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动作电位神经递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电位 (membrane potential)
膜电位通常是指以膜相隔的两溶液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生物细胞被以半透性细胞膜,而膜两边呈现的生物电位就是这 种电位,平常把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叫膜电位。 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主要表现为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所具有的静息 电位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形成机制: 1902年Bemstein提出了关于静息电位的学说, 指出该电位差来自胞膜对K+的选择通透性和跨膜的K+浓度差。 (早期假说) 神经元膜的两侧存在跨膜离子浓度差 神经元膜是离子扩散的障碍物 膜中的离子通道为离子跨膜流动提供孔道 离子跨膜浓度差与膜电位
根据突触排列方式分类:
串联式突触——类似于电路中的 串联一样 交互式突触——同一个突触有两 个传递方向相反的的活动点,
互为突触的前后膜,如绣球僧
帽细胞和颗粒细胞之间的突触。
并联式突触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突触前成分同时作用于突触 后膜上。
根据突触结合形式分类
(1) 包围式突触:一个轴突末梢的许多 分支密集地贴附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 上,这种结合形式使兴奋易于总合, 相当于轴突-胞体突触。
人工智能:解码神经系统信息编码
动作电位的特征
全或无式脉冲反应 不减衰传导 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主要生理功能: 作为快速而长距离地传导的电信号 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等
有髓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必须完整,如果神经纤维 被切断或局部受麻醉药作用丧失了完整性,局部电流不能很 好通过断口或麻醉区就会发生传导阻滞。 绝缘性:一条神经干中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但由于局部 电流主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结缔 组织,因此每条纤维传导冲动时基本上互不干扰。 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小。
1897 年 , 英 国 的 生 理 学 家 Charles Sherrington 提出突触( synapse) 的概念,将 在突触处发生的信息传递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synaptic transmission)。 每个神经元有很多突触,如大脑皮质锥体 细胞约有3万个突触,小脑中有的细胞多达20 万个突触。 成千上万的神经元通过突触组构成不同水 平的多级神经元环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 递。
在胞膜中存在着被称为Na+ -K+泵 (Na+ -K+ pump) 的离子 通道,由它们不断地逆着电化学梯度将Na +泵到胞外,再将K+ 带入胞内。
高钠低钾
高钾低钠
哺乳动物神经元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和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应主要由K+、Na+、Cl-三种离子的平衡电位决定 细 胞 外 液 离子 浓度 (mM) 细 胞 内液 离子 平衡 电位 浓度 (mM) (mV)
a.CNS中的兴奋性突触 b. PNS中的一个突触
突触传递
是指经典的化学突触传递过程, 可简单概括为3部分: 突触前神经轴突末梢的电信号转 化为化学信号 化学物质到达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将化学信号转 化为电信号
电 化 学 电 传 递
-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 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细胞 外Ca
Na+ K+ ClCa2+
145 5 125 2
Na+ 12 K+ 140 Cl9 Ca2+ 0.0001
+65 -84 -67 +125
神经元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 差,细胞内电位约-65mV,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80mv,此 种状态称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称超极化;减小称去极化;去 极化至零或变为正值则称反极化;去极化后再恢复至静息电 位称复极化。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神经细胞受 到适当刺激时,其膜电位会发生可 扩布的改变。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 时,会产生一个不衰减的“全或无” 式的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 称为动作电位。
阈电位(threshold):能引起动 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内流→突触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和融合→突触小泡释
放神经递质 → 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相互作用 → 后膜离子通道 开放或关闭 → 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级化 → 突触后电位 → 多余 递质失活→突触囊泡返回质膜
经典突触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 能逆向传递。
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约 需0.5ms。
总和:通常兴奋性突触每兴奋一次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 奋,而需同时传来一连串兴奋或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同时传来 兴奋。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缺氧、 CO2 增加或酸碱度改变都可以改 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非常敏感,因而 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增强突 触的传递。
按照神经元接触的部位分类
轴—树突触:最常见,可以是轴突与树突干或树突棘相突触, 多为不对称型,据认为是兴奋性突触。 轴—体突触:可为对称型或不对称型,但以对称型为多 轴—轴突触:多在轴丘处或轴突起始处或轴突末梢部,大多 具有突触前抑制作用。
另外还有树—树突触、体—树突触、体—体突触、树—体突 触、体—轴突触、树—轴突触,这些突触多为电传递,可能 有修饰神经环路中的传入冲动,并起相当复杂的调制作用。
突触标准:
解剖上的实体; 独特的生化组成; 有特殊的功能; 有多个控制位点。
突触的分类
1. 根据突触结构和传递机制分类: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借离子流(局部电流)为媒介构成电 信号的直接传递。主要见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大脑内, 心肌和平滑肌细胞间也存在这种突触。 化学性突触——借化学递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根据其递质又可 分为乙酰胆碱能、多巴胺能、谷氨酸能、GABA能突触等。 混合性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面上,可有化学传递和 电传递两种结构并存,称为混合性突触(mixed synapse)。
