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何钟怡:师者 智者 达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何钟怡:师者智者达者
哈工大报讯(张妍/文冯健/图)很久以来,校园里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二校区有位老先生的课堂总是挤满了人,据说来听课的不仅包括老先生专业的学生,还有哈工大各个专业、各个校区的师生,甚至还有其他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一直以为那是个被神化的传闻,什么样的课堂会吸引那么多的人?况且还能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教授去听?直到有一天,当接到第二届“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市政学院何钟怡教授的采访任务后,在翻阅与何钟怡相关的资料时偶然发现,原来传说中的那位老先生就是何钟怡老师。
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网上的对话和留言令我对这个传闻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学生眼中的师者
带着好奇与疑问,我开始了对种种留言和传闻的阅读和考证。
随着对大量网上信息和留言的阅读,开始时的好奇与疑问渐渐地转变成了惊叹与感动。
在一条条或短或长的留言中,一位令人尊敬、令人感动的师者模范的形象已俨然浮现于眼前。
尽管从未见过何钟怡本人,更未曾聆听那“可以不选,不可不听”的“实验的理论基础”课,但已开始想象那位老先生的师者风范和在课堂上的神奇魅力。
索性,就着笔于他最钟爱的学生们眼中的“师者印象”。
印象一:“下午1:30,距离上课还有15分钟,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几乎座无虚席。
1:40,人还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教室……1:45,一位老先生准时出现在教室。
他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他目光犀利,但面带微笑;他不时咳嗽,但声音洪亮。
他一开口,偌大的教室瞬间鸦雀无声。
伴随着老先生循循善诱的思路,下面的同学自然而然地回应着。
环顾左右,可以感觉到所有的人都在用心去聆听。
”
印象二:“我的老师、老师的老师,还有众多的师兄师姐都反复强调着何钟怡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课堂风范,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对我说,何老师的课可以不选,但不能不听。
面对着种种神乎其神的传说,我甚至有点不信了。
但当我有幸听了他的课,我真的彻底折服了,那是大师级的讲解!这哪里是讲课,简直就是在介绍科学史,以精炼的语言总结人类思想的精华。
老先生旁征博引,无所不至,一个小小公式的幕后、来历、发展乃至在物理、数学、水利、电学、机械、电磁等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都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如此的信手拈来、脱口即出,枯燥的公式和推导再也不是令人头疼的晦涩记忆,而是伴随着科学发展史的历史篇章,从这里仿佛就可以看到一代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继承发展科学的全部过程。
”
印象三:“何老师温文尔雅、待人礼貌。
有一次我刚到教室,正好遇到老师站在门口,我急匆匆地喊了声何老师。
老师微笑着对我说:请进。
就因为这句话,让我本来急躁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一堂愉快的课程开始了。
还有一次,在课堂上,何钟怡教授胸前的麦克风
突然没电了,他请一位学生去取麦克风的电池。
他对那位同学说——课后请你留下来,我把你没听到的那部分补上。
”
印象四:“…实验的理论基础‟这门课理论性极强,而且没有教材可供参考,所讲知识是何老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多年的阅历总结出来的,所以课上讲的知识涉及面很广,我觉得对每一个哈工大学生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听懂一些,就能收获一些。
虽然老师将自己的课形容为只有少片绿洲的沙漠,但是老师幽默机智的讲课风格还是能引起同学们的阵阵欢笑声,课堂气氛非常愉快。
”
学生极高的评价和彼此间不留姓名的交流令我对老先生的师者风范坚信不已,并且深受感动。
于是,带着这份感动开始了对何钟怡的深入采访。
既然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对何钟怡有如此高的评价,那么,何钟怡身边的人又会怎样评价这位在学生中口碑极高的老先生呢?于是决定走近何钟怡工作和生活的世界,第一站当然是何钟怡所在的院系——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学院领导眼中的智者
市政学院党委书记袁一星是何钟怡曾经的学生、后来的同事,现在在学院是何钟怡的领导。
