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接种疫苗部位的选择和安全性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接种疫苗部位的选择和安全性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28T10:02:45.8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0期作者:薛峰

[导读] 探究与分析婴幼儿接种疫苗部位的选择及其安全性。

武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51600

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婴幼儿接种疫苗部位的选择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120例婴幼儿分成甲、乙、丙3组,每组例数同等(n=40)。并分别选择股外侧肌部位、上臂三角肌部位、臀肌部位接种。比较并分析3组婴幼儿在选择不同疫苗部位后30min、72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比较显示,3组婴幼儿30min、72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较于乙、丙两组,甲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相较于上臂三角肌与臀肌部位,选择股外侧肌部位在婴幼儿疫苗接种中具有更高安全性。

关键词:婴幼儿;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安全性

疫苗接种是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大范围传播的主要方式,可保障婴幼儿机体健康[1]。通常情况下,婴幼儿在6周岁前都需要进行15次疫苗接种,但在短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疫苗接种易对其皮肤造成一定损伤。此外,婴幼儿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由于接种部位长时间暴露等因素的影响,易在接种后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不良情况[2]。为此,临床极为注重婴幼儿接种疫苗部位的选择。基于此,本次研究则分别对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3组婴幼儿分别选择股外侧肌部位、上臂三角肌部位、臀肌部位进行接种,继而探讨3种不同接种疫苗部位的安全性,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选取资料

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进行疫苗接种的120例婴幼儿随机分成甲乙丙3组(n=40),3组婴幼儿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甲组男共有64例,女共有56例;年龄2~23(14.20±2.32)个月;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分别为20例、16例、21例、22例、15例、16例、10例。3组婴幼儿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甲组选择股外侧肌部位接种:在婴幼儿大腿前外侧部位行肌内注射疫苗;操作过程中使用拇指与食指轻轻将婴幼儿注射区域皮肤展开,以90°进针,控制好进针速度,使其能迅速进入婴幼儿皮肤与肌肉;缓慢推注,降低其疼痛感,完成注射后迅速拔针,并按压进针点3~5min。

乙组选择上臂三角肌部位接种:在婴幼儿上臂外侧行机内注射疫苗;将婴幼儿三角肌捏起后斜刺进针,进针2/3深度后固定,并缓慢推注,迅速拔出针头按压进针点3~5min。

丙组选择臀肌部位接种:在婴幼儿臀中肌行肌内注射,将婴幼儿臀部肌肉展开,使其绷紧后以90°进针,进针1/2深度后固定,缓慢推注,迅速拔出针头后按压进针点3~5min。

在对3组婴幼儿进行接种疫苗时,需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脱碘待干,并指导婴幼儿家属积极配合,将婴幼儿侧抱在大腿上,将其接种部位充分暴露后,按住其肢体,避免婴幼儿因恐惧、害怕而挣扎,影响疫苗接种工作。

1.3观察指标

3组婴幼儿在疫苗接种后30min需留院观察,查看并记录其是否存在局部硬结、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情况;通过电话随访方式,询问3组婴幼儿家属在疫苗接种后的72h内婴幼儿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统一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3组婴幼儿接种疫苗后,30min、72h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表示为计数资料(%),需加以x2检验。当结果显示P<0.05时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组婴幼儿疫苗接种后30min、72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如下表1结果显示:甲组、乙组、丙组婴幼儿疫苗接种后,30min以及72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3组婴幼儿疫苗接种后30min、72h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n 30min 72h

3.讨论

当前,我国婴幼儿接种疫苗多选择股外侧肌部位、上臂三角肌部位与臀肌部位进行。在对婴幼儿进行疫苗接种时,相关操作人员需掌握并熟练疫苗接种的手法,继而保障疫苗注射的顺利实施[3]。在本次研究中,发现上述3组婴幼儿在选择不同疫苗部位进行疫苗接种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冯金葵[4]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可见,以上3种方式具有可行性。但从医学方面进行考虑,若选择上臂三角肌进行疫苗接种,由于婴幼儿三角肌仍处于发育状态,一旦三角肌注射点选择不合理则会导致婴幼儿出现局部红肿、硬结等不良反应,甚至引发腋下淋巴结脓肿。若选择臀部部位进行疫苗接种,由于婴幼儿臀部肌肉处于发育状态,一旦注射定位不准确,则易对坐骨神

经造成损伤。此外,多次对臀部肌肉进行注射,也极易引发臀肌挛缩等不良情况。而选择股外侧肌部位对婴幼儿进行疫苗接种,由于疫苗接种暴露部位较小,接种后,婴幼儿出现发热的几率较低。同时,婴幼儿股外侧肌肉部位较为丰厚,且接种部位较广,故可选择的疫苗接种点较多。此外,股外侧肌肉存在神经干与大血管较少,血运损坏较为丰富。婴幼儿在接种疫苗后,疫苗可被充分吸收,产生的局部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较弱,故可对其进行多次注射[5]。在上述结果中,3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甲组婴幼儿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乙组、丙组,因此具有更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与上臂三角肌与臀肌部位相比,选择股外侧肌进行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更高,故本次研究认为,可将其作为婴幼儿疫苗接种的理想部位。

参考文献:

[1].鲁芳,黎哲程,熊春英.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的临床价值[J].现代医院,2015,15(05):153-154.

[2]韦炳茂.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1):179.

[3]张爱华.浅析婴幼儿接种五联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对其进行护理的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7):146-147.

[4]冯金葵.婴幼儿接种疫苗部位的选择和安全性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38-139.

[5]石继皊.股外侧肌内注射法在婴幼儿疫苗接种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2017,31(08):595+5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