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实施路径

合集下载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意义与实施路径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意义与实施路径

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意义与实施路径随着22版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范式,改进考试评价,知道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

核心素养成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中,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与核心素养相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因此,教师应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对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背景小学作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英语的初级阶段,小学英语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的学习和发展,影响到他们英语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他们今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而英语教学的传统方法是以英语教材为主导,将单元中的课时进行割裂开来,独立成块,是按照教材的排序单个课时进行教学,忽视了课时之间的链接,各个课时之间没有单元整体感。

1核心素养目标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按照脚踩的分配从单课时进行,学生舞蹈的是碎片化的知识。

而随着素养时代的到来,单纯的依靠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素养,从知识转化成能力是需要时间的。

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问题的解决能力,素养是目标概念,不是内容概念,素养是悟出来的。

当我们的学生面对情境、任务、问题、挑战的时候,灵活运用在学科里获得的东西去应对的能力。

英语学科有其独有的看待世界的观念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其中也蕴含着世界观和价值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3年版)中的教学建议版块,明确指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推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教师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内容概念,价值,确立单元育人目标和教学主线;深入解读和分析单元内各语篇及相关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生活经验,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组,建立单元内各语篇内容之间及语篇育人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单元育人蓝图;引导学生基于对各语篇内容的学习和主题意义的探究,逐步建构和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促进其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达成。

新质教育:从理念构想到实施路径

新质教育:从理念构想到实施路径

新质教育:从理念构想到实施路径一、新质教育的理念新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新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创新引领,和谐共生。

新质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

新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情感态度方面,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审美情趣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体育锻炼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在劳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质教育强调创新引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丰富的创新资源,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质教育倡导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1. 新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教育目标:新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一目标要求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育理念:新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新时代学前教师专业理想的内涵、价值及培育路径

新时代学前教师专业理想的内涵、价值及培育路径

第8期2018年8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8Aug 2018[收稿日期]2018-04-16[基金项目]广东省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趋势的SWOT分析”(项目编号:2016-C-1O)。

[作者简介]刘幼玲(1985-),女,广东潮州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管理。

新时代学前教师专业理想的内涵、价值及培育路径刘幼玲(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 [摘 要]专业理想是人对从事专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

培育学前教师专业理想对推进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成效以及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从主客观层面上提高教师的专业认同、强化教师的专业伦理和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三个方面培养学前教师的专业理想。

[关键词]学前教师;专业理想;专业认同;专业伦理;专业自主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8-0081-05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8 08 016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的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理想高居首位,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理想不仅是一盏指路灯,同时也赋予教师投身教育的生命意义。

现阶段,我国学前青年教师是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他们的理想直接关系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前途。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跨学科命题发展的应有之义、价值内涵与实施建议

跨学科命题发展的应有之义、价值内涵与实施建议

跨学科命题发展的应有之义、价值内涵与实施建议
肖杨;陈文娇
【期刊名称】《今日教育》
【年(卷),期】2022()1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可见,考试命题内容逐渐向生活化、综合化、丰富化方向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应用等综合素养的发展。

201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高中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2]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调整,在完善过去高考命题“重识轻能”缺陷的同时,契合命题改革需求,稳步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肖杨;陈文娇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实施路径
2.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的政策环境优化建议
3.企业社会责任观:发展历程、内涵及实施建议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应有之义
5.后疫情时期地摊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与实施建议——基于社会建设相关理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一、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旨在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并推动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做出贡献。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1. 劳动教育的目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艰苦创业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素质。

通过劳动教育,使大学生从实践中体验艰辛与困难,从劳作中感受欢乐与成果,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劳动教育的内容(1)劳动技能培养。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包括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劳动意识培养。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

(3)劳动实践教育。

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中去,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1.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大学生劳动教育能够促使学生从书本和理论课堂走进实际,通过实践动手锻炼,培养实际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需求,并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1. 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规划设计,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劳动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基础教育目标规划

基础教育目标规划

基础教育目标规划一、现状分析基础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大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优质的基础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其次,过于强调分数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再次,存在着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最后,缺乏创新教育和实践环节。

二、教育目标制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需要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首先,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通过推进教育公平,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区域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三、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条件,改善学校设施和教学环境。

其次,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教育供给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提供,建立一批优质的乡村学校和贫困地区示范学校。

再次,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对教育资源分配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四、优化课程设置当前,我们的课程设置过于功利化和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

