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厌学;留守儿童;素质教育

摘要农村教育的成败,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水平的发展,要发展好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困扰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只有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中国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才能真正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水平还很低,近几年虽有所改变,但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设施陈旧、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等诸多问题。通过近几年的研究,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如下问题。

现状一:素质教育——水中望月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但是,素质教育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还是一个很难落实的“口头教育”。这是因为: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一是教师人员总量偏少,由于农村基础

条件较差,导致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来此从教,数量有减无增。二是缺乏专职教师,音、体、美等课程教师数量少,此类课程大多数由语数教师兼任,多数教师缺乏艺体类的专长,因而敷衍了事,或改上语文、数学。

其次,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思潮,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轨。农村学生为了眼前的利益,年纪小小就外出打工,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现状二:德育工作——空中楼阁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工作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二是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三是农村地区德育基地缺乏,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导致

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大。灌输道德准则多,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品德培养少,直接导致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一个众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师心目中品学兼优者,也可能出现在学校里很听话,在家里却很霸道,在社会上很冷漠的双重性格。

现状三:教学方式——老调重弹

教学方式通常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方式。新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与个性化,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知识体系,体验过程,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教师不再是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但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获得课程资源较难,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即使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多是局限与大量的问答式教学,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千差万别。

现状四:厌学情绪——日渐严重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感,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一切的不良心理现象。农村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习兴趣弱,缺乏主动性;自信心不足,常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差进而辍学。学生厌学受很多因

素的影响,其内在因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的不足,而外部因素如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也起到消极的推动作用。

(一)内在因素:

西部农村地区厌学学生中,一部分人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他们的学习动机不强烈,没有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易为情绪左右,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往往有偷懒取巧之行为。在学习过程中,若遇到疑难、考试成绩不佳,受老师训斥、冷漠,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某些诱惑之后,厌学心理随之产生。也有一部分人的智力相对不高,在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及同龄人,他们在学习上不讲究方式和方法,随着就学年级的升高,学习门类增多,内容加深,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到了毕业年级,成绩总跟不上,又受到升学及家长的压力、责怪,同学及老师的冷面相视,厌学心理更加突出。

(二)外在因素:

1、家庭教育的失衡造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使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2、社会上的不正风气,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损伤。

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侵蚀和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当,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却疏于学习、及时充电,新课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仍然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学生的体验,只顾完成授课计划,草草了事;复习课教学,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抛放重复性、机械性练习,强行占用学生休息和娱乐时间,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随之产生。

(2)师生关系不融洽。部分教师没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共同寻找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而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

现状五:“留守儿童”——情感荒芜

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市以后,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同样困扰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学业失教。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抚养,老人们对孩子的作业辅导、督促、检查一筹莫展。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2、亲情失落。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绝大部分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常觉亲情失落,感到特别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