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及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定义: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1:能源物质的储备

1):ATP和CP的含量:人体在运动中ATP和CP的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ATP和CP的含量,以及通过CP再合成ATP的能力。许多研究发现,短跑运动员的ATP 和CP供能能力高于马拉松运动员和一般无训者;在完成相同负荷的无氧运动时,运动员血乳酸积累的出现一般比一般人晚。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是糖无氧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糖无氧酵解供能是指由肌糖原无氧分解为乳酸时所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供能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组织中糖原的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的高低。实验表明通过训练可使机体通过糖酵解产生乳酸的能力及其限度提高。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值产生影响

3: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之差。许多研究发现,最大氧亏积累是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最大氧亏积累的分布范围较大,说明最大氧亏积累对无氧训练具有较大的敏感性。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目前在发展磷酸元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中,主要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其原则是:1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因为短于30秒时ATP,CP的恢复数量不足以维持下一次练习对于能量的需求。3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_4分钟,因为ATP和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与其他供能物质相比,磷酸元的恢复较快。剧烈运动后被消耗掉的磷酸元在20——30秒内合成一半,3——4分钟可完全恢复。因此发展磷酸元系的训练,一般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训练

2: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1最大乳酸训练:机体生成乳酸

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

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采用1

分钟极量强度跑,间歇4分钟共

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血乳酸浓

度可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表明

一分钟超极量强度间歇4分钟的

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

酸刺激,是提高最大的乳酸能力

的有效训练方法。为使运动中能

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强度和

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练习

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到2

分钟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

间及间歇时间组合,能最大限度

的动用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

2乳酸耐受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

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

活性获得,因此在训练中要求乳

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在乳

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

12mmol/L左右为宜。然后在重复

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

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

应,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

脱氢酶的活性

二:乳酸阈的测定及在体育运动

实践中的应用

定义: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

酸浓度随运动力负荷的递增而

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

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

点称为乳酸阈

1: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

负荷运动实验中,连续采集每一

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测得其血

乳酸值。以运动负荷时做功量为

横坐标,血乳酸浓度为纵坐标作

图,将乳酸急剧增加的拐点对应

的血乳酸浓度确定为乳酸阈,而

此时的运动强度就是乳酸阈强

2:通气阈测定:通气阈是在渐

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

的拐点。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各

项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发

生相应的变化,当乳酸急剧增加

时,肺通气量,二氧化碳呼出量

等指标出现明显变化,可以此来

判断乳酸阈。伴随乳酸遇的出

现,通气量,二氧化碳呼出量发

生相应变化的原因是:随运动强

度增大,当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

满足不了需求时,糖酵解供能比

列增大,而使血乳酸浓度增加

应用: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

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应了

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应

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应骨骼肌

的代谢水平。从训练时Vo2max

和LT的影响来看,通过系统训

练Vo2max提高可能性较小,他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而LT

较少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可

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

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显然以

Vo2max来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

增进是有限的,而乳酸阈值的提

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

有意义的指标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

理论与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值

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

佳强度,其依据,用个体乳酸阈

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

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

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

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

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对训练

前后的纵向研究也表明,以个体

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

效的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1: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

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低于正常

值,即出现贫血,氧和营养物质

供给不足,必然导致工作能力下

降。Hb值过高时,血液中红细胞

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由于运

动员Hb值存在个体差异,不能

用一个统一的正常值标准来评

定运动员Hb含量。应针对每一

个体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

在应用Hb指标时应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

1:冬训期间评价标准应略低,

女运动员月经期间亦稍低,这是

正常的生理波动

2:运动员Hb含量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运动员存在季节,生物期的

周期性差异

3:虽然Hb含量存在差异,但一

般男运动员Hb值不应该超过17

克,女运动员不应超过16克。

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平均

的80%。同一检测中,如果个别

运动员Hb值与同队平均值相差

过大时,应引起注意。

4:运动员在大运动量后的调整

性,Hb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员

的自我感觉与运动成绩也最好,

可能这一时期是运动员身体机

能状态“最佳期”

5:Hb指标主要用于评定某个训

练周期或阶段,如根据1—2周

时间内运动员对运动量和运动

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员的机

能状态等,而不能用于评定每次

训练课的情况

6:Hb指标的应用主要针对有氧

工作为主的项目。其他项目只能

以此作为参考指标

2:用Hb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按每名运动员的Hb平均值,可将Hb值的个体差异分为三个类型,即偏高型,正常型和偏低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和偏低波动小者。实践证明:以血红蛋白值高,波动小者为最佳。这种运动员能耐受大负荷运动训练,从事耐力性项目运动较好。而以血红蛋白值偏低,波动小者为较差

