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国若烹小鲜典故
![治国若烹小鲜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f7d1a2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c.png)
治国若烹小鲜典故一代贤相伊尹,中华烹饪始祖,辅佐成汤建立殷商......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
民间口耳相传有“伊尹作厨”的故事,史书中也有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据后人多方考证以及著者的实地考察,“有莘”在合阳,伊尹,陕西合阳人,由厨师拜相,论五味调和之法,奠基中华菜系基调,开中国烹饪先河。
伊尹的一生,是忧国忧民、济世的一生。
他的动人传说虽然远古,但代表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出楷模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沧桑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他做出了高度的评价,那就是“中华第一贤相”。
《资治通鉴》称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贤相”。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见汤是个贤德的君主,便向他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
一次,伊尹见汤询问饭菜的事,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汤听了很受启发,便产生重用伊尹之意,命阿衡(伊尹的名)为“尹”(宰相)。
在商汤和伊尹的经营下,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
夏朝末年,夏王桀奢侈荒淫,是个暴君,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
夏桀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要来伐商。
伊尹当即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
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
当伊尹看到时机成熟时,又一次停止向夏桀进贡,但因为夏桀的暴行,这次,他未能调动军队了,于是伊尹就向商汤建议起兵。
商汤很快就打败了夏桀的军队,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德的商汤为“天子”建立“商朝”。
伊尹辅佐商汤灭掉了夏朝,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从而名扬天下。
商汤去世后,伊尹又相继辅佐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历五代帝王近60年,为商朝的近600年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朝对伊尹给予极高的尊崇,他被称为“格于皇天”,即是天的代言人,死后受到历代商王的隆重祭祀。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5b0319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d.png)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这句话强调治理大国需要精细、周到、和谐与分寸,类似于“小心翼翼”或“如履薄冰”的态度。
同时,这句话也用来比喻治理大国的难度和重要性,暗示领导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才能,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具体来说,治理大国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领导者需要像烹调小鱼一样,掌握好火候、食材、佐料、时机等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恰到好处,才能烹制出美味的“治理大餐”。
同时,领导者还需要像烹调小鱼一样,保持耐心和细心,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可能会破坏整个治理过程。
总之,“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治理大国的理念和态度,强调了领导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智慧和才能,以及精细、周到、和谐与分寸的治理方式,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如何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
![如何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8ca7b26aa300a6c30d229f43.png)
如何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语出老子《道德经》。
老子看出了事物存在相通性,国家管理之道与烹调一样,其组合法则是一样的。
1、首先须确定最终目标,对于一道菜来讲是色香味营养俱全;对于国家来讲须国富国强、民富、公平、民主、自由、法制、幸福和安康等。
2、在先材(才)上,须有包容性2.1用人之长,天下无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在材(才)上,都会存在问题(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无万能的事物),但是可以通过竞争优选,消除问题,取可用之处或通过炮制达到所需要求。
2.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通过不断学习、培训、提高、改正、锻炼和磨炼,培养出合格人才。
3、在一个整体中存在主次之分,从属之分,参与和微量之分,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是青椒炒肉,肉最多,青椒次之,调味品适量),也不能忽视微量事物的作用——调味品的作用。
