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规划概要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1998)
一、流域概况
二、规划概要
三、规划实施情况
四、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
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
—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二)气象水文
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
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三)河流水系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km2。
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
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
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四)社会经济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
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达1.6亿t,棉花总产147万t,油料总产877万t,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
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
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五)物产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水土资源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36%。
1995年流域人口平均占有水量约2300余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
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 3.46亿亩,约占全国的24.3%,其中水田 2.01亿亩,水旱比为5.8:4.2。
2.能源资源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 1.97亿kw,约占全国的53.4%,全部开发后相当于年产原煤 5.6t。
本流域的煤炭资源相对较少,探明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7%5油在流域内的储量更少,累计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2.4%。
3.矿产资源
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约30种其中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一90%以上;铜、钨、锰
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
4.森林资源
全流域有林地约7亿亩,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河的上游。
5.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中外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
二、规划概要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最早始于1955年,当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决定,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到1957年基本完成规划工作。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及李富春、李先念副主席率领有关部、委、院和流域内各省、市委主要负责人,视察了武汉至重庆河段,查勘了荆江大堤及三峡坝址和库区,审查了三峡工程和流域规划工作。
同年3月,周总理在中央政治局成都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后经政治局会议批准。
遵此,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上报。
1982年12月,国务院发文把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定为国家长远规划内容之一。
1983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3]285号文建议“长办”为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综合编制单位。
1983年12月,国家计委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任务书》。
1988年3月,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讨论稿)。
1988年5月,由水利部会同能源部对上述讨论稿进行了审议,据此,于1988年第四季度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
1990年5月,由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主持,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并原则同意。
根据会议意见,最后编制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报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
2. 规划的内容
首先,规划提出了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即: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必须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继续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拦蓄洪水,调节径流,调剂地区间水量余缺,并合理开发地下水,满足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是甫水北调,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水源;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好长江水资源。
其次,提出了流域防洪治理标准、方针和基本原则。
继续贯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逐步实现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
按照“江湖两利”的原则,落实荆江河段超标准洪水处理方案,防止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灾害。
