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 若烹小鲜” ——浅谈老子哲学与其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了什么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了什么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说了什么哲学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中国哲学的鼻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六十章。

其完整表述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喻治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治国理政智慧。

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如同烹调一道新鲜的菜肴一样,需要精心调治,不要随意翻动,不能煮的太咸,也不能煮的太淡;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怠慢;油、盐、酱、醋都要恰到好处;火候也要适当。

于是,这对“掌勺者”的能力形成巨大挑战,要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同样道理,治理大国更要谨慎小心,既不能操之过急求政绩、朝令夕改乱折腾,也不能懈怠马虎不负责任,而应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尊重规律,科学施政。

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来比拟治理国家之兢兢业业,这正是一种举重若轻、化大为小的智慧。

什么是“烹”?就是文火慢炖。

急不得,也不能大刀阔斧的大幅度搅动。

精美的菜肴离不开细心烹调,治理国家也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这句话,于君主而言,是治国方针,但对个人来说,未尝不是自我修养的良策。

每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境界,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也会因为心态不同,而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去面对,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解决。

但是,面临困扰,需要冷静思考,慢慢梳理,才能顺利解决。

说起来容易,很多人都做不到,但如果能理解老子的这一句“治国如烹小鲜”,或许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烹小鲜”首先讲究的是,不能胡乱翻动。

为人处世也一样,不能妄念妄动。

《韩非子·解老》中说到:“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意思是,如果烹饪小鱼之前,还要把内脏全都挖出来,反复清洗的话,就会破坏鱼肉的口感。

同理可知,治国施政如果重叠多余,朝令夕改,人民就会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因此,治国明君都好静而少作为,无为而治,不瞎折腾。

“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我们以下三点哲学道理:1.遵守规矩,更要讲究方法第一次煎鱼的人,大多数都煎不好,因为没有掌握当中的规律,关于什么时候下锅,什么时候翻煎,也没有方法。

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经典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老子所著。

其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观点是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老子对治国理政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治国理政的原文道德经中关于治国理政的原文主要集中在第六章到第十九章之间,包括了诸多观点和原则。

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原文:1.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章):老子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鲜一样,用温和的手法,不过度干预,保持谨慎和平衡。

2.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国"(第三十一章):老子主张以道德和智慧来辅助国家的统治者,而非依靠武力强大来征服整个世界。

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十八章):老子认为天地并没有特别优待任何人,它们平等对待所有生灵,人类应该以谦逊和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

4.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七十五章):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建立一个公正而仁慈的社会氛围,人民就会感到安全和信任,国家将获得真正的力量。

以上仅为部分原文,整个道德经中关于治国理政的原文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对治国理政原文的解析1. 温和治理:老子强调治国应像烹饪小鲜一样,采取温和的手法。

这意味着领导者应该保持谨慎和平衡,避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2. 道德辅助:老子主张以道德和智慧来辅助国家的统治者。

这意味着领导者应该明智地运用道德原则和智慧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权力。

3. 平等对待:老子认为天地不分贵贱,它们平等对待万物。

这启示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民,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4. 公正与仁慈:老子认为建立一个公正和仁慈的社会氛围是治国理政的关键。