在运动员训练期间,每周或每隔一周测定一次血红蛋白,1或2个月左右就可以基本判定运动员属哪种类型。但也要注意,分析时应根据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并和同队的其他队员进行横向比较为客观

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运动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人体的机能能力,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以下是几种改善呼吸方法的原则

1:减小呼吸道阻力

正常人安静时由呼吸道实现通气。通过呼吸道的呼吸,达到空气净化,湿润,温暖或冷却的作用。但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小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用以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其利由三1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2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能量消耗,推迟疲劳出现3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提高肺通气量的方法,有增加呼吸频率和增加呼吸深度两种方式。有意识的采取适宜的呼吸频率和较大的呼吸深度是很重要的,运动中有效减少肺泡腔内功能余气的方法是尽可能的做深呼吸动作,从而保证机体有更多氧的摄入。因此运动时,采用节制呼吸频率,在适当加大呼吸深度的同时注重深呼气的呼吸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

3:与技术动作相适应(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呼吸的主要形式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运动时采用何种形式的呼吸,应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通常有些技术动作需要熊肩带部的固定,才能保证造型,那么这时的呼吸形式转为腹式呼吸(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

意呼吸的时相,应以人体关节运

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

结构特点为转移

(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

通常,周期性的运动采用富有节

奏的,混合型的呼吸会使运动更

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

好的运动成绩

4:合理运用憋气

憋气是指或深或浅的吸气后,紧

闭声门,做尽力的呼气动作。

憋气对运动良好的作用有(1憋

气时可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张力

的增加(2可为有关的运动环节

创造最有效的收缩条件,另一方

面又避免腹肌松弛,为了提高步

频及步幅提供更强有力的牵引

憋气的不良影响由1长时憋气压

迫胸腔,使胸内压上升,造成静

脉血回心受阻,进而心脏充盈不

充分,输出量锐减,血压大幅下

降,导致心肌,脑细胞及视网膜

供血不全,产生头晕,恶心,耳

鸣和眼黑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

运动的正常进行。2憋气结束,

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内

压骤减,原先留于静脉的血液迅

速回心,冲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

伸展,心输出量大增,血压也上

升。这对心力储备差者十分不利

由此来看,憋气对运动有利有

弊。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应该是

1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2结束

憋气时,为避免胸内压的骤减,

使胸内压有一个缓冲,逐渐变小

的过程,呼出气应逐步少许的,

有节制的从声门中挤出,3憋气

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

一个动作,每一个过程都做憋气

氧离曲线

氧离曲线或称HbO2解离曲线是

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

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

“S”而不是直线相关

“S”形氧离曲线的上段显示为

当PO2在60——100mmHg时,曲

线坡度不大,形式平坦,即使PO2

从100mmHg降到80mmHg时,血

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这

种特点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

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

能保持动脉血中PO2在60mmHg

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

至于造成因供氧不足产生的严

重后果。因此,氧离曲线的上段,

对人体的肺换气有利

曲线下段显示出PO2在60mmHg

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

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

降。PO2为40——10mmHg时,曲

线更陡,此时PO2稍有下降,血

氧饱和度就大幅下降。释放出大

量的O2,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

点对保证向代谢旺盛的组织提

供更多O2是十分有利的,因此,

氧离曲线的下降对人体的组织

换气大为有利

影响:Hb和O2结合和解离在多

种因素的影响下,会使氧离曲线

的位置偏移。具体影响氧离曲线

的因素:血液中PCO2升高,PH

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

糖酵解产物的增多,都使Hb对

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

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

O2,反之,血液中PCO2下降,

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

DPG的减少,便Hb对O2的亲和

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

血液结合更多的O2

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代谢加

强,H+和CO2的产生增多,使得

体温上升,PCO2升高,PH值降

低,2,3—DPG也显著增多,这

些原因都会导致氧离曲线向右

移动。氧离曲线的右移,说明在

相同的PO2下,血液中HbO2能

解离出更多的O2,能为机体提供

更多的O2

六: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形状圆而扁,边缘较厚,中央薄,

直径约为6—9微米,红细胞在

血管中流动时可因血流速度和

血管口径不同而暂时改变形态,

这种变形能力是影响血液的流

变性的重要因素。红细胞的作用

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

的酸碱度

2: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红细胞数目因运动而发生变化,

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

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1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

