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与《老子》简介(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先秦道家的军事思想简介
但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个限度,过了限度就是失当,
就台遭到天降之殃,因此要得所欲而止,达到抗击
侵略者的目的就行了,不要战而不休,由义战变为
行逆德之战。
非战和慎战是道家战争观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言道家的非战,不是对道家战争观的全面认识。
应敌、泄愤、贪利和骄纵五类,肯定前两类用兵,否
定后三类用兵。认为兵可不得巴而用之,但不能追求
绥战屡胜,因为这样会使得民众越来越疲惫,国君变
得骄横,用兵性质就会由前两类变为后三类,国家就
一定灭亡。
《经法》以喜好战争、施行勇力、放纵贪欲来
以若干小的不胜来换取最大的胜利,通过积德立威来
削弱敌人的力量。这些观点丰富了道家“柔弱胜刚强”
的思想。在战术上,《文子》对用奇作出新的解释、主
张用己方的镇静去制服敌方的躁进,用己方的整治去
制服敌方的忙乱,用己方的饱暖去制服敌方的饥寒,
用己方的闻逸击制服敌方的劳顿。认为这样虽然实力
相当,但用奇的一方却能战胜术善用奇的一方。
用兵甲的社会。但是,《老子》又看到兵器有不得巳而
用之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善于用兵的人不能倚仗
兵威.应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再强大的军队也
会走向衰弱甚至灭亡。
《文子》继承了《老子》非战和慎战的思想,认
为好战必然导致灭亡,主张小国寡民、不用兵器的理
想社会。另一方面,《文子》又把用兵情况分为行义、
敌人,先要给他们一点甜头;战场上不能凭武勇办事,
不能意气用事.不能轻敌大意,而应贵柔守雌。
《文于》认为,战胜敌人靠兵力强大,兵力强大靠
善用人力,善用人力靠能得人心,能得人心靠在上者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许晶阳 问鸿滨摘 要:“兵”“道”二家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前列,所代表的学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视“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对“道”的探索中衍生出道家独具一格的“兵学”思想,二者可谓“同出而异名”。
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借此形成以反战为核心的军事人道主义战争观、以弱胜强为主题的军事战略观以及“以奇用兵”为主旨的军事战术观。
关键词:《老子》 道 “柔” 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23)06-0063-010收稿日期:2023-06-07作者简介:许晶阳(1999—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问鸿滨(1972—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雄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SK2022017)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充分肯定战争在人类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战争的产 物。
〔1〕战争给人类的生存、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存续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探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这一观点依旧可以得到印证。
无论在远古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形成中,抑或秦始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开启的漫长封建时期内,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均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内,除有专门言兵的“兵家”外,其余各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均涉及战争言论,并与兵家思想一道构成了传统“兵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一座高峰,所著五千言《老子》集其思想智慧之大成。
仔细研读这一道家经典可见,在通行本《老子》中,“兵”的用例约有13个,“战”的用例约有3 次。
〔2〕再者,《老子》论“道”的终极目的是以“天道”佐“人道”,在顺应总第48期General No.48天下大道的基础上谋求国富民强天下大同,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战争问题。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下面是关于论文,欢迎阅读。
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老子军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表现在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还说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理论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本人就《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军事方面的专述进行评析,共读者参考。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标准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本人译文:用兵之道:不敢(冒然)先攻为主,而要反守为客;不敢(冒然)争一寸地之得,而宁可退守一尺。
所谓行于无行之中:攘你,看不到臂;扔你(投枪),看不见伏兵;手握利器,对方却毫不知情。
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我用兵的法宝。
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将会获胜。