只有当人民不畏惧威严、感到安全和信任,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

三、老子对治国理政观点的现实意义老子对治国理政观点的现实意义是长远而深远的。

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非常关注民间疾苦 ,痛恨 统治者的腐 国情咨文 中。 败和贪婪 , 抨击贫富悬殊和 社会不公 ,
很有正义感 , 是是位革命家。
政治如此黑暗 , 出路何在?老子不 治在老子这里 ,已经不是复杂 的权力 仅是批 判家 ,他还 热心地 追求 自己心 角逐 , 利害相争 , 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 目中的政治理想。谈到老子的政 治理 味的行为艺术。中国历史上有境界 、 有
了很生气 ,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 的 都知道 , 煎一条小鱼不能总去翻腾 它 , 那锭银子 赏给第 一个仆 人 ,并且 说 :
翻来翻去就翻碎了。治 国的道理也是 “ 凡是 少的 , 就连他 所有 的 , 也要 夺过 这样 , 不能总去折腾老百姓。这就是无
来。凡是 多的, 还要给他 , 叫他多多益 为 而治 。
善。”
“ 治大国若 烹小鲜” , 老子谈政治 ,
国王 的意思 自然是奖励 积极 的创 竟然想 出这样生动 而独特 的 比喻 , 发
业者。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 这个 明这种 出人意表 的命题 ,真的是令人
故事拿过来打 比方 , 把贫者 愈贫 , 富者 惊 叹 ! 令人叫绝 ! 据说 , 老子这句话受
想, 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无为而治。无为 气 象的政治 家,都或多或少地体现 了
而治的意思就是统 治者 的政 策要顺其 老子 的智慧。 自然 , 不要骚扰老百姓。 天地万物 , 有什 么能大于 日月?能
治大 国若烹小鲜
大于乾坤?但是你看杜甫的诗 : “ 日月
老子说 : “ 圣人 常无 心,以百姓 心 笼 中鸟 , 乾坤水上萍。” 日月如笼中之鸟 ,乾坤若 水上 浮 为心” , 用今天 的话说就是符合正 义的 执政者绝不 自作聪 明 , 异想 天开 , 更不 萍。人间万事 ,有什 么能大于改朝换 “ 唐 虞揖让 三 会, 存私欲 ,他们就把老百姓 的愿望 代?但是你看邵雍的话 : 汤武征诛一局棋。” 当作 自己的愿望 ,把老百姓 的心 当作 杯酒 , 唐尧将帝位禅让 给虞 舜 ,商汤王 自己的心, 这就是无为而治 , 很有点像 今 天我们说 的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讨伐暴君夏桀 ,周武王推翻残暴 的商

治大国如烹小鲜哲理

治大国如烹小鲜哲理

治大国如烹小鲜哲理
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鲜这一哲理,是一种比喻,意在阐述治理
国家的艰巨与复杂。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味着治
理国家需要像烹饪小鲜一样,需要细致入微、审慎处理,不能草率
行事。

首先,从烹饪小鲜的角度来看,烹饪小鲜需要选材、调味、火
候等多方面的考量,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

同样,治理大国也需
要领导者具备丰富的知识、智慧和技巧,需要审时度势,善于把握
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复杂情况,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安排。

其次,烹饪小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不能随意妄为,
否则会破坏食材的原有风味。

同样,治理大国也需要依循一定的法
治原则和治国理念,不能随意妄为,否则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烹饪小鲜需要考虑食材的新鲜和品质,需要注重细节,
不能马虎草率。

治理大国也需要注重民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方方面面的细节,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需要全方位、全面地考
虑和布局。

总之,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鲜这一哲理,强调了治国需要细致
入微、审慎处理,需要智慧、技巧和原则。

领导者需要有远见、胸
怀和智慧,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的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的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的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体现了一种哲学道理。它的意思是治理大 国的方法与烹饪小鱼小虾一样,需要细致、谨慎、周到。这句话传达了以下几个哲学道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小事重于大事:烹饪小鱼小虾需要细致入微,同样,治理大国也需要注重处理每个小细 节。小事情的处理对于整体的影响可能并不显著,但它们累积起来会对大局产生重大影响。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以谨慎、周到和平衡的态度去处 理,注重细节,从小处着手,才能更好地治理大国。
2. 谨慎与周到:烹饪需要掌握火候、调味、时间等多个因素,治理大国也需要在各个方面 考虑周全。谨慎和周到的思考和决策是成功治理大国的关键。
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的哲学道理
3. 平衡与适度:烹饪需要掌握食材的适度,治理大国也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保持平衡 和适度。过度的干预和过分的控制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在各个方面保持适度。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当我们思考“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时,我们不仅可以从政治角度解读,还可以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进行思考。

