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_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_034c7665_bf
传统戏剧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京剧艺术
传统戏剧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京剧艺术传统戏剧的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京剧艺术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百年历史的传统戏剧形式,京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下,京剧艺术正积极传承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京剧艺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于19世纪末,经历了清代戏曲多样融合、各类音乐剧团的交流和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
京剧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优美的身段动作和绚丽的戏服妆容而闻名于世。
二、京剧的艺术特色京剧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唱指的是京剧特有的唱腔,念是通过唱词和念白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对话,做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作和表情,打是指京剧行当即武打和舞蹈。
这四个方面的结合,使得京剧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色得以展现。
三、京剧的传承困境与保护措施尽管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受众逐渐减少,面临着许多传承困境。
首先,由于京剧技艺深奥,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其次,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京剧等传统艺术的需求大幅减少。
然而,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设立专门的京剧学院等。
这些措施旨在激发年轻一代对京剧的兴趣,并确保京剧艺术得以传承。
四、京剧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和追求艺术的创新,京剧艺术正积极与现代化元素相结合。
京剧演员不仅在传统剧目中表现出更多的个人独特性,还创作了许多现代题材的作品。
此外,京剧在舞台美术设计上也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得舞台效果更加精彩和丰富。
这种与现代社会结合的努力,使得京剧艺术得以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
五、京剧走向国际舞台京剧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京剧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京剧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艺术形式,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了近两百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传统的京剧文化也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京剧文化,成为了广大文化爱好者和传统艺术领域专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具有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点,从京剧的表演形式入手是非常必要的。
传统的京剧表演形式,常常被认为是过于古板和死板,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因此,京剧表演形式的更新和改革,是保持京剧文化生命力的关键。
从表演技巧的角度来看,京剧的传统艺术表演技巧无疑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唱”即是歌唱,指演唱京剧曲腔;“念”即是朗诵,指念白词和唱词之间衔接的语调部分;“做”即是表演,指演员在舞台上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打”即是武打,指剧中武打动作表演。
这四种表演技巧相互融合、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效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唱、念、做、打”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有些京剧表演艺术家尝试将现代舞蹈和京剧表演技巧融合起来,形成了更具现代感的艺术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年轻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还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和传播渠道。
京剧作为一种高度综合、多元化的艺术形式,需要更多的开放式舞台和传播平台,为观众呈现更多元化、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表演形式。
目前,通过文化节、文艺活动和电视剧等多种形式,京剧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宣传。
但是,有效利用现代文化产业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推广京剧文化,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将有助于京剧更深入地融入现代文化发展中。
再次,现代社会中的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还需要加强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京剧文化是一种高度综合、复杂、深刻的艺术形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
谈京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谈京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京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演形式,由于其文化内涵丰富,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
继承方面,其核心是传承传统的表演技巧和文化基因,加强传承的渠道,建立以师徒指导传承的机制。
一方面,传承是由老一辈的艺术家用“教学”来传授、分享自己一生的艺术积累,使后辈学生忠实而严谨的接受传统“表演技艺”的传承。
另一方面,在艺术机构和艺术学习机构中也积极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发展方面:京剧既要坚持“纪律”,又要增加“色彩”。
这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中鼓励创新,并用拓展和革新的思维去表现和演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紧密结合,把京剧的形式和内容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为了实现京剧的艺术发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交流和沟通,以适应当今的市场化环境,不断拓展京剧的受众群体,促进老一辈与新一代的对话。
;。
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处
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处
京剧是中国神奇的文化瑰宝,它历来是中国音乐艺术的领导者和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然而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传统和现代文化冲突,京剧在近年来出现了衰落的现象。
当今社会面临着西化浪潮和现代化压力,京剧表演更加注重不是传统服饰,而是融合新的人文元素。
目前,京剧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有现代感的表演和新的综合形式,如舞蹈、音乐、武术等,使京剧更有吸引力和新鲜感。
实际上,有很多措施可以推动京剧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古典京剧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考虑进去,并加以护理。
其次,应注重对京剧的技术传授,培养和提供传统文化艺术的高级人才,进一步发展京剧为一门高深的综合艺术。
最后,应积极开展各种新的京剧形式,进一步发展京剧,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的精神文化。
总之,围绕新的理念发展京剧,重视传统文化,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开发,将有助于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达到精神上的高度和文化上的尊贵地位。
京剧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京剧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文化中传承与发展着。
本文将探讨京剧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从历史传统、教育、表演形式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京剧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源于其丰富的历史传统。
京剧起源于北京的宫廷曲艺,最早能追溯到18世纪的乾隆年间。
多年来,京剧通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音乐曲调和服装造型等特征。
