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城市的关系

京剧与城市的关系
京剧与城市的关系

刘彦君: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

作为一种蕴涵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精粹的民族艺术,京剧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寄托着世人的关切与期望。党和政府对京剧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出席观看的新年京剧晚会连续举办了十多年;京剧音配像工程胜利完成;优秀青年演员京剧研究生班连办5届;央视“空中剧院”京剧栏目开播6年;三年一次的京剧节举办了5届;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赛已历6届;京剧走进大中小学校园,京剧流派培训班,各类活动、展演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在为京剧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京剧的再次崛起,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可行的。当然,比理论和实践更重要的是观念。观念是决定京剧如何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篇文章中,想谈谈京剧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说,农村是中国戏曲,也包括京剧在内最大的演出市场。传统地方戏曲大都产生于农村乡野,是我国农村文化生活中最为传统、最为流行、最具影响的一种行为方式。传统戏曲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成熟发展更多依托于民间,广袤的山村田野滋润出戏曲文化的绚丽多姿。遍布乡村的各类“草台”和“嗜戏如命”的农民观众群体,为戏曲提供了最为广阔自由的活动平台。据有关当前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所调查罗列的电影、电视、戏曲、上网、图书、卡拉OK等文化项目里,喜爱戏曲的群众达到66.7%,充分说明了在农民文化生活里,戏曲演出仍然占着重要地位。因而,“送戏下乡”,“让京剧走进农村”也成为一些振兴京剧的口号。许多专业剧团这样做了,但是,仍处境艰难,摆脱不了危机。最近我看到两个调查报告,一个是对于武汉地区戏曲剧团“送戏下乡”的考察,一个是对福州地区戏曲剧团“送戏下乡”的考察,但结论很让人悲哀。

当然,这不是说“送戏下乡”不对,我只是想说,在“送戏下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京剧在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文化正取代乡村文化而占据着主导地位。戏曲尽管产生于我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但它的产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这一文化环境的培育。今天的京剧,要走出低谷,再现艺术青春的魅力,最重要的方法是应该与城市化进程同步:内容上在保持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质素的前提下,融入当代的都市文化精神;形式上在保持戏曲本质不变的前提下,与当代的都市艺术同步互动。

翻开戏剧史,我们会发展,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2500年前,古希腊戏剧在雅典城邦诞生,而且得以繁荣;700年前,石破天惊,盛极一时的元曲发祥地是元朝的宋城大都(北京);200年前,由于三大徽班进京,才出现了雄踞剧坛、名驰中外的京剧;80年前,出生在浙江嵊县小山村的女子的笃班闯进了十里洋场,于是大上海便成了越剧的发祥地。由此可见,戏剧的发展和城市是分不开的。

城市具有最现代化的剧场。假如国家大剧院坐落在很偏僻的地方,还能像现在这样吸引观众吗?国内外戏剧发展史都说明了剧场的重要性。剧场是一个剧院团的物质支撑,人才、剧目和流派都得在这个基础上诞生。北京京剧院这几年推出了《马前泼水》等几部成功的小剧场京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个演出小剧场京剧的剧场。如果有自己的剧场,可以保证常规性演出,情况肯定不是这个样子。

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如各类演出平台,资助平台,资讯平台,评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等等。这些对于京剧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上海静安区率先“现代戏剧谷”的建设,对标美国“托尼奖”,今年又推出了中国首个商业戏剧奖项——“现代戏剧谷2010壹戏剧大赏”,引起业界热评。北京东城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打造“戏剧东城”的品牌,这些天,“国际独角大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杭州市最近也设立了戏剧发展的目标和平台,已引进了许多全国知名的戏剧演出团队。这些都是我们京剧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平台。

