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试题

会计理论试题
会计理论试题

会计理论试题

一、试述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主要有三种。

1、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加以分类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理论,从大量特殊事项的观察、计量、分类中概括出一般性关系或结论的研究方法。归纳法的基本步骤为观察——分类——概括——验证。其优点是可以不受预定的模式所束缚,并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上。其缺点在于归纳概括的结论难免以偏概全。

2、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前提命题——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其优点是可以保持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理论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但是它的推导结构取决于前提命题,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整个理论结构都将是错误的。

3、实证法。指通过搜集被观察事物或现象的经验性数据来验证一些理论假说或命题,借以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实证法的特点是,必须对现实提出一些假说或者假定,然后通过经验或实际证据来证明,进而取舍有关的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直至整个会计理论体系。

二、一个会计要素得以在报表上予以确认的标准是什么?

答:1、可定义性。应予以确认的项目必须符合某个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应予以确认的项目应具有相关并充分可靠的可计量属性。

3、相关性。项目的有关信息应能在使用这的决策中导致差别。

4、可靠性。信息应如实反映,可验证和不偏不倚。

同时,确认标准也要服从普遍使用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的约束条件,即确认一个项目的预期效益应证明与提供和使用该信息的费用是适当的。

三、试述会计计量的标准?

答:会计计量主要有两个构成要素:必须定量的特性(或属性),以及为定量该特性(或属性)所需采用的尺度。一般认为,会计计量的质量标准有:

1、同质性。会计计量必须通过再现体(财务报表)来反映客体(财务状况和经营

成果),并在再现体和客体之间保持同质性,所以会计计量必须与所计量的客体的属性向一致。

2、可验证性。指如果给定的条件相同,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以客体进行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或者说计量的结果可以互为证实。

3、一致性。为了避免使用这对会计信息产生误解,要求会计的计量方法要保持前后期的一致性。

四、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哪几种?并作简要说明。

答:1、历史成本。也称为原始成本,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

2、现行成本。又称为重置成本,它通常表示在本期重置或重建持有资产的一种计量属性。

3、现行市价。又称脱手价值,主要指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时现金等值”。

4、可实现净值。又称为预期脱手价值,它要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但均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5、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指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运用预期现金流量法计算的公允价值。

五、如何评价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答:历史成本是指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长期以来一直是会计计量中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属性。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历史成本是以实际交易价格而不是可能的交易所决定,并且它又是基于交易双方所认可,因而具有较大的可靠性,所以它在财务会计中受到普遍推崇与应用。

但是,历史成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物价明显变动时,基于各个交易试点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等价值量,缺乏可比性,费用以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用以现行市价计量,两者的配比也缺乏理论逻辑上的一致性,缺乏相关性,是历史成本计量最大的缺陷。

虽然很多国家的会计准则里都提出了采用公允价值的做法,但是由于公允价值的难以确定缺乏可靠性的缺陷,一段时间内历史成本还将在会计计量方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六、你认为会计理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1、会计目标。对于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会计目标明确了,才能够进一步确定会计应该收集哪些会计数据,以及如何加工和处理这些数据,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会计假设。指会计人员面对这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出的一些合理推论(亦称环境假设)。会计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等。

3、会计概念。指对会计基本要素所下的定义。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等基本要素加以确切的阐述,是建立会计理论的一项基础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经济现象的深入,会计概念也是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

4、会计原则。指确定会计程序和方法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包括理论性原则,如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收入确认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等,以及事务性会计原则(如GAAP)。

5、会计程序和方法。指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所采用的会计技术方法。广义上,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狭义上,会计程序仅指会计账务的处理步骤。

七、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的关系如何?

答: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财务报表表现为财务报告的主要手段,其项目和金额来自企业日常的账簿资料,必须有可靠的凭证作为原始凭证,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加以确认,其真实性和公允性应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因此财务报表信息最可靠、最相关,有助于企业内外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爱物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报表来提供的。如果没有财务报表,也就谈不上财务报告。另外,财务会计提供财务信息的完整职能是由财务报告完成的。财务报告具有不同的手段或形式,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最基本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日益增大,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概念的扩大,财务报表以外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已日益受到重视,其报告形式也有许多新的发展。除了财务报表外,财务报告还包括了一些附表或辅助报表等。

八、以产出价值基础计算的资产有哪些属性?