影响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的运动

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

增加的更明显。同样时间的运动

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

多,不过这种增多在很大程度上

是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

关,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

的绝对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

变化的依据

运动后即刻观察到的红细胞数

增多,主要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

的变化所引起的。长时间运动

时,排汗和不感蒸发的亢进引起

血液浓缩。运动中肌细胞中代谢

产物,使细胞内渗透压增高与毛

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压梯度增大,

钾离子进入细胞外液使肌肉毛细血管舒张,这些因素均造成血浆水分向肌细胞和组织液移动,也使血液浓度增加。运动中红细胞数量的暂时性增加,在运动停止后便开始恢复,1—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2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目前采用的检测贫血的指标是按照临床医学的方法和标准,以单位容积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和以单位体积中红细胞的数量进行评定

安静时运动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总量增加,与进行紧张训练和比赛时红细胞的工作性溶解作用刺激加强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机制有关。所以,单位容积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同正常值无明显差别甚至偏低。这种现象应视为运动员血液系统对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安静时运动员的红细胞浓度下降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他降低了血粘度,减少血循环的阻力,减轻了心脏负荷。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红细胞数量偏低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而诊断为运动性贫血者,我们称为假性贫血

3: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37%—50%,女子低于男子。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胞数的变化相一致。在一定温度和切变条件下,正常人红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因素。如果红细胞压积增加过多超过正常血粘度,由于血流阻力增加,血液速度减慢,反而降低氧运输和其他养料的运输,也降低体内体温调节和清楚废物的能力,使运动能力下降。

运动中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与训练水平有关。因此,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和血粘度可作为评定耐力运动员机能的参考指标

4: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1红细胞流变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动的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

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流的阻力。

红细胞的这一特征的变形能力,

红细胞的轴向集中以及红细胞

内的胞浆流动等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红细胞的流

变性下降,红细胞可发生聚集及

变形性低下的改变,这将增加血

粘度,影响血液的流速和氧气的

交换

(2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依运动强

度不同,运动持续时间不同和训

练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

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主

要由三种:1是红细胞表面积与

容积的比值2是红细胞内部粘度

3是红细胞膜的弹性。高渗血浆

可以影响上述所有三种因素。血

浆渗透压升高是造成红细胞变

形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可使血液流

变性降低,并影响组织供氧和使

心脏负荷加重,使运动成绩下

降,对运动后恢复也有不良影

响。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安静

时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七:“运动员血液”特征及生理

意义

运动员血液:指经过良好训练的

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

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

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血粘度下降等

1:运动员血液特征

(1: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

运动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适度

的参加运动训练能中等程度的

增加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首先

“运动员血液”纤溶能力增加不

是一时性的,只要保持有规律的

经常性运动,就可使纤溶能力增

加持续性存在。经常性运动训练

有助于抗血栓形成。运动员血液

的纤溶能力增加是训练的良好

反应。

(2血容量增加

运动员血液的第二个特征表现

为血容量增加,这种血容量增加

包括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容量都

增加更显著,所以形成红细胞压

积减少和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

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相

对稀释

总之,如果对运动训练所引起的

血容量,血浆容量,红细胞容量

变化的绝对及相对关系不能正

确的了解,就会对运动员血液的

特点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

(3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是运动员

血液的又一特点。经过系统训练

的运动员在安静时红细胞变形

能力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和血液稀释使红细胞压积减少,

这两个因素都可使血液的粘度

下降,从而改善血液流变性

(4血粘度下降

耐力训练引起血粘度下降的最

主要原因是血液相对稀释,除了

红细胞压积增加较少之外,更重

要的是大多数血浆不对称蛋白

质,例如纤维蛋白原得到了稀

释。因此,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是促进血液粘度下降的第三个

原因

生理意义:1血容量增加有利于

增大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对于提

高总体的运动能力尤其是有氧

耐力意义重大2运动员血液粘度

滞性下降,血容量增多,这些因

素有利于减少血流阻力,加速血

流速度,使营养物质,激素等运

输以及代谢物排除更迅速,也有

利于体温调节和大强度运动时

散热,使有足够多的血量流到皮

肤3减低因运动时血浆水分转

移,丢失而造成的血液,过分浓

缩的程度4血浆清蛋白浓度升

高,有利于运载脂肪酸供能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

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

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

不断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物

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

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生

物体不断的将体内的自身物质

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

除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

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

化过程

2:兴奋性:在生物体体内可兴

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

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

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

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

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

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

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

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是。。。。

5: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

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

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

为。。。

6: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

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

缩或静力收缩

7: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

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

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

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8: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9: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为。。

10: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12:心电图: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应到体表,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13:心指数: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

14: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为基础心率。身体健康机能状况良好时,基础心率稳定并随训练水平及健康状况的提高而趋平稳下降

