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词义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
语言和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
一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呈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尤其反映在词汇上,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语言意义相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民族中引起不同的联想,赋予了词汇更多的内涵意义。
比如。
以“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为例,表面上则是有相同意义的对应词,但汉语中“知识分子”范畴比英语中的“intellectual”广泛得多,泛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包括大、中学教师、大学生、工程师、医生等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在美国“intellectual”指大学教授或学术上有学术成就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学生。
Dove(鸽子)和olive leaf(橄榄叶)对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联想绝对不同。
据《圣经?创世纪》称,上帝因世人行恶太多,于是将降洪水毁灭世界。
上帝命义士诺亚造一艘大船,命名为诺亚方舟,全家避难于内。
洪水退去后,诺亚放出鸽子,鸽子口衔一片新的橄榄叶子飞回来,由此诺亚知道洪水已退。
后来,在西方文化中,鸽子和橄榄叶象征和平与希望。
这种联想意义对于不谙《圣经》的人来说,按照字面意思的理解,就不能理解其中蕴涵的文化联想意义。
而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和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祖先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不了解中国人的信仰就领会不了某些词汇里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讨论文化差异对颜色词汇和动物词汇的意义的影响:
黄色是中国古代皇帝衣服的颜色,天子穿的衣服叫“黄袍”,皇帝称帝叫“黄袍加身”,因此它代表着权势、威严,具有崇高、辉煌的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黄”字却成了一个不好的字眼,是“失败”的同义词,如某件事情没有成功,我们就说“这事儿黄了”。
此外,黄色还和污秽、下流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如把描写性行为的书刊和电影称为“黄色书刊”和“黄色电影”。
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
在汉语中的“黄袍加身”一说,指的是为人之上,做了皇帝。
黄色被视为尊色在汉民族文化中由来以久。
因此,除了天子,普通百姓是不敢染指黄色的。
“黄袍”、“黄榜”、“黄门”等,都无一不同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
黄色所具有的“崇高”、“尊严”和“权力”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英语中的yellow(黄色)却表示“卑鄙”、“怯懦”、“猜忌”等。
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
在汉文化中,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和大海,表示“广博”、“希望”等意,如“蓝图”,还可以用来表示肃穆、严肃;而在西方,人们对蓝色没有好感,故而一些用blue一词组成的短语总是同情绪不佳或忧思有关,表达very an—gry or upset。
蓝色(blue)大致有以下几种意义:一是沮丧、消沉;二是猥琐、下流;三是突然。
如:feel blue(情绪不佳)、blue in tIle face/blue music/blue Monday(无精打采)、bluemovie(色情电影)、blue revolution(性解放)、out of the blue(突如其来)。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
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纸币是绿颜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如:
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
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
在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意思,如:
The new typist is green at her job
W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animal vocabularies
自古以来,动物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动物是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动物被人格化和神灵化,由于动物具有鲜明的形象和突出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便用动物和与动物有关的词来描写有关的人或物,赋予动物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庞大的一族,它的形式和意义所负载的文化内涵足以从一个角度来体现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与社会风格,折射出两个民族各自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中国生产的“山羊”牌闹钟曾出口到英国,但很滞销,原因不是质量问题,也不是价格问题,而在于商标的用词上,用的是“Goat ”。
“山羊”在汉语中蕴含“博学之人”的意思,而在英语中" Goat”含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的文化内涵,英国人当然不愿意使用。
常言道:哪个猫儿不吃腥。
在汉语中还有一些关于猫的成语,如:猫鼠同眠、猫鼠同乳、猫鼠同处,这三个成语都指猫和老鼠同在一起。
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
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再如: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猫噬鹦鹉,比喻排挤好人;争猫丢牛,比喻贪小失大。
在汉语中更有一些关于猫的谚语,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猫来穷,狗来富。
这些有关猫的谚语或成语却不是褒义的。
但一旦了解到英国人习惯上以cream喂猫,而猫又喜在壁炉的砖墙上取暖,那就会对猫文化中的故事产生相应的联想。
如: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掩耳盗铃);Like a cat swallowed the cream(得意洋洋、自鸣得意);Like a cat on hot bricks(象热锅上的蚂蚁)等。
猫在动物这特殊文化丛中扮演着一个不同寻常的角色。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在Romeo and Juliet中创造了“a cat with nine lives"(猫有九命),作家Lewis Carell在Alice in Wonderland中塑造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grin like ) a Cheshire cat(咧嘴傻笑的猫)。
17世纪末叶发生在Kilkenny和Irish town 两域之间的战斗,产生了“fight like Kilkenny cats"(死拼,斗得两败俱伤),给“猫”披上了战袍。
而今天的“fat cat”被用于指代为“竞选出钱的富翁”、“享有特权或谋取特权之人”。
英语的cricket与汉语的“蟋蟀”同指一种鸣叫的小昆虫,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蟋蟀”常给人以优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
早在《诗经》中,蟋蟀的叫声就被作为农夫岁末困顿生活的映衬。
此后,蟋蟀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其凄苦悲凉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如“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宋玉《九辩》),“蚤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杜牧《寝夜》),“但闻四壁虫声卿卿,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恼碎芳心近砌下,啾啾卿卿寒蛋闹”(王和卿《百字知秋令》),“而在英语中,自从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用过as merry as crickets以后,英美人就一直沿用着as merry as cricket这一明喻成语,cricket成了欢乐愉快的象征,如:C. Kingley在Two Years Ago 中写到:“I have not had all the luck I expected,but. . . am a smerry as a cricket。
”可见,同样的蟋蟀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产生的联想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特认识和态度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
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和联想意义( 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
比喻善于表达情感,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心理基础是对世间万物某些共同特点的联想,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比喻和联想也各不相同。
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汇最有代表性。
四、相同动物词汇的文化空缺现象
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 random holes in patterns )的概念。
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其载体一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所谓空缺是指原语所载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无“对等语”。
文化差异造成了动物词汇语义空缺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指称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相同的动物形象,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implication)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形象在原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没有,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
beaver(海狸)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动物,它有特有的技艺和富于独创性,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
而对于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中国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海狸这一动物词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
蚕(silkworm)产于中国,吐出的丝所织成的丝织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丝绸之路”早就闻名于世,中国的蚕文化源远流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高度颂扬了蚕的奉献精神,蚕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
可silkworm在英国人的眼里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只小虫,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