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志》(1142~1985) 大事记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河县志》(1142~1985) 大事记2007-07-08 17:02来自五河吧
(1142~1985)
南宋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南宋与金议和,以淮河为界,五河口属金。

开禧二年(1206年),南宋军陈孝庆收复五河口。

端平二年(1235年),遗民回归,五河口置隘口屯田。

1241年),五河口陷于蒙古军。

1245年),淮西招抚使吕文德败蒙古军收复五河口。

咸淳七年(1271年)六月,始置五河县,并于五河口置淮安军,属淮南东路。


至元九年(1272年),废淮安军,改为招信军,五河属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改属淮南路泗州。

大德三年(1299年)五月,大水泛滥,船行入市中。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大旱,淮河绵亘百里皆涸。


洪武初年,由苏州移民2.8万人来五河定居。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本县改属临濠府;六年九月,改属中立府;七年八月,改属凤阳府。

天顺二年(1458年),始修《五河县志》。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萧文明迁治所于浍河北岸(今县城)。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县高珍在治所始建砖城。

崇祯十六年(1643年),知县王师保将儒学堂迁于城西鸣凤岗大成殿。


顺治十年(1653年),知县丁裕初续修《五河县志》。

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李云景撤去夫役。

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直隶州,五河县改属泗州。

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魏应嘉修筑城墙230丈。

咸丰四年(1854年)九月廿七日,捻军张乐行部由凤阳、临淮水陆并下,翌日攻占县城。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蒙亳捻军首领张隆、李允等部东进,十九日克县城,知县孙超随潜逃。

咸丰九年(1859年),正月十四日,捻军由五河东湾向虹乡(今泗县境)撤去。

清提督李世忠豫胜营驻扎五河。

同治三年(1864年),豫胜营撤防。

知县裴俊德在豫胜营遗屋设书院。

同治八年(1869年),凤阳关部道黄吉元办五河盐厘总局。

同治十一年(1872年),程国熙来县接办盐厘总局,为“潈河书院”题写书院名。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月十四日,重建学宫,至十四年(1888年)五月七日落成(学宫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光绪二十年(1894年),知县赖同宴、孙玉铭主修《五河县志》。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县城首设邮政机构,接替驿站传递邮件业务。

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行人口调查,全县有16244户,83242人。

是年九月,五河县成立巡警局。

巡警2名,警员2名,薪饷银两20两。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月,县绅谭丹崖于城东文昌街创办养正小学堂。

三月,知县王
佑曾改潈河书院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五河县劝学所成立,总董兼视学员沈长庆。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二十日,县设立息讼公所和利民局。

宣统元年(1909年),蚌埠利淮轮船公司客轮首次航经五河。

宣统二年(1910年)秋,姚佩珊(女)于县城创办女子小学。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劝学所总董改称劝学所所长,由许家钺任所长。

是年,冷永和在中辅街开设“永和钱店”,发行版即纸币“龙票”,流通于县城。

十月初二日,淮上军分巡淮河下游,沿途安抚五河、泗县等地。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1月,改泗州为泗县,五河县直属安徽省,张熙亭任五河县安抚使。

2月16日,知事殷葆田为五河县初选监督;淮上军袁家声部驻守五河。

3月,皖军第一师胡万泰部进驻本县。

民国2年(1913年)5月6日,县城“保安会”(帮会)头子李志江被处决。

8月10日,淮上军袁家声部南撤合肥。

民国3年(1914年)6月2日,五河划属安徽省淮泗道。

是年,县邮电局开始办理电报业务。

民国5年(1916),是公署增设劝学所。

秋,全县瘟疫流行,病死者不计其数,仅浍南高王庄一村就病死130余人。

民国26年(1937年)8月16日,安徽省地方银行在五河设立办事处。

秋,旅外学生丁和卿、聂卓然、王宗唐、郜湘、张尧三5人于县城创办“五光肥皂社”,产品畅销一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

