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与循环日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韬与《循环日报》

新闻101 朱亚男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1862年到香港后改名为韬,字仲弢,又字紫诠,江苏吴县人,有“弢园老民”、“天南遁叟”等多个笔名。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著名报刊评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①

王韬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儒家教育,18岁考取秀才,以后考举人屡试不爽,遂无意于科考,转向经世致用之学。1849年,21岁的王韬受雇于英人麦都思开设的上海墨海印书局担任编辑。这是王韬走向世界的起点。他在墨海和麦都思、艾约瑟等外国传教士共事达13年之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熏陶,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1862年1月初,王韬回乡探母,于当月22日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李秀成部将刘肇均,建议太平军对上海采取“阳舍而阴攻”的策略(因此获外号“长毛状元”)。后来李鸿章率领的清军占上海,这封3900多字的信落入清军手中。王韬因此被通缉,于5月23日避入英国驻沪领事馆。10月4日乘船离开上海,11日抵达香港。这是王韬一生最大的转折。

王韬在香港生活了23年,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并在1867——1870年随理雅各游历欧洲,了解了西方国家的富强及其历史渊源、现实政治制度,体察到报纸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广设报馆,改良政治。1870年春返港后,王韬为报刊撰稿,《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一书。1873年,主持香港英华书院的理雅各回英国,王韬和黄胜②集资买下该院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2月4日,已是改良主义者的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将西方报纸的的编辑理念移植到中国的土壤里,为中国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4年,在李鸿章的默许下,王韬返回上海定居。他继续著书,为《申报》、《万发国公报》写稿,还创办了弢园书局,担任过格致书院掌院。1897年5月病故于上海。

《循环日报》发刊于1874年1月5日,为大型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也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其政治主张的的重要阵地。除星期日休刊外,该报每日出两张四版,用进口纸两面印刷。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者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和启事版。《循环日报》初创时,新闻占三分之一的篇幅,用白报纸印刷;新闻版分为“京报选录”

①:《中国闻事业史》,丁洤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黄胜,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史第一批出国留学西方的学生之一,因留学期间因水土不服返国。近代著名报人。与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报学家王韬合资筹建中华印务总局,后来又成为《循环日报》总司理(即总经理)。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羊城新闻”、“中外新闻”三栏。其中“中外新闻”专栏首登评论,每期一篇,有时2~3篇,多由王韬主笔,内容大多关于中外时事和社会实际问题。《循环日报》创刊后的头三年,由王韬任主编。1876年以后,由洪干甫代理,王韬“兼理报务”。

王韬游历英法后看到了报纸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办报的好处很多。他认为,在专制制度下,君民相隔、上下不通,“民之所欲,上未必知之而与之也;民之所恶,上未必察之而勿之施也”。而创办报纸则可“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说:“一曰知地方机宜也”,“二曰知讼狱之曲直也”,“三曰辅教化之不及也”。同时还能“达内事于外”,①是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与外交有莫大关系。

王韬深知报纸在西方国家的重要地位,认为报纸的主编只有秉公诚正、绝伦超群者才能胜任。他说:“西国之为日报主笔者,必精其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因此,对报纸的“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材,未免失小而遗大,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自怏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②

《循环日报》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其所有权为华人拥有。《循环日报》是中华印务总局创办的,该印务局是王韬和黄胜等人于1873年在集资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后成立的。因此,《循环日报》完全由国人所有。

其次,《循环日报》的宗旨与近代化时潮相一致。《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这与中国近代化的目标和努力是相一致的。

再次,《循环日报》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近代化报纸。《循环日报》揭开了“文人论政”的政论报纸的序幕,对当时的洋务运动和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都产生过重要而较广泛的影响。

王韬从1874年到1884年间,主持《循环日报》的笔政,以《循环日报》作为宣传改良主义的讲坛,用“遁窑废民”、“天南遁叟”、“弢园老民”、“欧西寓公”等笔名,在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系统地宣传了他的政治改良思想,成为了近代中国著名的报刊政论作家和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根据他历年在《循环日报》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汇编出版的《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开“文人论政”之先河。王韬及其《循环日报》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开“以立言救国”的先河。中国近代报纸并非古代报业自然演进的结果,在严格的意义上,也并非根植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报刊的需要,而是自鸦片战争遭遇现代性以来,中国必须改造传统的儒家秩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作为得

①:出自王韬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见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②:王韬:《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见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风气之先的口岸知识分子,王韬等最初的民间报人敏锐地感应到了这个变化,钦羡西方报刊的功能与力量,将其移植而成,是清末变局下“救国”、“爱国”的产物。王韬充分利用了报纸这个现代媒介宣传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中国固有的“文人论政”这个传统中,注入了新的生命。

王韬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韬虽身在南天,而心乎北阙,每思熟刺外事,宣扬国威。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①它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开创了报纸的政论风气,揭开“人论政”的政论报纸的序幕。

其二,启中国“职业报人”的新曙。王韬创建《循环日报》并以此为载体,表达自己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发出批评社会、干预社会的呼声,以此不仅带来了每月有百多银元的进项,获得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还赢得了包括李鸿章等权贵在内的各方的尊重,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未来历史的创造者,王韬以自己的办报实践,“开启了在科举功名之外的另一条新道路,树立起了一种新的人生模式,称之为近代中国最早知识分子应该是恰当的。他不依傍朝廷,独立创造自己的事业,报刊这个舶来品,正是在他手里完成了最初的中国化教程,他把古老的农耕文明传统和西方工商业文明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借助报纸这一新型载体,发出了独立的民间的声音,成为百年言论史的源头,影响深远,语音不绝。”②《循环日报》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③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同时,他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著名报刊评论家、中国报刊政论时代的开创者。

①:出王韬《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见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②:傅国涌:《前言》,《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③:南生:《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循环日报)》,载《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台北正中书局199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