15: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

16:减压反射: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至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至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18:脉搏:是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规律性搏动

19: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

20: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

21: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所都能呼出的气量22: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23:氧脉搏:是指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

24:无氧氧化:是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酸并释放出以一部分能量的过程,称无氧氧化25: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26: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

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

人体处在在清醒,安静,空腹,

室温在20—25摄氏度条件下

27: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

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

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

28:代谢当量:运动时的耗氧量

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称。。

29:糖酵解:是指糖在人体组织

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

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

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化学变

化,分解称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

能量的过程。

30:肾糖阈:血糖浓度为80—

120mg%时,滤出的全部葡萄糖由

近曲小管主动重吸收回来,云此

在正常情况下尿中不出现糖。当

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时,

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

吸回血液。出现糖尿,把尿中

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称。。

31: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

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称。。。。。

3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

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

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

质称。。。

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

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

射称。。。

34:前庭反射:是指前庭器官受

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

位置觉改变以外,还引起骨骼肌

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

能改变

35: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

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

应的程度

36: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

改变肺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张

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37: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

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

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

38:本体感受器:是指位于肌肉,

肌腱和关节内的感受器,感受身

体在空间运动和位置的变更向

中枢提供信息

39: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

中掌握和有效的完成专门动作

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

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

40:运动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

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

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

作或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

变为无意识

41:运动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

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

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

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中

枢内有顺序,有规律并有严格时

间间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了一个

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

条件反射系统化

42: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

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

素,身体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基

本能力的表现

43:无氧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

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

行运动的能力

44:有氧能力;是指机体在氧供

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

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能

45: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

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

成体内氧的亏欠称。。。

46: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结束

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

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

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

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

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

称。。

47: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

行由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

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

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

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

48: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

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

点称。。。。

49:无氧功率:是指机体在最短

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

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50: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

进行以有氧代谢供应为主的运

动能力

5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

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

肉活动的能力

52: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

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需要的

时间

53:最大重复次数(Rm)是指肌

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

大次数。Rm越小,表示运动员对

该负荷的重复次数越少,负荷强

度越大

54:高原应激:是一种低气压,

低氧,高寒和高紫外线辐射的特

殊环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会产

生一系列特殊的应激刺激作用,

其中低氧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最

为明显

55:热服习:在高温阈热辐射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人体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产生对这种特殊环境的适应称。。。

56:冷服习:在暴露的冷环境中,会加速机体对冷的适应,基本特征是寒缠产热减弱和外周血管收缩反应减弱

57:无氧阈: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血乳酸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称。。。。

58:个体乳酸阈:由于血乳酸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称。。。。

60:等张收缩:向心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而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发生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称。。。

1:期前收缩: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病理的异常刺激,都可能引起心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称。。。。

2:兴奋—收缩耦联: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

3: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4:青春期高血压:指青春发育期开始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称。。。。。

1: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2:体液调节: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来实现的,因而称。。。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

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

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

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

5: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

统中,控制部分不受控制部分的

影响,即受控制部分不能通过反

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

6:反馈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

中,控制部分不断承受控制部分

的影响,即受控制部分不断有反

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

改变他的活动

7:前馈控制系统:在调控系统

那个中,有时干扰信息在作用于

受控制部分,这种干扰信息对控

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

8:在体实验:是指在麻醉或破

坏神经中枢高级部位的条件下,

解剖动物并对某个器官的功能

进行观察

9:离体实验:是指从或的或刚

被处死的动物体内摘取器官,组

织或细胞,置于人工控制的实验

环境中,观察其生理功能

10:运动现场测试法:是指在运

动现场直接监测运动员运动前,

运动中或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

某些生理机能变化,借以了解不

同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或不同

人群在完成同一运动项目时的

生理反应

11:实验室测试法:是指受试者

在实验室进行按照一定的研究

目的而设计的运动方案运动时,

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测试运动员

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生理指标

变化,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对

人体某些生理机能的影响

1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

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

变化称。。。。。

13: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

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

差称。。。。

14:极化状态:是指细胞膜内外

村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5: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

