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罗汉大爷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18 《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字体赏美文花盆里的兰草莫言《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18《红高粱》罗汉大爷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隆冬时节,酷寒酷冷。

不是无根基的谣传,确实比往年要冷得厚实。

《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倒叙的技巧: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件(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件(中国小说欣赏)第9单元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 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 至读《新华字典》。1976年8 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 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 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
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点zhuì缀Βιβλιοθήκη è 鳄 鱼 è 鄂 博 上 è 腭
惊è 愕
3.解词义 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摇摇摆摆的样子。
麻木不仁: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
钝或漠不关心。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吃里扒外: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 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4.辨用法 (1)收集 搜集 收集 废旧物品,大搞综合利用。 ①废旧公司________ ②为了了解敌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 ________ 搜集 情报。 提示:二词都有把东西集合起来的意思,但“收集”只 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还有到处寻找、搜罗的过程, 然后才聚集在一起。
(2)终身 终生 终身 大事。 ①婚姻是一个人的________
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 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罗汉大爷》:(见节选) 节选后: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 埋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 (国民党系统的冷 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 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
【分析】
性格特 点 具体分析
说他诚实忠厚、勤劳耐苦,是因为他是“我家”的老 伙计,多年来一直为“我家”不怕苦不怕累地干活。 诚实、 “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你珍贵着使唤,这 忠厚 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这些话表现了他对“我家” 的忠心耿耿。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9单元 18 《红高粱》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9单元  18 《红高粱》

18 《红高粱》罗汉大爷[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铁耙.( ) 翌.日( ) 趵.起( ) 楸.树( ) 踉跄..( )( ) 碌.碡( ) 嘎痂..( )( ) 一摞.( ) 痉挛..( )( ) 疯癫.( ) 窸窣..( )( ) 【答案】 pá yì b ō qiū liàn ɡ qiànɡ liù ɡā jiā luò jìn ɡ luán diān xī sū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累.赘()劳累.()累.进 (2)着⎩⎨⎧( )穿着.( )着.迷( )着.数( )走着. (3)糊⎩⎨⎧()糊.涂()糊.弄( )糊.上墙缝 2.语境辨析法(4)单.( )老师说,单.( )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 )车。

(5)这两批货物都打折.( )出售,严重折.( )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 )腾了。

(6)武松大喝.( )一声:“快拿酒来!我要喝.( )十二碗。

”博得众食客一阵喝.( )彩。

【答案】 (1)léi lèi lěi (2)zhuó zháo zhāo zhe (3)hú hù hū(4)shàn chán dān (5)zhésh é zhē (6)hè hē hè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jīnɡ()叶jǐnɡ()椎jīnɡ( )渭分明(2)⎩⎨⎧báo ( )饼账bù( ) (3)⎩⎨⎧qiū( )树铁qiāo ( )qiǎo ( )然 (4)⎩⎨⎧chāi ( )开金tuò( ) 【答案】 (1)茎 颈 泾 (2)薄 簿 (3)楸 锹 愀 (4)拆 柝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消逝·消失·消释随着时光转换,承载着镇民昔日记忆和市井生活的伞铺、秤店、修理铺,渐渐寥落,最终可能都逃不过________(消逝/消失/消释)的命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梁·罗汉大爷》优质教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归纳成功刻画罗汉大爷形象地的因素。

2.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热爱自由、不屈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罗汉大爷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挖掘罗汉大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烽烟滚滚唱英雄:遥想陈胜当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是何等的响彻云霄;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何等的意气风发;遥想岳飞当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慷慨雄壮……时间走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红高粱》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罗汉大爷。

二、教学过程:1.通过对课案的预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莫言的基本情况以及《红高梁》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二、三节,作者一丝不苟地刻画了罗汉大爷,那么罗汉大爷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小说情节的设置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课前老师建议兴趣小组可以尝试表演文中的主要情节,通过置身情境感悟人物的性格,有没有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表演?生表演师:同学们有没有看出他们表演的什么情节?爱看不爱看?作为非专业的演员,同学们大方地再现了课文的主要情节,而且非常聪明地就地取材,拿我们的跳绳、书本做道具,为你们的勇敢、为你们的创新而鼓掌。

