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转化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 种反应类型。前三类统称为I相反应,结合称 为II相反应。 通过I相反应,化学物分子上出现一个极性反 应基团,可使其易溶于水,并可进行II相反应。
I相反应
氧化反应: 细胞色素P450酶,是最重要的代谢酶。体内约 80%的化学物代谢反应与其有关。
环境化学物的体内过程
污染物 皮肤
胆汁
胃肠道
门静脉
肺
肺动脉 动脉 肺静脉
肝脏
肝静脉
脑
心脏
主动脉
腔静脉
肾脏 粪便 尿液 呼出气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
1. 消化道: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主要经小肠吸收,脂溶性物质较快 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 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 消化道内酶和菌群的生物转化 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蠕动状况
2. 呼吸道:气体、蒸汽、气溶胶、颗粒物
特点 肺泡总表观面积大,壁薄, 毛细血管丰富:
吸收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 进入部位越深,扩散面积越大,停留时间 越长,机体的吸收量越大。
影响因素
肺泡/血液浓度(分压)差大,吸收快 血/气分配系数大,易吸收入血 颗粒大小、分散度、溶解度 活动强度、肺通气量 环境气象因素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2
环境毒理学
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对未知毒性效应的化合物或环境因素,研究其毒作用 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等基本毒理学特 征,以及对其致畸、致癌、致突变性作出评价; 对特定的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研究其剂量-反应关系, 为卫生基准的制定及环境危险度评价提供依据; 毒作用机制研究,探索环境污染物或因素在机体反应 中出现的特异、敏感的测试指标,即生物标志,为环 境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手段; 对已造成健康危害,并通过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的 可疑致病因素,建立动物模型予以证实,确定病因; 应用于环境生物监测。
局限于微粒体内; 肝脏的P450活性非常高,其它脏器的活性仅为其 1/5~1/30; 有许多分子类型; 氧化脂溶性底物;专一性极低。
黄素单加氧酶、前列腺素H合成酶、醇脱氢酶、 醛脱氢酶…
II相结合反应(Conjugative reaction)
II相反应生成易于从体内排泄的水溶性结合产物。 是外源物与内源物结合的过程。
自学如下内容:
一般毒性的研究方法
遗传毒理试验方法 致癌性和致畸性测试
环境生物监测
传统物理、化学检测方法提供环境是否受到污 染及污染水平数据,只能为该污染物对人群和 生态健康影响的可能性作出间接判断。 生物检测能够迅速反映出污染物是否能对生物 体产生影响。 污染物种类多,单一化学检测难以反映总体的 污染水平造成的联合作用。 现场生物监测、环境样品的生物监测
健康危险度评价
(Health Risk Assessment, HRA)
定义
收集和利用科学可靠、设计合理的毒理学、 流行病学及其他实验研究的最新成果,遵循一 定的评价准则和日趋完善的技术路线,对某种 环境有害因素造成暴露人群的不良健康效应进 行综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和评价,并在环境管理 和决策中应用的过程。
第二阶段反应(II相反应):结合反应
结合反应主要在肝脏进行,其次是肾,在肺、脑、 肠、脾中也可进行。
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
经过体内的转化,环境污染物毒性降低 如大多数毒物
Leabharlann Baidu
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
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强
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芘、芳香胺
(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 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其所形成的衍生物称为代谢物。
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进行。 肾、胃、胃肠道、胎盘、皮肤等组织器官也有 一定的生物转化能力。 肠道菌群在某些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组织器官的生物转化酶在细胞内主要分布于 内质网(微粒体)或胞质中,在线粒体、细胞 核以及溶酶体中的分布较少。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个体差异与基因多态性
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营养状况 年龄、性别
(四)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经肾随尿排出:主要途径 污染物或其代谢物 肾小球 肾小管
被动过滤
解离、水溶性
被动 扩散 尿
未解离、脂溶性
重吸收入血
不易排除
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 肝脏生物转化 代谢物 肝细胞 胆 肠 汁 道
3. 皮肤吸收 一般而言,经皮肤吸收较为困难; 高脂溶性物质,如杀虫剂等。
其它
毒理学实验中有时采用腹腔、皮下、肌肉和静 脉注射进行染毒。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distribution)
1.
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 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分布不均匀
器官或组织血流量大,灌注速率高,如肝脏
脂溶性高
随粪排出
肠肝循环
经呼吸道排出
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S、C4H6)可经肺呼出
以下因素可加速排出 ——血中溶解度低 ——肺泡分压小:移至空气新鲜环境 ——肺通气量大
其他
毛发、唾液、乳汁、月经 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 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 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 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
化学物与器官亲和力:90%铅盐沉积在骨骼
屏障作用(血脑、胎盘、血眼、血睾):甲基汞易通过 血脑和胎盘屏障
(二)贮存(Storage)
一方面通过减少到达作用部位的毒物量,对急 性中毒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又为体内提供毒 物来源,具有潜在危害。
靶部位:污染物在其贮存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 用部位,该部位称为靶部位,即靶组织或靶器 官。如甲基汞积聚于脑,百草枯积聚于肺引起 病变。
贮存库 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 这些部位称为贮存库(Storage depot)。如铅在骨 骼积蓄,但主要损伤软组织。 ——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贮存库 蓄积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 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 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 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 的反应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