老子的治国理念真是我们所理解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治国理念真是我们所理解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治国理念真是我们所理解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凡是阅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道家思想的总体特征。

在方法论上,道家具有朴素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这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与别的学说相比,在思辩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深度上显得技高一筹,使道家思想呈现出空灵、幽深言简意赅的哲学意境,令人玩味,不忍释卷。

用道家的道理解读道家的思想要想理解《道德经》中的每一句话,都必须依照道家思想的标准及方法,去领怪揣摩其中的意义,方能了解老子的真实意图。

如果我们用别家学说的思想,比如用儒家的观点来分析判断《道德经》,那看到的只是儒家的《道德经》而非老子的《道德经》。

所以,我们必须拋弃所有的思想成见,用老子的思想来解读《道德经》,那么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自然也应该用这个办法才行。

首先,不能孤立地看待这句话,要把它放进整篇文章中去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全文如下:“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在这里,我们应注意到,在'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后,紧接着是'以道莅天下'如何如何。

这个'道“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决不是孔孟之道的'道',老子告诉我们'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以道莅天下“来实现的。

老子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全文译成白话就是:治理大国,好像烹煎小鱼一样,要谨慎小心,不要经常扰动它。

用“道”来治理天下,鬼怪起不了作用,不但鬼怪起不了作用,神邸也不伤害人,不但神邸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

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德”都交相归附于人民,人民相安无事。

其次,按上文所述,要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要在'以道莅天下”的'道'字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烹'字上。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

题“ 治 大 国章 第 六 十 ” 。
( 二) 校勘 、 训 读
句, 究竟 是何意 思 呢?我们分 以下几 个方 面 ,
加 以深 入 解 释 。 望 好 古 博 雅 君 子 , 与 我 同志 ,
不吝指正 。
( 1 ) “ 治” , 《 后汉 书 ・ 循 吏传 》 注引 、 《 后 汉
其鬼不神 ( 伸) , 其神 ( 仲) 不伤人 ( 1 1 ) 。 非
其 神( 伸) 不伤 人 , ( 1 2 ) 圣人 亦不 伤 。 ( 1 3 )
夫 两不相 伤 , ( 1 4 ) 故其 文德 ( 1 5 ) 交归 焉。
( 1 6 ) " [ 2 1 1 9 6
内容是 《 老子 》 , 这 是继马王堆 帛书 《 老子》 、 郭
. ..
. .
《 老 子》 “ 治 大 国若 烹小 鲜 ” 解
黄 人 二
摘 要 : 对于“ 治 大 国若 烹 小 鲜 ” 的训 解 , 传 统的说 法 , 以“ 不 扰 民” 之说 , 最为 大宗。 其实 , “ 烹小鲜”

语, 要视 为烹饪 里面最 简 易的一道 菜肴 , 也 就是说 , “ 鲜” 要通假 为“ 鳝” 。所谓 “ 简易” , 就是 “ 以道 莅天 关键 词 : 老子; 烹小 鲜 ; 第六 十章
赘述 。 《 北堂书钞》 二十七 引无 “ 大” 字。 ( 3 ) “ 大 国” 下, 《 韩非子 ・ 解 老》 有“ 者” 。 王 先慎 云 : “ 《 [ 群书 ] 治要 》 有‘ 者’ 字。 ” 严 遵
本、 《 三 国志 》 卷 四 十 四 陈 寿评 、 《 后 汉书 ・ 循 吏 传》 注引 、 《 蜀志 ・ 姜维传 》 评, 亦 皆有 “ 者” 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考释及诸子治国思想整理比较 (2)

