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oc 3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doc 31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兼论中间业务的发展
摘要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的变化,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在当前国际后危机时期与国内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希望结合国外银行业经验,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现其中的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中间业务,盈利模式
目录
第1章导论 (1)
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2研究框架与内容 (2)
第2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4)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4)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5)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7)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原因探究 (7)
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7)
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12)
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原因的探究 (13)
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15)
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介绍 (15)
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7)
第4章香港银行业与内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 (19)
第5章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23)
5.1高度关注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23)
5.2研究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 (24)
5.3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26)
5.4健全中间业务组织架构,明确管理责任 (26)
5.5稳妥管理业务风险,高效开拓中间业务 (27)
5.6完善中间业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专业队伍 (27)
参考文献 (28)
附录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29)
第1章导论
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传统上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大致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随着近些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不断的发展变化,商业银行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商业银行信用媒介的角色相对淡化,而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客户的视野,也与广大银行客户的联系日渐紧密。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凭借其风险小、成本低以及收益高的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全美国纳入报告的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整体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4年的9.57%快速上升,2003该比例即达到33.42%。
经历了2008国际金融风暴的低谷后,该比例重新回到30%以上,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32.51%和30.51%。
中间业务正日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1、从国际视野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时期,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与限制。
2010年9月12日,27个成员国的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
该改革方案主要涉及最低资本要求水平,还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此次协议最终实行,提升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影响银行新增贷款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
2、从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未来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商
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利润必然被逐渐挤压,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挑战。
近期央行已采取一系列加息、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2010年10月20日央行近两年来首度加息,我国开始进入升息通道,至2011年7月7日,9个月内央行已经连续5次加息。
而且央行此轮采取了不对称加息,加息前后,虽然1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未变,依旧为315bp,但5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从234bp大幅下降至155bp,下降幅度约为1/3,银行业面临存贷利差逐渐收窄的趋势是不争的事实。
而存款准备金率从2010年1月18日起也开始上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一路调整至创纪录的21.5%,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在2010年末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实行稳健货币的
政策,未来银行信贷增速要制定出更合理的目标,很可能要有所下降,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低位。
未来银行的信贷规模必然受到更大的约束,从而影响贷款利息收入。
3、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对利率
因素敏感度过高。
根据最新公布的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75%以上,主要股份制银行该项指标也在80%左右,在整体收入中占比过高,也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对利率的敏感性过高。
而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净收入”指标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大多在20%左右徘徊。
而在我国当前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水平基本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因素,利率变化对银行总体经营效益影响过大,不利于银行的长期持续稳健经营。
4、从与国际银行业的比较来看,国际同业收入结构相对更加均衡合理。
国际上银行利差收入占比这一指标相对要低得多。
以香港银行业为例,根据最新公布的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恒生银行这一指标约为40%,东亚银行约为68%。
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情况都会占营业收入的40%~50%,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中国银行业的这一数据长期以来只占20%左右。
5、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尽早降低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也
是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已有十多年的历程,目前除存款贷款利率外绝大部分其他利率已经放开,改革处在最后的攻坚阶段。
从国际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虽然改革初期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最终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存贷利差还是呈现缩小的趋势。
因此,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商业银行应尽早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以便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经营困难,提高稳健经营水平。
在当前国际后金融危机时期与国内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希望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外银行业经验,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现其中的风险和不足,并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模式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1.2研究框架与内容
本文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后危时期代盈利模式面临的转型问题,在结合
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市场商业银行的经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
现状与未来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经营建议, 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
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介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以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第三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现状进行简析。
第四部分:香港银行业与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
采用比较研究法,考察了不同地区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的差异,并初步探究了此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吸取先进地区商业银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首先指出适合重点发展中间业务的种类,然后针对具体如何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收入结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2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根据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它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
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
金融服务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的各种业务,目的是为了获取手续费收入。
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主要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三大类。
所谓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电信技术与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简言之,广义的中间业务包括狭义的中间业务和真正意义的表外业务。
从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角度,它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中间业务,以及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办理此类业务时,既可作为当事人直接参与交易,也可以中间人、承兑人、保证人、代理付款人或其他中间代理人的身份,或者以票据关系人和服务者的身份安排交易或间接参与交易,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管理费、安排费等,所以称之为广义的中间业务。
①