本章共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这是关于主攻与客守的战略问题,直接提出打仗不应主攻,而应客守。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我不敢主动进犯”略有偏差。
其实,进犯与主动进攻这两个词意是不相同的。
国与国之间开战,主动进攻的一方是进犯,这是由上层决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军事指挥员无法更改,只管带兵打仗。
在战场上,具体战术的运用,是攻是守,完全由军事指挥员掌握,这是军事层面的。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静制动、以守制攻的战略理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攻者,必然有行动,有方向,有利器;守者,蓄势待发,明若观火,抓住战机,及时反制,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二个层次为:“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是关于进与退具体战术的运用。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不敢前进一步”有待斟酌。
略论老子的军事美学思想
自大行 为 , 认 为 是 和美 相 对 的最 丑 恶 的行 为 。 他
其 次 , 战 争过 程 中 , 于 战争 本 身 变 化 莫 测 , 行 在 由 在
军 中悄 无 声迹 ,善行 无 辙 迹 ” 才 能做 到 出 其 不 意 , 其 “ , 攻 不 备 , 最小 的损 失 迅速 获 得 战争 的 胜 利 。 以 最 后 . 带 出 精 锐 的 军 队 。 领 除 了 要 有 运 筹 帷 幄 的 要 将 谋 略外 . 要 有 仁 义之 心 , 以老 子 还 特 别 强 调制 胜 一 方 还 所
先 秦 时 代 , 家 与 兵 家 往 往 相 通 ,老 子 》 是 一 部 包 道 《 就 含 兵 家 思 想 的 道 家 经 典 。 它 里 头 有 不 少 章 节 是 论 用 兵 “ 的 , 括 一 些 战 术 思 想 和 战 略 思 想 的 概 括 ” _它 总 结 了 包 。 I _ 古 代 兵 家 丰 富 的经 验 , 有 卓 越 独 到 的见 解 。不 仅 如 此 , 确 《 子 》在 向世 人展 示 它 博 大 精深 的军 事 思 想 的 同 时 , 老 也 建 构 起 了 独特 的美 学 思想 体 系 。
首 先 , 子 重 视 战争 准 备 , 张 “ 服 ” “ 积 德 ”这 老 主 早 ,重 , 涉及 战争 正 义或 非 正 义 的本 质 和最 后 的结 果 。 他把 军 事
活 动 中 的 战 略 战 术 运 用 统 一 于 理 性 的 谋 划 . 到 制 胜 的 达 目的 。 战争 中那些 非 理 性 的行 为 ,以兵 强 天下 ” 盲 目 对 “ 的
处 之 ”切 不 可 弹冠 相庆 . 三 、 与 丑 的 辩 证 关 系 和 守 中 原 贝 美 口
足 , “ 莫 大 于可 欲 。 莫 大 于不 知 足 , 莫 大 于 欲得 ” 即 罪 祸 咎 老 子所 处 的时 代是 一 个 大 动荡 的 时代 .短短 2 0 『 . 4 年 H 人 J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作者:张浩波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近日偶读《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七卷,发现这样一句话:“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
”读后,颇感震撼。
我渐渐感到《老子》的思想中透露着一种强烈的刚性和进取精神,即“柔弱胜刚强”的精神。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老子》的这种较强烈的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柔弱”的含义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二、从政治层面来看《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中的政治辩证思想主要是指“君人南面之术”——统治、管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方略。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汉书》这样定义道家,无疑也就表明《老子》一书是一部介绍“君人南面之术”的大作。
在《老子》五千余言中,有许多章节都具有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思想内涵。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道德经》暗藏的七大军事思想
《道德经》暗藏的七大军事思想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25期老子的军事和战略思想,既源于大道,高标不凡,又切入实际,便于应用。
因此,不少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实际上是兵书,老子乃兵家之祖。
唐朝的王真第一个明确提出《道德经》是兵书。
那么,《道德经》中究竟暗藏了哪些军事思想?老子的军事和战略思想,既源于大道,高标不凡,又切入实际,便于应用。
因此,不少人都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实际上是兵书,老子乃兵家之祖。
从古到今,说《道德经》是兵书的大有人在。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就把《道德经》当作兵书来读。
他助越灭吴的很多奇谋,都是从老子思想中得到的启示。
《隋书》等典籍,把《道德经》列入兵书一类。
特别是唐宪宗时期有一个叫王真的人,第一个明确提出《道德经》是兵书。
他甚至说《道德经》“未尝有一章不属于言兵也”。
那么,《道德经》中究竟暗藏了哪些军事思想?战争有悖天道,起源于贪欲和争夺老子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里的“有事”,主要指战争,就是说,相安无事是正常的状态,是遵道而行事;一旦有了战争,天下就会纷扰不宁。
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争呢?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憎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就是说,天下有道时,马是用来耕田的;天下无道时,连快要生产的母马也要奔赴战场。
而挑起战争的原因,就是人们的不知足和贪欲太强。
极力反对战争,深刻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老子认为兵者是不祥之器,有道者对战争是嗤之以鼻的。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要求一些谋士规劝诸侯以道德治天下,而不要靠武力威慑征服他人。
