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入学统一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差不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进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进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咨询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差不多概念、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形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明白得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传播的表层分析communication
最普遍的讲明,是把信息、意见、体会、态度,由一方传递给另一方。
由第一层意思的延伸意义,产生出了第二层意义——交通,指车、船、飞机等工业革命后显现的科技发明。
相当于今天的大众媒介,即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等,代表了新的科技发明。
传播学对传播意义的界定
1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共享讲)
2.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阻碍(阻碍讲)
3. 强调传播是交流的互动过程(互动讲)
“共享”讲
确实是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有的过程。
(亚历山大·戈德,1959)
我们能够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宣韦伯,1971)
传播乃是建立共同性,也确实是设法共同享有一则消息、一个观念,或者一种态度。
(徐佳士,1987)
“阻碍”讲
某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阻碍另一些人(同意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1953)
传播确实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阻碍另一个系统(信宿)。
(奥斯古德,1957)
一个心灵阻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香农-韦弗,1949)
“互动”讲
互动,甚至在生物的层次上,也是一种传播;不然,共同行动就无法产生。
(米德,1963)
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1967)
在互动的情形中,有讯息价值的所有的活动差不多上传播。
(瓦茨罗维克,1967)
“过程”讲
传播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动永久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传播不是一个时刻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
传播是一个恒动的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体会。
(希伯特,1974)大众传播是通过某种媒介向许多人传递信息、思想和观念的过程。
(彼得、桑德曼,1976)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那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持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阻碍他们。
(德弗勒、丹尼斯,1989)什么是传播?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
传播的差不多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三,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行为。
传播的类型
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专门社会活动,可按其涉及人员的范畴大小依此分为四种类型,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1.自我传播
人在安静独处的时候,常常需要自我摸索、自我表露、自我发泄、自我观赏、自我剖析,这时人往往一分为二,成为一个“主我(i)”和一个“宾我(me)”的统一体。
当主我向宾我发出行动的命令时,宾我或是惟命是从,或是拒不执行;当主我向宾我就某事提出质疑时,宾我或是滔滔不绝、对答如流,或是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当主我大方激昂时,宾我劝其平复思索:当主我消极颓唐时,宾我劝其振作精神。
每个人都有如此“自讲自话”的时候,其内部信息交流的结果,有的可能在某种场合向他人披露出来,有的可能永久埋藏在心灵深处。
2.人际传播
一个人没有与不人的交流和沟通就无法生活下去,社会也难以坚持。
人际传播是人们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必由之路,只有持续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进而认识社会,人们才能够按照认识活动得到的信息,持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提出的要求。
人际传播的形式能够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截了当传播,也能够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前者要紧以语言表达信息,或用表情、姿势来强化、补充、修正语言的不足,它能够使传者与受者直截了当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并共聚一堂,促膝交流,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的成效。
后者使用的媒体要紧有电话、交互电视、运算机网络、书信等,它能够使传者与受者克服空间上的距离限制,从而提升了传播的效率。
3.组织传播
一样讲来,没有人能够离开组织而独立生活,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组织,如工厂、乡村、学校、机关等所构成的,而组织存在和进展离不开传播那个条件,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例如,一所学校要完成教学任务,除了教具教材等物质条件,十分重要的一个咨询题确实是,从校长到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从教师到学生,彼此必须通过信息交流,构成一个上下左右信息畅通并动作和谐的网络,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高度和谐的工作状态。
如此学校就会显示出充沛的活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组织内的信息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沟通,也可讲是角色沟通,在学校里确实是指校长与教研组长、教师之间围绕教学咨询题进行的信息交流;另一是感情沟通,即组织内各种角色,如上至校长下至学生,都应十分注意感情联络、关系融洽。
要实现以上两种沟通,就要有成功的组织传播。
4.大众传播
这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印刷品、机械的、电子的媒体,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播对象中唤起预期的意念,并试图从各方面阻碍受传者的活动。
简言之,大众传播是传播机构利用大众媒体与宽敞受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那个传播有三个特点:其一,传者是一个组织机构,例如报社、电视台、开放学校,而不是某个人;利用高效传播的通道,如印刷媒体的报刊、书籍,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不受时空限制。
因此它的规模大大超过前三类传播型式,而且有明确的传播方针,方针的制定要通过认确实决策。
其二,受传者多、杂、散、匿。
确实是讲大众传播传出的信息能为千千万万的人猎取,其效率极高,阻碍面极广。
男女老少、各阶层、各方面、各地区的人士都可接收同一来源的信息。
而且往往是传播者在明处、受传者在暗处,工作难度比较大。
其三,反馈来得延缓、间接、零星。
大众媒体传递出去的信息一样不能及时猎取反馈,因此难免带有某种程度的盲目性。
组织机构尽管常常也深入到基层单位和群众中去了解情形、听取反应,但不可能与宽敞的受者见面,听到的意见大多是间接的、零星的,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往往不可靠。
以上四种类型的传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指研究传播过程、性质、成效的公式。
卡尔·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经》一书中曾论述过在社会科学中模式的要紧优点。
第一是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专门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
在这一方面,模式能为各种不同的专门状态提供一个一样的图景。
其次是模式具有讲明的功能,它能用间接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模糊的信息。
直线模式
Who谁
Says what 讲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讲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成效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维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讲明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成效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明白得传播过程的结
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动身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操纵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成效研究,确实是沿着拉斯维尔的思路形成的。
该模式是一种直线模式,没有考虑反馈因素和体现双向性。
数学模式
美-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
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①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②为传播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传播。
施拉姆和奥古斯德的循环模式
美-施拉姆-《传播是如何样运行的》1954-在奥古斯德的基础上,提出
循环模式。
①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双方都作为主体,相互作用;
②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依次相互扮演译码者、讲明者和编码者;
③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④但,它也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或对等的关系中,与实际不符;
⑤那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但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两级传播模式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此模式强调“舆论领导”的作用。
西方认为,两级传播模式综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但夸大了“舆论领导”的作用及其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靠性,把传播过程简单化了。
将受众截然分为主动和被动、活跃和不活跃两部分,不符合传播的现实情形。
此模式以后演变为多层次的N级传播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美-施拉姆-《传播是如何样运行的》1954,传播双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播的连接性和交错性。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进展互动过程模式。