答:产出价值是以资产或劳务通过交换或转换而最终脱离企业时所刻获得的现金数额或其等

价物为基础。主要属性有:

1、利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的公允价值。

2、可实现净值。

3、现行市价。

4、清算价值。

九、以投入价值基础计算的资产有哪些计量属性?

答:资产的投入价值是指为了取得资产而支付的价格,这种支付价格可包括实际的和预期的。投入价值往往比产出价值更加适当,因为它们更有可能加以验证。可以表示投入价值的有:1、历史成本。

2、现行重置成本。

3、未来预期成本。

4、标准成本。

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何区别?

答: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个分支,其本质都是经济信息系统,但它们具有各自的主要信息是用者,对信息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就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差别。

1、目标的差异。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既包括企业内部,也包括企业外部。

企业外部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那些有助于进行投资决策以及国家可用于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通常是借助于通用的财务报告传递给企业外部。而管理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管理部门,信息主要是能有助于他们进行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和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

2、系统结构的差异。财务会计输出的财务报告主要由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表外信息披露等程序所构成,报表的编制必须符合GAAP或财务会计准则。而管理会计信息则没有特定的模式,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制约,主要面向未来,因而多采用预测、决策的理论。

十一、财务会计中的确认和计量有什么联系?

答:确认指交易、事项或情况中的一个项目应否和应在何时和如何当作一项要素加以记录和计入报表内容与合计的过程。会计确认的一半准则是:第一,符合某要素的定义;第二,能够可靠的计量。

计量是指用数量(主要是金额)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的描述方式。计量由两个要素构成:第一,计量的单位;第二,计量的属性。

一般把计量视为确认的一部分,因为确认必须解决“应否”、“何时”和“如何”三个问题,其中的“如何”确认,主要就是指如何对会计要素在记录时和在报表中加以数量描述。但是,在表外披露的事项,凡是能够定量的,也会要求定量表述,这样,计量就不能说完全从属于确认而应该说是与确认关系密切,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会计程序。

十二、企业会计准则有哪些作用?

答:主要有三个。

1、作为财务会计和报表的技术规范。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信息必须保证真实与公允,这是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的共同要求。只有遵守准则对财务信息中的每一个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才可以使财务报表能够概括、完整的反映该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面貌。

2、作为证券(资本)市场准入的一项重要规则.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并经注册会计师加以验证的财务报表是企业证券准入市场公开交易的一个必要条件。只要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的完善。

3、作为协调经济利益的机制。企业的财务报表是涉及多方面利益管理的企业经济、财务活动的反映。准则通常会提出“基准处理”和“允许的备选处理”的方法,使得会计人员可以用技术处理的方法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十三、短期投资的计价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三种。

1、成本法。要求短期投资按历史成本入账后,不论其市场价值如何变化,均不调整其年账面价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客观、可靠,在市价波动幅度很小或者短期投资占流动资产比重不大时,是不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性产生大的影响的。但是企业进行短期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资本保全,因而成本法不能反映企业持有短期投资的目的,也不符合相关性会计原则。

2、市价法。要求以市价作为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反映在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上。用市价法计量的短期投资价格是最能够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和经营成果的,也可以为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更加有用的信息。但由于证券的价格经常是波动的,市价法势必会造成各期收益的不正常波动,这有悖于管理当局收益均衡化的要求,而且在市价上涨时确认未实现的证券持有利得,也不符合稳健性的要求,因而在实务中,采用这种方法的也很少。

3、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要求企业在期末编制财务报表时,在短期投资的成本与市价中选择较低者,作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账面价值。这是稳健性管理的典型例子,因而最关心企业证券的变现能力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多采用这一种方法。然而,过度的稳健,则既不符合一致性原则,也不符合真实性原则,这是对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提出的主要批评。

十四、销售收入的确认要符合哪些条件?

答:1、商品或劳务已经提供给顾客,即交易已经发生。

2、已经收到现金或取得收取现金的权利。

十五、现金折扣条件下,对应收账款的入账金额有哪些确认方法?