城市也具备高水平的观众。城市多是政治、文化、高科技的中心,各类精英也大多集中在城市。他们也许不懂京剧,但他们有娱乐的要求,有较高的修养,也有较高的收入。对京剧来说,如果能在现代年轻受众的审美口味和传统京剧艺术间搭建一座桥梁,那么,京剧的发展肯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觉得,应该提出一个京剧要重新占领城市的口号。这不应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的战略性目标。

在争取城市方面,有成功的例子。与京剧有着一定联系,同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民乐的改革和重新崛起就是一个范例。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乐队不仅给接近落寞的民乐经典赋予了全新面貌,更让民乐走向世界,使古老的民乐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所以,时代既然能孕育出一个新民乐,就一定也能孕育出一个新京剧。台湾京剧团新近排的《金锁记》,之所以在台北公演时创下“每演必满”的票房佳绩,与这种明确的城市观众群体定位有重要的关系。

其实,实际上,剧种戏目的流行性并不取决于其本身新旧程度,而是取决于其经典程度。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所遗留下来的作品至今仍风靡世界,其作品不仅在英国持续发烧,更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事实已经证明,京剧完全可以凭借古老的面貌,经典的技艺重新崛起。

具体来说,京剧的当务之急是,确定一批可以代表和涵盖京剧在唱、念、做、打诸方面艺术成就的传统保留剧目,根据新时代、新观众的要求进行调整。在内容上坚持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突出文学性和思想性,把明确的文化诉求放在第一位,追求京剧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品位,就有可能拉近京剧与城市观众的距离。

在形式方面,应多方位探索“戏曲现代化的形式的新的可能性”。当然,今天的京剧实践,已经有了多种类型:有以大制作、大场面为特色的,如《赤壁》;有以歌舞化为特色的,如《丝路花雨》,还有小剧场京剧如《马前泼水》等,《金锁记》也可称一种新的京剧类型。这种探索不必追逐舞美技术与手段的现代性,却应该积极借鉴采纳话剧、电影等多种戏剧种类的表现方法,力求体现有深度的人文情怀与现代意识。

总而言之,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艺术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中国京剧在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可能性,促使城市居民和观众尽可能多地接触和欣赏传统戏曲,体验其魅力。努力创造新的经典,形成新的传统。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立体、多元、互补,多类型地扩展京剧的城市发展之路,这样,京剧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欣赏《唱脸谱》教案

欣赏《唱脸谱》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知识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戏歌,脸谱、拖腔、四击头、鸳鸯瓦及京剧表演形式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装饰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3、能力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学难点】: 歌曲中休止符和拖腔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 1、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背景音乐是《唱脸谱》,同时有脸谱的图片欣赏) 2、讲述京剧的来源,产生的年代等。 二、新课教学 1、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以及戏曲知识

2、听范唱 歌曲分析:《唱脸谱》是一首以脸谱为歌唱题材的歌曲,全曲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京剧中各种人物角色脸谱的特点,旋律朴实、亲切,具有浓郁的京剧韵味,给人以“源于京剧、胜于京剧”的亲切感、新鲜感、时代感,是群众喜爱的“戏歌”。思考: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四击头”、“鸳鸯瓦”是什么意思? 生: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紫色的天王、绿色的魔鬼、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 老师评价学生的谈论结果并做答“四击头”和“鸳鸯瓦”的意思。 3、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电子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以及歌曲最后的拖腔。 (3)随电子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5)老师将难点范唱,或学生跟老师模唱,解决难点。 三、京剧知识介绍 1、京剧的形成。 2、京剧的四大行当。 3、角色的细致分工。 4、脸谱的色彩。 四、班级讨论 1、如果京剧中没有了脸部的化妆,也就是脸谱,它将变成什么样子?你能找出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关系来形容京剧和脸谱的关系吗?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04欣赏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课题:欣赏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戏歌《唱脸谱》; 2、欣赏传统京剧《铡美案》选段《驸马不必巧言讲》及现代京剧《智取虎山》选段《打虎上山》(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戏曲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对戏曲这种舞台艺术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分析戏曲名段、归纳等教学活动,感受京剧的魅力。 重点: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的赏析 难点:从哪个欣赏角度将同学们引入并深入了解京剧 教学方法:启发、互动 教具:多媒体 课型:欣赏课 【学生情况】 学生大多深受各种媒体的影响,对于音乐的欣赏兴趣,更趋向于当今的流行音乐,而对于本民族的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知道的不多,有的学生甚至不想了解,觉得学习