10月,日本侵略军飞机在临北东桥、塘洼、西小圩等处投弹轰炸,毁民房30余间。

是年,本县私塾改为代用短期小学,增加国文、算术、常识、体育课程。

至翌年底,本县276所私塾仅改82所,其余变动甚微。

民国27年(1938年)1月7日,日军出动飞机4架轰炸县城,毁民房20余间,民船20余只,船民死难40余人。

2月7日,日军于临淮关东霸王城向临北黄坂村一带炮轰,连续发射子母弹、硫磺燃烧弹,大片村庄顿成火海。

11、12日,国民军第五十一军一一四师六八O、六八一团在黄坂、郭府等地与日军激战,重创日军,迟滞了日军北犯。

一一四师1团多官兵阵亡。

4月,县国民自卫队长安书印率队于黄家湾阻击日军东犯,第一分队长周正家在激战中牺牲。

5月15—21月,日军出动飞机20多架次,连续7天对县城狂轰滥炸,民房、商铺被毁过半。

7月,县长金变三潜逃。

11月7日,日军3次出动飞机对县城轮番轰炸。

是月,县商会会长赵兰阶成立“维持会”,投靠日军。

12月,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盛子瑾率部收复五河;任命李东仪为五河县长;常备队秦立生、郭舒安和张子翘等人被处决;共产党人谢景鸿在县城文昌街设立抗日小学校。

民国28年(1939年)5月20日,“维持会”会长赵兰阶由蚌返五,途经新集,被区长邓爱波逮捕,连夜押送县城。

21日,日军乘汽船1艘,橡皮船18只,民船6只,行驶至城南炮轰时许,转而东下,突袭双沟。

22日,李东仪将汉奸赵兰阶和两名吸毒犯处决;中午,日军从双沟返回,至东湾陈岭、张台登岸,遂向县城炮击;李东仪率常备队战于城南,历时许,由西坝口撤离,县城遂沦陷。

7月6日,日军进犯小溪,国民党一区区长王赞虞率队抵抗殉职。

是月,中共五灵凤县委成立,丁明志任书记。

9月,黄河决口入淮,本县7万亩农田受淹,8万余间房屋倒塌,12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折洋70万元。

10月,泗五灵凤县政府和中共泗五灵凤县委成立,向乃光任县委书记,赵敏任县长。

民国29年(1940年)9月,国民党县政府撤至徐家湾;县长张纯熙于皇墩庙首次开办县立临时中学。

是年,五河天主教会开办天主堂小学,设男、女生部。

民国30年(1941年)2月6日,泗五灵凤县石梁河大队于白行突遭伪军袭击,辛华等12人
牺牲。

3月14日,新四军三师九旅二十七团二营60多名战士在连长桑英法率领下与日伪军激战于沱河西岸臊狼窟,全部壮烈牺牲。

8月,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五团在县地方武装配合下,袭击沱西小戴庄伪军据点,活捉伪军李成伍的“军师”蒋云梯等200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200余支。

10月,抗日民主根据地已扩展沱东、沱西、五北3个区,15个乡,107个保。

11月16日夜,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五团袭击设在徐家湾的国民党县政府,俘获县府秘书汪章甫、政警队长张采樵等200余人。

11月29日,淮北公署副主任刘玉柱、泗五灵凤县长吕振球等到本县浍南地区建立区、乡民主政权。

民国31年(1942年)1月,国民党县政府迁往蒙城。

2月,在皇墩庙开办泗五灵凤县立中学。

4月,泗五灵凤县立中学由皇墩庙迁往天井乡弥陀寺,县长徐崇富兼任校长。

6月28日,浍南、沱西两区“小刀会”(红枪会)密谋暴动,被县地方武装镇压,会首杜家兆被处决。

是月,抗日根据地淮北银号五河分号成立,并在浍南、淮北、浍北等区发行货币。

7月5日拂晓,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五团和县地方武装攻克顺兴集(今新集)伪据点。

是年,泗五灵凤县在浍北钟阳集等地设立关卡,建立财税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1日,县城各界人士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长钱亦山主持升旗仪式。