答:1、总价法。它是按扣除现金折扣之前的发票总金额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这种方法假设顾客一般都得不到现金折扣,如果股和在折扣期内付款而获得现金折扣,则作为“销售折扣”,同时冲减相应金额的应收账款。在损益表上,“销售折扣”作为销售收入的减项,以便计算销售收入。

2、净价法。它是按扣除现金折扣之后的净额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这种方法假设顾客通常都会得到现金折扣,如果顾客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丧失了现金折扣,则作为其他收入处理。从理论上说,净价法比总价法更为合理。

十六、试述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处理方法。

答:1、直接销账法。采用这种方法时,日常核算中对应收账款上可能发生的坏账不予考虑,只是当特定应收账款被确认为坏账时,才予以注销,同时将相应的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会计处理简单、易于理解,但它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和确认损益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所以除非发生坏账的数额很小,一般不宜采用直接销账法。

2、备抵法。要求每期按一定的方法估计坏账损失,计入当期费用,同时形成一笔坏账准备,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对当期收益一般不产生影响。在这

种方法下,销售收入和与之相关的坏账损失计入同一期的损益,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是既按其账面余额反映,又按扣除坏账后的可实现净值来表述,因而能较为真实的描绘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方法也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应用。

十七、什么是存货的定期盘存制?

答:又称实物盘存制,是指通过实物盘点的方法确定存货期末结存数辆,倒算出各种存货本期减少数量的一种方法。要求对各种存货的账面记录平时只根据原始凭证登记收入的数量和金额,而发出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平时则不做记录。期末通过实物盘点确定结存存货的数额,倒算出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额,并据以登记存货明细账的发出栏。

优点:平时可以不登记存货明细账的发出栏,从而简化了核算手续,简化了工作量。

缺点:如果核算手续不够严密,则不能通过账簿记录随时反映各种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不利于存货的计划、管理和控制;通过倒算方式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也不能很好的反映由于收发错误、毁损、自然损耗、被盗等情况所引起的存货的减少,而将其全部计入发出存货之中,不利于存货的管理;最后,定期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工作量很大。

十八、试述存货的永续盘存制。

答: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对于每一笔存货收发业务,都要根据原始凭证逐笔登记存货明细账,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数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核算手续严密,可以通过账簿记录完整的反映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为存货的计划、管理和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并能保证存货成本计算和利润确定的正确性。

缺点在于存货明细核算的工作量相当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存货的管理和核算,从而克服了永续盘存制的缺点,使永续盘存制受到普遍采用。

十九、评价各种存货计价方法。

答:1、具体辨认法。又称个别计价法,这种方法要求所核算的存货必须是可以辨别认定的,而且对每一件存货的品种规格、入账时间、单位成本等情况都要作详细记录。这种方法使存货的成本流动与实物流动完全一致,因而最能准确的反映销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但是日常核算工作量很大,而且对某些存货要做到具体辨认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通常只适用于品种和数量不多、单位价值较大、容易辨认的存货。

2、平均成本法。指按各批收入的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对发出存货和库存存货进行计价。平均成本法排除了通过为发出存货选择不同的单位成本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对损益和存货价值的揭示比较客观,因此这种方法受到会计界的普遍推崇,是目前各国公认会计原则认可的存货计价方法。

3、先进先出法。这种方法假设先入库的存货先耗用或销售,期末存货就是最近入库的存货。采用这种方法,期末存货比较接近现行市价,因而资产负债表能较为真实的反映财务状况,但当物价持续上涨时,会虚增利润,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4、后进先出法。这种方法假设后入库的存货先耗用或销售,因此期末存货按较早入库存货的单位成本计价。采用这种方法,与现行销售收入相配比确定利润数据比较接近实际,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会导致较低的报告利润,符合稳健性原则。缺点在于:在物价持续上涨时,会严重低估存货;企业为了减少报告利润,可能在期末大量采购,这就为人一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

二十:评价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答: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存货的跌价损失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采用成本与

市价孰低法,有利于保持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是遵循稳健性管理的典型实例。但是其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

1、允许在某种情况下采用实际成本以外的标准对存货计价,这是对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模式的背离,使人们对其理论基础产生怀疑。

2、要求在市价低于成本时按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计价,但在成本低于市价时却仍按成本计价,这违背了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

3、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将存货跌价损失在出现损失的当期确认,符合稳健性原则,但在存货销售的期间却由于少计成本而高估计润,它又是不稳健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利润的确定。

4、市价的选择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由于企业不用期间和不用企业之间存货计价基础的不一致,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一、固定资产建造期间的利息费用有哪些处理方法?