老子还告诫那些穷兵黩武者,战争“其事好还”,你打别人,别人不会等闲,你最终必自焚。
老子非常痛心地描绘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军队所到之处,田园就会荒芜;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饿殍遍野。
因此,他反对“以兵强天下”,反对主动去挑起或发动战争。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还有就是老子设想的“共存”的和谐的区域关系。邻国相望,却相安无事,没有任何的冲突,没有战争,没有争夺,这是何等的理想状态。这正是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足者福”以及第四十六章说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结果。
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基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本身体现的就是永恒的道,是道的直观展示或象征,主张归复自然,而自然所体现的天道就是“无为”。若能做到听任自然,顺应自然,纯任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所以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既是一个原始的自然社会,又是一个理想的“无为”的世界。
首先,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尽管老子没有像孟子那样提出“仁政”思想,但是老子也说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③”,强调将百姓的意愿作为施政要求。有人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欲返到太上之世,无君而治,所谓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动的、反历史的。其实,一种政治思想是否反动反历史要看它为什么阶级说话。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要点在于强调不得干涉百姓的生活,使之能休养生息,这也是老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不断滋扰百姓而言的。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就是人们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人们不需要纳税,人人有甜美食物,漂亮衣服,舒适的居住环境,体现了公平,平等。老子的这一政治思想,应该是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的剥削,这是替百姓说话,从这点上看就不是反动的,也不是反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乐其俗”。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呢,因为无论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风俗。风俗是人类长期生活养成的一个固定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乐其俗”是一个很人性化,很有远见的策略,是尊重百姓的生活自由,是得民心之举。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基于“人道”立场的战争价值观、作战有“道”的战争制胜观,这些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代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后世也影响深远。
老子身处春秋战国后期,这个时代不仅是众所周知的百家争鸣的年代,更是战乱不休,生灵涂炭的的时代,为挽救这个日益沉沦的衰败乱世,老子开出了前所未有的治世良方,即“道”,老子以大道包罗寰宇,以大道统论自然、社会、人生,尤其是呼唤统治者以大道清静无为不争的法则来处身立世,最终是要实现理想的小康社会。
然而,老子身逢诸侯混战的时代,要实现理想社会的蓝图,就必须首先消除战争。
论兵因之成为老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一、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老子思想的本质是“道”本根论,老子以道来统论社会,人生,老子的“道”主要是自然之道,老子是以自然之道来重建政治、经济、文化,其根本是“道法自然”,老子不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政治,在战争观方面,老子同样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
战争究其本质来讲是以武力来解决冲突或者问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现象,究其根源,则来自于人的贪欲和不知足,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自然生养万物,大道无为之生生大德是根本对立的,因此老子关于战争的基本态度是非战的,提倡和平,崇尚自然。
虽然老子基于“道本”主张非战观,不幸的是,老子生活的战国后期,是名副其实的“战”国,据史书记载,发生在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如发生在周襄王二十年(前632)的城濮之战(今山东)、周定王(前589)的鞍之战(今济南)等等。
战争一方面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战争规模越打越大。
越打越大的战争也必然越来越残酷,如发生在周定王十三年(前590)楚宋之战,楚庄王围宋达九个月(九月至五月),据说当时宋都城内粮食断绝,“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吕氏春秋·慎势篇》)老子身处其中,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性,认为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莫过于战争。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3)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3)三、“无为不争”的战将伦理观将帅是战争艺术的导演者和实践者。