袁一星跟随何钟怡学习、与何钟怡共事多年,而且经常与其一起探讨专业建设和学院发展问题。
于是,袁一星自然成了我的采访对象之一。
联系采访袁一星颇费了一番周折。
因为学院工作十分繁忙,袁一星经常开会、出差。
但当我第一次打通袁一星的电话并说明了采访目的时,他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次日,在学院党委书记办公室,我见到了袁一星。
一见面,袁一星的话就令我十分惊讶:“昨天晚上我特意加班,准备了一下接受你今天的采访,因为跟何老师非常熟悉,想说的话很多。
”就这样,带着一份惊讶和感激开始了愉快的采访。
“要说何老师,我有一肚子的话。
和何老师共事这么多年,他的很多事我都很了解,他做的很多小事都让我感动。
何老师在讲台上的魅力不用我多说,从课堂上学生听课的状态就一目了然。
但我今天主要想谈谈何老师不为人所熟知的一些事情。
”于是,袁一星开始给我讲起了他眼中的何钟怡。
作为学院的领导,袁一星眼中的何钟怡不但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师者,更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敏锐洞察力的智者。
在2000年合校以前,何钟怡曾任哈建大校长。
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何钟怡具有袁一星眼中的智者本色——把握学科建设的方向,对学院和学校的发展、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首先体现在何钟怡引领、决策和推动“大事”的能力上。
何钟怡从教近半个世纪,担任过领导职务,又曾在哈佛大学进修,见多识广,在很多重大问题上具有战略性的眼光和决断能力。
何钟怡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又善于思考,活学活用,总是能从纷繁复杂中凝炼出问题的关键和焦点。
这一点袁一星深有感触。
何钟怡患有哮喘病,因为坚持上课不肯到医院治疗,哮喘越来越严重。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何钟怡也会戴着口罩到院里参加学科研讨会,
因为他始终放不下专业和学科的未来定位与发展。
有段时间,何钟怡的病严重到即使戴着口罩也不能出门的时候,他就打电话邀请袁一星书记和院长到他的家里与他们探讨学院和专业的建设。
“何老师业务水平高,威信也高,但是他的办公室和家里都是最简单的。
在何老师担任副校长时,我们院的一位老师还遇见过何老师大热天到北京出差时还在挤公交车。
”袁一星随意提起的一件件小事让我对这位书记眼中的智者更添了一份敬意。
“何老师除了上课,考虑最多的就是学科、专业乃至全院发展的大事,他虽然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但思想却很超前,经常介绍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给我们。
所以,很多生活细节上的小事他根本顾不上。
”
何钟怡当年是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后又破格提升为教授的,多年来由于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谦和的处事之道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头衔,但身边所有人在这位令人尊重和敬佩的老先生的身上却完全看不到一点特殊,反倒是更添了一种平和与从容。
同事眼中的达者
在对袁一星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了何钟怡的学生伍悦滨教授,因为伍悦滨是何钟怡亲自带出来的学生,后又与何钟怡同在流体力学教研室任教,成为同事。
20年来伍悦滨成为与何钟怡接触最多、最了解他的人之一。
见到伍悦滨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明亮的办公室里,刚刚要开始的采访突然被一个电话打断。
伍悦滨一再抱歉,因为事情紧急需要临时处理,不得不让我在办公室等候。
于是,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等待伍悦滨回来。
一个小时后,伍悦滨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
虽然她对临时的变故十分抱歉,但是接下来愉快的谈话令我感觉即使再多等一个小时也是值得的。
因为伍悦滨充满感情地讲述让我对何钟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有机会将采访中的种种感动和心情与读者分享,让我们更加立体地认识这位令人尊敬的师者模范。
“说起何老师,最令人难忘、也是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
”伍悦滨的话让我有些意外,原本以为作为同事和学生,伍悦滨会首先提到何钟怡在学术上的成就,但她接下来的话很快解除了我的疑问:“何老师在学术上的成就尤其是在课堂上的魅力早已闻名全校,但是很多学生和老师并不了解讲台下的何老师。
走下讲台的何老师是一位十分善解人意、善良乐观的老先生,与何老师谈话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显然,伍悦滨比我们幸运得多,她不但多次感受何钟怡在讲台上的妙语连珠,更重要的是她领略过何钟怡在讲台下的达者风范。
