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关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东北地区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要通过东北地区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思想、变革教育实践和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为振兴东北经济服务。
标签:应用型人才;东北高校;东北老工业基地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调整改造的重大战略任务。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又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基础上再次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党中央这一系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必须以人才资源为支撑,培养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这是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
一、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即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
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东北区域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备应用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服务于振兴东北老工业经济基地伟大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根据对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内涵的界定,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素养。
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在实践中创新的基础。
作为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不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通晓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创新工作和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2.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很多未知领域的探索,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3.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能力是知识应用的体现,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要能够灵活运用已知一切信息和科学思维推理,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敢于冒险、乐于挑战、勇于尝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中有所发明创造和革新。
由此可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特征。
当前东北区域高校对于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主要围绕培养这些基本素质展开。
二、东北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创新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教育实践的先导,直接指导着教育实践的开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方面发生了较大转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这个层面上,即读书——考试——升学——文凭——就业,在这种固定模式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而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忽视学生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当前抓住机遇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务紧迫,这必将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为重要。
因此,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既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又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同时,坚持教育要面向社会,坚持高等教育与东北区域经济的结合。
正如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事实已经充分说明,象牙塔式的教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坚持高校教育与东北区域经济的结合,就成为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势下,建立一支有一定理论基础、技术过硬、事业心强、热爱本职工作、结构合理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较高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思想,要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上。
同时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信息时代,教师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维持性的教学,传授的知识仅限于本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固守陈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不学习新知识,不探索新方法,而是要有自我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探索新方法。
3.变革教育实践
首先,改进教育方法。
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传授为主的旧方式,而是要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注意发展学生个性,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发射法、激疑法、发现法、问题情境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等。
这些教学方式与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和分析,以及能够使学生懂得怎样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去分析、探讨、研究各种问题探索、钻研,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各种创新因素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提出问题,不唯上、不唯书,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其次,更新教育手段。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的影响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改革,现代化信息技术可能会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当前,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东北地区高校校园信息网络的启动都为高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资技术保证。
高校教学手段的变化,电脑、视听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将大大扩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课程更具多样化、综合化、软件化、积木化和模快化。
教师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新思想、新知识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信息量,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在网络上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使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优化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强导向、激励、调控功能。
长期以来,把考分作为惟一标准评价不同学生,迫使每个学生按照惟一的标准答案来应试,这种抑制学生的不同见解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必须改革。
教学评价应以注重个性为指导原则,从注重共性转向肯定个性,从知识测验转向多种能力测验,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要构建优化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激励学生创新,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考核内容的开放化,考核标准和方式的多样化,激励学生发展和创新,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和试题答案的发散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估,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是推进高校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性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4.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由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科技实体组成的、适应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群,为密切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增强师生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内工程环境。
同时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多渠道和多方式地拓宽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途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使学生既获得了工程实践的真实训练,又有效地促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等学校通过积极推进产学结合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从而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三、结语
综上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优势,通过东北地区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思想、变革教育实践和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大批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振兴东北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06-17(01).
〔2〕王厥轩.素质教育与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1999,(9):15-20.
〔3〕樊红云.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思索〔J〕.法制与经济,2006,(6):76.
〔4〕朱晶.关于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6,(1):207.
〔5〕孔文.未来辽宁产业结构变化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学科结构变化的影响〔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25.
〔6〕李欣.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人才战略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7):135.
〔7〕郭燕,黄大志,孙延臣.辽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2006,(5):11.
〔8〕邵景波,张立新.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策略研究〔J〕.哈尔滨工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
〔9〕董新伟.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