将帅素质高低、修养好坏,对战争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古代军事思想家对于将帅素养提出较高要求。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将帅修养也有深刻论述。
“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第一、“不争”老子非常看重“不争”之德。
他以“水”为例,热情褒奖其“不争”之德。
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认为,天道自然无为,有德之士理应恪守“无为”准则,“清静无为”。
但在社会人事上,“事”总是要人去做的,“为”事实上在所难免;这种情况下的“不为”法则,实质体现为“不争而为”,或者叫“为而不争”。
就是说,顺其自然,自然而为,而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刻意去“为”。
这就是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或者也可称之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具体到军事上,在老子看来,对有德之士而言,军旅之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这样的事即使“为”了,也须遵循“不争”原则。
所以,“不争”原则是将帅武德的必然要求。
老子之所以力倡“不争”之德,实际是出于一种功利目的的考虑,即企图在遵循无为、守柔原则前提下,通过“不争”的道德手段去实现“争”的功利目的:正因为水最能处下,不与万物争先,才最终成为“百谷之王”,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倡导“不争”之德,对于人们节制欲望、进而阻止战争的频繁发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二、“不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具有丰富含义。
其一,“止戈为武”。
“武”的本义是制止战争。
这是对“武”的社会价值的一种肯定评价。
其二,“合礼为武”。
在竞赛、打仗等场合,要求手段、方式合理、合法。
倘若手段卑鄙、龌龊,即使获胜,仍要受到“胜之不武”的道德谴责。
其三,“动粗”。
即求逞匹夫之勇式的“动武”、“武斗”等。
老子的“战争论”
老子的“战争论”老子的“战争论”江声皖摘要: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应是“道”为源,"德”为体,“礼”和“兵”为用,因而《老子》可编为"道经”“德经”“礼经”“兵经”;“兵经”又可分为“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三部分,各三章,其“战争论”由原第四十六、第三十、第七十六章组成。
老子阐发的“战争论”思想,与克劳塞维茨的主要结论有某些相似之处,却比它还要紧扣问题之实质,是老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有’道’的政冶保障和平,无’道’的政治造成战争”;引起战争的“最大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危机往往来源于贪得的欲望”;“依循’道’辅佐君主的人,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骥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盛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关键词:老子兵经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2095-9176(2020)01-0037-009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对《老子》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各取所需的状态之中”。
言外之意似乎是说,对《老子》的研究并不严肃。
①然而,任何一部著作,就阅读者而言,从来就是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的,更何况如《老子》这样一部思想博大精深的伟大著作。
这恰似尼采所评价的,其阐述的思想,“像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②。
由此似可认为,《老子》所阐述的思想,是可供世世代代学人汲取的宝藏.即使各取所需,也取之不尽。
正因为如此,《老子》便成了中国历代学者反复研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见解、新的篇目结构的一部著作。
久而久之,重编、重注《老子》,便成了中国学人研读《老子》的传统方式。
应该承认,原始的《老子》加上历代学人运用重编、重注传统方式所产生的学术成果才是一棵完整的大树。
其中,原始的《老子》是根,历代学人的学术成果是枝叶,是树冠;而且,随着现代及未来学人的努力,这棵参天大树必将继续生长壮大。
而如今,我撰写此文,就是企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成为这棵大树枝杈上长出的嫩芽。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学院:电气工程姓名:杨文钊班级:09级10班学号:20084698论老子的军事思想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1.兵不血刃。
不争而胜在战争问题上,老子反对轻率用兵,主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首先,老子非常注重“积德”的力量,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重积德”可以攻无不克。
那么,为什么注重积德就能攻无不克?老子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物壮则老,谓之不道”,通过积德,具有深厚修养境界者,能返到婴儿般纯真柔和。
因为他幼嫩,不恃勇好斗,所以来日方长、前程远大;而那些自命不凡、看似强壮者,却因其违背规律而注定早夭。
其次,老子特别看重“慈”这一品德的战略价值,把它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个“慈”,实即慈爱之心、仁义之心。
他认为“慈”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老子提出:“慈,故能勇。
”在他看来,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
既能使统治者出于为民抗侮而无所畏惧,又能使民心归顺,人人怜贫惜幼,慈爱互助,战则勇于保家卫国,这种基于正义感的“慈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用老子的话来说,叫做“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以慈为战,就能战无不胜。