“治大国若烹小鲜”考释及诸子治国思想整理比较 (2)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此处将三章分开的内容重新整合在一起,还原了本来的语境。从这个语境分析,“治大国”一句与上文“可以有国”一句显然具有继承的关系,而其后“大国者下流”一句起,已经进入另一个语境,与上文没有直接意义上的继承。
此外,对于“若”,有人认为原应是“苦”字(注:洪颐烜观点)。按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苦烹小鲜。”所以“若”或许是“苦”字之讹?又或者是恰好相反?
至于“烹小鲜”,不同的观点更是层出不穷。关于“烹”,有“烹”、“亨”、“享”、“厚”四种版本,其中又分为烹饪义一派与非烹饪义一派。关于“鲜”,则主要有:鲜、澌、腥、鳞四种写法,其中也分为鱼类义与非鱼类义。如此一来,烹饪小鱼一说,似被动摇。

关于“若”替换为“苦”的观点可以参考同时代的《韩非子·五蠹》:泽居苦水者。这里“苦”的解释为“为……所苦”。把这个解释运用到韩非子的《解老篇》之中,原话便解释为“治国者为烹小鲜所苦”
,这实在有点牵强。而如果考虑其他的解释,理解为“痛苦”、“辛苦”、“刻苦”就更加不合适了。看来,此处存在争议的“苦”当为讹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考释及诸子治国思想整理比较
引言
提到经略天下、治国安邦,通常容易使人联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是北宋赵普的一句颇带牢骚的话,最终却成为了一句广为传颂的治国名言,可见古人对儒家治国的推崇与强调。
然而,历数中国各个时期的“治世”,尤其是刚刚由分裂走向统一不久后产生的“治世”,我们又会发现,这些“治世”的统治者们所制定的薄赋轻徭、休养生息的方针却并非是儒家的治国手法。于是,一部著作、一种思想开始浮出水面,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及其所代表的道家思想。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人皆以治大国如烹煮小菜,无为而治,简单易行理解之,然非也,误矣。

盖知烹煮窍门,火候为要,稍有不慎,色泽、香味俱变;其次则为调味,要因人而异,咸淡相宜,皆以下饭开胃为目的。

治国亦然,为政者,当以民为重、为根本,关键在于掌握其火候,即掌握其度。

量民之所需、所求,患民之不均,调济天下使其不争,不致于乱,乃可太平,乃可无为而治;此无为非无可作为,是以统揽全局,掌握其火候为基础,循序渐进,略作调整,民不知其有功;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窍在巧治也,此乃老子之本旨,切勿误解。

2015.2.27。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哲理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哲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鲜: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词目】治大国若烹小鲜【解释】[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

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单位)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说法三:"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

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

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

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说法四:从古至今,不少政治家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提醒执政者。

对于这句话的意思,古今流行的理解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油、盐、酱、醋等调料放得要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

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其实,在古代学术界已存在很大的争议。

就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本身来说,就有治大国若厚小腥、治大国若烹小鳞等不同的说法,小腥与小鳞其实都是小鲜即小鱼儿的不同说法。

即使现代普遍认可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传统说法,古代在文字上也有差异。

有古代学者认为,此句名言在流传过程中,丢了一个者字。

比老子晚生291年的韩非子,在引用时便有者字,《韩非子·解老》中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清末学者王先慎便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治要有者字,如《三国志·蜀志》(卷四十四)陈寿评:“老子有云: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后汉书·循吏传》也有注:“理大国者若烹小鲜也。

”但不论如上哪种说法正确,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就是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儿的手法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老子谈到治理国家时要用烹小鲜来比喻?如果弄清了老子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烹小鲜的,也就弄懂了老子所要表达的本意。

笔者查了多种史料笔记,发现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研究最为活跃、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在清代,尤其是清末。

《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道德经》是一部谈天道之书,结合天道而谈人事,大至国家治理,小至个人修养,无不一针见血。

今天要解读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结合秦亡汉兴的历史,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治理大的国家,要像烹制小鱼一样。