欣赏戏曲音乐是“老土”,据老师初步了解,大多学生知道“梅艳芳”,却不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 【设计思路】 民族戏曲音乐对于在城镇生活中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只是从电视里有一点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根本谈不上理性认识。初中学生不是专业学者,戏曲艺术又博大精深,在这一戏曲启蒙教学课中,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对于戏曲知识内容了解上不可能太多,专业性也不可能太强,技能表现更不可能太难。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走向戏曲”——“走近戏曲”——“走进戏曲”为主线,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增进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喜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京剧、越剧、黄梅戏及其唱腔的介绍,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2)引导学生在欣赏及学唱戏曲唱段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各剧种音乐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的引导示范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戏曲音乐,加深对戏曲音乐及戏曲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京剧的形成

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 京剧的产生要从徽剧说起。1790年清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时,征集全国各地著名的戏曲班子赴京做庆贺演出。之后,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继续留京献艺,他们的精彩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与徽剧出于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汉剧是西皮调的唱腔、徽剧以二黄调为主,这两种腔调同台演出取长补短,并且不断吸取当时流进北京宫廷和民间的秦腔、弋腔和昆曲等戏曲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北京观众的要求和北京的语言特点,创造出南北观众都能接受的戏剧语言——韵白。这样京剧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最初称为“皮黄”又称“京调”。1840年前后,京剧便成为了继昆曲之后在全国风行的主要剧种。到了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京剧便盛行全国。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十三位著名艺人,被称为“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作参照清代中期画家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中的戏曲人物,用工笔重彩绘制而成。《同光十三绝》是一幅工笔写生戏画像。该画绘有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均是画家选择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调、昆腔的徽班进京后扬名的13位著名京剧演员。该画原图高约三尺,长有丈余,所绘人物形态自然,各具表情,衣帽须眉,真实细腻,通过绘画中演员之扮相、面部之表情及服饰之特点等,生动地展现出每位演员的人物性格特点,此画的诞生又为研究京剧早期的服饰、扮相和各行角色的艺术特征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形象资料。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

姓名:苑令辉 学号:5902112048 班级:能动121班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浅析当代大学生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京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种凝聚了千年来文人智慧与风雅的艺术。京剧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在保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大学生教育中京剧可以负起教育的使命,成为指示人们回归精神家园、安抚人们焦虑的心态的一种路径。因此,大学生对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京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列举了高校对京剧的传承活动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展京剧文化。关键词:京剧大学生传承 一、京剧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京剧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仍然延续着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度之一。现在被人们称作“国粹”的京剧,虽然形成于近代,然而其文化源头却在中国的古代,因为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其内容,均脱胎于中国古代的戏曲文化、历史片断。随着京剧的发展,人们在创作中愈加精益求精,尤其是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充实京剧的形式和内容,京剧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手法上日臻完善。中国京剧音乐自上世纪50年代初的“戏曲改革”到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0多年间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运用西方作曲技术,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内容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至在之后的几十年京剧音乐发展和创作中,这些经验仍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京剧申遗成功 2010年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但申遗本身并不是目的,为的是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京剧将薪火相传,它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