在老子看来,用慈爱之心进行自卫战争,是符合天道的,即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实际上,老子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肯定了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的道德价值。
老子不愧为军事大家的境界,是从前、现在乃至将来对为军、为商、为事、为人都最具教学价值的精湛谋略。
从《老子》看战争之道
<学教育2。
19〇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認錄i l 从《老子》看战争之“道”®周昊阳内容摘要:《老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战争军事思想。
老子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战争是“不祥之 器”,根源于统治者的贪欲,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违背“无为”之道。
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应遵循征战之 “道”,要秉持“慈爱之心”、“贵柔戒刚”,取胜之后也要做到“生而不美”。
同时,《老子》中对为将之“道”也进行了 深刻论述。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贯彻征战之“道”。
“无为不争”涵盖了老子对将帅武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不争、不武、不怒、不骄等基本内容。
关键词:《老子》军事思想政治哲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治和哲学名著。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把它视为一部兵书。
早在《隋书•经籍志》兵家类著录就列有“《老子兵书》一卷”;唐代王真说老子“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言兵也”,他为此专门撰写了《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四卷;北宋王安石盛赞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为“奇策”;近代魏源亦把《老子》视为“兵家之言”、“言兵之书”,而加以推崇和发挥。
章太炎在《訄书•儒道第三》中认为,《老子》一书简要地概括了古代兵书之要旨,“老聃为柱下史,多识事故,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
”春秋时期的频繁战事,迫使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对“战争”这一重大社会现象进行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老子》一书涉及军事思想当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军事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燦的明珠,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不祥之器”《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对战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
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首先,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教学⽬的:树⽴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个⾓度。
(《司马法》:“国虽⼤,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孔夫⼦⽈:“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北宋何去⾮的《何博⼠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有所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量建设和使⽤的原则和原理。
⼤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法论问题)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独特⽂化的⽂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的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同时,我国⼤⼀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活,以及独特的民族⽂化⼼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到1840年鸦⽚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明清时期。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少有三个前提条件:⼀是⼀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是⼈类思维能⼒达到⼀定的⽔平;三是⽂字的产⽣。
思想只有以⽂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字之后,⼈类才进⼊了历史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字是商代的甲⾻⽂。
⽬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浅谈《老子》兵学思想
老子的兵学思想就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甚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概括起来讲,就是英国军事学家李德哈特后来提倡的“间接路线”战争战略。
子的《道德经》一书,通篇短短五千余字,“无”字出现最频繁,比如无为、无名、无欲......许多人误以为老子的思想消极,不适合一心入世的有志之士。
