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治国理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无为,不是真的不要为。
老子的贵无去有,不是真去有,而是以无 御有。同理,老子的无为,不是真的不要 为,而是以无为御为。用老子自己的话来 讲,便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无作为,意思是不必要为。 无不为并不是什么也做,意思是没有耽误 事。
无不为也是在顺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
王弼注无为云:“顺自然也。” 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下。” 无事才能无为,无为是顺自然的结果。
去智是为了利民、大顺。
去智是为了利民。使人民不必要生活在无安全感、不稳定 的环境之中。去智的目的是为了大顺,即顺应自然,追求 的还是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 第一,人民不必智。 第二,领导者不必用智。 第三,智者不敢用智。 第四,利民而不扰民。人民可以自由发展,体现真正的和 谐。 简言之,老子的为治理念是无为,无为必然要不用智,不 用智则愚,愚则反朴归真,归真则大顺,达到其理想境 界。这是其重无的清事物 的本质。同理,治国无为也是以搞清人类社 会的起始状态为基础。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 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 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对什么也明白清楚,是无为的基础。无为 而治与质朴社会的一切现象相统一。
如何把握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为” ?
老子提出两个原则。其一,除去其不符合自然的 太过分的那一部分。
第二十九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 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事物不可能整齐划一,有前后、大小、强弱、安 危等等区别。这很容易成为人们要“为”的理由, 但圣人只是除去不合自然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出发点是自然,最后还落脚到自然,所谓的“为” 只不过是“去甚,去奢,去泰”而已。
无为的关键是不能有私心。
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是无为而治,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而且, 为和无为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理想的社会是 不必考虑治不治。第三十八章言:“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而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德。”道理在于“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 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虚一而静。要虚,就要排除干扰,就要静。静 即去其燥心,得到平。于是能看清本源和本质。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 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 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 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 不殆。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 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
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以无御有,恢复到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 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 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 始,是谓道纪。
这就是道、无、虚、静的关系。无是核心。
人必须懂得不断纠正前进的方向,停下来认真分析思考, 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有没有产生问题,有没有偏离原定的 目标。这停下来,是为了以后走上正确的道路做准备。因 为一直错下去,越努力离正确的目标越远,不会有所得。 这就是老子的精粹所在。
老子对道的实践
以上是对老子理论结构的简要勾勒。然而
老子的治国 理念
山西大学 牛贵琥
《老子》一书讲认识道和实践道。我 们先来复习他对道的认识。
老子所提供的认识自然规律也即“道”的 方法或说途径是: 无——虚——静 无是根本。因为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
从无到有,就由简单越来越复杂了。 容易离本。
但有是必然的。我们要不断地从有归 无。
从有归无是回归本源,看清本质、目的,是以贵 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何才能无,要虚。唯道集虚。
只有虚才能接受本质、本源、目的,有新的启示 和打算,才能明道。
无为到为又回到无为是一个不断循环 的过程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 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 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 将自定。”
从自化到欲作到自定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也即从 无为到为又回到无为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所 言的“常”可知,这个循环和“常无”、“常有” 一样,是不间断的进行着的。 老子的无为理论有着严密的体系,是其“无”的 理论在治国上的完整体现。
无为而治就得去智。
智是私欲的表现。以智为治,正好破坏了人民素 朴的本质,造成社会的动乱。
第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 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 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 矣。然后乃至大顺。”
为了保证无为,提出了“不争”
老子的“不争”是和“下”联系在一起的,而下则和静相 关联。老子由水之汇集于下这一类自然现象引申出为人之 谦下,具体则表现为“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 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 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二,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 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五十二章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 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为是为了达到无为,为了将来的不必为。第十七 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四十 九章也言:“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皆孩之。”一般人的自然是建立在圣人做曲 突徙薪的工作的基础之上的。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 下先,故能成器长。”器长是为领导人的意思。
不争、为下、不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是坚韧、 成熟、不轻率
四十二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 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 以为教父。” 六十八章云:“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 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七十三章云:“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 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要无为,关键在于不能用自己先验的观念要求 人民、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 巳。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注意:无欲才能静。也就是朴。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 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 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 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 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 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便是道、得道。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 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 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 天下贵。
总结
无是理论的本源。 虚是体道时的精神状态。 静是体道的必要前提。
是以老子一直强调“无为”之重要,并慨叹世人对其不知 晓。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 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 及之。”
有使人乱,故要归无。同理,治理国家有为
也会使民乱,故要去为,返回到无为。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 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 不治。” 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
老子一书更多的内容是将这个理论运用于
治国之中。根据无提出无为,根据虚、静
提出去智、不争、柔弱胜刚强。
无为
无为是老子为治思想的核心。
其“为”相当于第一章所谓的“有”。“无为”则相当于 第一章所谓的“无”。
第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就相当于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万物生于 有,有生于无,是以贵无。同理,“为无为”,当然贵在 “无为”。
老子的“将以愚之”不是搞愚民政策
所谓的智,不是智慧,而是玩弄心机,善行巧诈。所谓的愚,不是愚蠢, 而是淳朴的代名词。 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 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十二章又讲:“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使夫智者不敢为”是要破智者之智,使其在无智无欲的环境中无所施其 智,则目的不是纯使民愚。
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关系
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是主张不欲和不学的。第三十七章云:“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定。”第二十章云:“绝学无忧。”这里的“欲 不欲”的“欲”,是为了“不欲”;“学不学”的“学”, 是为了“不学”。 不欲是为了消除争夺的根源,要通过欲达到不欲。不学而 能是顺应自然,而众人之过错,又得通过学来填补,达到 顺应自然的目的。无为和不欲、不学一样,不是完全不为。 只要一具体做事,就要为。顺应自然的“顺”,本质上也 是为。只不过这种为的目的在于无为而不敢有意而为罢了。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有使人乱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 取此。
故要去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2.“圣人为腹不为目”,证明“虚其心,实其腹”的愚,是包括统治者圣人 在内的,不仅仅是被统治者愚。
3.四十九章还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 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 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如果是要愚民,又怎么要以百姓心为 心? 4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 其智多”。第七十五章又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里的关键是除去先验的固定的观念。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 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 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 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