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
1979成都会议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的客人时指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自此,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即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对个人和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协调,使全社会的经济正常进行。
需要注重一点:市场经济属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范畴,而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
它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起来运行的,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
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
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
的。
市场经济的形成,市场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
最主要的条件:一是生产要素商品化。
要使资源配置市场化,不仅要求一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化,而且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科技、信息等商品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反映灵敏的市场机制;二是经济关系市场化。
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都要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听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
挥;三是产权关系独立化。
市场主体——指那些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主要是企业和居民,必须拥有自己的产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有资格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四是生产经营自主化。
生产经营者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自由选择投资地点、行业部门,确保经营范围和经营目标;五是经济行为规范化。
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必须讲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履行契约合同,遵守市场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历史形式,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三、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因
1、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内在矛盾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原因
不可否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对原始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在实践中的矛盾伴随着高速工业化的负面效应逐渐凸现出来。
(1)组织机构上的条块分割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程度越来越高。
分工越细,联系越紧密,开放度越高。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阻隔了国有经济的内在分工协作关系,阻碍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它造成了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政策,之间的经济联系被割断,使个量资源难以通过横向流动实现优化重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交易成本的增加。
(2)政府权力的过分集中与政企关系危机的矛盾,束缚了企业手脚,扭曲了企业行为。
企业普遍产生了两种与资源配置要求相悖的行为:一是企业只关心完成计划指标而不关心满足市场需要;二是企业普遍从事计划体制下的投机行为,企业行为的扭曲,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3)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于劳动效率损失的矛盾。
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在动力机制上,忽视企业和职工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的事实,平均主义盛行。
难以产生持久的创新热情和效率,靠行政动员和精神激励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既不具有普遍性,也无法长期维持。
(4)社会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与经济失衡的矛盾。
原有计划经济通知以计划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忽略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这种排斥市场、取代市场的经济资源行政化宏观配置方式,导致了宏观经济失衡现象。
2、计划与市场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原因
实践经验说明,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单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制度和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尝试将市场和计划两大经济手段结合起来,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发展生产力。
20多年来的改革经验表明,在市场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时期,市场发展得快,经济充满活力。
人民从改革的实践中体会到,市场经济是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
对传统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选择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原因
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三大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现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几乎所有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
因此,国际经济体系的实质是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经济。
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大资源,就要求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接轨。
四、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以上对“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因”的分析可知,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致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发
展。
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然要选择一种既能克服计划经济弊端,又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探索的必然结果
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
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调节方式上,排斥市场手段对经济的调节。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随着实践的发展,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严重束缚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而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自近代以来贫穷落后的国家快速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好得多、快得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抛弃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实现理论突破和创新,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经济奇迹。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尽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紧密接轨。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