2.接下来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情景再现以及文本的细节,分组讨论罗汉大爷的性格特点。

生讨论3分钟经过讨论,大家对罗汉的形象一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哪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讨论后得到结论总结罗汉大爷形象:诚实忠厚屈从软弱倔强血性嫉恶如仇通过大家的分析,罗汉大爷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大家可以为罗汉大爷写几句话吗?左威:日寇侵华罪恶深,革命先辈献英魂,东北高密刘罗汉,世间可有第二人?日寇抢骡修公路,罗汉不忍身相护,殴打屈辱做劳工,世态炎凉心中怒。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教学设计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2.袒.露(t ǎn) 3.血痂.(ji ā)4.痉.挛(j ìng) (二)多音字1.畜⎩⎪⎨⎪⎧ 畜.生chù畜.养x ù2.监⎩⎪⎨⎪⎧ 监.工ji ān 国子监.ji àn 3.嚼⎩⎪⎨⎪⎧嚼.东西ji áo咀嚼.jué倒嚼.ji ào4.栅⎩⎪⎨⎪⎧ 栅.栏zhà栅.极sh ān 二、写准字形1.⎩⎪⎨⎪⎧ qi ū楸树铁qi āo锹qi ǎo 愀然2.⎩⎪⎨⎪⎧ y ì翌日横sh ù竖 3.⎩⎪⎨⎪⎧ 膨zh àn ɡ胀zh ǎn ɡ涨潮4.⎩⎪⎨⎪⎧ p én ɡ篷布p én ɡ蓬勃5.⎩⎪⎨⎪⎧ x ī淅沥清x ī晰6.⎩⎪⎨⎪⎧ xu ān 喧闹寒xu ān暄三、用对词语1.流传 留传乞求2.祈求四、积累成语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2.吃里扒外: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为那一方尽力。

“扒”也作“爬”。

(对应学生用书P93)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莫言Array简介: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2月应征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80年开始创作。

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

评价:“寻根文学”作家。

赞美喷涌不尽的生命高密东北乡给予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 (共85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 (共85张PPT)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优质课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18课《红高粱》第一课时 (共50张PPT)

优质课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18课《红高粱》第一课时 (共50张PPT)
红 高 粱
莫 言
电影《红高粱》
导 演 演 员 张艺谋 我奶奶——巩俐
我爷爷——姜文
成 就 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 节金熊奖
1988年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故事片真实新颖奖 1988年第3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 斯金奖 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9年第16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 佳影片奖 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 1989年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电影《红高粱》
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 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 荡荡的生命观。《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 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 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电影《红高粱》
影 评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 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 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红高粱、太阳与 血海)所浸透。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 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 大,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
相关作品 《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 -增补版》《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 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 《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 宝 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 证》《锁孔里的房间》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课件(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九单元第18课红高粱课件(系列一)

铁耙(������á) 耙地(������à)
3.词语释义 (1)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2)恍惚: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 清楚。 (3)树碑立传: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加以颂 扬,现在比喻通过某种途径树立人的威信,抬高个人声望(含贬义)。 (4)花容月貌: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 (5)吃里扒外: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却为那一方尽力。 (6)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2.文章是用什么方法塑造奶奶的形象的? 提示:主要是动作描写。在节选的部分里,对奶奶的描写分量不多, 但奶奶的形象仍然个性十足。 如:当鬼子兵端着枪朝奶奶走来时,她用装 疯卖傻的举动,巧妙地躲过一劫,表现了奶奶的机智,初步显示出奶奶的 不凡。 3.文中罗汉大爷的事迹与县志(作者杜撰)记载有出入,作者这样写 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正是罗汉大爷不同于以往题材中的革命群众的形象之处。 罗汉大爷反抗和复仇的行为几乎是愚蠢的,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无谓的 牺牲,他不是为了国,而是为了家,为了自己。以罗汉大爷为代表的普通 百姓并没有想到要做抗战的英雄 ,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民族的尊严。
人教版 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九单元
第18课 红高粱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莫言及《红高粱》的相关知识;熟悉故事发生的时代背 景。 2.能够结合情节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 容。
知人论世
莫言,1955 年出生,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1985 年以中篇小说 《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代表作还有《金发婴儿》《红高粱》等。先 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 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其中《红高 粱》获 1985~1986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 茅盾文学奖,2012 年 10 月 11 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 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 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红高粱》——罗汉大爷(对应学生用书P92)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确凿.(z áo ) 2.袒.露(t ǎn ) 3.血痂.(ji ā) 4.痉.挛(j ìng ) (二)多音字1.畜⎩⎪⎨⎪⎧ 畜.生(ch ù)畜.养(x ù) 2.监⎩⎪⎨⎪⎧监.工(ji ān )国子监.(ji àn ) 《红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风格的一篇奇作。

