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六坝学区王官小学王典喜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坐在一起畅谈,谈教学理念,谈设

计意图。其实,做一个好老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责任

是重大的,我们的职业是神圣的。可以说,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

细节中都渗透着对学生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面,我就《乘法分

配律》一课,谈一谈我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意图。(具体说课过程附后)第一部分:导入部分

引入数学家波利亚的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这样理解更深刻。”其设计意图是焕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探索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尝试性练习(课件出示的那两道练习题),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试用两种方法解题,可以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补充

实例,让学生试探,比直接出示例三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解题,突出

算式特点,进而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生成过程与变成特做铺垫,有利

于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二:教学例3,提出问题——看主题图找已知条件——口述

编题——解决问题——梳理算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观察上面每组算式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对比

——三组不同的算式的结果相同,表明三个算式有相等关系——让学生历经判断与归纳推理的过程,进而发现、总结一般规律:左边是两

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

积相加,结果相等。——引出乘法分配律结论。这就降低了难度,收“水到渠成”之效。

环节三:以你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这一设计,巧妙引

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历经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第三部分:总结部分

让学生谈自己听课的收获。有的同学说,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

配律,有的同学说我会用乘法分配律了,还有的说,我发现利用乘法

分配律解题很简便。这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教师提出质疑: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乘法分配律同乘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指出,让学

生清楚。

同时让学生也提出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如:(1)在乘法与减法的运算中是否存在乘法分配律。

(2)在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

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最后教师畅谈: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希望同学

们尽情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结束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当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最后把一句话送给大家:记录真实的课堂,定格精彩的瞬间,触摸细节的意蕴,让每节课发出自己的声音。谢谢大家!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

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

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

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

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

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

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

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

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

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

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

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

教学难点:猜测、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

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

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

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

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

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

25×425×6×47×8×52×3×50示课件,口算题。125×8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

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

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

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

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

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

说出得数。

(40+4)×2537×45+55×37

68×32+68×68(80+8)×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老师怎么

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比较快,是因为教师

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

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分

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

技巧。“温故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

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

作用。) 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

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

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

新知。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

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得出板

板书:65×5+45×5(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是结果一样,都能

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

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

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32+65)×632×8+65×8(32+65)×8

32×6+45×6(32+45)×632×8+45×8(32+45)×8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a+c)×b

以及其逆运算:a×b+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

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

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

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

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

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

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

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 b ) ×c = a×c+b×c

a×c+b×c=( a +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说设计理念:

在认真解读了教学用书、教材后,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突出了两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一是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二是设计灵活多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练习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具体说明如下:

一、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中探究乘法分配律,并尝试了用语言来概括,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我借助课本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了一个等式:

(110+90)×2=110×2+90×2

然后又创设了买演出服的情境,这样就列出了第二个等式:

(60+40)×2=60×2+40×2

这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你能根据上面两个等式把下面的等式补充完整吗?出示:

(30+20)×5= □×5+□×5

(10+90)×3= □×3+□×3

这时,学生就要先观察前两个等式的特点,进行填空。这时,启发学生思考:等号的左边有什么共同点?等号的右边和左边有什么关

系?小组讨论。接着,让学生仿照例子再列举两个等式。这个时候,

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经验上的基础,教师问:“这样的例子

多不多?能写得完吗?你有没有好的办法?”学生一下子想到了用字

母表示。字母公式就这样出来了,再让学生试着概括。

整个探究过程不断引发学生猜测、验证、观察、比较、进而归纳,

使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体验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二、练习的设计层次性强。

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我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决定把练习题设计

成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练习乘法分配律的正向练习。

第二层次,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反向练习,并且让学生说出解题的

方法。

第三层次,拓展练习,即把两个数的和变成三个数的和,等式能

否成立?变成四个数的和呢?五个数的和呢?让学生明白,多个数的

和乘一个数,等于每一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第四层次,依旧是拓展练习,“把两个数的和改成两个数的差,你会发现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猜测、验证。

