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治国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的论述及分析
![“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的论述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dee7bb0242a8956aece433.png)
“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的论述及分析作者:宋慧慧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25期摘要习总书记多次在谈话中用“治大国如烹小鲜”向全世界阐释自己的治国理念。
“烹小鲜”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蕴含着丰富的寓意:首先要了解“小鲜”的特点,“小鲜”即小鱼,肉质松软,不能过多翻炒,也不能肆意搅动,同时要小心谨慎,控制好烹制的火候以免焦糊,最后再佐以合适的调料完成一盘美味的佳肴。
治理大国正如“烹小鲜”一样,需要了解我国国情,从当前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也要关心人民的心声,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不朝令夕改;同时要简政放权,减少干预,科学施政,以严谨的态度走好中国发展的每一步。
关键词“烹小鲜” “治大国” 国情作者简介:宋慧慧,安徽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9.054“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谈话中提到。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回答“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时说道:“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德国总理默克尔赞赏中国的建设成就,问道:“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习总书记答道:“治大国如烹小鲜。
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
中国这条大船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 可见,习总书记形象的将“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一思想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研究这一思想,对指导我国当前政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a186715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8.png)
先秦-老子《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41-60章先秦-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仅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42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https://img.taocdn.com/s3/m/96cafc3dbd64783e09122b78.png)
题“ 治 大 国章 第 六 十 ” 。
( 二) 校勘 、 训 读
句, 究竟 是何意 思 呢?我们分 以下几 个方 面 ,
加 以深 入 解 释 。 望 好 古 博 雅 君 子 , 与 我 同志 ,
不吝指正 。
( 1 ) “ 治” , 《 后汉 书 ・ 循 吏传 》 注引 、 《 后 汉
其鬼不神 ( 伸) , 其神 ( 仲) 不伤人 ( 1 1 ) 。 非
其 神( 伸) 不伤 人 , ( 1 2 ) 圣人 亦不 伤 。 ( 1 3 )
夫 两不相 伤 , ( 1 4 ) 故其 文德 ( 1 5 ) 交归 焉。
( 1 6 ) " [ 2 1 1 9 6
内容是 《 老子 》 , 这 是继马王堆 帛书 《 老子》 、 郭
. ..
. .
《 老 子》 “ 治 大 国若 烹小 鲜 ” 解
黄 人 二
摘 要 : 对于“ 治 大 国若 烹 小 鲜 ” 的训 解 , 传 统的说 法 , 以“ 不 扰 民” 之说 , 最为 大宗。 其实 , “ 烹小鲜”
一
语, 要视 为烹饪 里面最 简 易的一道 菜肴 , 也 就是说 , “ 鲜” 要通假 为“ 鳝” 。所谓 “ 简易” , 就是 “ 以道 莅天 关键 词 : 老子; 烹小 鲜 ; 第六 十章
赘述 。 《 北堂书钞》 二十七 引无 “ 大” 字。 ( 3 ) “ 大 国” 下, 《 韩非子 ・ 解 老》 有“ 者” 。 王 先慎 云 : “ 《 [ 群书 ] 治要 》 有‘ 者’ 字。 ” 严 遵
本、 《 三 国志 》 卷 四 十 四 陈 寿评 、 《 后 汉书 ・ 循 吏 传》 注引 、 《 蜀志 ・ 姜维传 》 评, 亦 皆有 “ 者” 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909c7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01.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面向普通大众《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朋友们,咱来聊聊“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
啥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跟做一道小菜似的。
你想啊,做菜的时候,不能瞎折腾,一会儿加盐,一会儿加水的,不然这菜就毁了。
治国也是一样,政策不能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得保持稳定。
就像咱们国家这些年发展,政策都是有规划,有方向的,不是乱搞一气。
比如说扶贫政策,一直坚持,让好多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所以啊,“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咱们,治国要稳稳当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国家越来越好。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咱今天说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话说起来简单,可里头的道理深着呢!好比你在家做饭,煎个鱼,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得掌握好火候。
治国也是这个理儿。
不能管得太严,让老百姓没了自由和活力;也不能管得太松,乱了套。
就像疫情期间,国家的防控措施,该严格的时候严格,该灵活调整的时候调整,恰到好处,咱们才能这么快控制住疫情。
再比如说,发展经济,不能只追求速度,不顾质量,得平衡好各种因素,就像做菜要色香味俱全一样。
这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明白了不?《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大家都听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吧?那它到底啥意思呢?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炖鸡汤。
