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教学设计
1、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 学习演唱歌曲,并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2. 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歌曲美好的意境,培养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用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并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舞视频。

2.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你觉得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呢?
学生回答。

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 教师介绍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手鼓。

师:哈萨克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手鼓。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哈萨克族乐器,进而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并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

二、学习歌曲
1. 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
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赞美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

2. 再次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提出问题:
(1)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问题。

师:歌曲表现了天山脚下的夏牧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

(2)歌曲是什么速度?
学生回答:中速。

3. 《美丽的夏牧场》歌曲学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

提问: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哪两个乐句旋律相同?
学生回答:旋律中“6”音出现的最多,一二乐句旋律相同。

师:以“6”音为主的旋律一般给人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

(2)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学生随琴唱歌谱。

4. 学习歌词。

(1)学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学生说出难唱的地方,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2)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找出最抒情的一句。

歌曲中“啊”用连线“⌒”连接,显得尤为抒情。

(3)教师指导学生演唱“啊”(第三乐句),并在声音的运用上加以指导。

(4)学生唱第二段歌词。

这段歌词中提到的“阿肯”是哈萨克族人民对民间歌手的尊称。

阿肯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即兴编词弹唱,这是其他歌手所不及的,所以他们受到哈萨克族人民的特别尊敬。

(5)聆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5. 歌曲处理。

(1)分析歌词。

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夏牧场的美丽,有红花、绿水,远处的冰峰和近处的牛羊。

演唱时要用优美抒情的歌声唱出夏牧场的美丽景色,第五乐句“啊”要唱得连贯流畅、优美抒情。

第二段歌词描写了牧民们的幸福生活,炊烟袅袅、奶茶飘香、歌声阵阵。

演唱时心情应稍带激动。

(2)为歌曲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为动听。

①学生采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例如:前四小节领唱,中间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最后四小节为男女声齐唱。

但是,也可以“逆向思维”,即前四小节由男声或女声齐唱,中间四小节领唱,最后四小节齐唱。

②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6. 欣赏《美丽的夏牧场》动画,并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了多种的演唱形式,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从中感受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赛马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悠扬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教学准备
赛马录音、分段录音、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初步熟悉赛马音乐,展示赛马场景。

师:你们看,蒙古族人民正在欢庆他们的节日,现在正在做什么?谁能告诉我们赛马场上是怎样的?(赛马比赛跳舞很热闹。


2、尝试表现赛马场景。

师:谁能表演一下赛马场上的情景?(请两三组学生分批表演骑马跳舞,让学生通过动作的模仿来感受音乐独特的性质。


师:你们表演的非常好,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赛马的音乐。

二、欣赏音乐《赛马》。

1、完整欣赏一遍。

师:你在音乐里听见些什么?(骑马、跳舞。

)我们来听一听乐曲的
开始阶段。

2、分段欣赏。

(1)放录音,欣赏乐曲的开始阶段,提问:听了有什么感觉,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1:这段音乐很快,感觉很激动,很开心。

师:是的,节奏很快,气氛热烈。

学生2:骑马比赛刚刚开始。

师:马蹄声渐渐变快,骑手们在努力的加快速度。

师:正是这种热烈的气氛配以紧凑的节奏,把赛马飞奔急驰的情景描绘的栩栩如生。

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段,体会它热烈的气氛。

(放课件第一段,学生欣赏,加深其对音乐的理解。


师:我们一起来进行骑马比赛。

(学生听音乐学骑快马。


师:你们骑的马真快啊!听,这是乐曲中间部分,这段音乐是怎样的?(2)放录音,欣赏乐曲的中间部分,提问:它和第一部分旋律进行比较,感觉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1:音乐变慢了,没有前面那么快了。

学生2:这段音乐听了很舒服,很抒情。

师:这段音乐变的悠扬了。

(学生学习词:悠扬。


师:表现了骑手们怎样的心情?(很开心。


师:正是这样悠扬的音乐表现了骑手心里是多么的高兴。

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下中间部分音乐。

师:我们一起来做做高兴的事,跳个蒙古舞吧。

(先请个别学生表演
动作,然后集体表演。


(3)欣赏乐曲的最后部分。

师:现在比赛到了关键的时刻,你认为这时赛场气氛是怎样的?请你听听乐曲是怎样表现这一阶段的。

学生1:马跑得越来越快,马的脚步声越来越响。

师:是啊,快到终点了。

学生2:他们比赛得了第一名,非常开心。

师:你跑步比赛的时候,是不是到最后跑得非常快!
师:气氛更激烈,进入冲刺阶段人人都想争第一。

节奏更紧凑,速度更快。

你们说的非常棒!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我要看看你们脸上的表情,动作像不像冲刺。

(学生再一次学骑快马,鼓励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表演。


4、请你带着这种欢快热烈的情绪再欣赏一遍《赛马》。

延生活动,扩展知识。

师:你知道这首乐曲是使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二胡。


师出示二胡:对,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乐器,它是通过琴弓与两根琴弦磨擦产生振动传到鼓面上发出的声音。

二胡可以演奏各种不一样得的音乐。

共同欣赏:《二泉映月》、《战马奔腾》、《良宵》。

三、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赛马》,感受到了赛马的氛围,也了解了民族乐器——二胡及其音色特征。

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接触到更多民族的习俗和更多的民族乐器!
3、天堂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蒙古歌曲使学生对蒙古大草原产生无限的向往,更进一步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和欣赏蒙古歌曲,激发对蒙古大草原的憧憬。

2、培养学生优雅气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和特点,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蒙古风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1、同学们请看,在我国的北方,有辽阔的大草原,碧绿的一望无边,蓝蓝的天空白云下面还有高大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同学们齐声答:内蒙古。