小说以一块块的感觉画面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独特感觉为基础的“红高粱”世界。

从题材看,小说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写作目的也很明确,在小说结尾处作者表示:“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

伏惟尚飨!尚飨!”在小说里,作者以家乡的红高粱作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觉记忆为笔锋,描写了家乡的抗日生活画面。

无边无际的高粱地红如血海,血海中,有着生命的野合,有着活剐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没,有英勇的伏击。

与以往的“抗日文学”不同,《红高粱》摒弃了种种思想框框的制约,抹去了单纯乐观的色调,把家乡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发展和充满血腥的历史过程中去。

后来有人惊叹地评价,《红高粱》把抗日题材“拖出了困海”。

不仅如此,《红高粱》还为我国当代的“战争文学”拓出了一条新路。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重点表现的是罗汉大爷从忍气吞声、沉默温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一个愤怒、仇恨的反抗者的故事。

节选后的情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述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队伍(国民党系统的冷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述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3.嚼⎩⎪⎨⎪⎧ 嚼.东西(ji áo )咀嚼.(ju é)倒嚼.(ji ào ) 4.栅⎩⎪⎨⎪⎧ 栅.栏(zh à)栅.极(sh ān ) 二、写准字形1.⎩⎪⎨⎪⎧qi ū(楸)树铁qi āo (锹)qi ǎo (愀)然 2.⎩⎪⎨⎪⎧ y ì(翌)日横sh ù(竖) 3.⎩⎪⎨⎪⎧ 膨zh àn ɡ(胀)zh ǎn ɡ(涨)潮 4.⎩⎪⎨⎪⎧ p én ɡ(篷)布p én ɡ(蓬)勃 5.⎩⎪⎨⎪⎧ x ī(淅)沥清x ī(晰) 6.⎩⎪⎨⎪⎧xu ān (喧)闹寒xu ān (暄)三、用对词语1.流传 留传2.祈求 乞求四、积累成语1.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2.吃里扒外:受着这一方的好处,暗地里为那一方尽力。

“扒”也作“爬”。

(对应学生用书P93)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莫言简介:莫言(1955-),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2月应征入伍,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80年开始创作。

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十一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野骡子》《欢乐》等二十四部,短篇小说《枯河》《白狗秋千架》《拇指铐》等六十余篇。

评价:“寻根文学”作家。

赞美喷涌不尽的生命高密东北乡给予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但是也给予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向了文学,走向了市场,走向了世界。

《红高粱》取材于作者家乡的抗日生活,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莫言在《红高粱家族》的献词中写道:“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激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

”让那些已经丧失原始、粗犷的生命活力,沉浸在功利中卑微地苟活着的人们而羞愧吧!本文通过对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但为了自己的自由安宁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尊严,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农民形象,讴歌了他粗野不羁的生命力和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精神。

赏情节1.课文是怎样写罗汉大爷由顺从到反抗的变化过程的?[明确]赏人物2.试分析罗汉大爷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赏语言3.“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句中的“紫红圆圈”透出怎样的信息?[明确]透出了罗汉大爷对东家的忠诚。

4.“那个接骡的老头儿还未走,罗汉大爷对他说:‘你珍贵着使唤,这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十分疼惜东家的骡子,为下文写逃跑后又回去救骡子作了铺垫。