这句话谈的是一种高超的治国理念,对此,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种认为,烹制小鱼需要加倍精心,均匀搅腾,才能保证入味。

引申到治国,意思是大国情况复杂,治理人民要有更细致的政策,保证照顾到不同的阶层。

第二种流传更广泛,说的是烹制小鱼,不要开膛破肚,也不要来回搅腾,否则食材很容易碎,这道菜就给做废掉了。

引申到治国,就是说治理大国手段要尽量简洁,不宜动辄扰民。

从《道德经》一书的主旨来看,第二种可能更符合老子原意。

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有烹调经验的朋友,应该理解这种说法,做小鱼一般用煎法、炸法,就是为了减少翻动的次数,保证小鱼的完整。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用于治国,也就是要少折腾百姓,任其自化。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历史上有个非常典型的反例——秦朝。

秦朝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折腾,修长城、修陵墓、修宫殿、开发岭南……哪一件不是大工程,不得投入几十万、上百万人力,以及无数的金钱?再加上秦始皇喜欢求仙、巡游,到哪里地方上不都得忙个人仰马翻?一句话,秦始皇把他的帝国“翻动”得太厉害了!难道他没听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肯定听过!但看来他是当第一种理解的。

从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来看,秦法堪称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对老百姓的生活规定得细致入微,几乎照顾到了国家的每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国无弃人”。

但结果呢,人民很快抛弃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从刘邦入关宣布“约法三章”开始,他和他的智囊张良、萧何就充分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汉初以道家思想治国,休养生息,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的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的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中的哲学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孟子提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鲜一样,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能草率从事。

这句名言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不仅适用于政治,还适用于个人的生命经营。

首先,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我们,管理大事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论。

治理大国需要有长远的战略和明确的目标,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不能莽撞从事。

同样,个人的生命经营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我们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能轻易违反。

有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规范,才能更加理性和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经营。

其次,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我们,管理大事需要有恰当的调控和协调能力。

烹煮小鲜需要恰当的火候和调味,不能过火或不足。

同样,治理大国也需要恰当的调控和协调能力。

需要有灵活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手段,不能僵化固执。

个人的生命经营也需要有恰当的调控和协调能力。

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恰当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不能过分繁忙或过分闲散。

有了恰当的调控和协调能力,才能更加顺利和愉悦地度过人生。

最后,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我们,管理大事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烹煮小鲜需要耐心等待和细心呵护,不能急功近利。

同样,治理大国需要有耐心和毅力,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事业,不能半途而废。

个人的生命经营也需要有耐心和恒心,需要韧性地迎接挫折和失败,不能轻言放弃。

有了耐心和恒心,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综上所述,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十分深刻和有启示性的。

不仅可以指导我们更加有效地管理大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

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拥有一个更加和谐、理性和美好的人生。

因势利导,治大国若烹小鲜

因势利导,治大国若烹小鲜

因势利导,治大国若烹小鲜2016-10-26 11:35:47 佳梦书屋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无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认为,不推崇贤能以免人们争功邀名,不看重宝物以免人们竞相为盗,不炫耀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人们心思惑乱。

老子的智慧体现在遵循自然之理,顺势以举事,而不能妄因己见,为所欲为。

因此,他数有“为无为”、“无为无不为”之说。

对这种无为而治的领导智慧,老子有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者,鱼也,烹小鱼无须翻挠,待时可成;治大国同样不必兴作,顺势便能收到功效。

对于为什么要无为的问题,老子从无为的最终有为和有为的最终无为两方面做了论证。

对于前者,他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对于后者,他则主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那么如何才算无为呢?老子认为应当是“去甚、去奢、去泰”,即因势利导,舍弃一切过度的措施,取消一切不适当的政举,去除奢费行径。

老子激烈地斥责了统治者的“有为”,他把人民的饥饿、贫困归因于统治者的贪婪和有为,可谓一语中的。

老子无为而治的智慧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理论。

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乘时顺势而动,不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去恣意妄为。

