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共十二大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1990年底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2012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新华社资料2.我国市场化改革主要经验“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中国改革从何处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必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不出力”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得到实惠,而且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拥护.当时的农村改革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即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效果.这是中国改革波澜壮阔,但起步稳健的关键所在.“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所以,改革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初期被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的敏感问题、难点所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改革是非常难的.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导向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选择“对”的改革路径,才会有“好”的改革结果.“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把改革的进程始终置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源.经验表明,一些体制弊端,仅仅从内部发起攻击难以奏效,由扩大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观察到.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规则相衔接,对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政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主导”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新华网专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旨在融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一体制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与探索,下面我将为您简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希望能够带给您更深入的理解。

一、早期实践与探索(1978年-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1978年,中国领导层提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试图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吸收和借鉴市场经济的一些机制和理念,使中国经济得到更快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农村的经济控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入了市场调节价格和商品交易,使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活力。

中国还建立了一批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改革与发展(1992年至2002年)1992年中国召开了“南方谈话”,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开放,扩大了市场经济的范围和力度。

1994年,中国推出了“双轨制”汇率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人民币与市场供求关系挂钩,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同年,中国还在国内首次发行了企业债券,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在这一时期,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

中国的市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市场监管(2003年至今)自2003年以来,中国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市场监管。

中国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中国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调控力度,推动了经济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

2013年,中国成立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强化了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加强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

与此中国还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提高了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程度。

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与回顾成就与失败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与回顾成就与失败的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与回顾成就与失败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与回顾:成就与失败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之一,其发展与演变经历了多个国家与地区。

本文将会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进行评价与回顾,总结其成就与失败的经验。

一、社会主义的成就1. 经济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国有化、集体化等手段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迅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在苏联、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 教育与医疗保障社会主义国家注重人民的基本需求,普及了教育与医疗保障制度。

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3. 社会公平与福利保障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平与福利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公共事业建设等措施,带来了广泛的福利改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险等福利,缩小了贫富差距,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稳定性。

二、社会主义的失败经验总结1. 中央集权与僵化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央集权过于强大,导致决策过程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中央集权带来的僵化管理体制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效益不佳。

2. 市场经济转型的失败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长期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变革,转型过程常常伴随着社会动荡和经济下滑。

3. 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自由尽管社会主义理论宣扬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解放,但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往往缺乏真正的民主制度和言论自由。

权力集中、威权主义和人权侵犯的现象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存在,制约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取得了一系列世界范围内的重大成就,对于解决社会不平等、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旨在将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相结合,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兼顾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开始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既保持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特点,又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理论探索阶段,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

其次是实践探索阶段,中国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例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价格机制、稳定和调控市场等。

最后是理论总结阶段,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要内容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特征包括:1.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了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同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主导地位,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补充和延伸,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

2. 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高效运行。

同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引导和监管的作用,保障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3. 保障社会公平和公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在市场机制的运行中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税收政策、加强贫富差距的调节等措施,确保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会产生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

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后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呈现出生产力不发达、计划经济体制失灵、经济增长率低下的状况。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政策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发展经济政策。

此时期,在计划经济控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试图通过市场买卖的方式来调控经济的运行。

这种政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拓展了市场,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使得国民经济逐渐走上了发展的轨道。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这个政治决策,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生产商品和服务,并按市场价格出售,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意识。

同时,私人经济开始得到允许和扶持,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城市逐步加快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转变,国家经济的部门化、企业化、专业化趋势逐渐明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逐渐形成。

90年代初期,中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市场化改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加入WTO后,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城市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进程,建立了市场机制,改革股份制、多元化经济、资本市场等领域,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当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思路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全球经济体系对接,加快构建高水平市场体系。

中国市场经济也正在从“规矩经济”逐渐转向“智慧经济”,重点加强技术创新和创意产业的发展。

政府依靠“自由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规范市场秩序,探索“政-企-社-客”多方参与的市场管理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

以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和经验总结:1.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2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外贸改革等。

这些改革开放政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2003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包括建立起了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展了市场经济。

3. 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时期(2004年-现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等。

经验总结: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实施适当的监管和调控措施,引导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正确的方向。

3. 坚持开放合作: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的机遇。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推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4. 坚持创新驱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5.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逐步形成了适应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与启示。

1.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引进外资、引进科技、打破行政壁垒和经济体制障碍,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开放,更加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 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产出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中国通过国企改革,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现代企业,使得国有企业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推动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3. 统筹规划,促进多元化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不仅注重单一产业的发展,也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对于不同城市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发展机会,促使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4. 加强金融体系建设,提高财政收入金融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之一,金融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和稳健性,对经济稳定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具有关键影响。

因此,中国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并推行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使得金融服务更加规范和便利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5. 把握市场机遇,推动对外开放世界正在朝着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前进,全球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因此,在此期间,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国情,积极地把握市场机遇,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推动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制度创新以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试行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此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提升。

其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特点是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保持了对国民经济中重要行业的宏观调控。

这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最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力争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二、制度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制度创新。

首先,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其次,中国建立了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中国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了市场经济与技术进步的良性互动。

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首先,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和保障。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社会公平和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发展方向与展望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0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 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的体制环境。
0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激发 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03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 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更加符合经济社 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3
CATALOGUE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
01
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
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 效率和竞争力。
公平竞争环境
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民营 企业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突破 关键技术,推动科技进步 。
人才培养与引进
如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 才,为创新驱动提供智力 支持。
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鼓励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02
03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正面临由传统制 造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转型的压力。
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是当前 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 距,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市场化改革
完善市场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发展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困难,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实践。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以从经济领域来进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也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投资,并且加大了对国内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这些经验的总结表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吸引外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以及推动科技创新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以从政治方面进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推动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保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此外,中国也通过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加强了国家的法制建设。