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称。。。。

16: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

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

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

17: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与兴奋频率的结合

18:体液: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

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称。。

19: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

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都

是细胞外液,为了区别人体生存

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

为。。。。

20:渗透:渗透压是一切溶解所

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

溶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水分子

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

称为渗透现象。简称。。。

21:红细胞溶解:在低渗Nacl

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

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

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

一现象总称。。。。

22:细胞流变性:正常情况下红

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流

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

很容易变形,即被动的适应与血

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

少血流的阻力,红细胞这一特性

称…

23: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时,

与氧容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

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

称。。。

24:氧合作用:Hb中的亚铁,在

氧分压高时,容易与氧结合生成

氧合血红蛋白

25: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

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

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

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

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

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

26:窦性心率:特殊传导系统中

与窦房结的自律细胞自律性最

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称。。。。

27: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

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

期称。。。。

28:全或无式收缩:由于存在同

步收缩,心脏要么不收缩,如果

一旦发生收缩,其收缩就达到一

定强度,称。。。

29:心房收缩期:每一心动周期

心脏射血一次,它开始于两侧心

房收缩

30:泵功能储备:心输出量随机

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31: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壁仅由

一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其外层

只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

大,成为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

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32:收缩压:动脉血压随心室的

收缩和舒张而发生规律性的波

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

高值称。。。

33: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

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

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

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

称。。。

34: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

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35:扩散:是指液体中溶质分子

的热运动,是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最主要的方式

36:心血管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

37: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

38: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

39: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

40: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储备于肺内的气量称、、、41:分压: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中,某种气体所占有的压力就是该气体的分压

42:分压差:某一气体高分压于低分压之差,叫做该气体的、、、、43:高原训练:就是利用高原氧气低,缺氧环境对机体的刺激作用,达到机体在多方面产生功能性的生物学适应,从而使人体各项机能水平提高,为创造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44:肺扩散容:在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气体的量,称为气体、、

45: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46: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许多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的细胞群称、、、

47: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48: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指的是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49:体液调节机制:是指由血液中一些化学成分的改变刺激周围或中枢化学感受器,从而引起的呼吸增强

50:憋气:或深或浅的吸气后,紧闭声门,做尽力的呼气动作51: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

52: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53:维生素: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但需要量极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54: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55: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出的热量称、、、、、

56: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该物质的、、、

57:磷酸元:是由结构中带有磷

酸基团的ATP,CP构成,由于在

供能代谢中均发生磷酸基团的

转移

58:服习:人体对高温或低温环

境所产生的由不适应到适应的

生理过程,称为对气候的、、、

59:血红蛋白尿:当Hb大量被

破坏,产生溶血,Hb浓度超过结

合珠蛋白所能结合的量时,未结

合的Hb才能进到滤液中,从尿

中排出。

60:被动重吸收:滤液中的溶质

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时,顺着浓

度差和电位差引起被动扩散,将

溶质扩散到小管外的血液中,

61: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

胞能逆着浓度差,将滤液中的溶

质转运到血液内,转运是依靠管

膜的载体和酶组成的“泵”来进

行的,在转运过程中需消耗一定

的能量,这种重吸收过程称、、、

62:分泌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

上皮细胞将自身新陈代谢的产

物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称、、

63:运动性血尿:正常人在运动

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

眼可见的血尿称、、、

64:内分泌:内分泌腺所生成的

激素并不能通过导管直接输送

到作用部位,而是直接分泌到血

液或淋巴液中,而后由血液运至

全身。由于这种方式并未借助导

管的输送作用称、、、

65:降调节:受体数目减少后,

某种激素便难于像往常那样“敏

感”所结合的激素减少

66:升调节:增加某种激素受体

数目,细胞对该激素会变得更加

敏感,即可结合更多的激素。

67:应激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

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ACYH

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

的大量分泌

68:应急反应:当机体受到有害

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的活动液大大增强

69:胰岛:是散在于胰腺外分泌

细胞之间的许多内分泌细胞群

的总称

70: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最

明显表现未血糖升高,超出肾糖

阈,糖随尿排出称、、、

71:位觉: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

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

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

72:运动神经元池:一块肌肉往

往受许多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支

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

73:翻正反射:当人或动物处于

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

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称、、、

74:旋转运动反射:人体在进行

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

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

活动称、、、、

75:直线运动反射:人体在主动

或被动的进行直线加速过减速

运动时,即发生肌张力重新调配

恢复常态现象

76:反馈:是输出信息的一部分,

而这部分的输出信息。又返回到

输入信息中去,通过伺服机构调

整,使再次输出的信息更为精确

77:非固有反馈:指练习者在进

行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为了更

准确的完成动作,由外部提供信

息的反馈

78: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

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79:摄氧量:单位时间内,机体

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

80:有氧工作:是指机体在氧供

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

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81: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

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的进行

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

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82: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

习之间由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

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

完全休息

83: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

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84: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