还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强河道管理,严格制止任意占用或围垦河湖洲滩。
再次,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总体规划布局。
开发水电,要大中小结合,干支流结合,高低水头结合,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合理承担防洪和工农业供水任务等,并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效益大的工程。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长江航运的总体规划方案和措施,流域灌溉发展目标和重点灌区规划意见,大力发展水产事业,水土保持的规划原则和治理要点及防治措施,加强林业建设,干流中下游河道的整治原则和方向及长江口整治原则,长江沿岸城镇群体布局设想,工程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流域水资源保护原则和目标及措施意见,干支流治理开发任务和规划意见及重点工程安排,以及近期治理开发工程等方面规划的内容。
规划报告着重指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巨大,在整个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各方面迫切要求早日兴建三峡工程,建议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财力可能的条件下,尽早兴建。
(二)防洪规划
1. 流域洪水特点
长江流域的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到处都可能发生暴雨。
长江流域的暴雨集中在5—10月,雨季一般是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先于北岸。
大体上,鄱阳湖水系与湘水、资水为4—6月,沅、澧水与清江、乌江为5—7月,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一10月。
一般年份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
成灾的大洪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上游若干支流或中游汉江、澧水以及干流某些河段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形成峰特别高而量大的洪水,历史上的1860年、1870年及1935年、1981年即为此类;还有一种类型是某些支流雨季提前或推迟,上、中、下游干支流雨季相互重叠,形成全流域的普遍暴雨,使洪水遭遇,形成特大洪水,这类洪水,洪峰高,特别是洪水总量很大,持续的时间长,1954年、1931年和历史上的1848年、1849年、1788年即属此类。
但由于中下游地区要承泄上游干支流及中游支流的来洪,故不论那一类洪水均对中游平原区造成很大的威胁。
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见表2—l。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长江的洪水灾害分布范围很广,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还有干流中游及支流尾闾冲积平原区因江河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
滨海河口地区除受暴雨洪水灾害外还受风暴潮的侵袭。
长江中下游干流承泄了上游干支流及中下游支流的巨大来水量,有比较宽、深的河道宣泄洪水,但安全泄洪能力仍远小于巨大的洪量,而平原区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当地洪水位几米至十几米,因而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85年(汉初)至1911年(清末)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
1788年宜昌洪峰流量达每秒86000立方米。
表2—l 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
荆江大堤沙市以上溃决22处,荆州城被淹,大量人口死亡。
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1860年(清咸丰十年)及1870年(清同治九年)两次特大洪水,枝城的洪峰流量皆在110000立方米/秒左右,洪水冲开南岸堤防,先后形成了藕池河、松滋河,两湖平原一片汪洋,受淹面积达3万多km2,损失惨重。
1848年、1849年洪灾也很严重。
20世纪以来,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都发生了大洪水,其中1954年洪水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洪水。
由于建国后及时加高加固了堤防,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又采取了一系列临时分洪措施(中下游平原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m3),加上各级政府领导群众防汛抢险得力,终于保住了重点堤防和重要城市,但洪灾损失仍很大,农田受淹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有100天不能正常通车,并由于洪灾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世纪几个大水年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洪灾损失见表2—2。
表2—2 长江中下游平原洪灾损失表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多年来形成的长江流域防洪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已载入经国务院原则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中。
“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的方针仍应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还应当考虑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
采取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与建设平原分蓄洪区,结合兴利逐步兴建干支流水库。
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以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长江上游支流洪水陡涨陡落,河道坡降较大,容易损毁两岸农田房屋。
目前,受洪水威胁较大的主要是部分支流的中下游及沿河城镇,但在这些支流上一般又缺少建设大水库调蓄洪水的条件。
因此,防洪治理的方针应坚持疏导与调蓄结合,以疏导为主,即除尽量结合兴利建库拦洪外,主要加高加固重点地区堤防、整治河道、清除行洪障碍、加强非工程措施等。
”
“长江下游区的大通以下河槽宽阔,行洪能力大,洪水变幅相对较中游为小,在大通以上对超额洪水妥善处理的基础上,可以用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解决防洪问题。
”