4、存在工艺、程序、秩序、层次、能级、规范、标准和规定等。
5、构建构成的事物(一道菜、一个国家)必须是和谐体和超级循环体(构建构成强大生态链、可持续和可复制等)。
5.1菜是色香味营养俱全,并且与客人的品味高度一致。
5.2对于国家来讲是政府、社会、团体、人民和企业高度协调一致性,已经融合有机整体。
6、要构建构成最终目标,其子事物须齐全,联系结构功能符合要求,为此,可进行竞争和优选。
7、其子事物须匹配共轭、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定量定性。
8、其子事物间,子事物与最终事物有构建构成恰当的联系功能结构。
9、所需要的系统须齐全、完善、足够大和符合标准。
10、最终目标是有理、有节、有标准、逐步、逐渐构建构成的,可以一气呵成,但是不能一蹴而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的须构建构成中间事物,条件成熟再构建构成最终事物。
11、在万事万物的组合中仍然须关注“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禁忌和定量定性;仍然存在君臣佐使(主要的、次要的、参与的和微量的);仍然要求其联系功能结构须达到和谐,其组合是“和合”的而不是对立的;须掌握火候和分寸,不能不足、过度和偏激。
高二散文治大国,如烹小鲜
![高二散文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04a11be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8.png)
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
”何解?即警告统治者汉国不要太折腾,要像煮小鲜一样慢慢烹,,味道才会鲜美。
精辟啊!一语道中无数帝王心思。
厉害啊!一直被嫉恶如仇的书生奉为经典。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一组是将青蛙骤然放入100摄氏度的热水中,青蛙不堪忍受,一跃而出,逃之夭夭。
另一组只放在25摄氏度的温水中,青蛙非但不逃,反而还玩得乐不思池塘;而后逐渐加温,青蛙分辨不出那细微变化,等到水温高到足以将青蛙煮死时,虽它也察觉危险,但为是已晚,它早在热水中煮得全身无力,最后唯有美味的青蛙羹一锅。
治大国,如烹小鲜,正是此解。
倘若治人者初时根基不稳,便骄横暴虐,将百姓逼得走投无路,便会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
要细煎慢炖,慢慢折磨;由轻到重,逐渐加大力度。
如此,民众才会磨掉血性。
为何?盖因民众的日子虽也苦,但未到不堪言的地步,所以他们能忍——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能忍的民族——也就是向邪恶势力妥协。
若不妥协,恐遭更可怕的报复。
到时连奴隶也做不得,我且让他,几年之后,看他如何,暂再做奴隶。
由此衍生看客心态,对他人苦难漠视——一个连自己被剥削压榨都忍气吞声的人,你还指望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伸张正义?笑话。
高明的御人之术。
诸侯彼此攻伐,朝代变更,江山易主。
但主不易其术,每一任皇帝都遵循这至高无上的良言,久而久之,中华民族性格被扭曲得软弱、丑陋、猥琐……因此极易被统治,易被统治的只是绵羊。
中华啊中华,已失去了她本应有,本该具备强悍的活力。
也许会有人不同意我对老子的诠释,指着我的鼻子说:“不,我不信。
是你在诬蔑老子老子说这话的真实的意图是要警告统治者,叫他们要收敛点。
”好吧,我姑且承认,刚才我是在玩文字游戏。
不过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思维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会是怎样呢?被商家欺诈,不是去消费者协会投诉,不通过媒体曝光,而是跪下来,切齿扪心,涕泪泗流地痛陈“尧舜之道,端木遗风”。
你说,如果我真按老子的思维来解决问题除了丧失人格,得到耻辱外,我还会得到什么?人家会理我吗?会,人家会理你,会“好好地”理你,人家在知道为恶而不受制裁后,会给你一个继续且变本加厉的恶毒行径。
关于中国故事的名言
![关于中国故事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4d842f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b.png)
关于中国故事的名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和名言。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故事的名言:
1.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中的论述。
它表达了治理国家要像烹饪小鱼一样小心细致,不能随意打乱步骤。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遵守规矩,处理问题。
2.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论述。
它表达了礼仪的作用在于达到和谐。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注重礼仪,与人和谐相处,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论述。
它表达了在国家兴亡之际,每个普通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承担责任,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4.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论述。
它表达了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清淡,不掺杂任何杂质。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结交真正的朋友,而不被利益所左右。
5.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出自《尚书》中的论述。
它表达了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则会受益。