事极限强度运动时间完成该项

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

量之差

85:最适初长:肌纤维处于一定

的长度时,粗肌丝肌球蛋白横桥

与细胞丝的肌动蛋白的结合的

数目最多,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力

增加,肌肉收缩时肌纤维所处的

这种长度叫、、、、

86:肌浆型肥大:是指肌纤维非

收缩蛋白成分的增加所致的肌

肉体积增加

87:大负荷原则:是指要有效提

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

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或达到甚

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

负荷

88:渐增负荷原则:是指力量训

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

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

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

增长

89:专门性原则:是指所从事的

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

项目相适应

90:负荷顺序原则:是指力量练

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91:有效运动负荷原则:是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变化改变

92: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93: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94: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启动的时间95: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96:缺氧训练:是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97: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98: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

99: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

1: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下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

0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和机能状态

2: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周整,植物性神经和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叫、、、

3:真稳定工作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此称、、

4:假稳定工作状态: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无氧供能系统大量参与供能,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此状态叫、、、5: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

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

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

的生理过程

6:将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

持续其机能在以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7: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

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

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

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8: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

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

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

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此

称、、、、

9:整理运动:是指在运动之后

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供能恢复

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

10:超负荷:是指当运动员对某

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

时适量大负荷使之超过原有负

荷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

11:恢复原则:是指在长期的运

动训练过程中,只有当运动员得

到适宜的恢复,才能保证获得理

想的训练效果

12:周期性原则:指的是将运动

员的多年训练计划划分为时间

长度不一的各种周期,每个周期

赋予不同的训练目标,训练过程

在不同层次上周而复始的进行

循环

13:个体化原则:指教练员在制

定训练计划时,必须严格按照每

名运动员所独具的特征以及从

事的专项等各方面特点,设计出

适合每名运动员特点的个体化

方案

14:高原服习:高原的低氧环境

给体,尤其是呼吸循环机能带来

不利的影响。但人体在高原地区

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

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

缺氧的耐受能力

15:横向比较:是指将某一个体

与其日历年龄相同的群体进行

比较

16:纵向追踪:是指通过对同一

个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身体机能

的比较来评价其机能水平变化

17:生长:是指人体随着年龄增

长,机体内细胞增殖,增大和细

胞间质增加,整体上表现为组织

器官即身体形态和重量的变化,

以及身体化学组成成分改变的

过程

18发育: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

长,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断分化

和完善,心理,智力持续发展和

运动技能不断获得和提高的过

19峰值时相:指用数学模型表示

节律时,其最适函数的峰值出现

时刻与特定的参考时刻之间的

时间间隔

20: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

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脑电波

等节律

21:光脉冲刺激法:是指在特定

时刻及时程里,通过采用强光照

射,在24小时的作息时间制中,

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的方法

22:择时运动法:是指在特定时

刻进行特定时间,且具有一定强

度的身体活动,使生物体在相应

的时刻产生机能振荡高峰,以造

成节律的峰相位移

23:时差调整:指根据机体时间

结构的特点,人为的采取一系列

时间生物学综合措施,主动克服

时差反应,以加速适应的进程

24: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

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

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

活动水平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

载的内、外阻力,所做的生理

“功”

25:生理负荷反应:是指机体在

承受一定生理负荷量时各器官

和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变化

或反应

26:负荷强度:指在运动负荷强

度刺激作用下所引起的整体生

理机能反应程度或幅度

27:负荷积分:是指运动过程中

生理负荷强度随负荷时间变化

的函数关系,其本质是负荷强度

与负荷时间的积分

28:实时分析:是指在运动训练

或体育锻炼的现场,将运用各种

检测方法和手段采集到的反映

运动生理负荷的数据进行了及

时的分析处理,编绘分析报告并

及时的将分析结果向指导者和

受训者报告的过程

29:免疫:是指机体接触“抗原

性异物”后所引起的一种特异性

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与排除

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

平衡

30:抗原: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特

异性淋巴细胞上独特的抗原受

体结合,诱导该淋巴细胞发生免

疫反应的物质

31:补体:指人与动物血清中正

常存在的与免疫有关的,并可具

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

32:免疫反应:抗原性物质进入

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

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33:运动性免疫抑制:是指大负

荷运动后,由于过度负荷导致机

体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

34: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35:肌梭:呈梭形,位于肌纤维之间并与肌纤维平行排列。肌梭内含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梭外的肌纤维称为梭外肌,它们分别接受r神经元和a神经元的支配

36: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

37: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产生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叫极点

38:运动性免疫机能:是指在不同运动负荷作用下,人体免疫机能所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状态

生理名解 简答(答案)

