级。

这年黄达七岁半,父亲已经教了他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和算术课本。

因为能静下心专注学习,除了刚插班的第一个学期外,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到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学期考试的成绩他都是全班第一名。

上小学高年级后,黄达曾在母亲处发现一满箱父亲的文具、纸张、书籍,还有一卷工程画。

中 国金融发展史

中 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发展史《中国金融发展史》金融,这个看似复杂而又神秘的领域,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古代简单的货币交易到如今高度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中国古代,金融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态。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进行交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属货币逐渐出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圜钱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交流。

汉朝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景象。

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金融交易也日益频繁。

同时,官府也开始参与金融活动,如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通过国家调控来稳定物价和保障财政收入。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鼎盛时期之一,金融领域也有了新的发展。

“飞钱”的出现解决了长途贸易中携带大量货币的不便,它类似于现代的汇票,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当铺等金融机构,为人们提供了资金融通的渠道。

宋朝的金融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交子”的诞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大方便了交易。

宋朝还设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和金融往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逐渐兴起。

这些机构不仅从事货币兑换、存贷款等业务,还承担了资金结算和汇兑的功能。

山西的晋商在金融领域表现出色,他们的票号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庞大的金融网络。

然而,中国近代的金融发展却充满了曲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银行纷纷涌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命脉。

同时,国内的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与外国金融势力的竞争中逐渐衰落。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金融事业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

在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主要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文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现状开始,介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探索,分析了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在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借鉴,探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强调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所借鉴,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探索、思考、初期现状、历程与成就、体制改革、转型、问题与挑战、未来展望、道路探索、总结、启示与借鉴、重要意义。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但新中国领导人和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成功实现了从经济的自给自足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最初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年困难时期,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挫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每一阶段都是困难与挑战的对峙,也是奋发与进取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但新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充满希望与挑战,我们需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也需要加强改革创新,解决好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说是一片狼藉。

解放前,中国经济长期遭受战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红色金融故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色金融故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红色金融,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产生至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时终止,尽管前后不过二十几年但有重大意义:1,利用“钱袋子”支撑“枪杆子”,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

2,打破旧中国金融体系,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根基。

3,留下精彩印记,贡献了世界“战时金融”发展的“中国经验”。

一、利用“钱袋子”支撑“枪杆子”,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

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和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表明,革命要想成功,必须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钱袋子。

利用“钱袋子”支撑“枪杆子”,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事业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顽强而茁壮成长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支柱和胜利保证。

在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力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辟了激烈程度不亚于地面战场的金融战场,在发展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调剂军需支持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稳定物价,维护红色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

二、打破旧中国金融体系,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根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设立了名称中含农民银行、工农银行、苏维埃银行、边区银行等的红色金融机构,创建了独立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开展了借贷、储蓄、兑换、担保、信托等金融业务,取缔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金融特权,创立了独特的红色金融体系。

这打破了自20世纪初以来主要由以外国银行为代表的帝国主义金融资本势力、以钱庄或银号为代表的中国旧式金融机构、以银行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金融机构构成的旧中国金融体系,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真正代表广大工农利益的红色金融事业,为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培养了一批优秀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奠定了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根基。

