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的论述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的论述及分析

作者:宋慧慧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5期

摘要习总书记多次在谈话中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向全世界阐释自己的治国理念。“烹小鲜”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蕴含着丰富的寓意:首先要了解“小鲜”的特点,“小鲜”即小鱼,肉质松软,不能过多翻炒,也不能肆意搅动,同时要小心谨慎,控制好烹制的火候以免焦糊,最后再佐以合适的调料完成一盘美味的佳肴。治理大国正如“烹小鲜”一样,需要了解我国国情,从当前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也要关心人民的心声,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不朝令夕改;同时要简政放权,减少干预,科学施政,以严谨的态度走好中国发展的每一步。

关键词“烹小鲜” “治大国” 国情

作者简介:宋慧慧,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9.054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谈话中提到。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回答“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时说道:“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德国总理默克尔赞赏中国的建设成就,问道:“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习总书记答道:“治大国如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可见,习总书记形象的将“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思想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研究这一思想,对指导我国当前政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论述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字面上的意思是,治理大国,要像烹制小鱼一样,用“道”来管理天下大事,鬼神就不出来扰乱人世。不是鬼神不出来扰乱人世,而是鬼神出来也不伤人;不是鬼神出来之后不伤人,而是圣人(在用“道”治理天下)时也不伤害人。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所以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

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古代学者大多认为执政者颁布政令要具有稳定性,不能胡乱折腾、朝令夕改,否则会苦了百姓,不得民心。其中《韩非子·解老》篇云:“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玄学家王弼则注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注释家范应元认为“烹小鲜”本作“亨小鳞”,并注:“小鳞,小鱼也。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亨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古代学者多将“治大国如烹小鲜”解释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否则鱼肉易烂,主张治理国家应当无为。但后世一些学者和政治家存有不同的见解,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认为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要恰到好处,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

另一种则认为治理大国应该像烹制菜品一样,既要掌握火候,也要注意佐料。事实上,这两种观点与之前的第一种观点大致相同,只是侧重点略微不同,有强调不能多加搅动,也有强调要掌握火候以及调料的适量。

基于前人的解释,我更倾向于将这古今三种观点结合起来。“小鲜”可以认为是小鱼,鱼肉嫩软,不宜多次搅动。那么“烹”是什么意思呢?在日常做菜中,有炒、爆、炸、烹、煎等方式,根据菜肴的不同,有的需要大火爆炒,快速翻炒起锅;有的则需要文火慢炖,輕轻盛出。这里的“烹”,更像是用文火,慢慢熬炖,更强调细节。因此在“烹小鲜”的时候,要小心谨慎,用心烹调。尽量减少翻动的次数,决不能快速搅动,破坏鱼肉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掌握烹制的火候,文火慢熬,再佐以不同的调料,调料的用量要不多不少,才能最终保证“小鲜”的色香味俱全,成就一盘美味的佳肴。

二、“治大国如烹小鲜”分析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来阐明自己的治国理念,既包含着独特的传统政治意蕴,又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面对我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复杂的国情世情,决不能急功冒进、大刀阔斧,应当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作为执政者更要保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一)摸清“小鲜”自身的特点

在烹制菜肴前,我们需要确定烹制什么菜,是“烹小鲜”,那么就需要摸清“小鲜”自身的特点是什么,它和烹制其它菜品有什么不同。同样在治理大国时,执政者也应当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本国国情。我国当前人口基数庞大,国情复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改革开放以来,也仅仅发展了40年,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几百年的历史不同。因此,我们需要认清事实,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多差距,国情不同,治理的方式也应当不同。这是治大国者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只有真正了解“小鲜”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制定出合乎我国国情的政策方针。

(二)“小鲜”忌过分翻动

在清楚“小鲜”的特点后,需要明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小鲜”忌过分翻动,“小鲜”即小鱼,烹制小鱼的过程中,鱼肉松软,切不可上下搅动、用力翻炒,否则小鱼就会失去品相。同样在治理大国时要像“烹小鲜”一样,要给人民宽松的政策环境,减少干预,注重政策和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在实际情况中,有的地方更换领导人時,为了显示出自己的政绩,就会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出各种政策,当领导人更替后,新领导人又会推翻上任留下的政策,实行自己新的政策,如此政策更迭,劳民伤财的行为,只会让社会治理混乱,人民利益受损。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国更是如此,缺乏政策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就会使国家陷入混乱之中,人民饱受困苦。

因此,治理大国不要朝令夕改、折腾人民,不要频繁变动和调整政策,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定。但也并非强调不能调整和改革,而是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遵从人民的心声,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制定出科学的法律和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必要时再加以调整。

(三)掌握“烹小鲜”的火候

所谓火候,是指在烹制过程中,要根据菜肴原料的硬软程度和厚薄大小以及菜肴的制作要求,采用不同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火候是烹制过程的关键环节,即使有好的原料、辅料和刀法,如果火候不够,菜肴则不能入味,甚至半生不熟;如果火候过大,就会使菜肴老硬,甚至会糊焦。因此,在“烹小鲜”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掌握火候,从烹制的开始到结束,都必须小心谨慎、认真对待,倘若稍加怠慢,就会导致整个烹制的失败。治理大国时也应当如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同样需要掌握火候,不能懈怠,也不能马虎。制定政策时必须科学严谨,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照顾到人民的利益,同时还要协调各个方面,把握好政策施行的时机和尺寸,防止产生重大的错误性行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庞大,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治大国者更要有严谨的态度,做到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保有危机感和使命感。

(四)给“小鲜”佐以适当的调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