殊不知《道德经》最后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语道出了老子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一书,是有为,不是无为。
书中所有的“不为”,都是为“为”字准备。
老子的清静无为,应用到军事上,就成了绝妙兵法。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可见老子反对战争,用兵是出于自卫,出于不得已,以慈为主。
慈有两层含意:一是不忍我的人民被敌人所杀;二是不忍敌人的人民被我所杀。
因而,我不会主动挑起事端,若敌人执意要来攻打我,才会应战,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
“轻敌几丧吾宝”,这个宝字,就是“吾有三宝”的宝字,慈为三宝之一,轻于开战,即是不慈,就失去了一宝。
故我虽应战,却不会主动开战。
我不开战,敌人却来攻击,该怎么办?老子的办法是守,故曰:“以守则固”。
万一敌人进攻猛烈,我实在守不住了,又该怎么办?老子就向后退,宁可退一尺,不可进一寸。
万一退到无路可退,敌人还要进攻,再不开战,我的军士将有性命之忧,就是不慈至极,即失了一宝。
到了此刻,我就不得不开战了。
我军步步退让,收敛到了极点,一旦爆发出来,势不可挡。
这个时候,我的军士,处处是死路,人人悲愤,唯有奋勇杀敌,才有生路,故曰“哀者胜矣”。
敌人的军士,遇着这种拼死抵抗的人,向前冲必死无疑,后退才有生路,出现这种情形,我军当然能够获胜,故曰“以战则胜”。
“坚强者死之徒”,敌人的兵,恃强者极,当然要失败。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样是这个道理,故曰:“以奇用兵”。
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即采用了这个作战策略。
老子“以慈用兵”,一守二退三攻,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是正义战争,故“柔胜刚,弱胜强”,侵略战争“是以兵强则不胜”。
老子战争论
第二章老子战争论 (1)第一节战争的起源 (2)第二节战争的性质 (3)第三节战争的结束 (4)第四节用兵之道 (4)一、用兵之法 (4)1,绝不轻敌 (4)2,勿强勿躁 (5)3,以奇用兵 (6)4,去“主”为“客” (6)5,因敌制胜 (6)6,欲擒故纵(“微明”之法) (7)二、用兵之术 (8)1,隐秘机动 (8)2,精锐突袭 (8)3,利用时势 (8)三、将帅选用 (9)四、军队士气 (9)第五节战争恶果和消除战争的途径 (10)第六节从五千文看战争 (10)1,老子论兵的前提 (10)2,战争的缘起观 (11)3,老子的战略观 (16)第二章老子战争论战争是社会组织之间的武力冲突。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史就是战争史,从刀耕火种的氏族部落到机电化的现代国家,战争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伴随着人类成长演进。
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究竟植根于什么?战争能够消除吗?人类何以不能和睦相处?古往今来无数智者绞尽脑汁,或探索战争的各种因由,或寻求消弭战争的良方,但战争仍在继续,形态还在翻新。
自唐代王真始,老子五千文就被个别学者视为兵书。
这个看法之所以有些道理,除了五千文有论兵的章节之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章节富涵方法论内容,这些方法均可应用于军事战争。
另外,不少章节论述治国之道,但也可以从战争、用兵角度去看待。
当然,王真等人的看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只可说五千文有论述兵道的内容,不可说五千文乃兵书。
五千文中直接涉及战争者有30、31、36、46、57、59、61、67、68、69、76、80共12章(其中只有30、31、68、69章全部内容都属论兵,其余章节要么有所论及、要么其内涵侧重于兵道),涉及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战争的结束、用兵的原则和方法(战略和战术)、胜败的因素、战争的恶果和消除战争的途径。
老子的兵道(本书以兵道而非兵法称之,这是因为老子论兵是从大道原则出发的,大道是老子论兵的终极依据),在先秦颇有影响,如孙武、孙膑、六韬、尉缭子等比较纯粹的兵家,如《鬼谷子》、《管子》、范蠡、鹖冠子、韩非子等注重用兵的诸家,或多或少都受到老子兵道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
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
1老子与《老子》简介
(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
”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
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
无私——无欲、无为——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
若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
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
《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道”论,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间天地万物变化的总规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指顺任自然,按自然的原则做事,不强作妄为,这就是老子讲的自然无为,“自然”是道之本性的价值要求,“无为”是方法性的原则。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为了颂扬天道的自然无为,重要的是要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中,即要以天道统摄人道,使“人道”效法“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最终达到天地人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二、老子思想之军事思想
《老子》不是一部兵书, 但是,当其问世之后,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兵书。
如唐朝的王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等都有这种看法。
老子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反对暴虐战争