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保持谦虚,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这些名言都反映了中国故事中的一些经典思想和理念,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2c498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a.png)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当我们思考“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时,我们不仅可以从政治角度解读,还可以从哲学和道德的角度进行思考。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及译文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a6799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d.png)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及译文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的第六十章。
这句话的原话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下面我将逐字为您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这里“鬼神”指的是那些邪门歪道的东西。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不是鬼不灵了,而是它起不了伤人的作用。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不仅鬼不伤人,圣人也伤人。
圣人已脱离了低级趣味,大公无私,不会伤害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由于圣人不伤人,所以什么事情都好办。
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治理大国应该像烹调小鱼一样,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
要用“道”来治理天下,这样那些邪门歪道的东西就起不了作用。
不是邪门歪道的东西不起作用,而是它起不了伤人的作用。
不仅邪门歪道的东西起不了伤人的作用,圣人也不会伤人。
由于圣人已脱离了低级趣味,大公
无私,不会伤害人,所以什么事情都好办。
这句话强调了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要合乎“道”,即要合乎人心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统治者应当以身作则,用道德来感化人民,而不是用强力和权术来压迫人民。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生活才能安定幸福。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解](https://img.taocdn.com/s3/m/96cafc3dbd64783e09122b78.png)
题“ 治 大 国章 第 六 十 ” 。
( 二) 校勘 、 训 读
句, 究竟 是何意 思 呢?我们分 以下几 个方 面 ,
加 以深 入 解 释 。 望 好 古 博 雅 君 子 , 与 我 同志 ,
不吝指正 。
( 1 ) “ 治” , 《 后汉 书 ・ 循 吏传 》 注引 、 《 后 汉
其鬼不神 ( 伸) , 其神 ( 仲) 不伤人 ( 1 1 ) 。 非
其 神( 伸) 不伤 人 , ( 1 2 ) 圣人 亦不 伤 。 ( 1 3 )
夫 两不相 伤 , ( 1 4 ) 故其 文德 ( 1 5 ) 交归 焉。
( 1 6 ) " [ 2 1 1 9 6
内容是 《 老子 》 , 这 是继马王堆 帛书 《 老子》 、 郭
. ..
. .
《 老 子》 “ 治 大 国若 烹小 鲜 ” 解
黄 人 二
摘 要 : 对于“ 治 大 国若 烹 小 鲜 ” 的训 解 , 传 统的说 法 , 以“ 不 扰 民” 之说 , 最为 大宗。 其实 , “ 烹小鲜”
一
语, 要视 为烹饪 里面最 简 易的一道 菜肴 , 也 就是说 , “ 鲜” 要通假 为“ 鳝” 。所谓 “ 简易” , 就是 “ 以道 莅天 关键 词 : 老子; 烹小 鲜 ; 第六 十章
赘述 。 《 北堂书钞》 二十七 引无 “ 大” 字。 ( 3 ) “ 大 国” 下, 《 韩非子 ・ 解 老》 有“ 者” 。 王 先慎 云 : “ 《 [ 群书 ] 治要 》 有‘ 者’ 字。 ” 严 遵
本、 《 三 国志 》 卷 四 十 四 陈 寿评 、 《 后 汉书 ・ 循 吏 传》 注引 、 《 蜀志 ・ 姜维传 》 评, 亦 皆有 “ 者” 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909c7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01.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面向普通大众《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朋友们,咱来聊聊“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
啥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跟做一道小菜似的。
你想啊,做菜的时候,不能瞎折腾,一会儿加盐,一会儿加水的,不然这菜就毁了。
治国也是一样,政策不能今天一个样,明天又一个样,得保持稳定。
就像咱们国家这些年发展,政策都是有规划,有方向的,不是乱搞一气。
比如说扶贫政策,一直坚持,让好多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所以啊,“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诉咱们,治国要稳稳当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国家越来越好。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咱今天说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话说起来简单,可里头的道理深着呢!好比你在家做饭,煎个鱼,火大了不行,火小了也不行,得掌握好火候。
治国也是这个理儿。
不能管得太严,让老百姓没了自由和活力;也不能管得太松,乱了套。
就像疫情期间,国家的防控措施,该严格的时候严格,该灵活调整的时候调整,恰到好处,咱们才能这么快控制住疫情。