国粹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保护-最新教育文档

国粹京剧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保护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昆曲之后对中华文化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又一认可。 京剧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至嘉庆年间汉戏来京,四大徽班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1840年后京剧正式形成于北京,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京剧兴盛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都居中国之首。由于诸多的原因,当代京剧的发展却面临着困境。1.剧团负担重,生存艰难;2.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3.耗资巨大,动辄上百万,很多剧场演不了;4.戏曲创作与演出市场严重脱节,获奖剧目得不到普及推广;5.电视及多元艺术的冲击。 2008年国家教育部规定京剧进入小学课堂。将京剧纳入学校教育非常必要,这是传承京剧的重要举措和良好开端。但学生

没有基础,只靠学唱几个名家名段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较完整地接受京剧知识比较困难。作为一名戏曲鉴赏课的教师,我颇感责任重大,思考怎样使京剧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和世界同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一、京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京剧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剧形式,学生对京剧知识的理解相对缺乏,很多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只是通过电视剧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而已。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觉得京剧距离我们越来越远。1.念白、唱腔听不懂;2.程式化的表演看不懂;3.传统剧目内容不懂;4.行头繁杂读不懂;5.角色行当搞不懂。这样学生就有陌生感、距离感。虽然在教学规定的唱段当中,有不少是现代京剧,样板戏虽然易学易唱,但也不如流行歌曲上口。而且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光从简单的学唱入手是不够的,唱念做打是京剧艺术的核心。 二、入门要了解京剧的行当, 京剧是程式化艺术,表演、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尤其是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作为戏曲中的人物,最终形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若干分支,分支以下又有细目,各有其固定的程式和表演特色。行当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划分的。 要想看懂京剧,首先要使学生能够分辨各个行当中的人物,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京剧常识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京剧常识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科技文化常识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留下了许多令世人至今仍叹为观止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系统总结中国国粹——京剧。 一、知识介绍 (一)音乐常识 1.音阶:五音是中国古代五个音阶的总称,即宫、商、角、徵、羽,常以“五音不全”形容某人不善唱歌。五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形成。后来在角徵、羽宫之间各出一个偏音,排成七个音阶为宫、商、角、清角、徵、羽、闰。 2.乐器:中国古代的乐器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 (二)京剧形成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为给乾隆祝寿,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三)京剧基本知识 1.京剧的行当——主要分生、旦、净、丑四种行当。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揺旦)。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 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 丑就是丑角,俗称“三花脸”,又分文丑,武丑,铁丑。 末指的是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2.脸谱 脸谱是运用色彩和线条构成各种图案,以象征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基本可分为六类:红、白、黑、黄、蓝和绿、金和银。 红表示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 白表示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 黑表示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 黄表示凶猛阴险,如典韦。 蓝和绿表示中性,草莽英雄。 金和银表示神秘,代表妖神一类。如美猴王和白骨精。 (四)经典京剧曲目 《长坂坡》《群英会》《借东风》《打金枝》《秦香莲》《西施》《空城计》《文昭关》《霸王别姬》《定军山》《贵妃醉酒》《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辕门斩子》《三堂会审》等。 二、试题展示 例: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公开课教案】《京剧的前世今生—现代京剧》教学设计

《京剧的前世今生——现代京剧》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都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基本以课本为主。 【教学目标】 1. 欣赏现代京剧唱段《家住安源》及《雄心壮志冲云天》,感受、体验唱段的音乐情绪及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正确判断它们的唱腔及行当,掌握京剧音乐的板式、伴奏等京剧常识。 2. 能够积极大胆、有感情地演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体会现代京剧艺术的唱腔韵味,培养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 3. 探究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在内容、服装、伴奏等方面的区别。【教学重点】 欣赏现代京剧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感受唱段的音乐情绪及表现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较为准确、有感情地演唱现代京剧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体验京剧艺术的唱腔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视频:古典时尚组合与灰姑娘组合演奏的《打虎上山》。