名词解释: 1稳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 2终极电位:电紧张形式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引发一次动作电位,完成神经纤维和肌细胞的信息传递。 3血清: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4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或称心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5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6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7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活量。 8体温: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9肾糖阈: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为160~180mg/dl。 10渗透性利尿: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其渗透压升高,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 1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3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特异感觉传导通路来的神经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并具有点对点投射特征的感觉投射关系,故称为特异投射系统。 14靶细胞:受激素作用的细胞。 15月经周期:女性自青春期起,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器官的形态功能每月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16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和胃粘膜分泌的HCO3-覆盖在胃粘膜表面形成的保护性屏障。 17率过滤: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总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其正常值为125ml/min。 18骨骼肌的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肌肉的收缩,称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 19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简答题: 1. 何谓正反馈与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某一生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尽快完成。负反馈: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负反馈在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为常见,对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①必需选用同型血液;②遇紧急情况又无同型血时,才采用适当的异型输血:即O型血(无凝集原)可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型血(无抗A、抗B凝集素)可接受其他三种血型的血。③无论同型输血或异型输血,输血前除作A B O血型鉴定外,还需作交叉配血试验。 3.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对消化道活动的影响? 答:交感神经兴奋时,能够抑制胃肠道活动,使消化腺分泌减少,使回盲部括约肌和肛门内括约肌紧张性增强,抑制消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使胃肠道活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多,使消化道括约肌舒张,促进消化。 4. 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是足够的循环血量,两个根本因素是心脏射血的动力、外周阻力。影响因素: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大动脉的弹性。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兴奋性: 2、动作电位: 3、血浆渗透压: 4、能量代谢: 5、主动转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谓() A、血浆渗透压 B、晶体渗透压 C、胶体渗透压 D、渗透压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出胞 3、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呼气量 B、潮气量+补吸气量 C、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 D、潮气量+余气量 4、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进食 B、肌肉活动 C、环境温度 D、精神活动 5、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错误的是() A、清醒 B、静卧 C、餐后6小时 D、室温25℃ 6、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是() A、皮层小脑 B、前庭小脑 C、脊髓小脑 D、脊髓 7、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 A、腱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肌紧张 8、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突触延搁 D、不能总和 9、小管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主要发生于() A、集合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10、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 B、只有近球小管可以吸收 C、是主动转运过程 D、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个空,20分) 1、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由参与性止血、、 三部分。 3、心脏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谓心动周期。 4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是 mmHg,脉压是 mmHg。 5、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6、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 7、血液对机体内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血液的功能主要由缓冲功 能;;;; 。 8、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来实现的。 9、成人每日吸收的铁约为 mg,食物中的三价只有还原成才可被 吸收。铁主要在被吸收。 10、经典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呼吸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胆汁的主要作用?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属于实验科学范畴。 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并产生反应的能力。 刺激:将引起机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阀值: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外环境: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周围环境是细胞外液,生理学将细胞外液成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把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神经调节:体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的一种调节方式,它上通过神经系统各种活动实现的。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规律性应答反应。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的过程。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 行为调节:人们通过行为生活活动或行为方式的改变,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活动规律,从而对个体健康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是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作,既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单纯扩散:脂溶性很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细胞膜上单特殊蛋白的帮助,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例子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的过程钠泵:哺乳动物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是钠-钾泵。 被动转运:有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转运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有A TP分解提供,而是利用原发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这种间接利用A TP 能量转运的过程。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等被细胞膜包裹以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吞噬:如果进入细胞的都是固态物质。 吞饮:如果进入细胞的都液态物质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化学信息,进而一起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G蛋白偶联受体:分布于所有的真核细胞,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之一。 生物电: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电现象。 静息电位:细胞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膜外正外负的稳定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增大。 去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小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在向静息电位方向后恢复。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收缩偶联,Ca称为兴奋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 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 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等于每搏出量乘以心率 外周阻力:体循环总的血流阻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 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P126-128 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13、心脏作功 每搏功(stroke work)P128每分功(minute work)=每搏功(stroke work)X心率P128

生理学名词解释(含答案)