6日,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成立。

是月,本县路东、沱西、五北等区连续发生小股武装土匪活动。

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反匪反霸运动。

至翌年2月,镇压了一批首恶分子,境内股匪基本被肃清。

1950年
1月20日,成立县生产救灾指挥部。

2月18日,五河市改为城关区。

是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五河县支行。

7月,连旬大雨,河水猛涨。

13日,沫河口淮河大堤决口,周围大片村庄、农田和淝河两岸及三铺湖全部被水淹没。

8月16日,本县98个乡有85个乡遭受水灾,被淹农田达162万余亩,倒塌房屋2万多间。

3万户近15万人断炊,占全县总人口38%。

9月14日,国家拨给本县300万公斤麦种,分配到灾区。

10月1日,成立县生产自救水利指挥部。

18日,国家赶运6万公斤食盐来县,救济灾区人民。

11月6日,成立县治淮总队。

7日,开始进行内河堤防朝阳坝、侯家坝、仇冲坝修筑工程。

18日,国家拨给本县3.5亿元(旧币,折合新币3.5万元)辅助灾区民房维修。

22—30日,外流至上海、南京、滁县等地灾民9100余人返回县内。

12月,中央人民政府派慰问团来县慰问灾民。

大批救济物资相继运抵县城。

是年冬,全县组织326名民师赴淮堤辅导民工学习文化。

1951年
1月上旬,连日普降雨雪,平地水深2尺。

河段停工,副业生产停顿,灾情加重。

2月,本县部分地区流行麻疹、天花和肠道传染病,死亡3265人。

县卫生院组织中西医生前往抢救。

3月25日,北店沱、浍河两木桥建成。

是月,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

至翌年6月结束,惩办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

4月7日,国家水利部长傅作仪、副部长李葆华来三铺水利工地视察。

6月,本县各界人民集会声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罪行。

至7月15日,全县6.3万户订立了爱国公约,捐献9.9亿元(旧币)。

7月10日,县举办土地改革(简称土改,下同)工作训练班,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

15日—10月15日,在沱西区的大圩乡,淮北区的郭府乡,浍南区的官桥乡进行土改典型试验。

7月27日,召开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抗美援朝、生产备荒、兴修水利等项工作决议。

29日,北京、上海等地大学师生和民主人士来县参加土改工作。

10月,本县工商界开展“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运动。

11月,本县全面进行土地改革,至12月底,土改基本完成;2.4万农民分得30万余亩土地,从而结束了千百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1952年
1月11日,县委、县政府及其直属机关开展“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

3月,在小河东张台子首次开办五河县初级师范学校。

7月中旬,全县旱情严重。

天井乡水井干涸。

8月初,连降大雨,河水猛涨。

11月,成立县扫除文盲委员会。

1953年
2月6日,本县开展“新三反”(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运动。

23日,成立县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

3月4日,漴潼河疏浚工程完工。

4月12日夜,突降严霜,全县8.7万亩麦苗冻死,占总麦田面积85%。

28日,本县市场粮食紧张。

县政府开始向各区乡调运粮食;全县设立11个粮食供应处。

5月12日,成立县粮食指挥部。

6月,全县进行人口调查登记工作,总人口数为386396人。

7月3—15日,连降大雨和暴雨,河水猛涨,4万余民工奔赴淮北大堤抢险。

9月,淮河水向浍河倒灌,县搬运工人与近郊农民在外河口并肩奋战4昼夜,堵住决口,保住县城安全。

是月,天主教神甫杜义道(意大利人)进行非法活动,被遣送回国。

4月19日至5月5日,本县发生流行性疫情,有1621人患青紫病,死亡104人,经抢救治愈1517人。

张集乡、双庙乡和井头区部分乡村发生疫情血色蛋白血症236人,死亡12人,患者多为幼儿。

县政府迅即组织医疗人员前往抢救。

5月7日,本县刘集发现667人患浮肿病,269人菜中毒。

县抽调52名医生,组成3个医疗队前往抢救治疗。

5月15日,在刘集召开县委委员全体会议,研究改变落后状况的措施。

6月1日,县发电厂建成并投运发电;装机容量为2×25千伏安。

13日,本县抽调干部2万余名到城乡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是月,全县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相继办起公共食堂2666个,95%的农民到大食堂吃饭。

7月5日,县委发出通知,要求高级社在10天内建成115座炼铁小高炉,组织4000名社员上山开采矿石。

8月28日,全县已建成炼铁小高炉154座。

是月,县委决定在临淮关南岗兴建两座钢铁冶炼厂,命名为“五河县第一冶炼厂”和“五河县第二冶炼厂”。

是月,本县掀起扫除文盲高潮,提出“大干100天,文盲帽子踢上天”口号。

9月8日,全县24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12个人民公社。

12个乡(镇)改称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10日,县委在小溪炼铁厂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以钢为纲”,大办钢铁。