你得小火慢慢炖,不能心急,时不时地看看,加点调料,可不能乱搅和。
治国也是这样。
要细心,要有耐心。
不能今天出台一个政策,明天又给改了,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环保,不能为了发展经济就不管环境,得慢慢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让经济发展。
这就像做菜要掌握好各种调料的比例一样,多了少了都不行。
所以说,治大国就像烹小鲜,得用心,得有方法。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听起来挺有意思。
比如说炒个青菜,你得挑好菜,洗干净,掌握好油盐的量,翻炒的力度也得注意。
治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不能朝令夕改,要让大家心里有底。
就像你做饭,总不能做到一半又换个做法,那这菜能好吃吗?治国不容易,但要是能像烹小鲜一样用心,国家就能越来越好。
“治大国若烹小鲜”考释及诸子治国思想整理比较 (2)
![“治大国若烹小鲜”考释及诸子治国思想整理比较 (2)](https://img.taocdn.com/s3/m/2c65bdfef61fb7360b4c65ab.png)
此处将三章分开的内容重新整合在一起,还原了本来的语境。从这个语境分析,“治大国”一句与上文“可以有国”一句显然具有继承的关系,而其后“大国者下流”一句起,已经进入另一个语境,与上文没有直接意义上的继承。
此外,对于“若”,有人认为原应是“苦”字(注:洪颐烜观点)。按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苦烹小鲜。”所以“若”或许是“苦”字之讹?又或者是恰好相反?
至于“烹小鲜”,不同的观点更是层出不穷。关于“烹”,有“烹”、“亨”、“享”、“厚”四种版本,其中又分为烹饪义一派与非烹饪义一派。关于“鲜”,则主要有:鲜、澌、腥、鳞四种写法,其中也分为鱼类义与非鱼类义。如此一来,烹饪小鱼一说,似被动摇。
三
关于“若”替换为“苦”的观点可以参考同时代的《韩非子·五蠹》:泽居苦水者。这里“苦”的解释为“为……所苦”。把这个解释运用到韩非子的《解老篇》之中,原话便解释为“治国者为烹小鲜所苦”
,这实在有点牵强。而如果考虑其他的解释,理解为“痛苦”、“辛苦”、“刻苦”就更加不合适了。看来,此处存在争议的“苦”当为讹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考释及诸子治国思想整理比较
引言
提到经略天下、治国安邦,通常容易使人联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是北宋赵普的一句颇带牢骚的话,最终却成为了一句广为传颂的治国名言,可见古人对儒家治国的推崇与强调。
然而,历数中国各个时期的“治世”,尤其是刚刚由分裂走向统一不久后产生的“治世”,我们又会发现,这些“治世”的统治者们所制定的薄赋轻徭、休养生息的方针却并非是儒家的治国手法。于是,一部著作、一种思想开始浮出水面,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及其所代表的道家思想。
治大国如烹小鲜-K
![治大国如烹小鲜-K](https://img.taocdn.com/s3/m/8ffeca8e51e79b896802269a.png)
治大国如烹小鲜之企业管理篇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治大国如烹小鲜”。
上千年来,解释很多。
道德经本来就是道家奉为经典的名篇,其博大精深,其探幽寻微之处总不被大多数人所能明白。
说法一: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味。
说法二:治理大国应该像烧菜一样难,应该像烧菜一样精心,两者都要掌握火候,都要注意佐料。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企业何偿不是如此?首先,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一层理解,治大国,治企业,与烹小鲜都是同一个道理,里面有规律,有方法,企业的规模无论如何,相对于治理国家来说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们在企业运行时,有时候在千头万绪中往往会抓不住根本,整天忙忙忙碌碌,但成效不大,究其原因是不是与我们不能综观全局,条分缕析有关呢。
所以我们要理解,治大国,治大企,其实一如烹小鲜,管理企业既要有治大国的胸怀与气势,也要有烹小鲜的细致与完备。
其次,我们知道,烹小鲜,必须要有各种物料。
正如常言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们治国也好,治企也好,必须具备诸多条件,在条件不成熟或者根本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不益强做强为,否则会适得其反。
很多企业在有了一定的规模以后贪大求全,盲目的追求多元化经营,涉及自己不熟悉的业务领域,什么钱都想赚,结果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定位,反而丢失了主业优势,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
如烹小鲜,如是佐料不全,主料不够,再精明的厨师也无法做出可口饭菜。
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而艰辛的,正如我们去捕鱼或者获去烹饪的原料一样,要做许多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有明确的发展纲领,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什么赚钱做什么,而是要像国家五年、十年规划一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近期和远景目标;(举例:我们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构造比较简单,由几个主要管理者共同构建,几乎只有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进货与销售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与外界相通,和其它企业相比,这类企业对资本、人才、技术、产品没有储备,仅相当于一个生产车间,没有决策、规划、计划等组织,一旦市场行情发生突变,便有可能因找不到方向而逐步走向消亡。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07265f40975f46527d3e1fa.png)
对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人皆以治大国如烹煮小菜,无为而治,简单易行理解之,然非也,误矣。
盖知烹煮窍门,火候为要,稍有不慎,色泽、香味俱变;其次则为调味,要因人而异,咸淡相宜,皆以下饭开胃为目的。
治国亦然,为政者,当以民为重、为根本,关键在于掌握其火候,即掌握其度。
量民之所需、所求,患民之不均,调济天下使其不争,不致于乱,乃可太平,乃可无为而治;此无为非无可作为,是以统揽全局,掌握其火候为基础,循序渐进,略作调整,民不知其有功;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窍在巧治也,此乃老子之本旨,切勿误解。
2015.2.27。
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翻译
![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d90621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7.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翻译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