祖国银行业60年概要

祖国银行业60年概要

下一页
银行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抗风险能 不断提高 。60年来,银行业整体实力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年。 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 总额分别达到62.4万亿元和58.6万亿元。 1949年各项存款仅为1.49亿元,各项贷款仅 为1.04亿元,而截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和贷 款的余额已分别达到47.84万亿元和32.01万 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了30多万倍,分别比 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414和169倍。与此同时, 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大幅提高。仅在2003年 银监会成立以来的6年间,主要商业银行不 良贷款率就下降了15.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 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底的8家增加到204家, 达标银行资产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 由0.6%上升到99.9%。拨备覆盖率达到 117.92003年上升了98.2个百分点。
银行一览表logo…………….3
银行业的辉煌成就………….4 钱币的变化………………….7 光大银行简介……………….8 附: 60年历任央行行长一览 PPT总结报告
国有银行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下一页
银行业改革开放的质量不断提高, 国际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银行业改革从最初的只是由国 家单纯向银行业注资、剥离不良 资产,发展到注资与促进银行业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 等体制机制转变的结合,实现了 由简单的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 改革质量逐步提高。同时,银行 业对外开放领域稳步扩大,国际 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按上任时间编排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 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新中国从落后到富裕,从禁锢到自由,从边缘到核 心地位。在这60年的岁月里,中国的银行业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而跌宕前进, 每一年,都有数不清的金融故事和金融记忆。 200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60年 中国银行业60人》大型历史 文献试图寻找60位风云人物,从他们灿烂的人生道路上寻找60年来中国银行业 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60年,中国的银行业完成了从起步到崛起的巨变。《共和国60年 中国 银行业60人》大型历史文献立意于此,以60位极具代表性的银行业人物辉煌足 迹记录中国银行业60年发展的历程,梳理出一个金融大国的成长路径。 在60年的金融发展历程中,中国的银行家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大 胆的实践,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同时还为新时期、新 阶段我国银行业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是时代的 功臣,他们为不同时期的中国银行业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共和国60年 中国银行业60人》大型历史文献将记录60位银行业人物的风 云辉煌成就,从而拼就中国银行业业发展壮丽的画图,见证大国金融的华丽转 身。在这里,你能看到60年中最独特的中国金融印记。 《共和国60年 中国银行业60人》是一部记录片,因为它记载了60年来中国 银行业发展的风风雨雨;这又不是一部记录片,因为我们只截取了部分代表性 的人物。 我们向共和国致敬,向共和国的60年致敬。 我们向中国银行业致敬,向一代又一代为中国金融事业呕心沥血的人们致敬。 我们致敬,是因为你们创造了历史;我们致敬,是因为你们改变着历史;我 们致敬,是因为你们让历史在炎黄子孙的生命中代代传承。建国60年来,我们 的经济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相关的银行业的发展, 不但代表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还代表着中国的整体发展情况。从这一系列的 数据和图片反映出的是:银行业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深入到我们群众的生活 当中了。银行,也从最早人们心中存钱的地方,变成一个能够提供存贷款和全 方位理财服务的金融机构,在60年里,银行在支持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 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一农历:乙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西历:1949年10月1日。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永远铭记的一天,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是在这个乙丑年,人民币出现在国人视野,仅仅1年,人民币就结束了国民政府时期混乱的货币秩序,根治了上海外汇、黄金、物资投机,超级通货膨胀在新中国从此成为历史。

有人说,秦赢政第一次统一了中国货币,其实真正在中国统一货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也正是这个伟大的成绩才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中国货币、金、银在市场同时混乱流通的历史,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也才有了“一五计划”——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奇迹。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圆,神话般设立了四大专业银行,奇迹般地让人们再次认识了保险和证券。

1992年,中国摆脱了“姓社还是姓资”的桎梏,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此,中国金融业又开始姹紫嫣红。

1992年,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华夏银行开业。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成立。

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专业银行开始转向商业化经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金融的威力,一个国家枯荣之间似乎全拜金融所赐。

世人开始为中国金融体系担忧:足以拖垮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是悬在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全流通的股市,是吸吮股民鲜血的机器?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中国的金融体系才更加健康: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不断剥离不良资产,注资、改制、上市……;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讨论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中小企业版、创业板……60年前,我们只知道中国人民银行;60年后,我们有了一行三会,有了名列全球上市银行资产总值的前“三甲”,有了横跨银、保、证的金融控股集团 (60)年前,国人曾不知股票为何物;60年后,我们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种种金融业务: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代理、投资银行……60年前,我们曾面对强势美元一筹莫展:60年后,人民币开始执行跨境贸易结算……60年,是中国经济走向辉煌的一个甲子:60年,是中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甲子:60年,更是中国金融学科从襁褓成长为巨人的一个甲子。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

浅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及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历了从艰苦奋斗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极大的经济困境,但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在全球的地位,体制改革不断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成就令人瞩目,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展望,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我国经济将不断朝着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历程、成就、启示、引言、经济困境、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全球地位、体制改革、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代表着中国经济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经济由落后赶超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中国经济从原始积累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合作机遇和共赢空间,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2 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和奋斗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初期的经济困境到如今的腾飞,这其中蕴含着无数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中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发展史

中国金融发展史聊聊咱们中国的金融发展史,那可真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比一部精彩纷呈的大戏还要引人入胜。

话说在古代,咱们老祖宗那会儿,金融还是个挺陌生的词儿。

那时候的人们,手里攥着几个铜板,最多也就是去集市上换点粮食布匹啥的,压根儿没想过啥投资、理财这些高大上的事儿。

不过,要说金融的萌芽,那还真得从那时候算起。

比如说,古代的银票,那可不就是最早的“支票”嘛!那时候的商人,出门做买卖,带着银票,既方便又安全,这可是咱们金融历史上的一个小亮点呢!到了近代,随着洋人的船坚炮利,咱们中国的金融也开始慢慢和国际接轨了。