伴随着伍悦滨的娓娓道来,越来越感觉到不虚此行。
“何老师非常理解和体谅别人,从他嘴里从来听不到对任何人的微词。
因为他总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考虑,即使是学生没有掌握本该掌握的知识,他也总是和颜悦色,从不训斥学生。
”也正是因为了解何钟怡的这个特点,很多学生甚至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
经常向何钟怡请教问题。
对于学生的请教,他不论多忙,都会安排时间当面解答,不厌其烦。
有的博士生在论文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何钟怡就会回去查阅资料,认真研究,寻找解决方案,再约求教的学生,当面讲解,直到学生茅塞顿开。
何钟怡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生不明白永远都不是学生的事,而是老师没讲明白。
”所以,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甚至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何钟怡也总会一遍一遍地讲解,直到学生完全听懂。
对于青年教师,何钟怡也是关爱有加。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何钟怡甘愿做他们身后默默的支持者和牺牲者。
很多何钟怡与青年教师合作完成的论文,从论文框架、基本思路和关键数据都是何钟怡提出和完成的,但是,每次发表论文,他总是要求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最后。
而对于青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何钟怡总是倾其所有,用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多年的经验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何钟怡在聘岗、评选先进时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就算是评上全国模范教师,也是在学校和院领导的一再要求下,院领导以“服从学校安排,为学校和专业发展大局考虑”为理由才使他同意申报的。
多年来,由于“实验的理论基础”这门课其理论性极强,授课难度大,一直没有其他授课老师。
考虑到学科发展需要,何钟怡就主动找到伍悦滨,鼓励她承担起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且把自己多年来的备课资料、授课心得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伍悦滨。
“我经常跟何老师求教如何把这门课讲好,有时讨论得忘了时间,但是何老师每次都会很认真、耐心地解答我的疑问。
看得出,他是真心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给我。
”伍悦滨语重心长地说。
夫人眼中的“普通人”
在对伍悦滨的采访中,我得知何钟怡的夫人邹平华教授也是市政学院的教师。
因此,在结束了与伍悦滨愉快的谈话后,我走进了邹平华的办公室。
得知要对何钟怡进行报道,邹平华迟疑了一下:“你也许不了解,老何是个不喜欢宣传自己的人,所以我想他可能不会接受采访。
”在说明了此次采访报道的目的时,邹平华才同意与我聊聊生活中的何钟怡。
出乎我的意料,何钟怡这位令全校师生称道、曾在中南海受到胡锦涛主席亲切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在夫人的眼中就是个“普通人”。
邹平华笑着说:“其实,老何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教书的普通人,生活中他很简朴,对生活的要求也很简单。
对于头上的那些光环,他并不在意。
”虽然出生于十分富裕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又曾到哈佛大学进修,众多头衔与荣誉集于一身,但是何钟怡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永远是那么谦虚、那么平和。
何钟怡1937年出生于天津,1959年从哈工大毕业后就留校当了“小老师”,1960年转为哈工大的正式教师。
从此,何钟怡在哈工大的讲台上送走了一批一批的学生。
半个世纪过去
了,何钟怡却仍站在那个三尺讲台上。
“其实,他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到更好的岗位去工作,在哈佛时因为表现出色曾多次被挽留,但是那个时候哈工大正处于发展期,他就下决心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回馈母校,所以不顾导师的挽留回到学校任教。
后来,水利部和北京的一些高校也多次打算调他去工作,但他就是舍不得哈工大。
”邹平华说。
其实,何钟怡的父母和姐姐、妹妹都在北京,何钟怡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多次要求他调回北京工作,但他却怎么也舍不下母校,离不开哈工大的讲台。
在与邹平华的交流中,我意外地得知,虽然何钟怡上课从不看讲义,但每次上课前却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查阅资料、准备讲稿。