“中下游各支流的防洪,应根据本身条件采取合适的措施,其中对有拦洪作用的水库,应考虑在干支流洪水遭遇时与干流防洪统一调度的可能性。
但由于这些支流洪水与干流洪水的组合和遭遇并不稳定,且支流水库受到淹没损失的限制,库容一般不大,本身防洪任务又很重,故干流防洪一般不能依靠这些水库。
”
4.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堤
防、分蓄洪区、河道整治和以三峡工程为主的干支流水库群、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建设。
(1)堤防。
堤防是长江防洪的基础设施,必须继续加强。
长江中下游由干堤及支堤组成整个堤防工程体系,现有堤防总长约30000km,其中长江干流堤防约3600km,按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区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重点堤防,包括:荆江大堤、武汉市堤、无为大堤、南线大堤、汉江遥堤等,以及上海、南京、芜湖、安庆、九江、南昌、长沙等主要城市市区堤防。
第二类是重要江堤和重要圩垸堤防,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重点圩垸。
第三类是一般堤防,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的一般圩垸。
干支流沿江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支柱。
要求有更高的的防洪标准,并形成独立的防洪保护圈,要求作出各个主要城市的防洪规划,作为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堤防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腹地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上,总长3750km,其中主要江河上堤防长为870公里,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适宜标准进行加高加固。
(2)分蓄洪区。
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在遭遇大洪水时,除充分利用河道泄洪能力排洪入海和上游修水库拦蓄洪水外,仍有相当大的超额洪水需要妥善处理。
利用开辟的平原区分蓄洪区,有计划地分蓄洪水,避免重点地区洪灾,是长江中下游防御大洪水的基本措施之一。
按堤防达到前述标准再遇1954年洪水所需分蓄洪量,安排了约500亿立方米容量的分蓄洪区。
(3)河道整治。
与长江中下游防洪密切相关的河道整治主要任务
有:重点河段的护岸和河势控制;裁弯取直扩大泄量;清除河道内行洪障碍;扩大或疏挖排洪河道等。
荆江大堤虽经多年重点护岸,但仍有发生严重崩塌险情的可能,需继续加强防护。
下荆江婉蜒曲折,泄洪不畅。
1966年和1969年先后实施了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工程,1972年又发生了沙滩子河弯的自然栽直,目前仍需控制裁弯后的河势,并继续研究现有河弯的治理问题。
城陵矶以下有些重要河段,因河势不稳定,崩岸严重,或防洪与航运矛盾突出,均需加强护岸及控制河势,这些河道整治工程是中下游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纳入治理规划,通盘安排,逐步实施。
重要城市和大型厂矿河段的整治,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岸线利用统一拟定整治规划并实施。
(4)干支流水库建设。
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进行调洪,是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治本性措施之一。
其中对中下游洪水进行控制调节作用最显著的,主要是干流的三峡工程。
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已建有乌江渡(乌江)和碧口(白龙江)两座大
型水库,正在建设的还有宝珠寺(白龙江)、东风(乌江)和二滩(雅砻江)等大型水库。
根据初步规划,在2020年以前可能建成发挥作用的大型水库还有金沙江上的溪落渡、岷江上的紫坪铺、大渡河上的瀑布沟和龚嘴(加高)、嘉陵江上的亭子口和乌江上的构皮滩和彭水等。
这些水库主要是为本支流的供电、供水、灌溉和航运服务,有些水库还担负所在河流的防洪任务,它们在拦蓄所在河流洪水时,对中下游地区也能发挥一定的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这些水库配合三峡水库,实现统一调度,将更有效地拦蓄上游洪水,减少中下游平原分蓄洪区的运用机会和分蓄洪损失。
这些水库主要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安排建设。
建成后宜适当考虑中下游的防洪需要进行调度。
(5)水土保持。
长江上游山地、丘陵多,且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暴雨多而强度大,加上人口急剧增长,陡坡开荒和滥伐森林,使水土流失情况加重,造成一些地区土壤流失,失去农业利用价值并恶化环境,加剧山区贫困。
加强水土保持不仅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减少流入江河的泥沙和江河、湖泊、水库的淤积,也
有利于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
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长江水土保持委员会,在长江上游增加四片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三、规划实施情况
(一)综合规划实施情况
1.主要成就和效益
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于1990年7月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经国务院在同年9月以国发[1990]56文原则批准后,在“八五”期间取得的治江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水利投资改革方面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增加了水利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了流域综合规划逐步实施和“八五”水利发展计划的完成。
(2)流域治理开发和重点骨干工程建设步伐加快。
三峡水利枢纽的开工建设,标志着长江进入综合开发的新时期。
(3)大江大河大湖增强了防洪能力,战胜了1991年和1996年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洪水,以及1994年湘江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4)“八五”期间全流域新增除涝面积170万亩。
(5)长江中下游干流重点河段的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河势得到初步控制。
(6)“八五”期间全流域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305万亩,治碱面积达到125万亩,解决了5200万人、345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7)“八五”期间,水利系统共新增装机容量250—300万kW,流域内第二批8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全部达标。