再比如说,发展经济,不能只追求速度,不顾质量,得平衡好各种因素,就像做菜要色香味俱全一样。
这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明白了不?《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大家都听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吧?那它到底啥意思呢?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炖鸡汤。
你得小火慢慢炖,不能心急,时不时地看看,加点调料,可不能乱搅和。
治国也是这样。
要细心,要有耐心。
不能今天出台一个政策,明天又给改了,让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环保,不能为了发展经济就不管环境,得慢慢来,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让经济发展。
这就像做菜要掌握好各种调料的比例一样,多了少了都不行。
所以说,治大国就像烹小鲜,得用心,得有方法。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听起来挺有意思。
比如说炒个青菜,你得挑好菜,洗干净,掌握好油盐的量,翻炒的力度也得注意。
治国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不能朝令夕改,要让大家心里有底。
就像你做饭,总不能做到一半又换个做法,那这菜能好吃吗?治国不容易,但要是能像烹小鲜一样用心,国家就能越来越好。
公务员面试题:治大国如烹小鲜
![公务员面试题: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22ad693eb4daa58da0114a9a.png)
谈谈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
治大国如烹小鲜,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格言,言外之意就是不能乱折腾、大折腾,老是翻锅。
1.首先,做一道鲜美可口的美食,要选好材料,选好的材料,是做一道好菜的前提,这好比在治国中,挑选栋梁之材,国与国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优秀的人才,国家的富强,实现井井有条的治理才有可能;
2.其次,做菜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甚至是严格的程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治理国家也一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定适合国情的法律法规,是治理国家的有力保障;
3.最后,做菜要掌握火候,火少了不熟,火过了会糊,只有掌握适当的火候,才会做出可口的美味;治理国家中,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要做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总之,世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我们要依规律办事,不做违背规律的事,顺应历史潮流,应时而动;
回答完毕。
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文解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fc1c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6.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文解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60章,其原文和解释如下: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释:治理大国要像烹煎小鱼。
用“道”来领导天下人,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
神与圣人都不干扰人,所有的禀赋都得以保存了。
解读:这是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
烹煎小鱼,必须小心翼翼,而且不能经常翻动,用刀铲乱翻、乱搅鱼就碎了。
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懂得为政的关键在于安静无为,要小心谨慎,节俭、爱惜民力,不能乱发政令扰乱大众。
如果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犹豫不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道德经》原文或咨询专业人士。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a5e570c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9.png)
原文内容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 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词语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名家解释
《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P246)
列代帝王也是如此注解。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 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当代辨析
做事都有共同之处,但是仅仅说治国就像做菜又不去具体说明它们的共同之处在哪里,那么让任何人都无法 理解,老子作为东周的文化大师,竟然写出这种不能准确表达其意思的文字,还能算是文化大师吗?
河上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p224-225)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 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p103)
《淮南子·齐俗训》说:“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 '(p183)
