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军事实力

【论文摘要】

一场战争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战事双方的军事实力,强而有力的军事实力是战争的根本。19世纪40年代,那时的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相比之下,那时的清

军仍然处于冷兵器与初级的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军的军事实力: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在对比武器装备中,有清军与英军在枪、炮、火药和舰船的比较。清军没有在兵力人数上占相当优势是因为清军的编制制度使得清军不能达到理想的调兵。部分的清军士兵和军官训练废弛,目无军纪等使得清军的抵抗外敌的能力减弱。

【关键词】

鸦片战争,清军,土枪土炮

自称为天朝的大清王朝自恃地大物博、怀柔远人。殊不知这个年代(19世纪40年代)早已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年代: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西方国家的科学与工业蓬勃发展。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军的军事实力: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军官。

武器装备方面将从枪、炮、火药和舰船四个小点陈述。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用的火器常被冠以“土枪土炮”的名号。这些土枪土炮大都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朗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因而可以说,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又是老式的“洋枪洋炮”。然而就这些“洋枪洋炮”的型制样式跟西方军队装备的火器样式相比来说,清军就落后了将近200余年。清军使用的枪支是鸟枪(是主要的单兵火器之一)。鸟枪可以追溯到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鸟枪的种类有58种之多,样式大都相同,主要为兵丁鸟枪。兵丁鸟枪的质料为铁,枪长2.01米,铅弹重1钱,装填火药3钱,是点引火线发射的。其射程为100米,射速为1到2发每一分钟。相比英军的军用枪之下,清军使用的鸟枪就相形见绌了。在当时,英军使用两种军用枪: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在1800年研制成功。其枪长1.16米,口径为15.3毫米,弹丸重35克。其射程约为200米,射速为2到3发每一分钟。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比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更先进,在1838年就已经装备军队。单单从清军和英军使用的枪的射程和射速来看,2支兵丁枪就不敌1支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1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就顶得上5支兵丁枪。况且2.01米的鸟枪无法再装枪刺,而英军的军用枪都装备了枪刺的。鸟枪的数量不够,清军方不能使得全部参战士兵都装备鸟枪,仍有一部人参战士兵使用的是诸如刀矛弓箭的冷兵器。再者,鸟枪的质量也存在问题:数量不够是赶制出来的质量低劣。没有对于鸟枪维护的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制度。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炮可以追溯到明代。到了康熙年间由传教士南怀仁等指挥改良仿制西方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加农炮系列。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使用的炮与清军使用的炮在原理和样式上大体相同,差别就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上:清军使用的炮铁质差(当时冶炼铁的技术不高,冶炼的铁中杂质甚多)、铸炮工艺落后、炮架(或炮台)和瞄准器具不全或不完善、炮弹种类少和质量差等。况且,清军使用的炮和鸟枪一样,没有定期造换制度,加上炮长期露天摆架

在炮台、城垛上,炮经过长期日晒雨淋都生锈了。这些生锈了的炮在关键时刻能否使用还是个未知数。

鸦片战争时期战争双方使用的火药均为黑色有烟火药,主要成分都是硝、硫、炭。根据当时化学家推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得出黑火药中硝占74.84%,硫占11.84%,炭占11.32%。英军使用两种火药的配方:枪用发射火药硝占75%,硫占10%,炭占15%,炮用发射火药硝占78%,硫占8%,炭占14%。而中国的火药仍然由炼丹道士靠着经验的积累来配制火药。比如战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使用的唯一的火药配方就是硝占80%,硫占10%,炭占10%。因为配方之中硝的含量过高,使得火药容易潮化,不便久贮,使得火药的威力大大减小。

舰船在战争之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拥有400多艘舰船,大都是木制风帆动力,其特点有五:船身用坚实木料制作;船体下部是双层且用铜片等金属包裹,使得船的抗沉性好又耐腐蚀;船上有两桅或三桅,船悬挂数十具风帆,使得船易于改变航行方向,大大提高了船的航行速度;军舰规模大,具有从百余吨至千余吨的排水量;船上安炮较多,有安10到120门炮不等。此外,在工业革命的末期,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渐渐成熟,已于19世纪30年代装备了海军。相比之下,清军的海军在当时还是称作水师。当时清军有两支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这两支水师队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他们只是在近海巡逻,追击海盗的两支海岸警卫队。

有三个原因致使清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于英军:一是西方国家的科学和工业确实蓬勃发展,并且渐渐发展成为体系;清朝经历的战争规模的缩小;清王朝自恃自己的武器装备强大而固步自封,其对武器装备的态度是保留甚至保密而不是研究。

如果说清军在武器装备上比不上英军,那么兵力方面总胜于英军吧。确实,在本土作战的清军拥有总兵力80万,包括满人八旗兵20万和汉人绿营兵60万。英军拥有正规军14万,其中负责内卫任务的就有6万,再说,赴远洋作战的英军至战争结束才派遣了2万人。然而,清军真的是在兵力人数上占了优势吗?其实不然,清军的编制制度限制了这种人数上的优势。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清军是分散驻守的。可以这么说,清军的士兵同时拥有警察、内卫部队和国防军的职责。在这种编制制度下,要集结兵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抽调。据估计,清军至战争结束,总共才集结了10万军队。各省零零散散的士兵集结在一起,由于士兵之间的生疏和将士与士兵之间的不熟使得这些集结的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抽调士兵又需要时间,少则三四十天,多则两三个月。有的时候士兵风尘仆仆地赶到战争现场,战争早就已经结束了。举个例子,1841年10月26日,道光帝调四川建昌和松潘两镇中的精兵2千名前往浙江“征剿”。然而这只部队在1842年2月才到前线,在3月10日参加攻占宁波的战斗。而英军在1841年10月10日攻占宁波后已经休整了将近半年。谁疲谁逸,谁胜谁负,不言而知。

尽管清军武器装备和士兵人数上不胜英军,但是战争的胜利关键还在于人以及人制定的战略战术。历史上也不乏以装备差胜装备良、以少胜多的例子。士兵和军官的战略能力又是衡量军事实力强弱的另一个因素。清王朝的募兵程序演化为从各旗各佐领中抽选固定数量的男丁充兵。并且当士兵是终身制的。着就出现了清兵年龄大小不一的情况。在操练时,士兵们的家眷就可以在旁边围观。他们的家眷住在营中或者另外租赁房屋住在附近。有的时候,士兵的收入低下或者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