5.“中年人把那盒烟装进监工口袋里。

监工好像全无觉察,哼了一声,用手掌压压口袋,转身走了。

”这里为什么不亮“中年人”的身份?[明确]中年人救了罗汉大爷。

这位中年人是谁,设下了悬念。

6.“骡子暴怒地左旋右转,保护着自己的领地。

它们竟然认不出主人啦。

”这情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罗汉大爷牺牲作了伏笔。

7.“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这些话有什么用意?[明确]道出了铲伤骡子的真正原因。

骡子成了汉奸、走狗、监工的代名词。

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赏技巧8.本文用什么样的手法开头?有何好处?[明确]倒叙手法。

好处:借用老太太的口吻重新回顾那段如火的历史,一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二是制造悬念,等待英雄们出场,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9.罗汉大爷的事迹与县志(县志是作者虚构的)的记载有出入,试分析文中设置县志这一细节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事实”呢?作者虚构了两种“事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目的呢?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

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

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当然这样的“面目”也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在《红高粱》中,日本人最终在“青杀口”的高粱地里残忍地杀害了“我罗汉爷爷”。

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直接被日军杀害的大概为3 500万人。

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伤疤至今隐隐作痛,另一方面中日民族友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这一矛盾?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历史仇恨必须牢记。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曾多次遭受外敌入侵。

但像日本这样以灭亡中国为目标,采用极端野蛮、卑劣手段,对中国人民实行屠杀蹂躏的罪恶行径,却是旷古未闻,空前绝后。

忘记历史仇恨,就是数典忘祖,怎么对得起千千万万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冤魂?又怎么对得起无数惨遭日军蹂躏践踏的华夏姐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及其残渣余孽都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敌人。

对于日本近年来政坛频频的出现为侵略战争翻案、为战犯招魂的倒行逆施的做法,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观点二:必须反对将历史问题扩大化,盲目反日、排日的思潮。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

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世界大国的心态去处理中日关系。

从民族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我们必须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不要把日本人民等同于日本军国主义。

在国与国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要广结朋友,积极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另一方面,对于与中国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国家、民族要学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互利双赢,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这才是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公民的成熟心态。

(对应学生用书P94)文学史评《红高粱》传统的小说制作都有一定的路数,其中一条就是对某些固定主题和模式的重复。

因而,在对小说的分类中,人们往往用爱情小说、战争小说、武侠小说、黑幕小说等专用术语来确定小说的性质。

这种情形意味着小说创作总是在重复过去同类性质小说的模式,并由此花样翻新,讲述着本质相似内容不同的故事,从深层意义上说,创作就是一种变相的复制。

《红高粱》的文本设计也是从复制开始的。

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我爷爷余占鳌带着他的人马去打日本鬼子”。

这个故事模式已为所有的中国读者熟知,因为多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地看到类似的小说和电影。

在写法上,《红高粱》似乎也试图遵循传统的创作原则。

首先,传统小说创作原则强调故事性,讲究悬念设计。

莫言则在小说一开头就写道:“1939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14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

”14岁的小孩、传奇英雄、伏击汽车队,这简洁的概括性交代,已足以引起读者对战斗故事的兴趣,并同时可能推想出少年英雄的出色表现、英雄司令的出奇制胜等等动人的情节。

其次,传统小说强调真实。

一是通过叙述状态的真实感来抹去小说本身固有的“回忆性”所带来的不真实感,二是通过加强细节真实造成一种可感的如在目前的阅读效果。

《红高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

首先,它将事实上迟于小说的故事用一种正在进行的语态表现出来,并让“我父亲”以亲历者的姿态去目击它,感受它。

由此也将过时的故事转化为读者感觉中的现时情景。

其次,细节真实被高度重视。

细节几乎成了表达的主要内容。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类似的细节是《红高粱》细节描写的基本情态。

这种对人物近距离的观察无疑也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

…………“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调情,在这里喝高粱酒打日本鬼子。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

当读者领略到其中豪侠的和风流的故事后,还会将这个背景看成是理想的乐园,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

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

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选自金元浦、杨茂义《读者:文学的上帝——接受美学与文本解读》,载《文学新思维》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红高粱》中的人物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我爷爷“我爷爷”是一个血性汉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