伊尹建议商汤停止向夏桀进贡,看夏桀如何动作,以探测夏桀的实力。夏桀果然非常愤怒,征调九夷的兵力, 要来伐商。伊尹当即劝商汤说:夏桀还能调动兵力,我们伐他的时机还未成熟。于是,商汤又向夏桀进贡。当伊 尹看到时机成熟时,又一次停止向夏桀进贡,但因为夏桀的暴行,这次,他未能调动军队了,于是伊尹就向商汤 建议起兵。商汤很快就打败了夏桀的军队,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诸侯一举拥戴贤德的商汤为 「天子」建立「商朝」。商汤的力量开始壮大,又听到各个诸侯王都在咒骂夏桀(这从其它的史料可以证实), 就认为夏桀与大家离心离德,是进攻他的时候了。这对一般人来说毫无疑问都会这么认为,但是诸侯王咒骂归咒 骂,只要在心目中还承认夏桀是天下的天子。就会听他的调遣。
吕德文治大国如烹小鲜读后感
![吕德文治大国如烹小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bb311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b.png)
吕德文治大国如烹小鲜读后感读完吕德文写的关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文章,我就像在生活的大杂烩里捞到了一根特别有嚼劲的粉条,很是有滋味呢。
以前老听“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感觉玄玄乎乎的,像雾里看花。
吕德文这么一解读,就像把雾给吹散了一些。
这就好比我们平常做菜,大国治理也得讲究个火候。
火大了,那菜就焦糊了,对应到国家治理上,政策推行太猛太快,可能就会出乱子。
就像以前有些地方搞建设,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大拆大建,结果好多老百姓不适应,老传统也弄丢了,这就是火候没掌握好啊。
还有啊,这做菜讲究配料得合适。
治理国家也一样,各种政策就像是调料,得搭配得当。
盐放多了咸,放少了淡。
政策要是只偏向一部分人,那这个国家这盘菜就不美味了。
就像税收政策,要是对普通老百姓收得太重,对大企业又太宽松,那社会这个大菜就会失去平衡,贫富差距可能就会越拉越大,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味道怪怪的”。
在这文章里,我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一点是说治理要有耐心。
就像炖一锅老汤,得慢慢熬,急不得。
国家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有些基础建设、文化建设啥的,都得像小火慢炖一样,持续投入精力。
不能今天想搞这个,明天又觉得那个好,朝三暮四的。
咱国家搞脱贫攻坚那就是个典型例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像精心熬制一锅滋补的靓汤,慢慢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而且,治理者还得像个好厨子一样关注细节。
不能光想着搞些大动作,小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就好比一个城市的治理,你不能光把高楼大厦盖起来就完事儿了,街边的垃圾桶怎么摆放,小胡同里的路灯亮不亮,这些看似小的事儿其实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可大了。
这就像做菜的时候,你要是不在意菜切得粗细不均,摆盘乱七八糟,那这道菜就算味道还行,看着也没食欲啊。
这篇文章让我对国家治理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就像在我的脑袋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国家治理原来和我们日常做菜有这么多相似之处呢。
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个小政策、小决策都像做菜的每一个步骤一样,影响着这道名为“国家”的大菜的色香味。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b5596a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1.png)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
1. "治大国如烹小鲜" 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饪一道小菜
一样,需要细心和耐心。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强调了解他人的重要性,同时
也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3. "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告诫人们要畏惧那些值得畏
惧的事物,以保护自己。
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满足和适度的重要性,以避免陷入困境。
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强调了谦逊和低调的重要性,以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深度。
老子的这些名言名句都包含着深刻的智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
处世态度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名言名句,人
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深度。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1cfbd178fad6195f312ba677.png)
浅议“治大国如烹小鲜”
文 / 方绍平
摘要: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论述,引发了后世诸多研究与讨 论。 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中有四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治理国家如同烹调小菜一样简单,无需技 巧和智慧;第二种观点认为如同烹制小鱼时需掌握好火候和对调料的精细控制才能实现味道鲜美,不可少,治理国家也要顾全大局;第四种观点 认为小鱼肉质细嫩、骨头酥软,烹制时不能经常翻动,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能朝令夕改、过度干预、自我消耗。 通过对 这四种观点的分析与探究,总结出老子“中庸适度,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关键词:老子 治大国 烹小鲜