原本内容: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其一,治大国应当“无为而治”。
古人煎小鱼时,仅简单洗一下,不去肠,不去鳞,担心把小鱼儿弄断了。
煮小鱼时,也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
治国也一样,不能扰民,不能乱折腾。
其二,治大国要掌握火候。
小鲜是很娇嫩的,烹的时候火太急会焦,火太弱会烂,因此必须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
治大国也一样,如果人民生活都很祥和,不要打破这种平静。
除非到了一定关口,民怨高涨,非动不可时,再行改革,实乃众望所归,赢得民心。
老子的治国思想
![老子的治国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bb415e55ef7ba0d4a733b37.png)
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人的身体是与天地同构的,即人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在天地中找到与其职能对应的东西,如人的眼睛可以与日月相对应,人的呼吸可以跟风云相对应,人的肌肤可以与大地的皋壤相对应等等。
在治理国家上,他们也有这样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样可以用来治国。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在老子的思想中,君王应该像江海那样谦卑处下为“百谷王”。
其实,这只是老子思想的一个方面。
老子还说过,“治大国若亨小鲜”,“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所谓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拿做菜来比喻,小鲜就是小鱼,意思是做小鱼不要总是翻动,治国也不应该搅扰百姓宁静的生活状态。
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则是从谦卑的角度来说的,谁能处下,谁就能获得他国的尊敬,关系也就自然亲密而来依附。
这里治国的思想以及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分别都是非常清晰的。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这与“小国寡民”有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这两句话所讨论的对象是不同的。
“小国寡民”是用很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个世界,其意也是为了赞美那种处世之道的优长,并非实际意义上的目标,因此我们不必过分的强调这个图景,把它作为老子的真实理想。
老子是相当现实的,上面两句话都是比较实际的对执政理性的诉求。
有人把老子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认为治国根本就是要什么都不做。
这样理解我们不能说完全错,但也应该承认,《老子》书中的某些话很容易让我们向这方面想,例如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也有些人只对“无为”作积极的理解,在《老子》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印证的话,像“无为而无不为”,像“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等等,都是处在一种“作为”的状态中。
这里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我们若对老子的感情作个合适的复原,我们似乎就可以理解了。
老子觉得那个时候,统治阶层都是积极好动,与民争利的,讲信讲礼,似乎是在开发民智,启明蒙昧,实际上并非如此。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793050787c24028915fc351.png)
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从“治大国若烹小鲜”谈起对于老子的治国思想,《道德经》中多有涉及,但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便是“无为而治”,而对于无为而治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应该是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
此处,“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的国家就应该煎小鱼一样。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得知,煎鱼的时候不能总把鱼翻来翻去反复的折腾,这样会把鱼弄碎而丧失原有的美味。
治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总去反复折腾老百姓,以苛政扰民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而要去奉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我好静而民自正”“清净可以为天下正”。
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首先要对无为而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老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深刻的哲学命题。
从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万事万物应当去适应并且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发生反展规律与自然界是相通的,因此人类自身的发展也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也正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对于此处的“无为”应当做辩证的理解。
通过整篇的陈述我们可以感觉到,老子所提倡的无为,绝非是一味的无所作为,即什么都不去做,而应当是不去做违背“道”,即符合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不去恣意妄为,是一种“为不为”。
在无为而治的实施方法方面,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政方针,具体有如下表现:1.“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这里,老子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培养他们健康的体魄,形成良好的生存环境。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要求统治者通过限制富有的人去不足贫穷的百姓,这是顺应天道的行为。
这也是老子的一种民生思想。
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老子要求统治者为百姓形成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在这个层面保证老百姓的生活。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中见大的管理智慧