决定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因素
有髓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呈跳跃式。髓鞘越厚,结间体越长,传 导速度越快。而无髓纤维传导速度则慢得多。 轴突直径 v= κd1/2 v(m/s)=6d(um) 温度的高低,温度低则传导速度慢。 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 后。
突触 Synapse
刺激 ↓ 感觉末梢离子通道开放 ↓ 膜去极化 ↓ 动作电位 ↓ 信息传给其它神经元 ↓ 信号处理 ↓ 发布指令
突触整合的关键部位:
轴突起始段,此处是动作电位的触发区,其细胞膜 具有高密度的电压门控钠通道,阈电位较其它部位 低。
与突触有关的疾病
1.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 递障碍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说支 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在多种病因的 影响下,不能将“信号”正常传递 到肌肉,使肌肉丧失了收缩功能, 所以临床上就出现了眼睑下垂、 复视、斜视,表情肌和咀嚼肌无 力表现为表情淡漠、不能鼓腮吹 气等,延髓肌无力则出现语言不 利、伸舌不灵、进食困难、饮食呛咳等。问题出在突触后,递质 与受体结合受阻。
(2) 依傍式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 梢分支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 某一点相接触,这一结合形式起易化 作用,相当于轴突 - 树突突触或轴突 胞体突触。
突触结构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1. 概念:神经元膜紧密接 触的部位,是一种电传递
2.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动作电位产生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 去极化过程: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 对 K+ 通透性减小,胞外的 Na+ 内流形成了的电 - 化学平衡电位。
复极化过程:当细胞膜去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 关闭,而对 K+的通透性增大,细胞内的 K+ 外流,导致膜内负 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根据突触生理作用分类:
兴奋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 后膜呈现兴奋性(膜的去极化)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 后膜发生抑制性变化。
根据突触前后膜的特征分类:
Gray 氏 1 型(非对称型) 往往是兴奋性的,如谷氨 酸能突触。突触小泡以圆 形为主,其突触源自文库致密带 (活性带)明显,突触间 隙较宽,突触后膜致密。 Gray氏2型(对称型) 往往是抑制性的,如GABA 能突触,其突触前致密带 不明显,突触间隙较窄, 突触后膜较薄,突触小泡 以扁平形为主。
突触的整合功能
CNS内的突触传递的复杂性:
中枢神经元的各个部位每时每刻都接受着不同性质、不同强度 突触传入活动的影响,在神经元上产生幅度大小不一、持续时 间不一的局部电流。
突触整合:
神经元将各种传入冲动引起的突触后反应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总 和,最终决定是否输出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突触整合。
突触整合的本质:
2.突触前神经肌接头阻断
突触前存在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抗体,致钙离子内流减少,递质 释放受阻。使用免疫抑制剂往往使症状得到缓解。问题出在突 触前。
神经信息物质的分类
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 神经肽 神经受体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蛋白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概念
在神经信息物质中,常把那些由突触前神经元合
突触处被激活的电导和离子流的对抗; 脑的最基本的功能活动的本质就是进行突触整合。
突触整合的简单形式:
是总和,包括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前者指某一突触 连续活动时,相继产生的多个突触后电位进行的叠 加过程;后者指几个相邻突触同时活动时产生的多 个突触后电位的叠加过程。当总趋势为超极化时, 突触后神经元表现为抑制;当突触后膜去极化时, 则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如去极化达阈电位,即可 爆发动作电位。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
间隙组成;突触间隙极窄,约 2-4nm左右;突触前、后膜的 构造完全相等,无增厚,紧相 贴附,突触前膜无突触囊泡
连接子
电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连接子通道进行
化学性突触 (chemical synapses)
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信息传递的 主要形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 后成分和突触间隙所构成,呈单 向性传导。突触前后膜厚约 7.5nm。
信息传导与动作电位
神经元是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其主要功能是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神经系统信号的传递都通过电或者化学信号,其中电信号对于信 息的快速及长距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所有的电信号(受体电位、突触电位、动作电位)都是通过膜两
侧的离子浓度变化来实现的,离子进入或者流出细胞导致细胞偏 离其静息状态。
成、释放,与受体结合时能导致快速的突触后电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钠通道失活, 不能被激活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超极化状态
对于神经元而言,多个局部电流经过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超 过阈值(阈电位),将引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大小,是神经系统信息编码的基本形式。
广义的突触:不仅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功能性接触,亦包
括神经元与效应器或感受细胞,以及与胶质细胞之间的功能性 接触;是神经元回路的组成单位,是不同信息加工的关键环节; 其功能是进行神经冲动的传递、情报的整合和信息的处理。
现代的突触定义★:
两个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感 受细胞/效应细胞之间、同一 个神经元的突起之间的结构 上特化的机能联系部位。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激活了Na+-K+依赖式 ATP 酶即 Na+-K+ 泵,将胞内多余的 Na+ 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 K+ 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 奋性。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小结动作电位特征的形成原因:
阈值(threshold): 足够多的钠通道的开放使钠离子通透性大 于钾离子 上升相(rising phase):钠通道完全开放,钠离子迅速进入 胞内 超射(Overshoot):趋向于钠平衡电位 下降相(falling phase):钠通道失活,钾通道开放增加 回射(后超级化,undershoot):接近于钾平衡电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