答:1、不资本化利息费用。这种方法认为,建造期间的利息费用是财务成本,不是建造成本,假如企业采用证券融资而不是采用债券融资的话,这部分利息费用就不会发生。

2、资本化建造期间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这种观点认为在建造固定资产期间,由于资产并未投入使用,不带来收入,利息支出就该递延;而一旦资产建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就会带来收入,由此以后所发生的利息支出就应该报告为费用与哪些收入相配比。

3、资本化所有使用的资金的成本。这种方法认为一项资产应该资本化所有使资产处于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费用,不管利息费用是实际发生的,还是内含的,都是建造成本的一部分。在国际上,现行会计实务的惯例是把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资本化。

二二、什么是固定资产的收益性支出?

答:凡以项支出仅能为当期提供经济利益的,称为收益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收益性支出指一般性修理及维护支出,是使固定资产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发挥正常生产能力所发生的支出。此类支出并不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亦不会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它所提供的受益期只限于当期,在会计上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会计处理上,一般是采用预估的办法,使各月平均承担修理费用。

二三、什么是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

答:凡一项支出能够为现在和未来数个会计期间带来经济利益的,称为资本性支出。该支出应作为资产成本,并以系统的方法(如折旧、摊销等)将其成本分摊于以后的各个受益期。固定资产取得后发生的资本性支出是指扩大了固定资产的规模或提高固定资产性能而发生的支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

1、使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增加;

2、使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增加;

3、使产品质量提高;

4、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

二四、评价固定资产的直线折旧法。

答:直线法是一种将固定资产的可折旧额在资产的预计可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的折旧方法,是目前会计实务界最常用的方法。每年应计提的折旧等与该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再除以估计的固定资产的可使用年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用简便,易于理解,尤其使用于不受季节影响、各期使用程度较为

均衡的固定资产。缺点在于:首先,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的推移,资产会日益陈旧,所需的修理、保养费用势必逐渐增加,由于年折旧费相同,资产使用时间越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就越高,其结果是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并不均衡。其次,这一方法只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而不重视它的使用情况,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服务效能在不同期间内发挥的程度可能不同。

二五、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1、长期投资应按购买股权时的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包括购买价格、支付给券商的佣金以及其他附属费用。

2、投资公司只有在收到被投资公司分回的现金股利时,才能确认投资收益。

3、除非被投资公司支付清算性股利,或者长期投资发生了永久性贬值,否则长期投资账户将不受被投资公司净资产变动的影响。

二六、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有何特征?

答:1、购买股份时,按购买成本记录长期股权投资,其分录与成本法完全相同。

2、会计期间终了时,根据被投资公司的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或投资损失,并相应调增或调减长期投资账户。

3、收到现金股利时,应冲减长期投资账户。

4、获得股权时,如果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则投资公司必须定期的把两者之间的差额摊销,同时冲减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账户,据以使投资收益与投资支出相配比。

二七、评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答:采用成本法是符合法律形式终于经济实质的原则的,而且条件是投资只占被投资公司股权20%以下。要求以历史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计价基础,仅把收到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按成本法计量的长期投资和确认的投资收益都建立在稳健原则之上。

成本法的局限在于,首先,它所反映的长期投资账户不能正确的体现经济实质,长期投资账户凝固在原始的投资成本上,不随被投资公司净资产的变动进行动态调整,并不能反映股东所拥有的净资产的存量和增量。其次,在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反映取决于被投资公司股利的派发,而公司是否派发股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公司的资金需求以及纳税考虑,而不是完全取决于该公司本身的盈利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按收到的现金股利确认投资收益,实际上也不能准确的反映投资公司对外投资收益。

二八、在现阶段,自创商誉为什么不能被确认?

答:1、自创商誉的存在没有被客观的交易所证明,其价值亦不能可靠的加以计量,因而不符合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

2、商誉所代表的未来超额盈利能力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加以确认,则不符合稳健型原则的要求。

3、确认自创商誉是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全面背离。

4、如果所有企业的商誉都确认了,各企业之间的投资报酬率将趋于一致,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原先存在的差异将被掩盖,因而不能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违背了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九、商誉的摊销有哪些方法?

答:1、立即注销法。即在购买日将购入的商誉全部注销,冲减业主权益。通常是冲减各种准备,不足冲减时,才冲减资本账户。

2、永久保留法。它要求将购入商誉的成本资本化,作为资产永久保留在账上,不做摊销,更不能冲销业主权益。只有当商誉所属的企业被重新出售,或有足够证据表明商誉已经发生永久贬值时,才予以注销。

3、系统摊销法。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商誉是一项不能立即注销的资产,而它的价值又不能永久保留,就必须在它发挥效用的期限内分配摊销,将其成本转入各期费用,与它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相配比。

三十、在存在现金折扣的情况下,应付账款的计价可采用什么方法?