原以为像何钟怡这样的老先生,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其在课堂上的风范的大家,根本不需过多准备,所有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但是,何钟怡却不满足于把课讲好。
他把上课当成一种艺术,他要让学生在听懂课堂内容的同时产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热爱。
因此,即使是上了无数遍的课,何钟怡每次课前也都要做认真准备。
听过何钟怡课的人总会再次走进他的课堂,正如伍悦滨所说的那样——何钟怡的课是常听常新的。
备课和给学生答疑占用了何钟怡的大部分时间,但是何钟怡在家里还总是为了很多其他的事忙到深夜:搜集和查阅国内外最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供给学校和学院领导作参考;帮助一些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修改论文;为多种学术杂志审稿;准备参加各种会议的发言资料;准备给学生作学术报告……
尽管各种纷繁芜杂的事情让何钟怡的时间总是显得比别人少,但他却是个非常讲究生活品质和乐趣的人。
他喜欢文学、历史、天文,还经常与夫人一起谈论交响乐和国画。
生活中的何钟怡乐观平和,总是让身边的人心情愉悦。
“虽然很忙,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不管遇到多难的事,他总是能非常冷静、平和地处理,从来不抱怨什么。
”听着邹平华简单而平和地描述,仿佛看见了一位温和儒雅的老先生,一个乐观、快乐的“普通人”;而这个夫人眼中的“普通人”,却又让我们感觉到他不同于常人的“不普通”之处。
因为在这简单而普通的生活中,他又在用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帮助着年轻人,用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人。
这是一次很特殊的采访,听到了来自学生、领导、同事和夫人的种种描述,却始终未能见到何钟怡本人。
尽管如此,仍然深刻地感受到何钟怡的人格魅力和在大家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见到何钟怡是在北京。
何钟怡这次到北京是专门去治疗哮喘的。
其实很长时间以来,何钟怡的哮喘病都很严重,早该治疗。
只是因为放不下课堂和专业的事一直不肯腾出时间。
几经周折,终于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座老房子里见到了何钟怡。
那是一间陈旧的旧式楼房——合厨,房间里只有床和书柜,活动范围不足3平方米。
书柜是整个房间最显眼的摆设,上面摆满了力学、物理、能源、市政等诸多领域的中文、英文和俄文的参考书。
即使是这样一间陈旧而狭小的房间,也是父母留下的。
作为一位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局级待遇的教授,何钟怡住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豪宅。
当得知我要写关于他的人物专访时,何钟怡谦虚地说:“母校给我的恩惠太多了,我已经是年过古稀的人了,只是做了本分,所以不要再宣传我个人了。
”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出于服从学校和组织安排的考虑,何钟怡接受了我的采访。
采访中,何钟怡反复在说着一个词——惭愧。
想起学生的好、想起学校给予的荣誉,何钟怡总会有一种“汗流浃背”的感觉。
尽管老先生十分谦虚,但是我想,对于这位一辈子钟情于教书、一心只为学生着想的老教授来说,即使再多的赞誉和荣耀都是当之无愧的。
这位近50载如一日,深深扎根于三尺讲台的老教授,这位用渊博的知识熏陶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的老先生教给我们的一切是我们永远学之不尽的。
面对学生们的评价,何钟怡动情地说:“感谢大家对我的厚爱。
这让我又回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
1955年我考入哈工大,我的力学老师王光远院士、黄文虎院士、张泽华教授、赵九江教授和已故的干光瑜教授、朱德懋教授,他们对我的教诲和影响,我毕生难忘。
他们授课极其认真,从不看讲稿,犹如行云流水,行其当行,止其当止。
”何钟怡回忆道:“我成为哈工大的一名…小教师‟时就对自己说,要像自己的老师们一样,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挥洒自如。
值得欣慰的是,在近50年的讲课生涯中,我从未违背过自己的这一诺言。
实际上,我所做的只是继承了哈工大的教学传统。
”
翻看何钟怡的简历,1980年,他就曾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多年过去了,当他已当选全国模范教师、当我们再次讲述他的感人故事时,我们发现,他的热情和执著,他的爱心和微笑,一如既往。
在变与不变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永恒的东西在闪光,那就是像爱子女一样爱学生,像爱生命一样爱事业。
何钟怡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