1.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e),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2. homeostasis(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3. 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4. Paracrine: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扩散而作用于临近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5. 局部电位: 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6. 内向电流:指细胞膜激活时发生的跨膜正离子内向流动或负离子外向流动。 7. fluid mosaic model:液态镶嵌模型,是有关膜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内容是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有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8. 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受外加刺激时,动作电位只能发生在相邻的朗飞结之间,跨髓鞘传递。 9. 膜片钳:用来测量单通道跨膜的离子电流和电导的装置。 10.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11. 横桥:肌凝蛋白的膨大的球状部突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它与细肌丝接触共同组成横桥结构。它对肌丝的滑动有重要意义。 12.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13. Chemical-dependent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14. 兴奋—收缩耦联:连接肌膜电兴奋和肌丝滑行收缩的过程。肌细胞动作电位-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入肌细胞深处-三联管处信息传递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触发肌浆网释放更多的钙离子-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钙离子后使原肌凝蛋白变构并解除它对肌纤蛋白与粗肌丝肌凝蛋白横桥结合的阻碍作用-结合后产生ATP酶活性并利用分解A TP获取的能量使横桥摆动导致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小节、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缩短(肌肉收缩)-肌浆网上钙泵回收钙离子-肌肉舒张。 15. 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指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会因为刺激因素的不同或强度的差异而使动作电位的形状发生改变,即动作电位只要发生,它的波形就不发生变化。 16. 钙调蛋白:位于细胞内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能结合4个钙离子,结合后能激活一些蛋白激酶,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17.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为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18. Channel mediated facilitated diffusion:电位门控通道:主要有钠、钾、钙等离子通道,通常由同一亚基的四个跨膜区段围成孔道,孔道中有一些带电基团(电位敏感器)控制闸门,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电敏感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响应膜电位的变化,造成闸门的开启或关闭。 19. 正反馈及例子: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例:分娩过程时的子宫收缩,排尿反射等。 20. 电紧张性扩布:指发生在膜的某一点的局部兴奋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但随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 21. 钠泵(Na+—K+泵):钠离子出膜,钾离子进膜,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2.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 23. Chemically gated channel:能特异性结合外来化学刺激的信号分子,引起通道蛋白质的变构作用而使通道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的膜通道蛋白。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反射:机体在中枢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体液调节: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自身调节: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 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受体:细胞中具有接受和转到信息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些物质主动转运所需的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物质你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 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局部兴奋: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属于局部电位或局部反应,准确的说是局部兴奋。 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终板电位: 钠钾泵: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其中第一个单位是催化亚单位,需在膜内的Na 和膜外的K共同参与下才具有ATP酶活性,故,也称钠钾依赖式ATP酶。 跨膜信号转导:生物活性物质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亦即信号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的过程。 酪氨酸激酶受体:也称为受体酪氨酸激酶,其特征是胞内结构域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肌肉在刚开始收缩时承受的负荷。 全或无现象:当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无),当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时,所给的刺激必须达到产生的动作电位,其幅度便到达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不会随刺激的强度的继续增强而增大(全),这就是全或无现象。 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是G蛋白偶联受体练习胞内信号通路的关键膜蛋白。第二信使: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号分子)作用于膜受体后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兴奋性:P4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一切生物体所具有的另一基本特征,能使生物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阈强度:P23作用于细胞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Feedback(反馈):P9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正反馈:P9 P187反馈信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其原方向活动。是机体极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破坏稳态。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P9 P187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维持机体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P7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存在细胞外的为细胞外液。 内环境:P7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第二章 终板电位:P25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N2-乙酰胆碱门控通道受体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构想发生改变,导致通道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但Na+的内流远大于K+的外流,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 原发性主动转运:P14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 阈电位:P23能使细胞膜达到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该数值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电化学驱动力:由电位差引起的电驱动力与由浓度差引起的化学驱动力的代数和。 微终板电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 motor unit(运动单位):P195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preload(前负荷):P29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了收缩前的初长度。Depolarization(去极化)P20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减小。 Repolarization(复极化):P21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人体生理学名词解释

人体生理学名词解释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 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静息电位――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相对为负膜外相对为正。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被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维持内负外正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静息电位的负值向膜内负电位减小方向的变化称为去极化。 复极化――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称为复极化。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血型――血型指的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交叉配血――是指把献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所进行的交叉配血试验。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形成的一个机械性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月经周期――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脱,表现为周期性的阴道出血,称为月经周期。 潮气量――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最大通气量――是指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入或出肺的气体量。 解剖无效腔――解剖无效腔指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容积,正常人约为150ml。 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入肺并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基础代谢――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不受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胃的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咽、食道等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

生理名词解释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threshold):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表现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安静时约为(125ml/min)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 1 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doc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1、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 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 2、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 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 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过程中,由于纳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贮备也为 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这种转 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兴奋性: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亦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 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 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8、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 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 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于NaCl)形 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11、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 称为生理性止血; 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3、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5: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 16、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 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异长自 身调节; 1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 为心动周期; 1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肺血流量(V Q)的比 值; 19、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20、时间肺活量:指在测定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又称用力呼气量; 21、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24、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2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6、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 时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