答:1、总价法,指应付账款按扣除现金折扣之前的发票金额入账,如果在折扣期内付款而享受相近折扣,则视为一种理财收益,冲减财务费用,或者冲减购货成本。

2、净价法。指应付账款按扣除现金折扣之后的发票计呢入账,如果超过折扣期付款丧失现金折扣,则视为一种理财损失,增加财务费用,或者增加购货成本。

三一、什么是股份有限公司?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股份有限公司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以定向募集或向社会募集或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并将其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的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主要特征有:1、独立的法律主体和纳税主体。

2、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

3、有限的偿债责任。

4、存在的连续性。

5、巨大的融资能力。

三二、评价普通股融资的利弊。

答:优点:1、有助于股份有限公司制定灵活的财务分配政策。

2、普通股融资可为股份有限公司筹措永久性资本。

3、普通股融资有助于增强股份有限公司的举债能力。

4、可减少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的限制。

5、可为股份有限公自筹措大量的自有资本。

缺点:1、资本成本较高。

2、容易导致现有股票价格的下跌。

3、可能降低现有股东控制权。

4、可能分散管理当局的注意力。

三三、什么是所有者权益的业主权理论?

答:业主权理论的基本理论是:会计主体与其中级所有者是一个完整且不可分割的整体,会计主体充其量只是其中几所有者财富的存在形式或载体,会计主体就是所有者的化身,会计主体的资产与终极所有者的资产没有本质的不同,会计主体的负债就是中级所有者的负债,会计主体的资产与负债之差代表终极所有者的净权益。

业主权理论所依据的会计的基本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它突出体现了确认、计量和报告所有者权益是财务会计的核心目标。它认为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的分离是形式上的,而这的统一才是实质,因此在会计核算上强调主体假设显然是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相悖。根据业主权理论,会计主体没有必要特别强调“资本保全”,应该允许

其终极所有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抽回”资本。

三四、什么是所有者观?

答:所有者观也称为业主观,它是业主权理论在合并会计报表上的具体运用。所有者观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只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是为了满足子公司少数股东的信息需求。

这一观点主张按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是合并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权益,而不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权益。这种做法虽然稳健,但却违背了控制的实质。事实上,由于控制的排他性,当母公司控制了子公司,它就不仅有权直接统驭其所拥有的资产的运用,而且可以统驭被控制主体全部资产的运用,因此比例合并法忽略了企业兼并中的财务杠杆作用,因而所有者观下的比例法在实务中的应用受到多数国家财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限制。

三五、什么是所有者权益的主体理论?

答:主体理论的基本立论是: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分离、彼此独立存在的个体。主体理论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已经形成这些会计报表要素的交易、事项或情况都独立于其终极所有者,它们是这一会计主体所固有的,不应将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的法律和经济行为混为一谈。根据主体理论,资产是会计主体自身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负债是会计主体自身的偿付义务,而资产与负债的差额——净资产是会计主体对其终极所有者的义务。

所有者权益观所依据的会计恒等式应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根据这一等式,所有者已不再是财务会计的唯一中心,而是与债权人居于同等地位。可以说,主体理论是现代财务会计中主体假设的理论基础,由于将债权人与所有者都视为同等重要的权益持有者,主题理论非常强调资本保全。

三六、在主体理论下,公司会采取怎样地合并观?

答:主体观是主体理论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的具体运用。主体观认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根据控制的经济实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意味着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全部资产的运用,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即合并会计报表是为了反映合并会计主体所控制的资源。

根据主体观,当母公司合并非全资拥有的控股子公司时,应该采用完全合并法,强调的是合并母公司所控制的,而不是母公司所拥有的,这种合并方法与控制的经济实质完全耦合,承认了企业兼并构成中母公司通过控制而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的客观事实。此外,按照完全合并法,无需对子公司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进行人为分割,从而克服了比例合并法的弊端。

三七、怎样对库存股票进行会计处理?