这些传统元素为京剧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现代的京剧演艺扩展了广阔的舞台。
其次,教育是京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京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需要专业的教育培训来传承。
通过成立京剧学校、开设京剧专业课程和培训班等方式,可以培养更多的京剧艺术人才,并推动京剧在现代文化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将京剧纳入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中,有助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京剧,培养对京剧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推动京剧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
再次,表演形式是京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舞台表演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京剧开始尝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平台上推广和展示京剧,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和喜爱京剧。
此外,京剧演员也在创新舞台表演形式,通过融入现代舞蹈、音乐等元素,使京剧更富有时代感和吸引力。
最后,社会需求推动了京剧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京剧得到了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保证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此外,京剧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和慈善演出,为社会做出贡献,增强了京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京剧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推动。
通过传统的历史传承、教育培养、创新的表演形式和社会需求的支持,京剧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热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京剧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下文中,本人将结合京剧文化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分析其传承与发展状况,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历史背景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起源于北京地区,形成于清代中晚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京剧的剧本、唱腔、音乐、表演、服装等方面融合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和形式都十分精致,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
京剧在历史上曾经是皇家宫廷的专用娱乐形式,直到民国时期,才得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二、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于京剧文化的热爱度不断提升。
京剧剧场和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京剧艺术家们也在精益求精地推广和创新京剧表演形式。
然而,实际上,京剧文化在继承和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1.传承不畅,人才不足京剧表演是一个需要传师授艺的艺术,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传承不畅,传师授艺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京剧艺术家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此外,京剧艺术家的生活压力和市场竞争也高,因此许多年轻艺术家并不选择继承京剧艺术。
2.观众群体老龄化长期以来,京剧的观众以老年人居多,年轻观众相对较少。
老年观众的热爱和支持对京剧传承发展至关重要,但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老年观众人口的减少以及对京剧产生兴趣的年轻人群体相对较少,这样就存在一定的代际断层。
同时,京剧的表演形式和语言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容易造成年轻人观众的疏离和厌倦。
3.创新不够,发展缓慢虽然京剧艺术家们也在尝试进行有效的创新和变革,但整个行业的创新力度相对较弱,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京剧艺术家们不太善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对于观众的反馈也有一定的不够敏感,因此难以与时代保持同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改进:1.传承机制建设应该制定科学的传承和培养机制,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促进京剧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古代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古代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已经成为中国的国粹,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京剧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京剧却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持续地传承和发展。
古代京剧的历史京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有许多剧种在中国各地出现,如昆曲、汉剧、秦腔等等。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昆曲,它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剧种,有着优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在明朝崇祯时期,北京城发生了大火,昆曲的表演官府被摧毁,这使得昆曲在北方地区的表演受到了影响。
在清朝初期,康熙时期的皇帝为了丰富宫廷文化生活,邀请了昆曲演员来到北京表演。
这些演员在北京表演昆曲时,受到了北京百姓的热情欢迎,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戏曲剧种,就是京剧。
京剧的真正发展始于光绪年间,当时,一位名叫梅兰芳的京剧演员在师从李少春后完善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并走出了北京,在中国各地和海外都得到了反响。
梅兰芳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巨星,他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后来京剧演员学习的楷模。
传承梅兰芳是京剧艺术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他之后,新一代京剧演员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
这些年轻的演员,有些人通过研究古代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京剧的根源,创新演出方式,发掘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比如,侯跃琴就是一位将古典文化和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演员。
她的表演风格具有独特的时尚元素,让年轻人也能够迷上京剧。
同时,如今的京剧也已经与数字化技术交相辉映,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灯光、音响、舞美设计等,不断提升表演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让京剧展现出更加现代和时尚的一面。
发展现今,京剧因为技术与文化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表演技巧和美学标准。
受到全球各地的欢迎,京剧不仅在中国,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四大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特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
为了使京剧得到传承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传承京剧经典作品。
京剧经典作品是京剧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要加强对经典作品的研究,保留和传承优秀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
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适应现代人群审美的新作品。
2. 培养和选拔优秀演员。
跟随着科技的进步,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标准变得更加苛刻。
京剧演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素质和舞台表现力。
同时,要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选拔,使他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创造新的艺术价值。
3. 推广京剧文化。
要加大对京剧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拓展京剧的受众群体。