【设计意图】这段视频既保留了京剧的独特韵味又增添了浓郁的时尚气息,让学生在动感十足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被京剧音乐所吸引,为新课创设情境。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师播放两段京剧唱腔视频,请学生对比欣赏,并说一说:你知道这两个京剧唱段的题目分别是什么吗?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2.学生讨论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片段一:《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片段二:《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两个唱段在服饰、内容、打扮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3.师总结: 《海岛冰轮初转腾》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它属于传统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则是现代京剧的代表作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感受第九节——现代京剧。(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中的两个典型唱段,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探究两者的区别,从而引出新课课题。其中《海岛冰轮初转腾》为上节课学习内容,又起到复习回顾的作用,使本课内容与本单元内容融为整体。 三、新课: 1.简介现代京剧的概念:

对京剧艺术的传承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721108.html, 对京剧艺术的传承的若干思考 作者:张琳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 【摘要】京剧是我国五大剧中之一,且位居五大剧种之首,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其不仅体现了我国戏剧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京剧表演内容蕴含了传统文学、器乐学、历史学等多种传统文化,自形成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京剧不仅是我国戏剧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重新结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趋向的变化,很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京剧也是如此。本文主要就笔者对于京剧艺术传承所形成的几点思考进行阐述。 【关键词】京剧艺术;传承;思考 京剧真正形成于晚清时期,并且由于京剧在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方面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使得京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作为我国的国粹,京剧不仅体现了我国戏剧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京剧表演内容蕴含了传统文学、器乐学、历史学等多种传统文化,因此,京剧不仅是我国戏剧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日趋成熟,新兴文化的层出不穷,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审美趋向的变化,都对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因此,探讨京剧艺术在当下如何进行传承,对于京剧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要能够促进京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做到三点,即把握好时代发展和京剧艺术的关系,把握京剧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将京剧艺术的普及和普通教育结合起来。 一、把握好时代发展和京剧艺术的关系 京剧作为一种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艺术,其必然也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发展的,因此,京剧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而独立存在,其和时代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充分把握京剧艺术和时代发展的关系,才能够使得京剧艺术得以在当下有效传承。要把握好京剧艺术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就是要使得京剧的发展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让京剧艺术能够和时代发展有较高的契合度。就目前而言,应当要做好如下两点: [1]要促进京剧艺术市场的发展,京剧作为一种艺术,不管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个人的生存 发展,还是京剧艺术发展所需要的资源,都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而京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其物质来源又主要以观众市场为主,因此,京剧要能够积极将京剧艺术向外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京剧、喜爱京剧,愿意支持京剧艺术的发展,而且当前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京剧艺术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形式来进行京剧艺术的推广,这样不仅能够吸引一部分年轻观众,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融带来的独特体验。

中国京剧脸谱知识介绍

中国京剧脸谱知识介绍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京剧脸谱教案京剧脸谱教案课时:1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起源,脸谱文化,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学生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实践目标:1.准确的掌握到脸谱各方面的知识,对中国民间艺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2.通过课堂对京剧脸谱特点,色彩的学习,临摹或设计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二.课业类别:欣赏课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谱知识、京剧脸

谱赏析。 2.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3.难点:对京剧脸谱知识的掌握。四.教学具:1. 学生:脸谱资料。2. 教师:课本、京剧脸谱资料、图片、视频、ppt课件。五.教材分析: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脸谱艺术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三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京剧脸谱