把练习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变化练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明白乘法分配律

的意义,为学习简算打下了基础。

七、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我抛弃已有经验,重新设计这节课,力图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几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

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重

点也由传统教学的重视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定位为引导学生在

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本节课

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

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同时使学生感知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 习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学生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四年级数学学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把分配律和结合律的难点罗列出来,以便家长在家中指导。 分配律的模型:(a+b)×c=a×c+b×c 一、分配律的典型题例 ①由(a±b)×c推出a×c±b×c的典型题例有三种: ●(125+40)×8 因为题中125×8和40×8在计算时都非常简便,用口算的方式即可得出结果,因此这道题在计算时可直接套用公式进行计算。 即(125+40)×8 =125×8+40×8 =1000+320 =1320 ●103×12 此题中有一个接近整百的数(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接近整十或整千的),可以把103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较小数,即:100+3,则题目变成:(100+3)×12,可套用公式变成: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98×47,可以把98拆成整百数减一个较小的数。即:100-2,则题目变成:47×(100-2),可以套用公式变成: 98×47 =47×(100-2) =47×100-47×2 =4700-94 =4606 ●(18+4)×25 这道题虽然已经是分配律(a+b)×c的形式,但是实际计算过程中18×25并不简单,因此不能直接拆分成18×25+4×25的样子,而是先把18+4算出来等于22,然后对22进行重组,拆分成上题的整十数加较小数的样子:20+2,因此题目的解法是: (18+4)×25 =22×25 =(20+2)×25 =20×25+2×25 =500+50 =550 ②由a×c+b×c推出(a+b)×c的典型题例有两种: ●24×31+76×31 这题因为24+76正好等于100,因此可直接套用公式变为: 24×31+76×31 =(24+76)×31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笔算分类练习题 一、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 840÷20= 840÷40= 346÷40= 380÷30= 930÷30= 330÷50= 621÷80= 800÷40= 1、92÷30= 2、40÷10= 3、64÷30= 4、185÷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笔算分类练习题

二、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2.时间: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认真真,不要浪费自己的一分一秒,更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我们平时所说的2小时、3小时就是指时间。 1个星期= 天 1天 = 小时 1小时= 分 1分= 秒 1小时= 秒3.路程: 人、交通工具走过或驶过的距离。如从家里到学校要走1千米,1千米就是路程。 1千米=( ) 米 1米= ( ) 分米 1米=( )厘米 1厘米= ( )毫米例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答:2小时可行千米。 例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56米,15分钟到达。从学校回家走了21分钟,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多少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笔算分类练习题 例1.计算:84÷21= 69÷23= 324÷81= 245÷71= 64÷22= 350÷51= 196÷39= 185÷37=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3.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一种是《儿童百科》,每套125元,另一种是《数学猜想》,每套18元,每种3套,一共多少元? 一、我会填。(25分,每空1分) 1.224÷28可以把除数看作()。 2.如果两个数的商是25,当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5倍时,商(); 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3.在一个除法算式中,除数的13倍是被除数,商是()。 4.计算720÷[(12+24)×20],应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88号)说课者,我叫陈礼贵,来自习水县寨坝镇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审定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 章第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应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运用它进行平行四边形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知识与技能) 2)探索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由此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 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精选-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 2594= 18254= 12516= 75+25= 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P48-P49。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出示题目: ⑴复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⑵口算。 (27+73)×8=800 40×9+40×1=400 14×(10+2)=168 10×6+10×4=100 ⑶用简便方法计算 25×63×4 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简单算式:让学生在这些算式中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行全班交流。 (3 + 2)×4 = 3×4+2×4 2×(11 + 9)= 11×2 + 9×2 (20 + 4)×5=20×5 + 4×5 (黑板板书) 结果知道:这个式子的得数相等。 2.出示课本插图 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大家能根 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②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试着估计。 ③列式解答 学生在下面练习,老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要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全班交流。方法一:6×9+4×9=54+36=90(块)教师试着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黑板板书) 方法二:(6+4)×9=10×9=90(块)引导学生说出: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黑板板书) 结果计算算出来的结果相等,那么用=表示这两式子的关系。(教师板书=。) ④观察算式与上面式子相比,有什么的特点? (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规律: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从而得出乘法交换律的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字母表示。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三、拓展巩固训练。(课件) 2.计算 102×45 (80+4)×25 32×27+32×73