优化课程设置的关键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

一方面,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实现个性化教育。

五、减轻课业负担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学生的压力。

首先,减少不必要的功课和作业,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社交活动和休息。

其次,改变评价制度,不过分强调考试成绩,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学业压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现实路径的分析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现实路径的分析
求,又 是一个可 以不 断努力去达成的阶段性 目标。现 有研
走向均衡发展是 当前教育必须迫切解决的 问题 。当前关 于 教育均衡发展 的研 究较 多,但大都是研究者 自己的描述和
究认为,解决我国 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需要
理解 ,由于 当时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水平的制约 ,并不能全
面地理解 教育均衡发展的真正含义。为此 本研究从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概念的重新 界定 出发 ,探讨 了教育均衡发展 的
进义 务教育发展,特别是西部农村义 务教育的发展 ,尽量
贫困地区 ,第 一步 的 目标也是 可以做到的 ,如 目前农村义 务 教育 “ 两免一补 ”的实施 ,就解 决了农 村儿童入学难 问
题 ,基 本实现 了教 育起点的公平 。这足 以说明,支持不 同
消除城 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但是义 务教育发展的 巨大成就
也 不可 能立刻 消 除或使 教育 差距 明显 缩小 ,特 别 是城 乡 间、地 域间 的差距 ,从 某种 程度 上讲 ,这 些差 距还 在加 剧 ,在 一个转 型时期的国家,教育发展与 教育 公平及教育 均 衡可 能会 出现一 个类 似于库 兹涅 茨 倒U 曲线 的变化 过
价值思考和推进我 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途径。这 一
研究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它关 系着教育如何为全面 建设 小康社 会服 务,在 教育领 域内如何 落实科 学发展 观的 问
题 ,能够 为义务教育发展改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特别
标。即最终 目标是 为所有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 ,实现
收稿 日期 :2 0.00 0 91-7
学校不同群体之 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问题;二是在受教育时 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 点、 过程和 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 到大致 均等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意蕴、价值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意蕴、价值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意蕴、价值与范式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文献综述 (4)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 (7)2.1 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与特征 (8)2.2 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角色 (10)2.3 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11)三、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的价值 (12)3.1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14)3.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5)3.3 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全球教育治理 (16)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的范式 (17)4.1 教育理念的转变 (19)4.2 教育内容的更新 (20)4.3 教育方法的改革 (21)4.4 教育评价的创新 (22)五、案例分析 (23)5.1 先进典型地区的经验 (24)5.2 成功实践的剖析 (26)5.3 面临挑战与对策 (28)六、结论与展望 (29)6.1 主要研究发现 (30)6.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1)6.3 实践意义与政策启示 (33)一、内容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必由之路。

这一进程不仅承载着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的宏大愿景,更是对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积极回应。

其核心在于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综合措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研究报告将从意蕴、价值与范式三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从意蕴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时代性和未来性。

它强调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和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价值层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教育发展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更关系到人类的共同命运。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一、背景介绍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教育在中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制订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就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地探讨。

二、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性2.1 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高质量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2.3 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每个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和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内容3.1 提高教育质量3.1.1 完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层次,实现教育全覆盖。

3.1.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3.2 推动教育公平3.2.1 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使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3.2.2 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为更多人提供获得就业技能的机会。

3.3 推进教育创新3.3.1 培养创新人才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3.3.2 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加大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投入,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路径4.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组织保障。

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在当今时代,教育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越来越受到重视。

建设教育强国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本文将探讨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路径。

理论基础方面,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教育强国的理论基础应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展开,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教育强国的理念还包括公平与质量的平衡,即在确保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践中,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与变革。

教育体系的健全是基础,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特别是在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需要更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体系,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同时,鼓励建设良好的教师职业环境,通过增加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新的动力。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个性化学习、远程教育和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可能。

因此,教育系统必须与时俱进,把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入教育教学中。

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化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教育更加灵活和有效。

课程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应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设置,使之更贴近时代要求。

大单元视域下高质量课堂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大单元视域下高质量课堂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大单元视域下高质量课堂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目录一、内容描述 (1)1.1 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二、高质量课堂的内涵 (3)2.1 高质量课堂的定义 (4)2.2 高质量课堂的特征 (5)三、高质量课堂的价值 (7)3.1 对学生的影响 (8)3.2 对教师的影响 (9)3.3 对学校的影响 (10)四、高质量课堂的路径 (11)4.1 教师层面的路径 (12)4.2 学生层面的路径 (13)4.3 学校层面的路径 (14)五、结论与展望 (16)5.1 研究结论 (17)5.2 研究展望 (18)一、内容描述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大单元,大单元是指将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体系上,还体现在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大单元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探索高质量课堂的路径,实现高质量课堂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需求,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三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四是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大单元视域下实现高质量课堂的建设,大单元视域下的高质量课堂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单元视域下的高质量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单元视域下,教师可以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高等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内涵及实施路径

高等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内涵及实施路径

高等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内涵及实施路径作者:程玉莲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6期程玉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1260)摘要: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际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的实施。