以上四种对于老子所谓烹小鲜的治国之道的理解都有其 合理性, 但笔者更偏向于第四种理解。 正如马其昶曾引汉初 《毛诗故训传》里的话,力证老子本意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 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这句话交代了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 煎小鱼的方法。 即原来古人下锅烹煎小鱼儿不能常翻动,否则 小鱼就全弄碎了。 如果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治大国如 烹小鲜”一语中老子所要表达的治国之道就很(下转第 98 页)
一、“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出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被道家后 人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名句“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 记载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 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此段可以大致释义为: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 一样,不要随意经常翻动他,顺其自然,即遵循大道,治理天 下。 这样能使神鬼不灵、妖孽不伤,并不是鬼不显灵,即使是显 灵,也不会伤害人。 不但鬼失去神妙灵验的作用,神也不会伤 害人。 不但神不会伤害人,圣人以道莅临天下,也不会伤害人。 神鬼与圣人这两者都不会伤害人, 他们的天性禀赋都可以得 到保存,他们的恩德都将归于民众。 [1] 二、后世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讨论 后世对于“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 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其中四种主要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就 像烹饪小菜一样简单,无需太多智慧与技巧。 这种理解主要形 成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对“小鲜” 的理解不够准确,认为“小鲜”即简单的菜肴。 另一方面,人们 通过口头的表达与传播,慢慢的在“烹小鲜”与“小菜一碟”之 间产生了相同的联想,以“烹小鲜”比喻轻而易举或微不足道 的事情。 例如,1987 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治大 国如烹小鲜”便属于这一类理解,他指出若要将一个国家治理 成一个伟大的国家,那么,所制定的宪法及相应的框架结构应 该是简单的, 由宪法及一系列法律而设计出来的一套政治体 制也应该是简单的, 由这一套政治体制而产生的管理国家的 手段也应该是简单的, 简单得像烹制一道鲜美可口的佳肴那 样轻松、那样从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意在表明治理国家如 同烹饪小鱼,需要对火候、味道做精细掌控,不能操之过急,也 不能错过良机,需要张弛有度进行安排。 [2]这种理解认为治理 国家要求领导人具备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智慧,能根据客观 规律进行准确的预判,适时适度的推行治国政策,才能收获最 好的成效。 例如,2013 年 3 月 19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 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说, 领导者要深入了解 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 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 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此种观点就在于阐释治国之策, 贵在顺势而为。 恰到好处且合于“火候”的政策,不仅能争取最 大限度的理解与支持,把震动和副作用降到最低,而且能收到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效。 此外,另有著作将“治大国如烹小
成大业必如烹小鲜
![成大业必如烹小鲜](https://img.taocdn.com/s3/m/cc96c297f90f76c661371aa2.png)
精心整理成大业必如烹小鲜成大业必如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第六十章。
什么意思呢?就是治理大国就像煮小活鱼一样。
老子是要告诫执政者,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能朝令夕改、随意搅动、---沃尔玛(Wal-Mart)和管理罗马天主教堂当然有所不同,其差异在于,各组织所使用的名词(语言)有所不同。
其他的差异主要是在应用上而不是在原则上。
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要面对决策,要做人事决策,而人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
所有组织的管理者都面对沟通问题,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时间与上司和下属进行沟通。
在所有组织中,90%的问题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
只有这10%需要适应这个组织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语言。
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同样能领导好一家政府机构,反之一个优秀的政府官员也必然能够领导好一个大企业。