而表外业务(Off 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A)是相对于表内业务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不影响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业务,所以又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除了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之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风险小或无风险的经营活动。
《巴塞尔协议》将广
①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义的表外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或有项目的表外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例如贷款承诺,各种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交易等;另一类是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包括支付结算、代理与咨询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及与贷款相关的组织和审批等服务。
广义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分为两大类,即狭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
日常一般所说的中间业务是人民银行规定中的广义的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是侧重于从会计准则的角度反映的狭义的表外业务。
因此按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方式:②
1.按收入来源分类。
按收入来源标准分类是国际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最基本的分类标准,美国的商业银行向金融机构上报其中间业务收入时就是从收入来源角度出发,就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上显示,基本有下面几种收入来源形式:手续费收入,包括国内结算手续费、代理收费、信用卡收费、担保承兑收费等;汇兑收益,主要是指在买卖外汇获取的中间价差;其他业务收入。
2.按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划分。
根据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所处的身份,可以将中间业务分为委托类业务、代理类业务和自营类业务。
委托类业务是指银行在接受客户委托后,以自己的名义开展各类中间业务,如各种结算类业务、信托业务中委托类业务等。
在这些业务中银行都是受当事人一方的委托,以受托人的身份参与的,通常所需承担的风险较小。
代理类业务是指银行在接受客户委托后,以客户的名义开展的各类中间业务,如代理收款、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销国债等各种代理业务就属于代理性业务。
在这些业务中,银行只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不承担责任。
自营类业务是指银行自己直接参与的各类中间业务,如担保类中间业务等。
在这些业务中,银行都是直接作为当事一方参与的,需要承担与这些业务相关的一切责任。
3.按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划分。
根据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可以分为信用性中间业务和非信用性中间业务。
信用性中间业务是指所有同信用有关的中间业务,如
②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担保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就属于信用性中间业务。
这些业务与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关系密切,往往是由资产负债业务派生出来的,可以看作是资产负债业务的必然延伸。
非信用性业务指所有同信用业务没有关系的中间业务,如结算业务、各种管理性中间业务,等等。
这些业务是银行为增加利润、扩大业务范围而推出的,同传统的表内业务没有必然联系。
4.按中间业务的功能划分。
继2001年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
年发出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在这一份通知的附件中,中国人民银行列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参考分类及定义。
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功能和形式角度,《通知》将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
(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
(2)银行卡业务
(3)代理类中间业务
(4)担保类中间业务
(5)承诺类中间业务
(6)交易类中间业务
(7)基金托管业务
(8)咨询顾问类业务
(9)其它类中间业务
第3章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原因探究
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③
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万亿元,增长19.2%;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万亿元,增长31.2%(见图1)。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见图2)。
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9.2%、15.6%、14.9%。
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1.06、0.78、0.60、0.24、0.13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资产份额分别下降2.11、0.7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增长较快,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规模份额占据半壁江山。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保持了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且资产负债增量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从市场份额来看,虽然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份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优势正在缩小,资产份额从2003年的6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50%以下;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份额上升,体现出了发展速度上的优势。
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2011
2.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同比增长16.0%;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见图3)。
短期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中长期贷款余额3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
可以看出,2010年新增存款和新增贷款的速度几乎持平,当年新增贷款与存款之比接近70%。
而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也接近70%,考虑到当前21.5%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依靠利差收入进一步提升利润的空间比较有限。
储蓄存款与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量大体持平,而中长期贷款增量与增速远超短期贷款,使得长期贷款匹配短期存款的现象得以延续,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
保持在较高位置。
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上升0.90个百分点。
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见图4)。
可以看出,2008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要求。
但根据2010年9月达成一致的《巴塞尔协议III》,虽然维持目前资本充足率8%不变;但是对资本充足率加资本缓冲要求在2019年以前从现在的8%逐步升至10.5%。
最低普通股比例加资本留存缓冲比例在2019年以前由目前的3.5%逐步升至7%。
此外,协议还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此次协议最终实行,必然将对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资本压力,影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能力,可能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水平。
因此,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下,未来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压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4.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696亿元,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下降0.89个百分点。
其中,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见图5)。
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下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后危机时期经济景气程度依然不高,货币政策持续保持紧缩,银行新增贷款难度加大,一些单位和个人流动资金紧张,甚至部分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江浙小企业倒闭潮,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现象,高利率民间借贷的兴起,无一不为我国商业银行敲响着警钟。
信贷资产质量出现问题,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旦被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将直接冲减银行的营业利润。
因此,必须对当前的银行资产质量多加关注。
5.拨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1.0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57亿元;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见图6)。
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0个百分点。
余额2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见上图3)。
短期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中长期贷款余额3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万亿元,比年初增
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
可以看出,近几年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和整体拨备覆盖率增长非常迅速,2007年至2010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大致翻番,整体拨备覆盖率也从50%以下提升到200%以上。
以上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明显提高,能相对缓和信贷质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6.盈利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资本利润率17.5%,比年初上升1.26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03%,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
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
(见图7)
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长较快,其中净利息收入占比2/3,资本及资产利润率也有所上升,显示当前存贷利差依然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体现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刚过
1/5,与国际经验的40%~5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后续发展空间很大。
7.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
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0个百分点(见图8)。
存贷款比例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3.2%,比年初下降0.60个百分点。
流动性比例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上升,盈利能力上升。
流动性比例本外币合并指标的参考值为25%,此项指标属于合理范围。
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了解和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资产规模与信贷规模增长较快,利差收入保持高增速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