因材施教若要取得成效,其前提和基础是充分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即“何为材”“怎么教”“如何施教”以及“实现什么目标”,在充分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因材施教的实施路径,从教师理念的现代化、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施教载体的优化处着手。

关键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内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7-0-02教育领域人们对于因材施教的讨论和研究也从未间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对因材施教的对象、目标等问题的认识仍是模糊不清的,导致在实施时出现偏差,或者是受到种种掣肘而难以充分发挥其功能。

因而,发挥因材施教的价值,其首要的前提是对因材施教内涵的理解与确定。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就因材施教的过程而言,其内涵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因材施教的是对象,即到底“什么材”;二是“怎么教”;三是“如何施教”,即教育的载体;四是“教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

1.因材施教的对象即“材”是什么。

当今高等教育之中,人们对“材”的认识往往存在着种种误区。

如按照成绩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为标准来确定学生是否为“材”,从而进行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恰是平均化的发展,因材施教中的“材”应该是每个面对的学生,应该是学生的身心特性、知识、爱好等。

2.谁来施教施教的主体在高校里主要是教师,一定程度上教师是因材施教实施效果的主导因素。

所以,教师好的自身资质及素养,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实施因材施教有个重要的前提:教师应该在观念上和行动上承认并且认真对待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教育训练计划,才有可能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 价值意蕴 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

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 价值意蕴 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国内 研究者主要从师德教育的内涵、意义、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 的观点和建议。国外研究者则注重从跨文化、比较教育的角度对师德教育进行深 入研究,为我国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在重要问题方面,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部 分师范生职业操守意识淡薄,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其次,一些师范生的 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此外, 师范生在沟通与交往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以便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同事和 社会沟通交流。
我们也需要时刻警醒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肩负起培养 优秀教师的重任。
感谢观看
参考内容
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价值意 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次演示将深 入探讨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为相关领域的 实践提供参考。
一、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价 值意蕴
1、提供优秀师资力量。优秀的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培养和引 进优秀教师,可以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1、道德素养:培养师范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关 爱学生,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影响学生。
2、职业精神: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树立爱岗敬业、为人师 表的信念,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履行教育职责。
3、实践能力: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创新能力,使其具备有效 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更好地应对教育实践中的各种挑战。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学校在师范生师德教 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学校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师德教育的 重要性,导致师范生缺乏必要的道德素养。其次,教师对师范生的言传身教也对 其师德养成具有重要影响。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容易让师范生对教育事 业产生消极情绪。最后,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有些师范生对于未来的职 业规划不够明确,缺乏坚定的职业信仰和道德操守。

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

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

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一、前言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之一,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内涵。

然而,在当今社会,劳动价值被抹杀,劳动教育也逐渐弱化。

为了让社会重新重视劳动与德育的关联,本文将探讨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实现路径。

二、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简易来说,就是通过劳动实践培育人们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它不仅包括技能培训,更是一种道德教育。

所谓“劳动育德”,就是通过劳动来练习人的德性和品质。

详尽来说,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教育要培育同砚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2. 劳动习惯养成: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同砚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准时出勤、勤勉负责、团队合作等。

3. 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教育要培育同砚勇于承担责任、乐观进取、困难面前英勇向前的劳动精神,培育他们具有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 劳动价值观塑造:劳动教育要传递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使同砚明确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培育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忱。

三、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劳动教育的意义愈发重要。

它不仅有助于培育人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是一种奇特的道德教育方式。

以下是劳动教育在当代社会的时代意义:1. 培育创新能力:劳动教育通过实践培育同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灵活应对问题,并独立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2. 培育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能够培育同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充盈社会责任感地投入到劳动中,为社会做出乐观贡献。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劳动实践,同砚能够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育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4.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教育有助于培育同砚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四、实现劳动教育的路径实现劳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参与。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共3篇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共3篇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共3篇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1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坚韧意志和奋斗精神。

本文将从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探析中小学生劳动教育。

一、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1. 培养实践能力劳动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使他们能够对世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手艺和技能,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劳动教育在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通过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们能够互相沟通、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更加懂得团队合作精神,这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3. 摆脱功利心态现在社会上普遍有功利性的观念,人们倾向选择有利可图的获得方式。

通过劳动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只有通过用自己的劳动智慧才能获得更多的回报和成就感,相比于其他虚无而可得的东西,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实在的成果才是最珍贵的。

这种观念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4. 培养艰苦耐劳的精神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通过劳动锻炼自我,培养自己的艰苦耐劳精神,为将来的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劳动认识到许多问题,例如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宝贵;而挑战无处不在,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的跨越与战斗。