![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中见大的管理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1d16b2c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e.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中见大的管理智慧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一直在探索管理大国之道。
在他们的著作中,发现了一个古老的谚语:“治大国若烹小鲜”,即“从小出发去面对大的问题”。
这句谚语提示我们政治家和管理者们要以小中
见大、以小去解决大的问题。
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在治理一个大国时,只有先把小事办好了,然后才能轻松地解决大问题。
实际上,小中见大也可以指在宏观上控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总体发展,以便在实现“大国之道”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整体的问题。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不仅层面上的,更是深刻的。
其真正的含义,是提倡管理者们应该把普通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统治者的权利放在第二位。
任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任何一个统治者的利益。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智慧,也能实际反映在当今新时期的科学管理活动中。
首先,要在政治权力和物质权力之间建立敏锐的平衡,只有当物质权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紧密地与政治权力协调一致,才能够实现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其次,要加强对民众的培育和引导,使民众能够正确理解国家利益,协助统治者正确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要注重科学管理的责任,落实一切政策和规定,实施一切发展计划,并确保其可持续实施。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了解大国的核心和特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从而使大国的持久性
更加可靠。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政治家和思想家已经明白,治大国若烹小鲜既是一种认知又是一种智慧,是实现政治的幸福的基础。
只有用这种智慧去管理大国,今后中华民族才能快乐无病,安定稳固。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e63150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2.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内涵及当代价值作者:王永灿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命题,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自然之道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
从政治意涵上看,“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手段,“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
这一政治命题中所包含的重民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治大国;自然之道;政治内涵;当代价值“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60章。
这句话被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而且还作为至理名言被许多政治家所引用,如美国总统里根1988年在《国情咨文》中曾经引用过这句名言。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答问过程中曾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1]409-410这充分说明了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在笔者看来,“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以道治国的根本原则,是道法自然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是道法自然贯通到政治领域内的结果。
这种思想具体表现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政治目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理方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的政治境界。
其中涉及到的民本思想、权力制约思想及政治品质修养等内容,对于我国当前政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与自然之道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也是万物存在和生长的根据。
万物来自于道,复归于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自然法则是道的根本原则,天地人都要服从这一最高法则。
对此,学界通常解释为“道以自然为法”,把自然作为道的基本属性,并且把自然与道视为同一层次。
治班之道 若烹小鲜
![治班之道 若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159e183faef8941ea66e055a.png)
治班之道若烹小鲜许波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摘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到,治国就如同做菜,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慢火微烹,这样才能够恰到好处,游刃有余。
细细品味老子的治国之道,发现班级管理亦与之相通,治班也需要智慧,做为“兵”头“将”尾的班主任,把这治国之道用于治班,必也能有着不同的收获。
一、慢——“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烹饪最考验厨师水平的就是火候的掌握。
治国和治班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不操之过急,用耐心慢慢守候。
教育是慢的艺术。
然而当今社会,急于求成,各类速成班犹如雨后春笋。
但没有什么教育是一蹴而就的,人们常说:“慢火见味道”,唯有不焦不躁,一步一脚印,慢火细熬出的教育,才是让孩子铭刻于心的成为一种习惯。
1 慢中求真陶行知在其理念中,就非常注重一个“真”字,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教育的第一选择。
这是教育的真谛,这是需要每一个教育者慢火烹制出来的。
教育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就能立竿见影,甚至带了一年,也不能成果显然,需要潜移默化,慢慢感化。