30日,本县钢铁日产量突破400吨大关,放出1颗巨型“卫星”上天。

是月,全县刮起“共产风”,大搞“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代价调配人力、牲畜和财物);一些生产好的大队要为生产差的大队缴纳农业税,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财物大量浪费。

10月1日,抽调农村劳力,组成“钢铁师”、“农业师”、“水利师”,县委主要负责人祝明夫等分别出任各师司令员兼政委。

8日,省委书记、副省长王光宇来县视察工作。

是月,抽调劳力,组成“万人”运输团,往返于“大办钢铁”地段。

是月,国家从外地调运麦种900万公斤到县。

全县开始播种小麦,大搞“卫星田”、“试验田”,实行“密植”,每亩下种20—50公斤,个别地方多达100公斤,使生产受到严重损失。

是月,国家在本县发行地方经济建设公债61.8万元。

11月30日,县组织有1793人参加的“万人”检查团赴“钢铁”和“河网化”两工地检查。

12月20日,县首次开始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台子山”古文化遗址,并采集骨针、石器、陶片等多种标本。

是月,取消农村传统集市贸易市场,规定每月10、20、30日统一逢“社会主义大集”,同时收回社员自留地。

是年,本县先后迁出2.3万多人赴蚌埠、合肥、淮南、准北、门台子、佛子岭、马鞍山等地支援工业建设。

1959年
1月,发现刘集、石湖、连城3公社(今均属固镇县)社员患浮肿病和干瘦病,死亡520人。

2月,本县农村社员患浮肿病、干瘦病的人增多,非正常死亡现象日趋严重。

是月,县城东清代建筑文笔峰塔被拆毁。

3月,全县采取“封锁消息”措施,一些大队、公社和单位,发生扣压人民来往信件和电报事件,严重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

是月,县交通科朱景条因写信向中央领导反映饿死人问题,被批斗后撤职下放劳动。

6月,五河县首次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并设立专门办公室。

7月,北店拦河闸建闸工程竣工。

10月,本县刮起浮夸风。

平均亩产粮食不到70公斤,却上报为250公斤。

谎称五河县已超“纲要”,跨上“千里马”,因而获得“红旗县”的称号。

是月,本县64人被摘去“右派分子”帽子。

11月,全县加紧粮食高征购。

朱顶、沫河口等地因大搞粮食“大跃进”和“斗争”而发生批斗、打伤干部事件。

1960年
2月,本县农村大部分食堂缺粮断炊,社员靠吃野菜杂草度日。

4月,全县严重缺粮。

外流5000余人,浮肿病、干瘦病人达5.5万余人。

是月,国家从外地调拨650万公斤粮食供应本县。

5月,全县牲畜大量死亡,减少1.5万多头,占牲畜总数31%。

6月,本县首次使用国产“东方红—54型”拖拉机在东刘集等地耕地。

10月,国家从外地调运225万公斤粮食供应本县。

1961年
1月4—20日,县委召开五级干部大会,彭宗珠副省长传达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和有关文件;县委第一书记祝明夫作检查;揭发“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干部特殊化)的现象和危害性。

2月,全县开始退赔农民经济损失;社办企业下马停办。

3月12日,张祚荫副省长来县检查工作和整风情况。

8月16日,成立县改造“右派分子”工作领导小组。

11月,县委抽调300多名干部深入农村,宣传推行责任田十大优越性。

是月,恢复农村传统集市贸易市场,开始退还社员自留地。

12月,恢复区建制,设9区;公社规模划小。

全县原12个大公社划分为44个公社。

是月,教育系统41人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1962年
2月,本县农村逐步实行“责任田”,包产到户,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3月,对因“五风”问题受批判、处分的2000多名干部进行甄别,有1389名干部得到平反;91名干部因“右派”问题和230名干部因“疑似右派”问题也得到甄别改正。

8月6日晚,本县大部分地区遭狂风暴雨袭击,24万亩高粱、1425间房屋、5210棵树被刮倒。

1963年
3月,全县农村取消“责任田”,实行按劳评工记分,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管理制度。

5月20日,开始在县直各机关开展厉行节约和“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至8月15日结束。

