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在美国》的读后感
作为美术老师,我更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本书作者说到: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
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

实际上“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有个小故事中说作者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
模像样的国画。

到了美国之后,作者把富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

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

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

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

这一句好不好让我感受到了差距。

一种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运用。

中国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说画得独特不独特。

而中国打多数的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

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
的实物。

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老师什么都不教对不对,但中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的确存在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对与创造性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教育者,不能厄杀学生的创造
性,也不分好坏的“爱”,应该加强适当的引导,这就取决于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