比如,教会孩子“尊重”二字,不是挂在嘴边教条化的教育就行。
把“尊重”教育落到实处,需要体现于细节,在家孝敬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在公共场所,要讲究礼仪,面带微笑、礼貌文明、诚实包容,礼貌用语常挂嘴边,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等等,而且一定要强调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这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风度气质,使他们终生受益。
教育是慢的艺术。
它不像做工程,赶时间、抢进度,抓产品,注重量产和节时,而要正确调整教学节奏,给学生思考、理解、品悟的空间和时间,真正让孩子在体验中慢慢理解,潜移默化收到教育。
2 慢中等候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
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挖掘他们的潜力,慢慢等候,你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如春起之苗,日有所增,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着眼于进度的快慢。
吕氏春秋《本味篇》
![吕氏春秋《本味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08553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3.png)
吕⽒春秋《本味篇》《吕⽒春秋》本味篇⼀《⽼⼦》(道德经)第六⼗章开篇的⼀句话说:“治⼤国若烹⼩鲜”。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这句话的理解或解读,都定格在这样⼀个层⾯上:治理⼤国,就像烹制⼩鱼⼀样。
更有滑稽者⽈:治理国家应该像煎⼩鱼,不要反复地翻转。
因为⼩鱼很嫩,若反来复去地煎就会将鱼弄烂,⼀道好菜也就泡汤了。
并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不能反复地折腾,这样,国家就肯定治理不好。
虽然不能说这种解读是错误的,但从《⽼⼦》中体现出的思想来看,如此解读,不过是幼稚肤浅的望⽂⽣义的理解。
因为,先哲⽤词练达,微⾔⼤义,寓意深刻,点到为⽌,从⽽给⼈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况且,斯⼈已逝,他不可能与我们再作现场的对话,唯⼀的⽅式,只能靠我们在正确地理解了他的整体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再去作深度的思辨。
思辨得清不清晰,解读得好与不好、到位与不到位、准确与不准确,完全可反映出我们思辨的深度和⼴度以及基于这种深度和⼴度⽽产⽣的顿悟。
⽼⼦讲的这句话以及《⽼⼦》第六⼗章的论述,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的,⽼⼦所主张的“⽆为⽽⽆以为”的思想贯穿其中。
在中国传统⽂化中,整个⼈世间好⽐是做菜的厨房,对⼈世间的治理好⽐是⼤厨烹制菜肴。
这个观念⼀直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从《尚书·顾命》起,就把做宰相⽐为“和羹调⿍”。
《吕⽒春秋》的第⼗四卷《本味篇》如是写道: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衅以牺猳。
明⽇设朝⽽见之,说汤以⾄味。
汤⽈:“可对⽽为乎?”对⽈:“君之国⼩,不⾜以具之,为天⼦然后可具。
夫三群之⾍,⽔居者腥,⾁玃者臊,草⾷者膻。
恶臭犹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最为始。
五味三材,九沸九变,⽕为之纪。
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失其理。
调合之事,必以⽢、酸、苦、⾟、咸。
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起。
⿍中之变,精妙微纤,⼝弗能⾔,志不能喻。
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故久⽽不弊,熟⽽不烂,⽢⽽不哝,酸⽽不酷,咸⽽不减,⾟⽽不烈,淡⽽不薄,肥⽽不腻。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故事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057b9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7.png)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故事“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烹饪一道美味的菜肴,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
在古代的中国,烹饪被视为一种艺术,一道美味的菜肴需要经过精细的烹调才能呈现出它的最佳味道。
老子作为一个有名的哲学家,非常喜欢用烹饪来比喻治理国家的过程。
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饪一道菜肴,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
如果一个厨师想要烹饪出一道美味的菜肴,他需要了解食材的特点,掌握火候、烹调时间等技巧,并且要不断地调整味道,才能让菜肴达到最佳的口感。
同样,治理一个国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并且要不断地调整政策,以适应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领导者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让人民更加愿意听从他的领导。
同时,老子也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国家的自然发展过程。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只会让国家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和不稳定。
除了注重道德修养和尊重自然规律外,老子还强调要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他认为,过多的干预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混乱,而让事情自然发展则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因此,他主张领导者应该尽量减少对国家事务的干预,让人民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总之,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名言表达了他对于治理国家的看法和理念。
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并且要注重道德修养、尊重自然规律和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老子的治国理念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人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领导者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从而让人民更加愿意听从他的领导。