是的,这就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的美丽家园,现在请同学们随我走进蒙古大草原中去,我们一同感受蒙古人的宽厚胸怀以及他们热情奔放的风格。

2、大家了解了大草原之后,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播放歌曲。

请问这首歌是谁演唱的?
同学们齐声回答:腾格尔。

对,同学们答对了。

这是著名的歌手腾格尔。

他的演唱浑厚而富有激情,以其真挚的民族风及全身心的演唱深深感动着听众。

腾格尔是蒙古人,腾格尔这一名字在蒙古语中是“蓝天”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随我一起来欣赏歌曲《天堂》。

多媒体播放腾格尔的演唱风格以及播放他的歌曲《天堂》。

同时展示图片:高大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碧绿的大草原还有万马奔腾的情景。

3、大家刚才在听歌曲的时候,看到了什么?
学生一起回答。

提问:乐曲热力奔放,对马的嘶鸣,奔跑等动态的表现生动形象。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同学们你们在绘图,雕塑和戏曲中能找到相同或者相近题材的作品吗?
二、同学们,讲到这里,我们对蒙古风格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那么现在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蒙古民歌的特点。

蒙古民歌的特点:蒙古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

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结构句法清晰。

三、小结:
蒙古草原地域特色以及风土人情对其音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内蒙古民歌词曲优美、底蕴深厚,它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艺术,而是灵魂的精神,是智慧的聪明。

4、金杯
教学目标:
1、用欢快、热情的情绪演唱蒙古族祝酒歌《金杯》。

2、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演唱《金杯》旋律。

唱准倚音和波音。

2、在歌曲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歌声问好。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我们共同聆听一首民歌,听一听它是哪个民族的民歌?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

(三)欣赏歌曲:
(1)、师:(小结)歌曲描绘了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
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蒙古族的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的知识。

请学生回答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师:(小结)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歌曲一定很有特点,今天我们共同学唱这首蒙古民歌《金杯》。

(3)、听一听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场面?
(4)、歌曲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学唱这首歌吧!
(5)、再次聆听感受歌曲用什么情绪演唱?
(6)、用lu哼唱旋律。

(7)、随琴单旋律演唱。

(8)倚音:在记谱时比主音小(跳度大),倚附在闰音前面,起到装饰作用。

在演唱时不能占主音太多时间,越短越好。

(9)、有感情地演唱。

找出歌曲的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找学生表演。

(四)总结:
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

一首《金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一同体会蒙古人们的快乐。

希望能记住和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5、牧歌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2、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法学法
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吗?这堂课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一下草原牧歌的魅力,去领略
一下蒙古族的风情。

三、新课教学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

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

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牧歌》。

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

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

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

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介绍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四、小结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

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草原牧歌的魅力。

6、草原上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歌曲《草原上》;唱准3、5、6三音的音准并会听唱和编歌;欣赏《草原巡逻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着歌曲《草原上》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继续学习《草原上》。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辽阔的蒙古大草原,感受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和蒙古音乐的特点,让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

今天,在《草原上》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内蒙古音乐之旅吧。

1、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观察歌曲旋律:出现最多的音是谁?其次呢?
3、用柯达伊手势法唱准三音的音准并做“听唱练习”。

4、跟着老师模唱曲调。

5、用“3、5、6”三个音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三、欣赏《草原巡逻兵》。

1、导入:听,在这辽阔的草原上,一群英勇的巡逻兵正快马加鞭的过来了,让我们听听看,他们都是一群怎样的巡逻兵?
2、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学生发表言论。

3、请学生模仿巡逻兵们骑马飞奔。

4、师:除了用形体动作来表演以外,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模仿骑马或马蹄声呢?(引导用打击乐器或嘴巴或天然乐器来模仿),由学生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或者用环保乐器,创编节奏,分组练习。

5、创编节奏展示。

6、导:让我们模仿巡逻兵们骑着快马,去大草原看看。

(听《草原巡逻兵》主题曲。


听,巡逻兵们来到了大草原,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情绪是怎样的?
7、紧接着的一段音乐的情绪与先前的有什么不同呀?这段音乐又让你想到怎样的情景呢?(《草原巡逻兵》的第二段主题,学生发言------)
8、比较这两段主题哪一段更有骑马的感觉,为什么?
9、继续听完全曲,结尾部分的强弱变化又让你联想到什么?(放《草原巡逻兵》结尾部分,学生发言------)
10、再听全曲,请同学们做出相应的骑马动作,但要注意有强弱的变化呀!
11、听完音乐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背景音乐《草原巡逻兵》)
12、师生共同介绍“笙”。

我们今天听的由笙吹奏的《草原巡逻兵》是一首内蒙古乐曲,但其实“笙”这一乐器多数用在瑶族和侗族的音乐中,而内蒙古的特色乐器是“马头琴”。

四、课堂小结,结束课业。

课后作业:回去再找找,还有哪些用不同乐器来表现内蒙古音乐的乐曲,可以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7、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

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

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

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

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

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

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

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

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

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

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

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
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

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

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

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

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

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

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

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

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

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

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了。

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

这首乐曲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主题曲。

三、欣赏乐曲《草原牧歌》。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

(1)、演奏音乐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生:马头琴。

(2)、音乐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3、整体欣赏。

4、创编活动。

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
生:雄鹰。

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

播放《草原牧歌》乐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律动。

四、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

上海人。

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自幼爱好音乐。

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毕业后曾任北平艺专音乐理论系讲师。

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

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
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

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

五、小结。

今天,通过《草原牧歌》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

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萨仁格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

相信在她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