6月23日,双庙区单滩公社首例发生乙型脑炎。

7月1—12日,连日暴雨成灾,河水猛涨,42.1万余亩农田受涝,62个村庄,122个生产队,2919户,1.1万多人被水围困,2204间房屋倒塌。

是月,县委、县人委抽调机关干部60余人,区、公社、大队干部273人,民工5189人奔赴险工险段;组织4万多劳力抽水排涝,抢救庄稼24.1万多亩。

8月上旬,连降暴雨,雨量达658.9毫米。

全县受灾面积达70.54万亩。

9月,县人委发放救济款57.8万元,生活贷款16.9万元,农具贷款64万元,回销口粮380万公斤。

抽调医务人员,组织102个医疗组赴灾区防病治病。

1964年
3月,县委抽调机关干部339人,组成37个工作队进驻社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7月中旬,本县浍南、刘集、双庙等区流行肠道传染病,患者达1.5万,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

是月,本县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数为409822人。

9月20日,黄牛口蹄疫蔓延至本县天井等地。

11月3日,本县抽调300余名干部组成工作队赴砀山县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2月14日,三铺至五河35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始兴建,至翌年10月1日竣工。

是年,沫河口和三冲两座电力排灌站建成,开始利用高压输电为农业生产服务。

1965年
1月30日,县抽调干部120名深入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工作。

是月,五(河)泗(县)公路加铺沙石路面磨耗层工程竣工后,本县干线公路首次晴雨通车。

7月1日,本县刘集区、王庄区的王庄、陈渡公社,濠城区的濠城、董庙公社划归新建的固镇县。

24日,本县内河水暴涨。

北店子浍河洪峰水位达17.76米,为五河内外分流后浍河洪峰水位最高的一次。

10月1日,淮南35千伏高压电经蚌埠西郊变电所变压开始向本县输送。

12月15日,县抽调各级干部557名赴农村,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是年,各区建立机耕队,增加8台“东方红”拖拉机,全县机耕面积达62万余亩,比1964年机耕面积扩大35%。

1966年
1月1日,五河县发电厂停办。

成立五河县供电所,隶属蚌埠市供电局。

5月15—18日,驻南京部队派飞机43架次,飞往本县新集、沫河口等公社上空,为防治小麦粘虫喷洒农药4.5万公斤,喷洒面积达3.5万余亩。

5月20日,本县机关干部和教师开始学习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通知》。

8月,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县城开展“文化大革命”长达125天,一批干部、教师被打成“黑帮”、“牛鬼蛇神”,受到批判和斗争。

是月,南京部队某部由副师长李伯祥率领10多名营、连、排干部来县“支左”,9月离去。

是月,“文化大革命”工作组陆续进驻学校。

9月,六四八部队某团参谋长鞠远武率领34名营、连、排干部来县“支左”。

10月上旬,县委组织部长许骅率领红卫兵代表团赴北京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10月下旬,红卫兵开始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驻校工作组被赶走;各单位相继成立造反组织。

是月,五河分洪闸竣工,分洪流量1000立方米/秒,为本县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拦河闸。

11月,本县动员民工2万多名赴江苏泗洪开挖新汴河。

是月,合肥“八·二七革命造反兵团”、蚌埠“红卫战校”等造反组织来县“串连”,对县委、县人委领导人进行批斗,搞“喷气式”、揪头发、罚跪、挂牌游街。

1967年
1月16日,新集公社三岔大队造反派强行接管新集果园场和农业中学。

2月,县文教局“红旗”造反队抢先“夺权”。

3月,县委、县人委陷于瘫痪。

是月,以县人武部为首成立“生产第一线指挥部”,处理全县日常工作。

5月中旬,南京驻军为防治小麦粘虫派飞机两架飞至本县上空,喷洒农药11.4万公斤,喷洒面积达14.6万亩。

9月1日,五河城关镇等造反组织冲击县人武部,抢走30多支步枪和多发子弹。

是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四八南字137部队进驻本县“支左”。

12月17日,五河一中“红旗”等造反组织冲击人武部,抢走3支步枪和多发子弹。

1968年
2月,本县两大派负责人参加省“万人学习班”学习,筹备“大联合”。

6月,反革命组织“中国民益党”被县公安机关破获。

8月18日,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军代表任革委会主任。

在成立大会上宣称:“全县党政财文大权归于革命委员会”。

8月23日,县直各部门、各公社相继成立革委会和革命领导小组。

10月17日,召开县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1月,《人民日报》发表山东侯、王两民办教师“建议”,本县100余名小学教师被迫回原籍任教。