答:1、成本法。购买库存股票是暂时减少股东权益,待适合机会再将这些股票发行出去,按取得成本借记库存股票帐户。

2、面值法。公司购买库存股票就是为了减少股东权益,并不考虑以后是否在发行出去,如果取得的库存股票以后再出售则被视为另外的交易,与此无关。

面值法的会计处理相对负载,但是从理论上,面值法更为合理,因为股本按面值入账,

库存股票也按面值入账,维护了两者经济性质内在的一致性。成本法的会计处理相对简单,无需考虑原发性的溢价或折价。如果公司购买库存股票的目的不是减资,而是为了在合适的机会再发行的话,或者购回的库存股票的最后处置尚未确定,会计实务更为推崇成本法。

三八、费用与支出有何联系?

答:支出也称流出,是指企业的资源因耗用或偿付等原因而流出企业,从而导致可使用资源总量的减少。除偿付性质除外(指企业处于长债目的而将包括现金在内的资源交付给其他主体),其余支出迟早都会转化为费用。

其余支出又可分为两大类: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效益长于一个会计期间,因此在发生时,并不能全部作为费用,只有当前会计期间收益的部分,才是费用;收益性支出是在一个会计期间发生的,其未来的经济利益可以在一个会计期间内耗费,因此可全额作为费用。

三九、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可发挥什么作用?

答:1、有助于分析、评价、预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2、有助于分析、评价、预测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

3、有助于分析、评价、预测企业的变现能力和财务弹性。

4、有助于分析、评价、预测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十、试述所有者权益的企业理论。

答:企业理论是一个比企业主体理论更为广义的概念,但它的范围和应用却不及企业主体理论那样明确,在企业主体理论中,企业被认为是一个主要为诸多权益持有者的利益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独立经济单位,而在企业理论中,企业则被认为是许多群体之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的社会机构。

在企业理论下,企业所有者的相关群体都被认为是企业利益的收受者,企业不再只为股东的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企业必须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对各相关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理论下,最相关的收益概念就是增值概念。

四一、试述所有者权益的剩余权益理论。

答:剩余权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向普通股股东提供与之觉得有关的信息,是介乎于企业业主权论和企业主体理论之间的一种概念,它所依据的会计等式是: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特定权益包括债权人的求偿权和优先股股东权益,它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数额通常不受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而归属于普通股的权益之量度则受到资产计价程序的影响,即普通股股东拥有对企业收益和在企业最终清算时对企业净资产的剩余权益。在长期持续经营的企业中,普通股股东投资价值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观察用现时价值及两的剩余权益的变化趋势来加以估量。

四二、当企业合并采用控股合并时,该采用购买法还是权益联营法?

答:购买法的假设是,企业合并时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方式取得了其它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事项,其特点是把企业合并看作是一桩买卖关系。权益联营法的假设是,通过交换权益证券就可以联合股东权益,而不需要通过购买方式取得另一家参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

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的选择有赖于对相关实体的解释。购买法认为,在企业合并之后,只有一个企业生存下来,其他企业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不存字,而在权益莲英法夏,这个生

存下来的企业实际上是由两个或更多的有生命力的经济实体结合而成。选择一个法定组织来代表这个新的经济实体这一事实并不是以说明它已经购买了其它企业,企业合并的性质不应从其法律形式中去寻找,而应从合并企业存在的环境中去寻找。

四三、物价水平的持续变动,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哪些影响?

答:1、资产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

2、收益难以反映其经营成果

3、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数据缺乏实际解释。

4、损害企业的再生产能力。

四四、有没有必要按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并陈述财务报表?

答:支持按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并陈财务报表的理由有:

1、由于收益确定在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占支配地位,而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提供了营业收入和费用的较佳配比,传统的原始成本会计上的收益并不是具有共同尺度货币量度的配比结果,而是将具有不同购买力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因此这种收益量度是扭曲的。

2、传统会计的数据不仅使企业前后各期的会计报表不可比,也使各企业之间的比较缺乏实际意义,从而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相关性,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科夫勒这一缺点。

3、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为评估管理业绩提供了相关的信息。

4、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揭示了通货膨胀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了真实的投资报酬率,以使投资者不被名义收益率所蒙蔽。

但同时,对按一般物价水平调整的会计方法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1、经一般物价指数调整的财务报表缺乏可解释性。

2、考虑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并不能恰当的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3、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的结构存在内在的不一致性。

4、全面换算的成本太高。

四五、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应选用什么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

答:目前,我国会计界在讨论财务会计的目标时,一般都以决策有用学派的思路,如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信息应该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但这一目标的提出过于笼统,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甚至造成前后自我矛盾,如要求财务会计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规定所编报的财务报表又不包括任何对内报表。

我认为,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基本考虑是:在资源委托人的知情权尚未得到有效的保证的条件下,还来谈潜在是使用者的结粗需要,是不现实的。在目前我国这种法律责任低下、监管乏力的体制下,如果过分关注潜在使用者面向未来决策的需求,再加上道德风险问题,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财务报告信息系统性虚假的结论,

四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有何联系?