北师大版数学文具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文具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的“文具店”―――小数乘法意义。该内容的呈现与过去的教材呈现有区别,没有细分为“小数乘以整数,小数乘以小数”两个部分,而是删繁就简,重点体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具体情况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从多角度想出简单小数乘法的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

力,渗透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难点是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复习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发现小数乘法意义,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合作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全集

买文具说课稿 今天我上课的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上谈:

2013年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的性质》,对本节内容的讲解,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数学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图形的平移以及学习了《探索了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上节课刚刚学完平行线的判定,对“平行”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比较成熟,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教学习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另外 两条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用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且与上节课所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在记忆和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怎样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1 一共有多少 说课稿

一共有多少 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小节的内容。“一共有多少”是认识加法的第一课时。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1的问题是“手中有几支铅笔”,通过把左右手中的铅笔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说和数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主题图2的问题“有几只熊猫”,有3只在吃竹子, 2只在玩耍,一共有几只。通过学生的数数,知道了一共有5只。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认一认,认识加号,并且学会正确读算式。 第二板块“摆一摆,算一算”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1个桃子图片,再摆3个,一共是几个?摆2朵花,再摆2朵花,一共是几朵花?摆4只小鹅,再摆1只,一共有几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 第三板块安排试一试练习,一是通过看图求一共有多少车?一共有多少小鸟?加深学生对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就是合在一起的思维训练;二是说一说,通过四组图计算1+4=?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第四板块教材安排了“练一练”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进行说一说和动手摆一摆,加深学生对“加法就是合在一起的计算”的认识,来进一步巩固加法算理。 教学目标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计算算式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 教 学 设 计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陈军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陈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今天我们将通过再一次的探索来学习,看还能够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独立尝试,初步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图,解决“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 这幅图,你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哪些信息 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②列式解答,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3+5)×10=8×10=80(块)引导学生说出:白色3行,蓝色5行, 两种颜色共8行,一行有10块,所以先算出一共有8行,再用8×10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黑板板书) 方法二:3×10+5×10=30+50=80(块)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3×10和5×10 分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白色瓷砖和蓝色瓷砖的块数。)(黑板板书) 方法三:(4+6)×8=10×8=80(块)引导学生说出:左面墙4列,右面墙6 列,两面墙共有10列,一列有8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10列,再用 10 ×8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黑板板书) 方法四:4×8+6×8=32+48=80(块)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4×8和6×8分 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左面和右面瓷砖的块数。)(黑板板书) 2.类比举例,归纳概括规律。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 教 学 设 计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陈军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德仁希望小学陈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今天我们将通过再一次的探索来学习,看还能够发现什么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独立尝试,初步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图,解决“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观察这幅 图,你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哪些信息大家能根 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出示问 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②列式解答,学生先独立列式,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3+5)×10=8×10=80(块)引导学生说出:白色3行,蓝色5行,两种颜色共8行,一行有10块,所以先算出一共有8行,再用8×10算出 共有多少块瓷砖(黑板板书) 方法二:3×10+5×10=30+50=80(块)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3×10和5×10 分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白色瓷砖和蓝色瓷砖的块数。)(黑板板书) 方法三:(4+6)×8=10×8=80(块)引导学生说出:左面墙4列,右面墙6列,两面墙共有10列,一列有8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10列,再用10 ×8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黑板板书) 方法四:4×8+6×8=32+48=80(块)引导学生说出这边的4×8和6×8分 别是算什么(分别算出左面和右面瓷砖的块数。)(黑板板书) 2.类比举例,归纳概括规律。 你能把这四个算式分成两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吗 3×10+5×10=(3+5)×10 引导学生说出3个10加上5个10也就是8个10(黑板板书) 4×8+6×8=(4+6)×8 引导学生说出4个8加上6个8也就是10个8。(黑板板书)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类型一: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笔算分类练习题 一、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 840÷20= 840÷40= 346÷40= 380÷30= 930÷30= 330÷50= 621÷80= 800÷40= 1、92÷30= 2、40÷10= 3、64÷30= 4、185÷4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笔算分类练习题 二、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2.时间: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认真真,不要浪费自己的一分一秒,更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 我们平时所说的2小时、3小时就是指时间。 1个星期= 天 1天 = 小时 1小时= 分 1分= 秒 1小时= 秒3.路程: 人、交通工具走过或驶过的距离。如从家里到学校要走1千米,1千米就是路程。 1千米=( ) 米 1米= ( ) 分米 1米=( )厘米 1厘米= ( )毫米例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答:2小时可行千米。 例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56米,15分钟到达。从学校回家走了21分钟,回家时,小明每分钟走多少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笔算分类练习题 例1.计算:84÷21= 69÷23= 324÷81= 245÷71= 64÷22= 350÷51= 196÷39= 185÷37=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3.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一种是《儿童百科》,每套125元,另一种是《数学猜想》,每套18元,每种3套,一共多少元? 一、我会填。(25分,每空1分) 1.224÷28可以把除数看作()。 2.如果两个数的商是25,当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5倍时,商(); 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3.在一个除法算式中,除数的13倍是被除数,商是()。 4.计算720÷[(12+24)×20],应先算()法,再算()法,最后算()法。 5.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范文 篇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自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是( )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探

