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德育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顺从取向。在德育目标的价 值取向上,明显地偏重于顺从取向,即 把“将学生训练成为顺从的人”作为德 育的价值追求,将是否“听话”作为衡 量学生品行的价值尺度。这种取向忽视 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沦为德育的被 动受体,导致他们选择能力的退化,难 以独立作出价值判断和自主选择发展道 路。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第五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 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 力行,以形成他们地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地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 动。
2、学校德育工作不力 1)德育内涵不清 2)学校工作重智轻德 3)德育目标不明确 4)德育内容安排不合理,很少考虑时代特色 5)德育方法简单 6)德育途径单一
(三)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德育实效性的涵义
德育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预期目标任务的达成率和完成率, 它包括德育工作效果和德育工作效率两个方面。前者是指 一个德育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得到的结果,一般可将分 为正效果型、零效果型和负效果型三种类型;后者是指德 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取得这一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 比。
简单化的德育方法,是难以取得理想的
德育实效的。只重单向灌输,就无法激起学 生的积极思考和情绪体验,德育内容便难以 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性;只重统一要求,就 难以顾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德育工 作的千篇一律;只重外在管理,就容易使教 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产生距离,形成隔阂甚 至发生对抗。总之,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学生, 过于简单的德育方法是无法奏效的。
品德是指表现在个体身上的那些符合一定社会思想观 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法纪观念等要求的稳固特 征和倾向,是个体现象。
二、我国国民道德现状分析
(一)国民整体道德素质分析 1、优秀品质 2、劣质品质 (二)劣质品质产生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德育面临新问题 1)经济利益的追逐 2)传统文化断层原有道德价值体系的坍塌 3)大众传媒的普及、信息渠道的畅通
(5)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任何工作都是靠人去做的,从根本 上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工 作者的素质。我国德育工作者的总体素 质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与形势发展不相 适应的方面,这就制约了德育实效性的 提高。
观念的滞后和能力的欠缺,是德育工作者
素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前文所提及的战略地位 观、学生主体观、系统整体观、全员参与观和开 放互动观等,还没有为所有的德育工作者所接受 和理解。一些德育工作者仍然承袭传统的德育观 与管理观,以此来指导当前的德育工作,其结果 可想而知。现代德育除了要求德育工作者转变观 念以外,对他们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与 学生平等对话的能力、提高学生道德选择力的能 力、引导学生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敏锐洞察学 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等。而目前的德育工作者在这 些能力上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也阻碍了德育
3、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德育目标存在偏差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
果的标准,它与德育的实效性之间有着 直接的关联。在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指 导下,德育工作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 反之,德育活动就会变成“无用功”。 当前德育目标的设定存在不合理之处,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标杆过高。即教育者没有考 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以及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国民的思想觉悟、 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等现实情况,制定 出高不可Leabharlann Baidu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过高的 标准使得学生丧失了实践的信心、兴趣 和动机,甚至养成言不由衷地说假话和 空话的习惯。
德育实效性差,不仅意味着投入德育的各
种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 浪费;更主要地是影响了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 才的质量,这将危及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如 果实效性差的局面不尽快扭转,就会使人们对 德育的地位与作用产生怀疑,这将进一步降低 德育的实效性,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提 高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管理中一项必要而且 紧迫的任务。
受教育制度的“过滤”作用,学校的德育 内容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所处的社会 实际生活相脱节,以致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社会 实际生活处于一种隔离状态。学校德育所认可 的道德知识是体系化逻辑化了的“科学知识”, 学校德育所认可的德育观念是与社会主导意识 形态相一致的观念,学校德育所认可的道德行 为和活动是有助于学校教育制度保存下来的行 为和活动,是校长和教师便于管理的行为和活
(3)德育途径单一,且流于形式
德育途径仍然以班主任日常管理为主
(4)德育方法过于简单
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德育工作在 方法上理应是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因材施 教的原则在德育领域同样适用。然而,长期 以来,我们的德育在方法上已形成了一种既 定的模式,有人把它归纳为“约束—压服— 控制”模式,其主要表现为:注重单向灌输 而轻视启发引导,突出统一要求而忽略个别 差异,强调外在管理而弱化主体作用。
网络道德、基因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价值观等,这些现实生 活中为学生所关注的鲜活的德育内容,往往 被排斥在课堂以外、校门以外。这样,当学 生走进学校、进入课堂时,不得不将他所感 兴趣的问题搁置一旁,去接受学校德育的硬 性灌输。由于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割 裂,德育对学生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在这种 情况下,德育的实效性显然难以保证。
就其本质而言,德育实效性是德育的现实功效与期望 功效的吻合程度。所谓的德育实效性差,是指以下几种情 况:①德育的现实功效与期望功效相差甚远;②德育的正 向潜在功效不能转化为正向显性功效;③德育的负向功效 大于正向功效。
2.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一 系列的改革,如加强爱国主义和行为规 范的养成教育、改革政治课教学、探索 思想品德评价的新方法等。这些改革措 施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德育工作实 效性不佳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 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