答: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一般的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但有的信息卡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可靠性和相关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下。我们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到底何时应该突出信息的相关性还是可靠性,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

就我国现阶段俄而言,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在我国企业经济决策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不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四七、什么是权责发生制?

答: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是以收入是否赚取、费用是否应该发生作为确定每个会计期间损益的标准,即凡是某个会计期间赚得的收入,不管其货币资金是否实际收到,均作为该会计期间的收入,不管货币资金是否实际支出,均作为该会计期间的费用处理;相反,即使某个会计期间收到了货币资金,但不属于该会计期间的收入,也不能作为该会计期间的收入。即使某个会计期间付出了货币资金,但它不属于该会计期间应该发生的,也不能作为该会计期间的费用。在权责发生制下,应计入某个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与款项的实际收支并不是一回事,因此,对某些经济业务就要运用应收、应付和预收、预付的会计处理方法。权责发生制原则是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来说的,是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

四八、试述谨慎原则。

答:谨慎原则也称稳健原则或保守主义,是指对某些会计交易在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可选择时,应尽可能选用对企业净收益影响最少的那一种,即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免高估资产或收益,但可以预计将要发生的费用或损失。

采用谨慎原则的理由是:1、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对企业充满自信,这种乐观倾向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有所体现,会计恩怨的悲观倾向会对这种倾向有所抵消。2、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高估利润和资产比低估危险更大,甚至有导致破产的可能。3、会计人员估计风险是危险的,这与操纵利润和责任划分都有关系。

反对谨慎原则的理由是:1、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违背可比性、一致性,甚至相关性。2、会计人员拥有更充分的信息,应该对风险进行估计,如果会计人员无法估计风向,投资者更无法对风向进行估计。

四九、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有什么区别?

答:会计政策有宏观会计政策和微观会计政策之分,宏观会计政策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会计实务规范的可选择空间,通常体现为有关法规和会计主则。通常所有的会计政策是指微观会计政策,是由企业在有关法规和会计准则范围内所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

会计准则是由特定的制定机构和专门的制定人员通过一定的制定程序制定的,是用于一定范围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在性质上,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性规范,其规范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实务,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改良未来实务的指南,它应该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能与可观察到的客观事物相吻合。在内容上,会计准则应包括三方面:会计原则的应用、象棋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它对会计原则的规定是抽象的和总括的,而对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则是具体的和详细的,对会计实务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实际上,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政治程序。

五十、比较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

答:经济收益是指“物质财富的增加”,会计收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配比”,经济学家们着眼于物质财富的绝对赠机阿,而会计学家们则强调产出价值对投入价值的相对增加。

1、两者界定的收益范围不同。会计收益的确认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以收入的实现为原则,因此只包括已实现的营业收益,而不包括未实现的持产损益。相反,经济收益则将企业已实现的营业收益和未实现的持产损益同等对待,将它们都界定为企业的收益。

2、两者所依据的成本属性不同。确认会计收益时所依据的是历史成本,这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确认经济收益则依据现时成本,虽然这样做能避免采用历史成本时出现的生产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收入成本的计量属性不一致等问题,但现时成本的采用又使得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得不到客观的翻印个。

3、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两者都是在资本得到保全和回收之后才确定收益,但经济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念,而会计收益则体现了财务资本保全观念。

五一、债券投资有哪些特点?

答:1、从投资时间来看,不论长期债券投资,还是短期债券投资,都有到期日,债券必须按期还本;

2、从投资种类看,因发行主体身份不同,分为国家债券投资、金融债券投资、企业债券投资等;

3、从投资收益来看,债券投资收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常是事前预定的。

4、从投资风险来看,债券要还本付息,受益稳定,投资风险较小;

5、从投资权利来说,在各种投资方式中,债券投资者的权利最小,无权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只有按约定取得利息、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

五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