索并掌握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练习 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测试题 姓名考号分数 一、判断题。(10分) 1、27+33+67=27+100() 2、125×16=125×8×2() 3、134-75+25=134-(75+25)()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5、1250÷(25×5)=1250÷25×5 () 6、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7、36×25=(9×4)×25=9×(4×25)……………………………() 8、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9、179+204=179+200+4…………………………………………() 10、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8分) 1、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 D、100×125×1×125 二、仔细想,认真填 1.用字母a、b、c表示下面运算定律:(5分)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测试题 姓名考号分数 一、判断题。(10分) 1、27+33+67=27+100 () 2、125×16=125×8×2 () 3、134-75+25=134-(75+25)()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5、1250÷(25×5)=1250÷25×5 () 6、102×98=(100+2)×98这里运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7、36×25=(9×4)×25=9×(4×25)……………………………() 8、125×17×8=125×8×17这里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9、179+204=179+200+4…………………………………………() 10、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8分) 1、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 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 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 5 元;一次购票满 30 张,每张可少收 1 元。某班有 27 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 27 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 30 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 27 个人,买 30 张票,岂不是“浪费”吗?(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 30 张门票需要 4X30=120(元), 买 27 张门票需要 5X27=135(元),由于 120〈135,所以买 30 张门票比买 27 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 x 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 120 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1)a 是负数;(2)a 是非负数; (3) a 与 b 的和小于 5; (4) x 与2 的差大于-1; (5) x 的 4 倍不大于 7; (6) y 的一半不小于 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b,那么 (1) a-3 b-3 (2) 2a 2b (3) -3a -3b 提出疑问,我们讨论性质 2,3 是好象遗忘了一个数 0。?引出让学生归纳,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三、拓展训练: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为“”的形式(1)x-13 再次回到开头的门票问题,让学生解出相应的 x 的取值范围四.小结 1.新知识一个数学概念;两种数学思想;三条基本性质 2.与旧知识的联系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五、作业的布置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北师大版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八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 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 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