京剧传承的文化责任

京剧传承的文化责任,不能只被梅葆玖们承担 2016-04-26 09:38:24 京剧的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昨天,梅兰芳之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在张君秋之子张学津、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去世之后,京剧名家传人就此又少一位。人们在纪念梅葆玖的同时,不免也会有些担忧,京剧的传承,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后,究竟会往何处走? 多年以来,京剧被定义为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使得京剧的戏剧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卫。但与此同时,过于强调京剧的文化属性,而淡看其娱乐价值,也使得京剧固守辉煌历史,却不得不面对市场日益冷清的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京剧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看似于事无补。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要在认知上有新的角度。艺术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当成保护传统戏剧的金规铁律。无论是直接传承人还是间接传承人,都承担了巨大的文化责任,甚至这责任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除了人的要素之外,艺术传承还要在纵向的时间线索上不能断裂,在横向的空间范围内有蒲公英式的广泛散播。 京剧是欣赏门槛较高的戏剧品类,这是公认的。可由于长期速食化娱乐的影响,当大量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几乎无理解障碍的作品或产品摆在面前时,非专业观众难免会舍弃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转而接受更直接的娱乐消遣。很少有人愿意去改变惰性,通过提升自己,来达到能够完整体会京剧之美的目的。于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状况产生了:传承人越是严肃、认真地向观众传递自己的京剧精神,观众虽然在口头上报以赞赏,但在行动上却往往敬而远之。 这不由让人反思,在京剧传承的时间线索上,究竟在哪儿出了问题。在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京剧信息的传播为何总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时才能引起公众关注?京剧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扩大观众群重现京剧辉煌还有没有可能?传统戏剧必须要牺牲掉一些固守的形式来延续生命力有没有必要?想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显然仅把京剧的冷清归罪于“娱乐至死”是不够的。 京剧的生存危机,在梅兰芳时代就有,所以梅兰芳才要在巨大的压力下推动京剧改革。也正是因为改革,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艺术,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30年在美国演出的巨大成功,也使得京剧拥有了一次流行于国际的机会。 当然,京剧那次良好的国际化开端带来的经验,并没有在后来被总结运用,因为,想真正在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演出市场上站住脚跟,京剧就必须要遵循商业演出的规律,必须要改革,甚至要大的改革,这对京剧根深蒂固的祖师规矩仍然是严峻的挑战。直到今天,京剧改革仍然是京剧人想要触碰又不敢触碰的命题——京剧改革带来的利益与改革带来的压力和伤害相比,人们更在乎后者。 媒体发达,公众对优质精神产品重拾兴趣,传统文化的时尚运作空间越来越大,京剧不是没有复兴的可能。京剧复兴的基础,当然在于对其精粹的认识,对其传承的重视,但需要做一些此前很少做的事情,比如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京剧,用不违和的技术来为京剧增加魅力,用新鲜的概念、创意,在推广、制作、审美提升等方面,扭转京剧下滑的颓势。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发展历程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孕育、成型、发展;四个时期: 孕育融合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各期时间大体为1780 ----1840年间。1840 ---- 1883年间。1883 ---- 1917年间。1917年后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京剧的发展分为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 孕育期: 徽秦合流 京剧霸王别姬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青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 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

大学生与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

大学生与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 人文学院汉语言142班彭照珺 5000214071 自四大徽班进京,京剧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它吸收了汉调、秦腔、梆子戏等古老艺术之精华,加以融合、锤炼、升华,成为了中国的国粹艺术。而如今这门艺术也与其它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冷落和忘却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鼎力振兴。 梅兰芳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虽然比较起其他的艺术形式,京剧200年的历史不算很长,但是京剧不像秦砖汉瓦可以保存在博物馆里,而是演员靠演出传承下来,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京剧艺术葆有青春活力,那么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不能生存到今天。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戏曲界的专业人士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比如京剧的“话剧化”、“时尚化”,京剧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等。2004年4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普遍的好评。还有报道说“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观众人群年龄下降了30岁,打破了年轻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的习惯,提高了年轻人审美情操及艺术品位。”这些煞费苦心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更多的观众看懂了京剧,让看戏的门槛变低,为京剧注入了年轻的血液。但如新编京剧《赤壁》这样被批为“娱乐至上、京剧成点缀”的也不在少数。有专家认为京剧的“时尚化”是一种迎合,即使是为了京剧的传播,所谓创新也应该有所保留,京剧应该有它自己的艺术规格,年轻人欣赏京剧是克服欣赏困难的一个过程,专家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从专业的角度让京剧更加通俗、普及化,而不是把京剧改成随便谁都能看懂的东西。在改革创新的同时要加强保留传统的意识,这也是很多戏曲名家和专家们的共识,关于京剧里面是否可以加入现代元素的问题,有记者采