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展览等多种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并接触京剧文化的魅力。
4. 加强合作交流。
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吸收先进经验,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的表演特色,将京剧文化引入到国际舞台。
这有助于丰富京剧文化和艺术内涵。
总之,京剧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
只有在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才能让这一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浅谈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者:骆文娜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3期【摘要】京剧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她蕴含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传递,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分析了京剧发展面临的困境,并对京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剧;传承;发展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她蕴含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和民族精神的维系传递,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文化发展的迅猛态势和观众审美选择的多样性,使京剧艺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当下,京剧的观众越来越少,尤其是青少年观众极少,社会影响力每况愈下。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京剧,如何跟上新时期改革创新的步伐,焕发新的风采,进而实现自身的振兴,一直是文化界所苦苦思考的重大课题。
如何让新一代年轻人了解、认识、喜欢京剧,并通过他们把京剧国粹传承下去,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课题。
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包括京剧在内的各个艺术领域的总要求,然而京剧艺术如何改革创新,这不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也是每个热爱京剧艺术的人的分内事。
如今,活跃在京剧舞台的剧目仍以传统戏为主,这当然是维持京剧影响力较稳妥的方式。
京剧的文化遗产
京剧的文化遗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京剧的起源与发展、表演形式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京剧起源于18世纪的北京,是由当时流行的“四大坊”戏曲演出形式发展而来。
京剧融合了中国戏曲中的多个流派,如晋剧、湘剧、秦腔等,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京剧在清代乾隆年间开始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鼎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演出结构和表演形式,同时吸收了西方戏剧的影响,丰富了表演技巧与舞台效果。
20世纪以来,京剧又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保持了其活力与魅力。
二、京剧的表演形式京剧以歌唱、念白、做功、舞蹈四种表演方式为基础,结合了多种表演艺术,如杂技、魔术等,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表演体系。
1. 歌唱京剧的歌唱是其最为重要的表演方式之一,分为唱腔和咏板两种形式。
唱腔以锣鼓和管弦乐器的伴奏为基础,运用高亢激昂的发声技巧,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咏板则是更加抒情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字正腔圆的吟唱方式演绎。
2. 念白念白是京剧中的对白形式,既起承又转合,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念白要求演员声音洪亮、音调准确,能够准确传达剧本中的语义。
3. 做功做功是京剧中的动作表演,包括拳、剑、棍、梆子等多种功夫形式。
京剧的做功注重形神兼备,既追求舞台效果的美感,也要求演员展示出身手的灵活与功夫的精湛。
4. 舞蹈舞蹈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舞打、舞剑等形式呈现。
京剧的舞蹈注重身段的协调、形态的美感,通过舞蹈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心情与情感。
三、京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首先,京剧通过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国粹的象征。
京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国内外观众乐于接受和欣赏的艺术形式。
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京剧作为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探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京剧艺术的传承京剧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京剧形成以来,通过世世代代的艺人传承和学习,京剧的表演技巧和剧目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首先,京剧艺术的传承体现在表演技巧的传承上。
京剧表演以脸谱、唱腔、身段等独特的表演手法为基础,经过世代的传承与学习,使得这些技巧得以保存并且不断完善。
此外,京剧的传承还体现在剧目的传承上。
许多经典的京剧剧目如《红楼梦》、《白蛇传》等,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研究和演绎,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
二、京剧艺术的创新尽管京剧具有深厚的传统背景,但它也不断在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京剧注重对经典剧目的创新演绎。
艺术家们通过对剧本和角色的重新解读和演绎,使得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另一方面,京剧还积极吸收和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为观众呈现出全新的视听效果。
例如,京剧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和光影效果,使得演出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三、京剧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所起到的作用京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京剧艺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经典剧目的演绎,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其次,京剧艺术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例如,京剧与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使得京剧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此外,京剧艺术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各地的观众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京剧艺术既传承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推广。
通过对经典剧目的传承和创新演绎,京剧艺术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京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京剧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批优秀的传承人。
京剧是一门高度技艺性的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传承人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表演经验,才能够将京剧的精髓传承下去。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京剧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京剧的传统教育,成为优秀的京剧演员和传承人。
京剧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传承环境。
京剧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需要有一个传承的场所和环境。
我们需要加强对京剧剧院和文化机构的支持,让京剧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和传播渠道。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京剧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
京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思路。
京剧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但是我们也需要让它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剧本、改编故事、加入新元素等方式,让京剧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等方式,让京剧文化更加广泛地传播和接受。