老子在第30章说:”以道主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即用到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一点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长满了.大战过后,一定会变成荒年.这里明确表明老子反对暴虐战争的思想. 老子反对战争,他指出穷兵黩武,必将自食其果。
因此,老子积极主张“不以兵强天下”,反对以武力杀人而征服天下,并把“兵”视为“不祥之器”和“凶险之器”。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40章)。
另外,老子虽然反对“以兵强天下”,但也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兵的。
老子认为,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要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态度。
他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31章)如果以取胜为美乐之事,那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乐于杀人的人,是不会得志于天下的。
所以君子要持“胜而不美”的态度。
老子还主张战胜之后,亦应“以丧礼处之”,切不可弹冠相庆。
古人早就有这样的说法: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战争的最后结果,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受害者。
同时战争又是耗钱、耗物质、耗人的事。
古代战争是这样,现代战争更是如此。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打伊拉克的战争就是如此。
至于战争给人在心灵的创伤和震撼,却是无法估计的。
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人民群众。
“师之所出,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这是对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生动写照。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军事家有极大的影响,比如《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左传》记载着历史上一个具有深刻启示的战例,即秦穆公派兵准备去攻打郑国的案例。
2柔弱胜刚强
注重战争的“夺”与“与”的关系。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即要收敛它,一点要暂且扩大它;将要削弱它,一点要暂且增强它;将要去掉它,一定要暂且支持它;将要夺取它,一定要暂且给予它。
这就叫做微妙的明智。
柔弱可以胜过刚强。
鱼不可离开深渊,军过的策略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老子的思想总的来说是“贵柔”“守柔”。
即强调以静制动, 弱者要战胜并取代强者, 就不能与强者死打硬拼, 而要采取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策略原则。
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守柔曰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认为,整个宇宙中的事物,不论是人生,还是物理,亦或是用兵作战,都是“柔弱胜刚强”,因此,他主张“贵柔”。
老子认为, 战争的取胜之道重在“以奇用兵”。
“奇正”. 是我国古代兵法中的重要范畴, “正”. 即正确使用武力,“奇”. 即灵活变换战术。
战争中的情况千变万化, 不可墨守成规, 按部就班, 只有将“奇正“. 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在战争中争取主动, 获得胜利。
如何“以奇用兵”呢? 老子提出了以退为进的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思想,即实行后发制人。
3 其它军事思想
另外,在老子的思想中还有善战者不怒的思想,即“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之极。
”祸莫大于轻敌的思想和抗兵相加哀者胜的思想,即“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於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在祸莫大于轻敌这个问题上,关羽是最突出的一个反面教员。
他智勇双全。
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巧拒诸葛谨要荆州…但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因为犯了轻敌的错误,最后导致被擒杀头的悲剧。
三、老子军事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曾几次说过: 我喜欢老子, 老子不搞阴谋, 搞阳谋。
老子公开讲“将欲夺之, 必固予之”。
《战国策》将其演化为“将欲取之, 必先与之”。
毛泽东在1935年12月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 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军事战略问题时,就明确提出: “反对单纯防御, 执行积极防御。
反对先发制人, 执行后发制人”。
1936年12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运用老子“将欲夺之, 必固予之”的斗争策略, 阐明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红军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重要意义。
《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为历代诸多军事家所推崇、发挥,并把“奇”、“正”作为一对重要的军事范畴加以论述相应用。
如《孙子兵法·势篇》:“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总之,《老子》的论兵之道、用兵之略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其军事哲学思想的独到性、开创性,为中国历代的军事家所称道、引申和运用,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军事思想,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有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