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名师说课
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及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已了解的比较多,并且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学生学起来会相对容易,且较感兴趣。在学习本课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其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背景及主要内容,特别应利用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2.教师通过情境设置,设疑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嵌趣。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启发式设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途径多方收集材料,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中国社会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通过课上老师提供的文字、图表影视资料,直观感受历史,深入学习和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以及改革的主要措施。
3.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4.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5.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6.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课外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增加课堂的直观与生动性,增强感性认识,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
2.通过问题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掌握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审清题意、史论结合、辩证认识、全面评价等。
3.结合对身边人物的“亲历记”的采访和在课堂的应用,启发学生注重实践。
4.创设课堂情境,进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字,激起思维碰撞、智慧展现,构建师生协作、生生合作的教学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2.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重难点分析
重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唱出了人民对邓小平的崇敬之心,对改革开放的歌颂之情。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面对全球化趋势.我国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汇人了世界经济大潮之中。我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行改革开放的?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教师多媒体播放一段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录音,请同学们听录音,并结合第52页“资料卡片”,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生:(1)“文革”结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但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多媒体课件显示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作答后,教师进行点拨: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
大转折?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结束了“文革”“左”倾错误的束缚,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多媒体课件显示
阅读下列不同时期流传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及图片: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材料四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风阳县农民喜获丰收
请回答:
(1)各段花鼓词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
(2)风阳“三年跨了三大步”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上述图文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生:(1)材料一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造成了古代安徽凤阳农村的贫困落后。材料二反映了“文革”期间动乱破坏了国民经济,凤阳的牛产遭到破坏,人民贫困。材料三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风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2)说明的问题: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旧体制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牛产的发展。
(3)凤阳由贫粮大县到大获丰收,主要原因在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教师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材料二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请你结合两段材料,回答第53页“学习思考”提出的问题: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开始改革;③一些农民和地方领导已在一些地区大胆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内容: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师: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进行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成效?
生: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