这种思想与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理念相呼应,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领导能力,同时也应该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稳发展。
《道德经》的治国之道
![《道德经》的治国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7a389b2d03d8ce2f006623e4.png)
《道德经》的治国之道*导读:一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命题,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名家作了解释。
考《正统道藏》存有50多种《道德经》……一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命题,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名家作了解释。
考《正统道藏》存有50多种《道德经》注本,历汉唐而至宋明,有帝王师之注,有帝王之注,也有著名道教学者之注,也有权臣高官之注等。
兹列举几种,稍加分析。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卷八称:此喻说也。
小鲜,小鱼也。
言烹小鱼不可挠,挠则鱼渍。
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
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这段注释明确指出《道德经》讲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种比喻,让人们明白老子陈述思想的特点,不至于偏离其路向旨趣。
小鲜从词义上解释就是小鱼,烹调小鱼的关键所在是不可挠,最后归结到治国问题上来。
所谓挠,本指用手在液体或流体中搅动,后来引申为扰,如许慎《说文解字》就以挠为扰,表示干扰。
烹小鱼不可扰是说烹小鱼不可以用器具加以搅动,因为鱼太小了,一搅动就糜烂了。
其引申义是理大国与烹小鱼的道理是一样的。
既然烹小鱼不能扰,治大国当然也不能扰了,一搅扰人们就会烦。
什么是烦呢?许慎《说文解字》谓:烦,热头痛也。
从页从火。
其中的页,其甲骨文写法,像人头的样子,表征火在头上烧烤,所以头痛,让人心烦意乱。
理大国不可烦,就是说不可以用那些让人心烦的办法来治理国家。
对于百姓来讲,也就是法令太多却松弛而不能贯彻,变来变去,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此外,就是对老百姓自己的事情干预太多,老百姓痛苦不堪,无法安居乐业,社会就乱了,国家当然无法治理。
因此,唐玄宗最后指出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文中的皆字把烹鱼与治国两事都涵盖了。
意思是讲,烹鱼必须遵循大道,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遵循大道,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成功。
其实,这种解读在汉代已经流行了。
河上公《道德真经注》卷四谓:鲜,鱼也,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对照一下可以看出,唐玄宗的解释基本上是依据河上公章句的说法。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1cfbd178fad6195f312ba677.png)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文 / 方绍平
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 论。 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 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 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 通过对 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 治大国 烹小鲜
以上四种对于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的理解都有其 合理性, 但笔者更偏向于第四种理解。 正如马其昶曾引汉初 《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 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 煎小鱼的方法。 即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常翻动,否则 小鱼就全弄碎了。 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如 烹小鲜”一语中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下转第 98 页)
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 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 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 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 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 下。 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 灵,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 害人。 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 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 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 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 [1] 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 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 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 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 这种理解主要形 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 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 另一方面,人们 通过口头的表达与传播,慢慢的在“烹小鲜”与“小菜一碟”之 间产生了相同的联想,以“烹小鲜”比喻轻而易举或微不足道 的事情。 例如,1987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 国如烹小鲜”便属于这一类理解,他指出若要将一个国家治理 成一个伟大的国家,那么,所制定的宪法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 该是简单的, 由宪法及一系列法律而设计出来的一套政治体 制也应该是简单的, 由这一套政治体制而产生的管理国家的 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 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 样轻松、那样从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如 同烹饪小鱼,需要对火候、味道做精细掌控,不能操之过急,也 不能错过良机,需要张弛有度进行安排。 [2]这种理解认为治理 国家要求领导人具备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智慧,能根据客观 规律进行准确的预判,适时适度的推行治国政策,才能收获最 好的成效。 例如,2013 年 3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 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说, 领导者要深入了解 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 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此种观点就在于阐释治国之策, 贵在顺势而为。 恰到好处且合于“火候”的政策,不仅能争取最 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把震动和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能收到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效。 此外,另有著作将“治大国如烹小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3d27024802768e9951e73860.png)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作者:方绍平来源:《祖国》2018年第20期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论。
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治理国家需掌握推行政策的时机和程度;第三种观点认为如同在烹制小鱼时油盐酱醋必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
通过对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治大国烹小鲜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下。
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灵,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
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
[1]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
这种理解主要形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
《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原文及翻译(二)
![《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原文及翻译(二)](https://img.taocdn.com/s3/m/79f81ea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0.png)
《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原文及翻译(二)原文:淳化元年十二月,诏中外所上书疏及面奏制可者,并下中书、枢密、三司,申覆颁行。
帝谓宰相曰:“治国之道,宽猛得中,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
”吕蒙正进曰:“《老子》称:‘治大国若烹小鲜。
’夫鱼扰之则乱。
近日内外上封事求更制度者甚众,望陛下渐行清净之化。
”上曰:“朕不欲塞人言路。
夫狂夫言而圣人择焉,亦古训也。
”时王禹傅上言:“请自今庶官候谒宰相,并须朝罢于政事堂,枢密使预坐接见,将以杜私请。
”诏从之,左正言谢泌疏驳曰:“伏睹明诏,不许宰相、枢密使见宾客,是疑大臣以私也。
《书》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张说谓姚元崇外则疏而接物,内则谨以事君,此真大臣之体。
今天下至广,万机至烦,陛下以聪明寄辅臣,自非接下,何以悉知外事?若令都堂候见,则庶官请见咨事,略无解衣之暇。
幸今世道清明,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寡姑息之臣,奈何疑执政为衰世之事乎!”帝览奏,即追还前诏,仍以泌所上章付史馆。
四年二月,置审官院。
初,帝虑中外官吏,清浊混淆,命官考课,号磨勘院。
至是,梁鼎上信曰:“<虞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三代以还,率由此道。
唐有考功之司明考课之令下自簿尉上至案臣皆岁计功过较定优劣故人思激励绩效著闻五代兵革相继名存实亡且夫今之知州即之刺史。
治状显著者朝廷不知,方略蔑闻者任用如故,大失劝惩之体,浸成苟且之风。
是致水旱荐臻,狱讼填溢,欲望天下承平,岂可得也!望陛下申明考绩之法,庶几官得其人,民受其赐。
”于是改磨勘院为审官院,掌审京朝官。
其幕职、州县官,别置考课院主之。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译文:淳化元年十二月,(皇帝)诏令朝廷内外的上书及面奏被皇帝批准的,同时移交给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再次复核后颁布施行。
太宗对宰相说:“治理国家的方法,要宽猛适中,政令过宽则不能推行,过猛则人民不知怎么办才好。
”吕蒙正进言说:“《老子》说:‘治大国像煎小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治国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
美国总统里根跟美国人说,里面就用到老子的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二天看报纸,说《老子》的英文翻译本又卖了好几万本,这些书是没有版权的,是人类共同的智慧财产。
那这到底是在讲什么呢?我们看《老子》的第六十章,讲整段话,内容相当复杂,我们先把他的原文稍微说一下。
老子说,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用道来领导天下人,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神与圣人都不干扰人,所有的禀赋都得以保存。
听到这段白话,就觉得奇怪,怎么忽然出现鬼啊、神啊、圣人三种。
那么你光讲前面治理大国若烹小鲜,本来很容易,我们在家里面煎过鱼,都知道,你如果要煎鱼的话,鱼那么薄,你只要油到一个热度,鱼放下去很快就熟了,你不用多做事。
你说我煎鱼很认真,拼命努力的煎鱼,最后变鱼松了,那怎么吃得到鱼呢?所以像这个就是老子提醒我们,叫做治理大的国家,最好是无为而治,或说你做的愈少愈好。
所以美国人他比较喜欢一种政府不太去干涉你的一种情况,我在美国念书遇到好多教授,跟他们谈到美国的政治的时候,他们都很喜欢强调一点,他说我们美国的念书人,比较能欣赏的是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那不是乱掉了吗?事实上他们所想的跟老子的
想法有一点接近,就说政府最好能够不要管太多,你把政策做好,你把所有的税收用在正当的地方,老百姓他自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他是这样一种想法。
如果说用道来领导天下,什么意思呢?老子里面最难懂的就是这个字,叫做道。
所以你就要怎么去想,这个道代表一切的根源,你如果要领导天下人的话,你为什么不要作为呢?