那时候,银行、钱庄这些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人们开始有了存钱的意识,也学会了贷款这一招儿。

那时候的金融,虽然还是初生牛犊,但已经显露出了勃勃生机。

到了改革开放那会儿,咱们中国的金融那可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候的人们,手里有了点闲钱,开始琢磨着怎么让钱生钱。

于是,股票、债券这些新鲜事物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记得那会儿,证券交易所刚开业,人们那是蜂拥而至,都想在这金融的海洋里捞上一把。

那时候的股市,那真是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有的人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有的人却血本无归。

但不管怎样,金融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进入新世纪,咱们中国的金融更是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金融插上了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让咱们出门不用带钱包,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

还有那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更是让咱们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理财也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

现在的金融,那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咱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咱们中国的金融发展史,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最初的银票,到后来的股票债券,再到现在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每一步都凝聚着咱们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未来的金融,那肯定是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人性化,让咱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时也,运也,命也——中国金融60年波澜

时也,运也,命也——中国金融60年波澜

时也,运也,命也——中国金融60年波澜
张国云
【期刊名称】《金融管理与研究》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 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人们怀旧的心理特别强烈,我也不例外.前些日子读马克思的书,重温了他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曾说过的话:"没有控制住法兰西银行"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这让我不得不再度深感震撼.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张国云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风暴在中国的失败,时也,命也,运也! [J], 赖艺文
2.60年磨砺沧桑60年波澜壮阔——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六十周年 [J],
3.《哀时命》为严忌代屈原设言辨——兼与《〈楚辞·哀时命〉试论》之作者商榷[J], 韦若任;
4.60年中国金融法制建设60年回顾与展望 [J], 李艳;胡明
5.才耶,学耶,识耶?时乎,运乎,命乎?——试析骆宾主的性格悲剧 [J], 张世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金融“波澜”60年
一部新中国金融史,就是一部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史。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曾分析认为,“没有控制住法兰西银行”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沿着这种脉络,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正是基于“金融工作关系国家命脉”的认识和判断,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前30年”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还是“后30年”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时期,国家一直重视发挥金融业在促进经济良好运行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更具体地解读说,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打击投机倒把和加强金融管理,到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治理通胀的三大战役,从体制转轨时期金融体制改革,到新时期应对复杂国内外形势的政策较量,不同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不仅根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更为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起到了扬帆护航的作用。

1949-1952:重建金融“山河”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面临的其实是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烂摊子’。

”谈及央行初创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张健华将其形容为“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国力衰微、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为了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央行在这一时期承担着四项基本任务:
一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使人民币成为境内流通的本位币,与各经济部门协同治理通货膨胀。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简称“新币”)时,各解放区还流通着冀南币(包括鲁西币)、晋察冀边币、北海币和西农币。

为了保护人民财产,采取了逐渐收回“旧币”的措施。

另外,针对国民党政府在其崩溃之前发行的金元券,人民政府每解放一地,就明令禁止金元券流通,同时,为了照顾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的利益,采取了限期兑换的办法,并将收兑的金元券输送到敌占区换回物资。

二是迅速普建分支机构,形成国家银行体系,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整顿私营金融业。

“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是同时进行的。

”张健华表示,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银行的过程中,利用原有银行机构的营业地点和人员办理业务,或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的营业部门,或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按行政区划重新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以接管中国银行为例,除了没收其官股,改组董事会,由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担任董事长以外,职工全部留用,原职原薪,机构暂不变,中国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经营外汇业务的专门银行。

三是实行金融管理,疏导游资,打击金银外币黑市,取消在华外商银行特权,禁止外国货币流通,统一管理外汇。

新中国成立时,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投机商人却兴风作浪。

1949年4
月、7月、11月和1950年3月,共出现了四次物价大涨风潮。

其中,1950年3月的物价指数比1948年12月上涨了42倍。

对此,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全盘高度、统一行动”,加强财政税收、增募公债,银行积极吸引存款、收回贷款;另一方面,针对不法分子利用金银进行投机倒把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门对地下钱庄给予了严厉打击,据央行统计,上海、广州等地查获地下钱庄和摊档近700家。

四是为迅速恢复生产,开展存款、放款、汇兑和外汇业务,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为迎接经济建设做准备。

张健华告诉本刊记者,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经济工作是对工商业进行改造,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因此,央行的信贷和利率政策主要是积极配合、支持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在此之中,又以国营贸易部门和供销合作社为重点,而对需要由国营商业取代或应予淘汰的私营批发商,银行则收回贷款。