换而言之,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和组织思想已经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获得成功,美国的西点军校、哈佛大学早已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球经典案例。
这样一来毛泽东思想其实给了中国的管理确的”而不问“什么是正确的”,这个组织就会失去原则、失去正直的组织精神。
当时的中共领导班子就是一切遵从斯大林的意志,而不问中国民生的需求,不看中国革命的现实。
所以毛泽东当时坚持“什么是正确的”而不看“谁是正确的”就必然遭遇不公平的待遇。
后来到了1943年刘少奇在党内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提法,从而在理论上奠定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最高领袖地位。
同时,刘少奇还发明了一个公式:马列主义加中国革命实践,等于毛泽东思想。
刘少奇更进一步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政治工作的指针。
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含义
![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e79a222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3.png)
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含义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含义导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治理大国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治理大国如同烹调小鲜,其含义寓意着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谨慎和耐心,精益求精地处理各种事务,以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含义,以及分析该观点的理解和观点。
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治理方式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含义之一是指治理问题时需从简到繁,由浅入深。
就像烹调小鲜需要将食材进行初步的清洗和准备,慢慢地添加调料与佐料,以便充分发挥食材的味道。
治理大国也需要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入解决更复杂的社会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启动小规模的试点项目来验证并完善政策。
从小处着手,一步步改善和完善,最终达到治理整个国家的目标。
例如,新能源发展是当前全球性的关注点。
在治理大国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推动小规模的新能源项目,发展和完善技术,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可以确保治理的有效性,并避免因过于仓促而出现的问题。
二、总结与回顾性内容的重要性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另一个含义是,重视总结和回顾性内容。
在烹调的过程中,厨师通常会进行烹饪结果的总结与回顾,以便提高烹饪技巧,做出更为美味的菜品。
同样,在治理大国中,政府也需要关注总结与回顾性的内容,以不断改进治理方式和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评估机制和研究机构,对已经实施的政策进行评估和研究。
通过分析政策的效果和问题,政府可以及时调整政策,改善治理效果。
总结与回顾性内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政府深入了解问题,并通过不断改进政策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治理大国。
三、观点和理解在笔者看来,治理大国如烹小鲜的含义体现了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细节和全局的能力。
治理一个大国不仅需要关注宏观层面的规划和政策,也需要注重处理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就像烹调小鲜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和调料的使用,治理大国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制定出符合国情和人民需求的政策。
道德经感悟10句精华
![道德经感悟10句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bfb25d5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5.png)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启示与想法。
下面是十句道德经的精华,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
1.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在治理国家时要追求恰到好处的平衡,不可强求,要让事物自然发展,不能违背天道。
2. “知足者富。
强行者贫。
”懂得知足,不贪心不过分追求富贵,才是真正的富贵人生。
3. “大功若不成,小功纵成就。
”追求小成就,不要追求过高的目标,这样才能不失人性,不至于沉溺于功名利禄。
4. “行于无人而心不踊,非其心也。
”行为不受他人影响,表现出的态度和想法才是真正的自我。
5.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充满有利和不利的场景,我们都要及时取得灵敏而谨慎的掌握,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6. “唯美、至善,是忠臣。
常与之,是友;四达之,是师。
南面而,之则不难矣。
”以美为最高准则,致力于实现至善,是忠臣厚道的表现。