京剧知识教学反思

京剧知识教学反思 近期,在讲解京剧知识一课的整个过程中,从开始备课,到指导学生收集、整合材料,直到最后课堂学习,通过对戏剧的表现形式、和行当角色,在戏曲中分辨不同的唱腔、不同脸谱的表现力等相关知识的讲授后,令我感受颇多。 如今大力提倡振兴京剧,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是一个新鲜事物,从学生初听《苏三起解》音乐走进教室,以此引入新课。教案备好后,经过反复研究,心里却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一节课能上完所有的内容吗?学生能不能听懂学习内容?”后来通过对京剧知识的整合,就想到,要介绍中国戏曲,不如从国粹介绍起,从基础介绍起,再利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再把学生的视野扩大。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介绍了京剧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对中国的国粹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我找了一些戏曲人物的图片,再配以京剧唱段和自己的演唱和表演,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的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趣也都被调动起来了。 (今后在课堂教学时,我要在导入新课方面多动些脑筋,以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投入其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感受二:材料收集,指导整合,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 因为京剧的内容比较多,而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我选择了尝试教学法实行教学。让学生们收集关于京剧各方面的资料,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涨,把收集到的资料打印下来交给我。再课堂上我分别的从京剧的行当、行当的唱腔、京剧的乐器、京剧的服饰对学生实行欣赏和讲解。经过几次材料收集、整合的指导后,在课堂学习时,的确达到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时常采用课前收集资料的方式,但课堂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今后要在学生整合材料的水平方面多加锻炼,以使这种方式能真正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14日/第008版 艺术 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 家论坛 12月10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在北京建国前门饭店梨园剧场举行。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主持。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审议通过,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此为契机,论坛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展开了讨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首先介绍了京剧申遗的相关情况。随后,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先后担任论坛的嘉宾主持,京剧界的专家学者周传家、孙萍、傅谨、解玺璋、李佩伦、刘彦君、周华斌、刘连群、陈薪伊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本报对论坛内容选摘刊发。 京剧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 千容(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此次京剧申遗的成功,可谓京剧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多是困惑在一个“遗产”上,认为京剧目前并非濒危,不需要投入过多过大的精力去贴上一个世界非遗的“标签”。对此,需要做些说明。 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原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调整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个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和濒危程度。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民族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创造的代表作。因此,不能因一叶“遗产”而障目。并非只有濒危才能申报和入选名录。能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考量的是该遗产的文化价值。 京剧的申遗之路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就开始组织京剧和非遗专家对名录申报要求和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在最初做申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走出误区。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遗产是创造者的,只有该遗产被持有人(包括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或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申报,才是正途。因此,在进行申报时,只有站在遗产持有者的角度叙述,才不至于错位。二是,向此前对京剧一无所知或从没有接触过的外国人描述京剧,必须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描述,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京剧的内涵。应该做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结论和文化真实基础上的说明文。 2009年8月底,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五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五个传承单位的确认书(确认声明他们知晓并自愿参与京剧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所有者所有权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等资料。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根据

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

说课《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 南城一中陈妍 一、说大纲 我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京剧》。京剧在我国戏曲中居于首要地位,被称为国粹、瑰宝。根据《大纲》要求,京剧是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在欣赏时要兼顾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京剧的同时,喜欢京剧,从而继承、弘扬我国的京剧艺术。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根据新课程理念,我筛选了《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及《智斗》两段京剧,从传统京剧的了解过渡到现代京剧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京剧艺术的特征,了解京剧艺术发展的里程。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爱好。 2、让学生初步懂得京剧音乐的发展、唱腔、行当以及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区别等相关知识。 3、通过聆听《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及《智斗》,了解唱段内容,感受、体验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资料,综合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音乐,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和品德三者的统一。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是什么?