另外,为了配合土地改革,央行利用遍布农村区镇的营业所开办农业贷款,在全国农村试办信用合作社,并成为银行在农村的有力助手。

1953-1977:高度集中的国家体制
张健华分析说,当时,社会信用集中于国家银行,各级银行吸引的存款全部集中于人民银行总行,由人民银行统一支配,贷款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核批指标,银行在经济管理中担负着保证经济计划实现及组织调节现金流通的功能。

若干年后,央行高层人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实践证明,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由国家计划控制,容易造成经济比例失调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过,由于当时实行实物分配制度,当时的通货膨胀并不表现为市场价格波动,而表现为有价无市、持币待购的“隐性通货膨胀”。

《瞭望》新闻周刊从央行了解到,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信贷失控和通货膨胀有三次。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及时打响了三场金融保卫战。

一是1956年的信贷超计划。

1956年,经济工作开始出现急躁、冒进的情绪,基本建设、工资支出、农业贷款三个现金投放渠道失去控制。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62%,工资支出比上年增长47.8%。

再加上农业贷款比原计划多增80%,信贷差额大幅扩大。

“幸运的是,这次超计划贷款发觉得早,纠正得快。

”张健华表示,1957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调整,压缩投资规模,削减财政支出,控制信贷规模,当年年末即见成效。

二是1958年的货币信贷失控。

在“大跃进”过程中,银行信贷基本原则和管理制度都被当作生产发展的“绊脚石”而加以废除,从而导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货币信贷失控。

在财政赤字大增的同时,银行各项贷款出现狂飙式增长。

据统计,1960年年末市场现金流通量比1957年增长了81.6%。

基于此,国家作出了一系列加强货币信贷调控的政策决策。

1962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强调指出,“把货币发行权真正集中于中央,把国家的票子管紧,而且在一个时期内,要比1950年统一财经时管得更严、更紧。

”该决定就是新中国金融史上著名的“银行六条”。

经过三年的努力,进入1964年后,国家财经状况出现根本好转。

三是1967年、1968年的“信贷井喷”。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货币信贷政策受到冲击,造成了货币投放过多的严重后果。

1972年、1973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央行恢复和加强了被冲击掉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现金计划管理和工资基金管理监督,切实控制现金发行,1973年,基本实现了信贷收支平衡,保持了贷款总规模、货币发行总量的适度增长。

1978-2002:金融监管体制转型
这一时期,中国的中央银行制度进入法制化轨道,央行履行职能的独立性在法律上得到保证。

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

除此以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第一只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上交所和深交所也于1990年底先后成立。

随着证券和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增加,为维护金融稳定,政府对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人民银行的货币调控职能加强,而银行外的金融监管职能则由证监会和保监会等承担,央行“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

张健华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央行的金融监管理念和方式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过程。

他表示,在人民银行刚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时,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把金融监管看作行业管理,以后,在实际上又以合规性的监管为主,即主要监督和检查金融机构行为是否合法合规。

“这种监管非常必要,但绝对不能仅限于此,”张健华表示,从根本上说,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它的监管主要是控制风险、保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
的风险因素增加,风险隐患不断暴露,金融监管的重点也经历了四个转变,即从一般行政性金融监管向依法监管转变;从市场准入监管向全过程系统化监管转变;从合规性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从外部监管向强化金融内部控制转变。

在此期间,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张健华告诉本刊,在1979年的经济调整,治理1984年、1988年的通货膨胀,以及1998-2002年的防范通货紧缩等重点“战役”中,金融业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2009:应变全球化
2003年以来,由于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加
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动性增强,金融工作的难度增加。

正是从这一年起,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货币信贷增速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物价上涨明显。

从2003年至2007年,GDP增长每年都在9%以上,2007年,更是高达11.9%。

与此同时,贸易顺差也由2003年的32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2亿美元。

一个结果就是,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外汇占款的持续扩大,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而长期的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货币贬值,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

基于此,央行开始多管齐下化解流动性风险。

2003年4月至2008年5月,央行共发行票据15.5万亿元;从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25日,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8.5个百分点,达到17.5%。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金融环境再次生变。

对此,《瞭望》新闻周刊综合多位权威人士观点,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金融环境更加复杂,货币政策调整的难度加大。

2008年,货币政策从“稳健”到“从紧”再到“适度宽松”的蜕变,就是市场变化复杂性的直观显现。

其二,中国金融强国之路启程。

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正是中国金融业由大到强的升华机会。

(文\《瞭望》新闻周刊张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