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抵制炫耀和华丽名号,应该脚踏实地、做大事情。
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是一种明智。
9.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能”无私无欲,处事不攀,才能异于常规,达到做好事情的效果。
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无非就是大道,大道之中,一切都是无形的,是创造又变化,而又循环而复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务局局长及 国资办主任。 03 20
年从财 政厅卸任后 , 任浙江 改
省 政府 经济 建设 咨询 委 员会
副主任 , 财政部 中国财 税博物 馆馆 长 ,浙江大学特聘 教授 、 财经文史研究 中心主任 。
子 的充分 肯定 , 更是 一个极大 的例外 。孔子 说 :管仲相桓公 , “ 霸诸侯 , 一匡天 下 , 民到于 今受其赐 。微 管仲 , 吾其披发左衽矣 。” 哩
Col nf 栏 um 专
浙江经 济 Z E I G CON H JAN E OMY
2 EB UA 5F R RY 2 1 0 0
“口 \ 治大 烹小鲜 ” J/ 『 国如
管仲 史称 管子 , 公元前 7 5年 出 生于 2 颍上 ( 安徽 颖上县 ) 今 一个 社会地 位 不高 的 家庭。年轻时三次 求官被逐 , 经过 商 当过 军 土。齐是一个位于 山东半 岛上 的小 国 ,区区 “ 之齐在 海滨 ” 方 圆百里 封地 , 离 周王 室 , , 远 开始建 国 ,与戎狄 为邻。齐桓公 之前 的 3 0 0 多年问 ,国小 民穷诸侯 多” “ 。管仲 当了 国相
争, 长幼无等则背 , 富无度 则失” 贫 。所谓 “ 贫 富有 度 ” ,就 是要 求贫 富之 间要 有 法度 , 若 “ 富无度 ” 贫 就会造成 混乱 。他 认为 , 民不可
太 富 , 也 不 可 太 贫 , 富 、 贫 都 对 国 家 不 但 太 太
在赋税政 策上 , 管仲 主张 公平税 负 ,相 “
作 为有文 字记载 的大理 财 家 , 管仲 是 中 国历史上第一人。他 不但 有实践 , 绩效 , 有 而
且还 有比较 系统的理论著作《 管子》 。管仲理 财富国安 民的历史功绩 , 到 了以一 贯倡导 得
“ 仁政 , 霸道 ” 称 的 “ 成至圣 先师 ” 施 反 著 大 孔
江 省 财政 厅厅长 兼省 地 方税
价 , 幅度地增 加 了国家的财政 收入 。对 于 大 其他手 工业 , 管仲还 设计 出一个 “ 同业聚 居 , 父子相承 ” 的管理方 案。换 句话说 , 就是把行 政 管理、 口编 制和 专业技 术的发展 结合起 户 来。 由于 同一 行业聚 居在一起和 子承 父业 , 能够耳 濡 目染 , 互补 短长 ,相 语 以事 , 示 “ 相 以功 , 陈 以巧 , 相 相高 以 智” 既保证 各个 专 , 业后 继有人 , 又促进 了同一行 业之 间的互相 竞争和 发展 。今 日国内之“ 金融一条街 ” “ 、 电 子一 条街 ” 即是 当年 管仲 专业 聚居思想 的翻 版, 就是美 国的硅谷也 与两千 多年 前管仲 的 思路有 雷同之处。 管仲 还 非 常重视 财 富分 配与 社会 治 理 的关系 。他说 : 天下 不患 无财 ,患 无人 分 “
以后 , 协助 齐桓 公理 财治 国安 邦称霸 , 立下
了不 世 之 功 。
管伸 在农业生产方 面推行 “ 均地分 力”
的政 策 。他 在 辖 区 内废 除 了 西 周 以 来 劳 役 地
租 形式 的井 田制 , 行土地 出租 , 实 把土 地分 给 ~ 家一户 的农 民进 行个 体经 营 。这 样一
来, 不仅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 ,使 民知 “
时也一 一 父子 兄弟不忘 其功 ,为 而不倦 , 民
不 惮 劳 苦 ”也 促 进 了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其 实 质 , 相 当于 今 日我 国 农 村 的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 因
之 ” 即是 说 , 下不十 没有 财 富 , 的是 没 , 天 白 白
有人能使 人 民各专 所业 。他认 为 , 分配关 系
要 依 礼 义 节 制 ,上 下 无 义 则 乱 , 贱 无 分 则 “ 贵
为那 时的土地 也是 “ 普天之下 , 非王土 ” 莫 的 公有制。同时管仲还规定 不准在农忙时节让 农 民服 劳役 , 调牲 畜 , 样既 保证 了农 民 征 这 不误农时 , 又保证 了农忙季节所需的畜 力。
的 。 这 对 于 基 尼 系 数 已 从 03 .1上 升 到 04 .5
翁礼华 , 4 年生 ,毕业于原 1 5 9 杭 州大 学化 学系 , 文化 大革 “ 命” 后的第一批省劳模。2 世 O 纪 8 年 代从 政后 历 任奉 化 、 O 鄞县县长 , 浙江 省政府 办公厅
副主任 、省政府副秘 书长 、 浙
同出产分 “ 百而当一 ” “ 、 十而 当一 ” “ 、 五而 当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等几 级 , 折成 标准 耕地 面积征 收土 地租
税 。在封建制度下 , 物地租是直 接生产 者 实 的全部剩余劳 动和 剩余产 品 , 直接 生产者 在
不 同等 级 的 土 地 上 所 创 造 的 剩 余 产 品 量 是 有 差 别 的 。实 行 差 别税 率 , 比不 分 土 地 等 级
地而 衰征 ” ,按 土地等 级 实行 差别税 率 , 即
“ 均 以 实数 ” 全 国土 地 按 不 同 土 质和 不 地 。把
好。 人若 富 了, 不受 利禄 的驱 使 ; 若 穷 就 人 了 , 不怕刑罚惩治 , 就 国家法令 不能贯 彻 , 人 民所 以难治 , 源于贫 富之不齐 。怎样才使 都 贫富有度 呢? 国家要起 主导作 用 , 实行 限制 和 调节政策 。关于 “ 贫富有度 ” 的思想 , 在我 国封 建社会一 直被称为 革命 的口号 , 管仲在 封建 社会 初期就 具有 这种 思想 是 难能 可贵
一
的中国现代社 会来说 , 或许 是一句振 聋发聩
的话 语 。
律 征 收 相 同租 税 要 合 理 得 多 , 激 发 直 接 能
生产 者的劳动积极性 。这种差别税率可 以说 是管仲的创造 。如 果我们把 “ 均地分 力 ” 与 “ 相地而衰征 ” 两项政 策结合起 来看 , 便容 易 窥 见管伸改革土地赋税 制度 的独具 匠心 , 直 至 今 日我 们丈 量土 地和估 算 常年 产量 都还 没有超越他 的政 策框 架。 在 中国历史 上 ,管仲 更是政 策 的创新 者 。“ 山海 ” 官 政策首创 了盐 的专 卖 , 寓税于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