因为你作为的时候你去思考,怎么样做才有利,你及时达到那个目的,你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后遗症。
现在很多人比较熟悉的是蝴蝶效应,电影拍了好几集。
蝴蝶效应就是说,今天这个结果不好,早知道我过去有一件事情我就不同的做法,或者早知道我过去就多说几句话,来避免这个后果产生。
他电影里面所演的就是这个,好,真的给你机会,可以把过去某些说法、做法调整,调整的时候所造成的后果绝对比你现在看到的更可怕。
这说明什么?你不要幻想,说我过去这样那样,人怎么想都想不过大自然的法则。
所以他说用道来领导天下人的话,就是让所有人都过着比较自然的、自在的生活。
所以他说,如果你用道领导,鬼就不会来,就不会伤害人,什么意思呢?鬼就失去神妙作用,就是一般人都会怕鬼。
因为你如果政策很多的话,老百姓做不到,譬如说今年又用增加税收了,
然后我们失业了,这些各种问题。
有一些什么方法,算命来帮我忙,这个鬼往往是因为害怕而产生的,疑心生暗鬼。
所以在当时也提到鬼,第二个我们说神,一般讲神的话我们会想到求神拜佛。
所以有所害怕,就会想到鬼,有所求,有欲望就想到神,他把它分开来。
所以一个社会如果不要让百姓害怕,觉得说随时会有危险,那这个鬼就不会来,显示各种奇奇怪怪的作用,那一个社会,鬼神之喻这样的作用,神也不会来干扰人,就是你不需要盖太多庙,或者教堂这些,让很多人一天到晚去求神拜佛。
所以一个社会某些庙,我们常常说香火鼎盛,不见得是好事,他有时候变成一种对自己缺乏信心,总希望说能够有一些额外的帮助,可以来让我的到好处,满足我的欲望。
那不但如此,还看第三句他说,圣人也不会干扰人,谁是圣人呢?再说一次,圣人就是悟道的统治者。
所以老子口中圣人跟孔子口中的圣人可以说是不一样,但是有一点相同,孔子的圣人也是像尧舜禹汤这些,他也是统治者。
那他不见得悟得道,他有最高的德行,老子的统治者一定要悟道,所以我们今天学老子,并不是说我们希望变成一个统治者,不是的,我们今天要学会一点,就是我们要做自己生命的统治者。
这一生不要想我能设法管理谁或是统治谁,至少我要管理我自己,要统治我自己,让我自己这一生可以过的比较实在,比较落实在我的根源上,不要一辈子像没头苍蝇,到处在追逐各种欲
望,
看到别人这个好那个好就羡慕,太苦了,要能够回到我的根源,这样的话也可以说做我自己生命的主人,所以他前面说鬼就不会有神妙的作用,神不会来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等于是说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回到原始的、自然的状态。
那么如果这一切都可以做到的话,最后这句话德交归焉,意思是说德代表禀赋,我们讲老子的时候,实在是很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谈道还谈了几次,德谈了很少。
其实德这个字,你要把它想成就是获得的得,每一个人每样东西,他只要能够存在,都获得道的支持。
所以你获得道的支持,就是你的本性跟禀赋,所以你这一生要记得,让本性跟禀赋保持原始的纯洁状态,圆满的状态,这就是老子的理想。
你不会因为活着要追求某种目的,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跟禀赋,所以一个人他要常常问自己,你可以追求许多东西,但是请问,你为了这个追求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
如果太高以至于你过得不快乐,忘了自己是谁,觉得生命很茫然,甚至陷入忧郁的情况,那是得不偿失,显然是弄错了方向。
所以我们谈到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对政治的看法,也是用来治理我们个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