(8)“八五”期间共建设城市供水工程48处,日供水量126.5万t,年供水量4.6亿t。
(9)水土保持工作呈现新的局面。
长江上游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之一,第一期、第二期治理工程已于1995年初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开始第三期工程将重点治理县增至108个,累计治理面积3.9万平方公里。
(10)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保有了一批设计储备。
2.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如下:
(1)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主体和关键性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现已进入第二期工程。
(2)跨世纪宏伟工程——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线工程现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
(3)长江防洪及建设工作取得新的成就,战胜了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水,并正在对干支流主要堤防进行全面加高加固。
(4)流域内各类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据初步统计共编制了100项,已审批的有56项。
(5)流域内干支流正在加速治理开发,据初步统计,“八五”期间“九五”初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共有50座,计有总库容
528.1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8.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11.6万亩,装机容量2453.6万kW,年发电量1152.5亿kW.h,工程投资1223.2亿元。
(6)促进了流域内水利水电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九五”期间拟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有58项,准备在2000年前后开发的大中型工程设计储备有53项。
(7)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开放,特别是以三峡工程建设为契机,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
(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
1.防洪规划实施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江防洪建设,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高加固防,安排建设分蓄洪工程,进行河道整治及建成了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从而使长江防洪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首先进行了堤防体系的整理改造、加培,截至1984年,累计完成了土石方30余亿立方米(其中石方约6500万立方米),主要的大堤,如荆江大堤、武汉市堤、九江市堤、同马大堤、无为大堤等,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加高加固,形成了总长约30000km
的堤防体系,其中长江干堤约3600km。
与此同时,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洪湖隔堤工程,以及按规划兴建和安排了总计40个容积约50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区。
河道整治方面,除进行了800余km 护岸外,初步实现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共3处),同流量情况下,可降低沙市高水位约0.5m。
巢湖、滁河、太湖也扩大或开挖了分洪道。
此外,长江流域还兴建100多座大型水库。
通过以上防洪工程建设,目前长江中下游主要堤防能够防御1954年实际出现的最高洪水位,即沙市44.67m,城陵矾33.95m,汉口29.73m,湖口21.68m,南京10.22m。
依靠已建堤防,如再遇1954年洪水,在理想运用情况下,所需分蓄的超额洪水由1954年的实际分洪溃口水量1023亿立方米减为约700亿立方米。
2.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1)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工程措施分堤防工程、分蓄洪工程、水库防洪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
1)堤防工程:堤防是长江流域最古老、最基本和非常有效的防洪设施。
长江堤防大致可分为长江上游堤防、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和长江海塘三个部分。
长江上游堤防:长江上游堤防分布在四川盆地主要河流的中下游河道两岸,全长
3100km,堤高一般3—5m,以卵石堤较多。
由于洪峰峰型尖瘦,上游堤防一般较小且留有退水缺口,因此长江上游堤防独具特色。
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包括长江干堤、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堤防,总长33500km,是长江流域堤防工程的主体部分,分四个区域说明。
江汉平原区:全区面积38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万亩,有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等重要城市。
主要堤防长约7100km,除武汉市区建成有30余km钢筋混凝土防水墙外,其余均为土堤。
堤防特点是堤身高大,主要堤防高8—10m,其中荆江大堤个别堤段高达16m。
荆江大堤、武汉市堤、汉江遥堤为长江重点堤防;四邑公堤、巴铺大堤、黄广大堤、黄石市堤为省级重点堤防。
建国以来,全区堤防完成培土约22亿m3。
洞庭湖区(湖南部分):全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湖泊2691平方公里,圩垸228个。
耕地面积879万亩,区内有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重要城市。
全区一线防洪大堤3500km,二线防洪大堤1510km。
除津市区为砖石防水墙外,其他均为土堤,堤身高度一般7一10m。
根据湖区堤垸大小和重要性,洞庭湖区划定沅澧、大通湖、华容护城、烂泥湖、松澧、沅南育乐、安保、安造、湘滨南湖和长春等11个大圈为重点堤垸,总面积6257km2,耕地512.8万亩,堤长1186.2km。
建国以来,全区完成加堤土方约11亿立方米。
鄱阳湖区:全区总面积9123平方公里,通江湖泊3900平方公里,圩垸581个,耕地面积559万亩。
区内有南昌、九江等重要城市,以及南浔、淅赣、鹰厦和京九铁路。
全区堤线长2790km,其中富大有堤、赣抚大堤为特等圩堤。
湖区堤高一般5m左右,唯省级重点赣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