①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②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任何环节都有阻碍;
③适用范畴广;
④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讲明过程的范畴。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社会阻碍力交互作用的场
阻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所处组织等阻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受传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对个人的阻碍、社会环境、媒介约束等
阻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
受传者基于平常接触体会,对媒介的印象;
总之,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判任何一种传播活动或是讲明单一的过程,都不能简单下结论,而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动身,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传播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提出的5W)
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传播的要素:
3.传播的内容(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讯息是由一组有关联的、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符号所构成的具体信息。
讯息是一种信息,通过讯息,传授双方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传播媒介:又称传播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5.传播成效:是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
具体指受传者同意信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传播过程有哪些差不多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体语、口头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网络)多媒体媒介
一、第一次媒介形状大变化:口头媒介;非语言媒介;文字媒介
史前的洞穴绘画等非语言的媒介形式差不多为早期广播做下奠基,人类逐步形成口语表达的逻辑能力和概念以及传播的技能。
最终,口头语言给人
类提供了一种将他们搜集到的知识、体会、信仰和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
文字的产生更是把人类带入了文明时代,也有了能够查找的有关体育活动的文字记载。
文字补偿了口语媒介在的失效性和短暂性,使信息和人类制造的文明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刻上传之久远。
二、第二次媒介形状大变化:印刷媒介;无线电媒介;通讯社
一、人际传播媒介。
这是人际传播中常用的媒介,如面对面交谈时借助的空气,非面对面传播时所用的书信、电话、电报等。
二、组织传播媒介。
这是组织传播中常用的媒介,如公文、函件、布告、书面通报、黑板报、宣传栏、内部报刊、内部广播、闭路电视等。
三、大众传播媒介。
这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开放性传播的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通讯、音像制品、展览制品等。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媒介。
电脑网络是20世纪末兴起的新兴传播媒介。
它是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施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网络技术连接起来的复合型媒介。
这种复合型媒介为人类传播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通过那个平台,人们能够向宽敞公众进行开放式的大众传播,人们能够从事横向和纵向的组织传播,人们也能够向特定的对象进行人际传播。
因此,它既是一种覆盖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高效灵活的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本大纲采纳拉斯韦尔、施拉姆的媒介功能观)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观:(被认为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差不多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和谐功能-在有分工合作的社会各组织之间进行和谐和统一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继承和创新使得社会得到进展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和谐/遗产传承
一样社会功能-社会操纵/规范传递/娱乐
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讲明/开创经济行为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和谐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阻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进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成效与成效理论
1. 成效与成效研究
2. 媒介与讲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进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状与进展
第一节媒介形状的历史沿革
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进展时期?
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①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
②近距离传递和交流;
③记录性差;
(2)文字传播时代
①信息的长久储存;
②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
③使人类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信息,对信息批量生产;
(4)电子传播时代有线无线
①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②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象信息系统;
③推动了运算机的产生,大脑开始体外化;
(5)数字多媒体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四、电子传播
五、数字多媒体传播
六、媒介形状沿革的规律与特点
如何明白得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进展之间的关系?
1.人类传播活动发生和进展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人类传播活动的进展史,确实是人类从自然给予的传播能力动身,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持续发觉和制造新的传播媒介、持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
2.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显现的,是一个日益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步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3.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麦克卢汉曾经提出过一个闻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
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媒介本身确实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4.媒介是社会进展的差不多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庞大阻碍是无可否认的。
5.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进展中的重要性。
媒介形状变化的原则变革并不是绝大多数人所期望的,也不是专门便于推测的情况。
即使关于那些刺激技术和社会变革的投资者和发明者来讲,把以后具象化差不多上一个棘手的咨询题。
然而,尽管变革常常引起躁动不安,人类却看起来具有迅速吸取新思想、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专门习性,只要一旦他们发觉这些东西能够与他们对现实所作的个人和文化界定相吻合。
看来,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为变革作好了预备或能够准确地推测结果的,只是我们都能够通过学会认识变革的历史沿革和机制来开始观看以后的可能形状。
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点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点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点
三、网络传播的要紧类型
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媒介组织
1. 媒介组织的类型
2. 媒介组织的结构
3. 媒介组织的治理
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一、报纸的生产
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3. 报纸的版面设计
4. 报纸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
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
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爱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
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阻碍
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
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
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
一、媒介伦理概述
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2. 媒介伦理的一样原则
二、媒介伦理的失范
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2. 媒介治理中的寻租腐败
3. 媒介内容中的鄙视与偏见
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咨询题
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
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操纵
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
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
二、媒介与权益
1. 媒介与人格权益:名誉、隐私、肖像
2. 媒介与著作权益:侵权、赔偿
3. 媒介与言论权益: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布
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
1. 报刊业治理规制
2. 广播电视业治理规制
3. 互联网行业治理规制
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讲明、填空等题型。
本科目满分150分。
五、考试方式
由我校自行命题,考试时刻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