恣意妄为只会事与愿违,顺应自然才能建功立业。

正因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命意在此,所以它才可能被后世一些有头脑的统治者所采用,才会在后人中产生历久不衰的影响。

今天,不尊重客观规律,凭着个人的冲动和喜好办事的还不乏其人,对这些人来说,应当认真学习一下老子的智慧。

老子认为,世界的生成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指阴阳未分前,宇宙混沌一体;“二”,指宇宙分为阴阳;“三”,即阴、阳、和;所谓“三生万物”,即通过阴阳对立、和合,生成新的统一体。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从“治大国若烹小鲜”谈起对于老子的治国思想,《道德经》中多有涉及,但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便是“无为而治”,而对于无为而治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应该是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

此处,“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就应该煎小鱼一样。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得知,煎鱼的时候不能总把鱼翻来翻去反复的折腾,这样会把鱼弄碎而丧失原有的美味。

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总去反复折腾老百姓,以苛政扰民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而要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我好静而民自正”“清净可以为天下正”。

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首先要对无为而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老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从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万事万物应当去适应并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生反展规律与自然界是相通的,因此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也正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对于此处的“无为”应当做辩证的理解。

通过整篇的陈述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子所提倡的无为,绝非是一味的无所作为,即什么都不去做,而应当是不去做违背“道”,即符合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不去恣意妄为,是一种“为不为”。

在无为而治的实施方法方面,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政方针,具体有如下表现:1.“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这里,老子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生存环境。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要求统治者通过限制富有的人去不足贫穷的百姓,这是顺应天道的行为。

这也是老子的一种民生思想。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要求统治者为百姓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在这个层面保证老百姓的生活。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作者:王永灿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命题,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自然之道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

从政治意涵上看,“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手段,“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

这一政治命题中所包含的重民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治大国;自然之道;政治内涵;当代价值“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0章。

这句话被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而且还作为至理名言被许多政治家所引用,如美国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中曾经引用过这句名言。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答问过程中曾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1]409-410这充分说明了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在笔者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是道法自然贯通到政治领域内的结果。

这种思想具体表现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理方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

其中涉及到的民本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于我国当前政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与自然之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万物存在和生长的根据。

万物来自于道,复归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自然法则是道的根本原则,天地人都要服从这一最高法则。

对此,学界通常解释为“道以自然为法”,把自然作为道的基本属性,并且把自然与道视为同一层次。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论坛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文 / 方绍平
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 论。 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 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 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 通过对 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 治大国 烹小鲜
以上四种对于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的理解都有其 合理性, 但笔者更偏向于第四种理解。 正如马其昶曾引汉初 《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 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 煎小鱼的方法。 即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常翻动,否则 小鱼就全弄碎了。 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如 烹小鲜”一语中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下转第 98 页)
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 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 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 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 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 下。 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 灵,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 害人。 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 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 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 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 [1] 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 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 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 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 这种理解主要形 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 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 另一方面,人们 通过口头的表达与传播,慢慢的在“烹小鲜”与“小菜一碟”之 间产生了相同的联想,以“烹小鲜”比喻轻而易举或微不足道 的事情。 例如,1987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 国如烹小鲜”便属于这一类理解,他指出若要将一个国家治理 成一个伟大的国家,那么,所制定的宪法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 该是简单的, 由宪法及一系列法律而设计出来的一套政治体 制也应该是简单的, 由这一套政治体制而产生的管理国家的 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 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 样轻松、那样从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如 同烹饪小鱼,需要对火候、味道做精细掌控,不能操之过急,也 不能错过良机,需要张弛有度进行安排。 [2]这种理解认为治理 国家要求领导人具备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智慧,能根据客观 规律进行准确的预判,适时适度的推行治国政策,才能收获最 好的成效。 例如,2013 年 3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 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说, 领导者要深入了解 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 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此种观点就在于阐释治国之策, 贵在顺势而为。 恰到好处且合于“火候”的政策,不仅能争取最 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把震动和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能收到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效。 此外,另有著作将“治大国如烹小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作者:方绍平来源:《祖国》2018年第20期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论。