老师概括:在世界上,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经历了八百多年的革新与发展,现存剧种有三百多种。其中,京剧具有最强的代表性,同学们对京剧了解多少呢?它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也是我国的国粹。(课件)国之瑰宝——京剧 设计意图:提升高度,引起学生重视,带动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1、老师检查同学们课前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讲述他们对京剧的了解和认识。如:京剧的起源、声腔、板式、伴奏、行当等。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2、(出示课件)老师进行归纳。 3、(播放图片)让学生指出图片中人物所扮演的行当。 设计意图:运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京剧中的各种人物行当。 4、欣赏传统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 由学生简单讲述剧情,老师出示思考题:剧中的人物属于哪个行当?(净行大花脸)里面运用了哪种唱腔?(西皮)这个唱段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包拯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正义形象),请同学们听后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欣赏。 5、播放视频《包龙图打坐开封府》,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老师概括并对作品进行分段演唱和详尽的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的板式、行腔和韵味。 6、欣赏现代京剧《智斗》 学生简单讲述剧情《智斗》,老师出示思考题:剧中表现了什么人物形象?各属于哪些行当?阿庆嫂(机智、勇敢—正旦);刁德一(阴险、狡诈—老生);胡传魁(粗鲁、愚蠢—正净)。运用了哪种唱腔?(这段唱腔均为西皮,多用摇板和流水板两种板式,摇板指节奏自由,流水板代表一拍。)

《京剧常识及欣赏》教学反思

《和京剧交朋友》教学反思 胡玉梅 《和京剧交朋友》设计意图着眼于京剧行当主要伴奏乐器脸谱及四大工夫的了解与学习,力途通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表演与欣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京剧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真正达到和京剧“交”朋友,使其终生受益。而整堂课下来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设想,于是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做为我本身来说,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素质,真正从学生利益出发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课堂上应用自如。上完这节课我认真的做了以下反思,对本堂课的得失稍做总结,以便以后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反思一:如何融洽的师生关系,建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我想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有种默契,有时不需说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他们都能领会。在课堂上我尽力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在关注他们,喜欢他们。这节课,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似乎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安排程序,使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紧凑而不忙乱,。然而学生却没被我“感动”。刚上课时教室里依然充满了紧张的气氛。直到下课学生也未能进入角色,真正的溶入到我的课中来。在课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哪出了问题?那天听了秦敏芳老师的课后突然发现在要想赶走师生的紧张情绪,建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像找开启一扇门的钥匙一样,只要找对了钥匙轻轻一拧,课堂的“和谐”之门便会向敞开,在设计中我准备了四把“钥匙”,我自信的认为它

足可以让我打开“紧张”之门,开启“兴趣之门”,走进“喜悦之门”,最终迈进“表演欲望之门”。而在试教时也非常圆满的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设想。因此我在上课之前“信心十足”“自信满满”深信自己的设计。正因为有这样的情绪存在所以在上课时当我用预期的第一把钥匙去开启紧张“之门”时突然发现“钥匙”错了接着又试了第二把第三把去“开启”,发现今天这扇门打不开了,当时我急了,在课堂中慌了神,自信一下就消失了。 那天李校长对此课做了很深刻的点评,她提出在课堂中教师应多一份机智,抓住课堂中很多生成的东西,巧妙地调控课堂,保留学生对音乐不同的见解,给他们留有自由想像的空间和讨论的余地。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兴趣”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是呀,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教研课和示范课,常常是把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很周到了,甚至要说的话,要写的字都早就准备好了。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呢?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观众。 我们想新教材实验中的备课时所涉及到的内容决不短视,我们不仅要想到从我们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要想到一种教学行为的实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形成会产生波及一生的深远影响。 反思二、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结合教材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包括来自学生家庭中的资源和从各种媒体获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