12月,原县委、县人委一批干部下放到曹庙公社参加“斗、批、改”,有的被打成“牛鬼蛇神”,成了“专政”对象。

是月,五河初中被砍掉,教师被迫下放农村任教,200余间校舍被一些单位占用,教学仪器、近万册图书被盗卖一空。

1969年
3月18日—19日,分别成立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委员会和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

11月14日,国家水利部长钱正英由省革委会成员吴斗泉等陪同来县勘查怀(远)泗(洪)新河规划路线,并勘查了南峰山拦河坝和分洪闸等地。

是年,全县小学一律实行五年一贯制,改夏季始业为春季始业。

1970年
1月24日,农村开始恢复中共党组织。

5月1日,五河—固镇公路开始正式通车。

7月3日,县“五·七”大学在三铺筹建。

16日,县城隆重举行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4周年大会,会后200余人畅游淮河。

27日,筹建县化肥厂。

11月25日,县成立“一打三反”办公室,开展“一打三反”(反投机倒把、反贪污、反盗窃,打击反革命分子)运动。

全县有6000人参加大批判队。

县直机关重点在煤建公司等经济部门进行。

1971年
3月,本县开展“批修批林”整风运动。

是月,县直机关科局长和行政18级以上干部参加“批判林彪反党集团学习班”学习。

6月上旬,连日阴雨,全县80%已收割的小麦发芽霉烂。

8月5日,县组织中小学教职员工批修整风,清查“五·一六”组织成员。

1972年
4月20日,在县城南浍河入淮处兴建分洪闸船闸开工,于1974年5月1日竣工。

闸宽10.4米,高9.5米,石砌闸槽长76米。

12月,五河—蚌埠公路破土动工。

1973年
3月,怀洪新河开工。

本县3600余名民工赴泗洪双沟新河切岭工程工地施工。

8月,天气高温无雨,全县125万亩秋庄稼受旱。

10月,县轧花厂失火,烧毁厂房6间,电动机,升降机各1台,籽棉5000余公斤,皮棉500余公斤,共损失2万多元。

12月,县造纸厂动工兴建,至1977年11月建成投产。

是年,首次在人民广场兴建灯光篮球场。

1974年
3月6日,召开全县中小学校长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河南省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的文件,批判所谓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

5月30日19时、6月2日17时和23时,本县3次降冰雹,大如拳头,小如蚕豆,并伴有9—10级大风,刮坏房屋5469间,刮倒树木5025棵,伤27人。

8月中旬,连日暴雨,总雨量达385毫米。

全县102万亩作物受涝无收,秋季减产5000万公斤。

10月1日,县广播站建成简易接收天线和电视转播台,首次开始正式转播电视节目。

是月,首次于新集区张家沟畔建立五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75年
4月5日,五河淮河大桥建桥工程开始动工,至1977年10月1日告竣,成为安徽省最长的公路大桥。

9月26日,筹建县磷肥厂。

10月1日,本县电视转播塔建成,塔身高62米,面积覆盖率为l%,人口覆盖率为5.8%。

是年秋,成立五河县地震台,首次进行地震情况记录。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县直一些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佩带黑纱,沉痛哀悼。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

18日下午4时,全县各界万余人聚集人民广场,失声痛哭,沉痛悼念。

10月16日,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全县各界人民举行集会,纷纷走上街头,敲锣打鼓放鞭炮,隆重庆祝胜利。

是年,全县推广湖南华容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经验,普遍建立“四级农科网”。

1977年
2月,撤销县革委会政工组,恢复中共县委各部、委。

至此,革委会成为行政机构。

3月21日,朱顶区郭嘴新建靠山大桥倒塌,当场砸死两人。

6月21—23日,阿尔巴尼亚国家交通局长一行3人来县参观淮河大桥建筑工程。

7月18日晚,浍南公社徐桥大队出现龙卷风,刮倒房屋40多间,树木50多棵。

是月,五河—固镇公路开始铺筑柏油路。

11月,县城红旗影剧院竣工。

197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