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和原因》教案-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
(2)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并能够运用盐类水解知识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了解简单的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Na2CO3等盐溶液酸碱性知识的再认识,感受对事物认知和知识掌握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激发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的兴趣;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材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第三节内容,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和弱酸、弱碱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是中学化学反应原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们与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学情分析
知识角度,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电解质的电离,已经初步掌握了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原理。
认知角度,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及判断。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从现象到本质到总结出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教师引导讲授法、演示实验法、探究实验法、练习法
实验用品与教学设备
1、实验仪器:玻璃棒、表面皿、pH试纸、标准比色卡、洗瓶、滤纸、烧杯
2、实验药品:浓度均为0.1mol·L-1的Na2CO
3、CH3COONa、NH4Cl、Al2(SO4)3、NaCl、KNO3六种溶液、蒸馏水、NaHCO3溶液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课堂检测
1.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不会发生水解的是( )
A.NH4+B.SO42- C.Al3+ D.F-
2.下列各物质投入水中,因促进水的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的是()A.NaHSO4B.Na2CO3C.CH3COOH D.Al2(SO4)3
3. 指出下列盐的类型。
①KNO3②Ba(NO3)2③NaF ④FeSO4⑤(NH4)2CO3⑥AlCl3⑦NaClO ⑧CuSO4
属于强酸强碱盐的是;
属于强酸弱碱盐的是;
属于强碱弱碱盐的是;
属于弱酸弱碱盐的是。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1.定义:
2.条件:
3.实质:
4.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教学设计创新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我以用上一节的旧知拓新引入,学生在温习旧知的过程中逐渐产生认知冲突(酸碱电离出H+、OH -而呈酸碱性,盐不能电离出H+、OH-也可能呈酸碱性),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然后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我改换了教材中的几种盐,使其代表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提出假设,再结合已有的离子反应的知识进行微观分析,逐步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这样的设计学生有利于学生通过不断的自主探究交流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突出“促进水的电离”这一核心思想。
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是本节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
在思维的冲突碰撞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分析思考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新旧知识的关联,同时在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需要。
知识应当是学生自己建构的,作为教师一是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二是要智慧地点拨几个关键之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堂课中,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交流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