二、实现路径1. 通过开设劳动课培养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对劳动充满兴趣,通过公平公正的分组方式,让同学们自愿分组,自愿选择劳动课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2. 多个层面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在多个层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学生从学校上提前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形式,学生也应该加入到这些活动中去,发挥相关的职责,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体认和推崇心态。

3. 翻转课堂,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现在的翻转课堂模式日益流行,这种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劳动教育中去,例如把学习过程汇编成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家里可以学习,实践在实验室或课堂,课堂中的授课时间变短,更多的现场实践,为劳动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和实践。

新时代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价值意蕴、内涵维度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价值意蕴、内涵维度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价值意蕴、内涵维度与实施路

安丰存;王铭玉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24(41)3
【摘要】基础教育“核心素养”与高等教育“新文科”均秉承了以“人”为本的
教育发展理念,两者均蕴含了外语教育的学科发展任务。

本文结合我国核心素养发
展框架以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学科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对现行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
维度及内涵论证分析基础上,提出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在“语言文化素养”“思
维学习品质”“国际责任意识”三个维度上展开。

这不但体现了“基础—能力—
态度”这一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凸显了外语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及
外语特质性等特征。

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阶段性、连续性、发展性等建构特点,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要做到可定、可行、可教、可学、可评、可续,通过不同学段的课程来具体实施,这样才能助力“益于终身发展”的核
心素养目标。

【总页数】7页(P57-63)
【作者】安丰存;王铭玉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
2.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框架建构与实践路径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党员核心素养研究:内涵、价值意蕴及培养路径
4.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核心内涵、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实施路径
【摘要】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是基础教育阶段发展的两种不同方式。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走内涵式的发展路径是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

内涵发展的具体追求目标是什么,其达成路径有哪些,这是实现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宏观角度探究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内涵发展实施路径教育质量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中国基础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应此发展阶段,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从数量式扩张走向内涵式提升的改革之路。

这既是对个体受教育权在实践层面的落实,又是对社会民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强烈诉求的回应。

在此背景下,推进内涵发展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工作重点。

一、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
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它的追求目标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基础教育定向和内涵发展定位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明确又对立的观点:一是从人本身的完善需要来评论基础教育的“人的发展”内涵;二是从社会需要来评论基础教育的“人力发展”的内涵。

前者被称为“理想的教育观”,后者被称为“工具的教育观”。

如果用唯物辩证观来看待,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推动人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着眼点是全体公民;它的功能是通过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一)充分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过程中的奠基时期,其核心应该是促进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首先,基础教育应关注人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发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基础教育应该致力于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向主动学习、自主选择的学习主体转变,提高学生多维、多向的学习能力,以及选择、重组、创造性地转换信息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努力使学生掌握生活的经验和学会生存的本领。

学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使之具备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能履行国家赋予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即培养具有自食其力意识和基本能力并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

再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承担着培养“和谐人”的新使命。

这种“和谐人”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

最后,现代社会的开放性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自我的小世界里,基础教育应该放眼世界,使学生学会认同多元文化,学到生存的本领,成为“世界人”,即培养世界公民。

(二)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历史使命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应该注意目标的综合化。

首先,知识结构的全面性。

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整体性。

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研究方法之间、课程目标之间、内容之间的整体协调以及四者的融会贯通。

②开放性。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与自然、社会、文化、学生个体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同时基础教育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也应该进行信息交流。

③丰富性。

基础教育课程应该致力于为学生的丰富性体验做出贡献,能够使学生通过丰富的生活体验来使其发生行为转变与内在发展。

④发展性。

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整合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课程资源,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获得全面的发展体验。

其次,能力的综合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

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

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应明确培养学生三种能力:①学习能力。

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知识、学会创造知识的能力。

②个人能力。

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号召能力等。

③公民能力。

即作为国家的公民,能够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的能力。

再次,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综合性。

这反映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它要求基础教育一方面要重视科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理论方法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理性、科学精神及科学品质的熏陶与培养。

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知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精神教育。

总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观点来讲就是:①学会认知,即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获取理解世界的手段;②学会做事,即通过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③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社会中的他人进行合作、和谐共处的本领;④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特色发展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中小学校的发展方式、发展内容、培养目标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但这不意味着所有学校是千篇一律的。

面临着多元性、多样性的时代挑战,面对学生个体具有的差异性,以及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方面具有的差异性,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必须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创造性、能动性和个性化。

因此特色发展应该成为学校自身发展追求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凸显了国家对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视。

特色的创建与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效能发展
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

学校效能发展的价值取向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内部效能。

即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预定目标,提高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和教育行为活动的有效性。

二是外部效能。

学校外部的相关人士对教育服务感到满意,教育对公众负责;三是指面向未来的效能。

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的需求,适用未来发展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