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治理国家需掌握推行政策的时机和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如同在烹制小鱼时油盐酱醋必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

通过对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治大国烹小鲜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下。

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灵,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

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

[1]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

这种理解主要形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

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

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

浅析《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论文《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已经出版,内容是《老子》,这是继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竹简《老子》公布以来,又一先秦、西汉前期的《老子》文本,相信会对《老子》与《老子》学的研究,再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一、校读(一)校勘、通假后之第六十章隶定文字《老子》第六十章:“治(1)大国(2)(3),若(4)烹(5)小鲜(鳝)(6)。

以道筱(7)天下(8)。

其鬼不神(伸)(9)。

非(10) 其鬼不神(伸),其神(伸)不伤人(11)。

非其神(伸)不伤人,(12)圣人亦不伤0(13) 夫两不相伤,(14)故其文德(15)交归焉。

景龙碑本不分章,四十七字。

敦煌本、河上公本同,王弼本、范应元本四十八字,傅奕本四十九字。

敦煌本题为“治大国章”,河上公题“居位第六十”,王弼本题“六十章”,范应元本题“治大国章第六十”。

(二)校勘、训读(1)“治”,《后汉书·循吏传》注引、《后汉书·逸民传》引作“理”。

(2)“大国”,《诗经·桧风·匪风》之《序》云:“思周道也。

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

It sas指的是“治小国”。

“大国”“小国”,儒家、道家都有定义,《老子》书中之“小国寡民”,应指诸侯之国,此处之“大国”则指天下;儒家的部分,请参考拙文《马王堆帛书<经法·君正>章试解—兼论<老子>乙卷前古佚书之性质与先秦汉初<论语>之传》所论,此不赘述。

《北堂书钞》二十七引无“大”字。

二、集释(一)《韩非子·解老》:“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不重变法。

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二)《文子·道德》:“故治大国若烹小鲜,曰勿挠而已。

(三)河上公注:“‘鲜’,鱼也。

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大国, 若烹小鲜”——浅谈老子哲学与其政治思想
“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as cooking a small fish”
——Lao-tse’s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Thought
姓名:丁一民
学号:20093397
光电学院09级信息一班
引言: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Governing a large country, as cooking a small fish)”一语,
该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其通行的解释是:治大国
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

里根总统用这句话来阐明治
国理念,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老子》畅销美国,于是八
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一时“纽约纸贵”。

关键词:“道”论,无为而治,治大国, 若烹小鲜
老子,原名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两个部分,共八十章,约五千字左右。

从根本上说,《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主要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其包含的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

《老子》八十一章,其中关于论治国的8章,论朝政的7章,论天下各国的5章,论战争的2章,共22章。

此外提到“圣人”(统治者)的24章,“侯王”5章,“道者”8章,“天子、人主、太上、其上、大夫、众人、夸盗、人、吾、我”的各一章。

可见全书关于政治的有63章,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确定了《老子》的主要内容——政治哲学。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 以“无为而治”
为核心, 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 超越了时代, 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直至今日, 他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 甚至我们还在运用。

一、对“治大国, 若烹小鲜”的理解
1、通行的解释又是:治大国就好像煎(煮)小鱼(不要经常翻动)。

可以说括弧中“不要经常翻动”就是烹小鲜“如何做”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这个“不要经常翻动”,历代名家多有解释。

《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河上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故曰:‘治大国者苦烹小鲜。

'”
列代帝王也是如此注解。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

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解释的关键在于:“数挠”或者“烦”。

也就是说煎小鱼要不要“数挠”或者“烦”?如果煎小鱼不要“数挠”或者“烦”,那么就和“治大国”“好像”、“似的”;如果煎小鱼“数挠”或者“烦”,那么就和“治大国”有悖。