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充分发挥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优势。

这些经验的总结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法治建设以及发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优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以从文化方面进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注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和繁荣。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这些经验的总结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

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

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

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

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原因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原因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原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发展经验1.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调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调控体现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能够在市场失灵时及时干预,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

中国在1978年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引入外资、建立经济特区等举措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开放市场,中国吸纳了大量国际投资,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在加强社会保障、推动教育、卫生和住房等公共服务的发展,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政策措施。

经济发展不仅追求GDP的增长,更加重视人民的幸福指数。

二、发展原因分析1.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政治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国家长期的政治稳定,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政治稳定带来的社会稳定和一贯的政策方向,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投资和经济活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大市场和高人口红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大市场和高人口红利的优势。

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市场潜力吸引了全球企业的兴趣,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有效的政府参与和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重大进展。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发展历程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始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目标,并开始研究如何将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初步研究,逐渐形成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应该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观点。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化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逐渐深化。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二三产业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发展”这一战略思想,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质的飞跃。

从这时期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的探索上,而是开始重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这一阶段通过积极调整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方式,逐渐实现市场的有效率和公正性。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创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

这一阶段通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不断深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二、主要特征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了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保护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新型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

2. 市场机制为基础,国家宏观调控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和资源配置功效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同时也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上的一大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历程、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到1992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此后,中国开始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改革阶段(1978-199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的探索,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的限制,允许一部分企业自主经营,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双轨制”,而且开始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201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推行了“企业内部结构改革”,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和对外开放步入了新的阶段。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关系被进一步加强。

3.现代化建设阶段(201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GDP增长国家。

中国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现状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等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1.稳增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9.09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为6.1%,人均GDP达到了9990美元,同时也实现了较好的就业和消费增长。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体系也已基本建立起来,并正在不断完善。

中国市场体系:30年发展历程30年来市场体系建设显现出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

纵观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市场体系建设的起始阶段。

其背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的序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率先启动,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迅速提高,国家逐步放开了城乡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户达930.4万户),逐步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对部分工业产品实行浮动价格。

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商品分销渠道的市场化发展,一些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如义乌、温州、武汉汉正街等)。

当然,这一阶段的市场发育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展开的,且仅局限于消费品市场领域,但市场体系建设毕竟已经破土而出。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市场体系建设的展开阶段。

其背景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认识,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

商品价格体系、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出现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格等多种价格形式。

工业生产资料探索价格“双轨制”,即增量部分以市场价格进入市场流通。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同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路径。

但市场体系建设仍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仍主要局限于“增量”部分,市场的发育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配置由市场决定,国家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下面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与经验。

一、坚持市场化改革并稳定长效机制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自由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定位,逐步放开价格、实行自由贸易、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等,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此外,中国注重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市场经济制度的稳定运行。

通过完善法制环境,保护产权,建立诚信度评价体系等措施,为市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坚持实施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注重发挥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政府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依法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保障市场的公正和公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通过监管和执法保证市场的秩序和竞争的公平性,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

政府还积极参与重大项目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创新的过程。

在实践中,中国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市场经济改革的核心目标,努力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三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改革三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改革三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就与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从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从僵化封闭逐步走向改革开放、进而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从战天斗地、“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年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三十年。

其中作为改革开放事业“排头兵”和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谓居功至伟,成效最为显著。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品味改革开放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我们完全可以为已取得成就和所选择的道路而自豪,更有信心去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改革三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成就(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迈向更加成熟和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与创新完善。

1. 改革开放初期:试水拓展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其中试点特区、引进外资、特许经营等政策为市场经济的拓展铺平了道路。

这个时期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2. 宏观调控改革:探索坚持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对宏观调控进行了改革,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调控方式。

这期间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如决策委员会制度、调控观念转变、市场主体自发性等,这些改革和创新初步探索了坚持市场导向的方向。

3. 加入WTO:进一步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这被认为是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时期,我国通过降低关税及市场准入门槛,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这种开放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促进了我国新一轮市场化经济改革。

4. 市场体系重构:加强维护近年来,我国对市场环境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尤其是在加强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拓展金融市场、加速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绩。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目睹了一个新时代的崭新开始,积极发掘了市场经济的潜力,逐步实现了市场高效运转的目标。

未来,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创新,我们的市场化经济体制一定会越来越成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为了深入探究其历史沿革及政策演进,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经历了艰辛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

此时期,国家对工业和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统领。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生产力的低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低下,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混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沿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进行着改革实践。

随着不断的实践经验积累,中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之路,并最终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二、理论基础的构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构造。

这种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需要创新性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关系问题。

中国提出了“因地制宜、在保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理论,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其次是实践上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多领域和多层次的实践探索,为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政策演进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构建过程中,政策演进是不可缺少的。

这种政策演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体制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中,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这就需要做好政治体制改革,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2. 改革型政府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中,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全能政府”转变为“改革型政府”。

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和基本制度安排。

本文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公有制和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体制。

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1.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保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

2. 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需要政府的积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资源配置、调整收入分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市场配置资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基础性作用,企业通过竞争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4.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强调要实现社会公平,纠正收入分配差距,保证贫富差距不过大,又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初步探索,包括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价格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

3. 增进公平与效率并重: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注重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4.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1. 公有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把改革的进程始终置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源。
经验表明,一些体制弊端,仅仅从内部发起攻击难以奏效,由扩大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观察到。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规则相衔接,对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所以,改革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初期被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
——新华社资料
2.我国市场化改革主要经验
“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
中国改革从何处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必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不出力”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得到实惠,而且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拥护。当时的农村改革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即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效果。这是中国改革波澜壮阔,但起步稳健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
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的敏感问题、难点所在。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改革是非常难的。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导向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选择“对”的改革路径,才会有“好”的改革结果。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