2、因“守时”像“烹小鲜”
那么是不是唯有煎小鱼不要“数挠”或者“烦”就和“治大国”“好像”、“似的”,唯有治国以“无为”才像“烹小鲜”呢?我们还有其他的解释。

老子此句中凸现的有“守时”含义。

所谓“守时”也就是等待合适、适当时机的意思,即讲究“度”、“合适”。

因此在这里就有了另一种像“烹小鲜”的说法和解释。

如果说第一种解释是因为因“不数挠或者烦”潜在的意思就是在“烹小鲜”的时候不要过度的操持,等待合适时机就“挠之”,或者等待合适机就“煎之”,那么按照“守时”的思路来解释,也就是说因为“守时”、守住合适的(火候、时间等,注:这种引申有点牵强)时机而像“烹小鲜”。

这也就是说在在治国方面等待合适时机而采取“有为”措施和“烹小鲜”是十分相像。

言而总之,“烹小鲜”这一具体事物的实践中存在着最基本的两个操作上的要求:不数挠或者烦、要守时。

在这里对应于老子学说,我们可以把煎小鱼也包括我们对于煎小鱼的三种理解作为老子“倡无为”思想在治国论上的比照。

如此而已就和下“以道莅天下”段相接而意义通达。

诚如车载《论老子》所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
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书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

老子书很看重“无为”,是贯穿全部思想的中心见解,他提出“无为“,提出‘为无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多方面运用这个道理,这是他的‘道法自然'的见解的发挥,他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治国为政一方面,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来辅助政治而谋之于鬼,于是鬼神不灵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为,是为政人‘无为'的结果,存在于‘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

因此说来也就是“无为”的状态存在才使得“烹小鲜”与“治大国”有了“异质同构”的关系和照应。

二、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道”论
老子的政治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道”论,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 非常道”, 又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曰‘道’”。

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关键是理解道法自然。

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 以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万物皆按自然的法则运行, 所以人也应该顺应自然, 不存私心杂念。

据此,老子提出了“无为”的政治原则。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 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密合而不可分离。

老子认为既然自
然界依据一定的规律运行, 那么人类社会亦不能例外, 其必然也遵循自然的规律运行。

由此推出政治亦必然遵守它本身自然的规律。

只有认识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并且遵守它, 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得到自然社会。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

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

三、老子哲学的核心——“无为而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把治理国家分成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说,最高的境界是人们感受不到的政府的存在;其次是人们知道政府做了很多好事而赞誉它;再其次是人们畏惧政府;最差的是人们痛骂政府。

政府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最好的政府是多么悠闲呀,他们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一、“无为”的首要含义乃是无私。

老子看到统治者个人的私心私欲乃是政治混乱的一大原因, 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攀比奢侈横征暴敛等行为都是由于他们的私心和私欲所引起的。

只有消除了私心私欲, 然后才能达到无为。

治理国家应当不循私情, 不以私心处理事务, 而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手让人民去做事, 把好处让给人民, 不与民争利。

第二、无为是指要顺应自然, 不枉为。

此即“无为而无不为”。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 只有遵守这些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而不是违背规律任意妄为。

人们顺应了天时, 充分利用了自然
条件, 在加上人的努力, 那么办起事来将是十分容易成功的。

所以老子说,“常道, 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老子•三十七章》)
第三、在政治上,“无为”主要是指不扰民。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 。

这就是说, 执政者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政令, 尽可能地不去扰民。

人民不受惊扰, 自然就会安居乐业, 国家因此亦可繁荣富强, 哪里还需要费尽心思去加强管理人民呢?
小结: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及其包含的老子哲学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宝藏。

老学研究值得另辟蹊径,重新认识。

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研究,确是条途径,而在其研究过程中带给现代人的启示,更是会让人理解到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