京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加强对京剧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加强对京剧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思路,让京剧文化与时俱进,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京剧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简述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起源于北京,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融合了唐代杂剧、明代昆曲和清代秦腔等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以皇家院线为中心的戏曲表演逐渐兴起。
京剧最初是由四大戏曲剧种:昆曲、秦腔、演曲和豫剧相互融合而成。
其中,昆曲为京剧提供了精湛的唱腔和动作表演,秦腔贡献了舞台布景和音乐伴奏,演曲和豫剧则为京剧注入了更多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类型。
在发展过程中,京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它注重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强调演员的嗓音、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协调。
京剧的表演风格严谨而庄重,动作刚劲有力,表情丰富多变。
演员的表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丰富的唱腔、舞蹈和功夫技巧。
此外,京剧还注重彩色脸谱的运用,通过不同颜色的脸谱来区分角色的性格和身份,增加戏剧冲击力。
近代以来,京剧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
总的来说,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它的起源和发展,既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程。
京剧的独特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世界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京剧艺术传承千年的华夏音韵
京剧艺术传承千年的华夏音韵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其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京剧艺术得以传承至今。
这一传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剧目、技巧和表演方式的沿袭,更是对华夏文化和音韵的传承。
一、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京剧艺术起源于明代宫廷音乐,并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它融合了多种曲艺、舞蹈和戏曲表演形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和风格。
在北京,京剧不仅仅是一种演艺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成为了代表中国的艺术门面。
二、京剧的表演形式和特点京剧的表演方式独具一格,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要素。
即:唱腔、念白、做功、打击乐器。
演员们需要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的技艺,将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排练,展示了戏曲表演的高超艺术水准。
三、京剧的华夏音韵传承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传统音韵的丰富和华夏文化的底蕴。
不仅在唱腔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曲艺的特点,同时在剧本和演出中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京剧的角色扮演、舞蹈和服饰等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京剧传承与创新尽管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但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的瑰宝,许多文化机构和学校纷纷开设京剧相关的培训和课程,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
此外,一些京剧演员和团队也积极探索创新,在保持传统的同时融入当代的元素,吸引更多观众。
五、京剧的国际传播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通过海外巡演和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京剧的精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达与认可。
许多外国人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亲自学习和演绎京剧,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六、京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承和展示中华文化的载体。
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和魅力。
京剧不仅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更在无形中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丰富了人们内心的世界。
试论京剧的继承、创新和改革发展
试论京剧的继承、创新和改革发展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发展历史上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体现了中国民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精神。
在几百年的历史上,京剧不断地继承、创新和改革发展,充斥在中国的文化生活中。
京剧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表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特色。
首先,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它源自中华民族高度发达的古老文化,继承了古代说唱文化和历史,从原始时期到中国古代诗词、故事和戏剧,再到前现代话剧展示,京剧学术渊源深远,历史连绵不绝。
其次,京剧丰富了古老的文化遗产,通过多元的文化传播,让民族本土的文化得以发展壮大。
此外,以滑稽、新奇闻为主要情节的京剧主要有对联、文宣话、剧三种形式。
有了多种形式的继承和创新,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使得它更加具有吸引力。
此外,京剧也在保持传统文化,同时进行创新发展。
从1920年代开始,有新概念、新形式和新结构的京剧称为《新京剧》,这把传统文化表演又推向了新高度,使京剧创新得以实现,也让观众产生全新的感受。
例如,《珠光宝气》、《水浒传》、《神捕》、《倒台》等,其中的情节、招牌动作也发生了变化,塑造出更加逼真、生动的表演效果。
而《新京剧》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让传统文化更加受欢迎。
再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京剧也进行了改革发展。
在扩大观众群方面,不仅仅体现为在内容上增加了舞台经典,形式上也开始向现代舞剧方向发展,增添了更多的表演色彩,而把艺术形式更多元化,这也促使了观众更关注了起来;在技术层面上,京剧也配合着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也在进行了现代化的发展,这样也让观众更好的去观赏京剧,而观赏的体验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总而言之,通过继承、创新和改革发展,京剧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特色,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同时也促使它更加具有吸引力,让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京剧的发展把古老的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度,也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引起了新一轮的关注,也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0830******* 徐玏传承与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对于京剧也不例外。
传承什么,如何传承,保留什么,又如何保留,是老一代京剧工作者,新生京剧演员,以及一大批有志于传承中国文化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此,作为一个初识京剧的半个门外汉,我只是怀着一颗不让中国文化精髓流失的心以及一些外者的观点简单提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面对当今的全球化浪潮和以国家软实力支撑的国外文化的强势侵袭,如果京剧不发展,必定难以吸引青年观众,失去课传承者,京剧的传承也将举步维艰。
韩国的韩剧,日本的动漫,欧美的音乐都让年轻一代狂热万分。
而京剧,即使目前在一些如中国人大,北京大学,复。
心的冲突和外部的矛盾,这些都是导演创造心灵的舞蹈,展现意识流动和心理猜测的有力手段。
第二,舞台样式的独特性,一戏一样导演风格也应当更加被强调。
辛亥革命时期的时装戏中,西洋镜框式的剧场被引进戏曲,奠定了此后演剧场所的基本形式,同时对戏曲的舞美、表演也产生了初步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样板戏、新编历史剧中,舞美布景尽管延续了西洋话剧的艺术形式,但大多不过是起到点明环境和烘托氛围的作用,与表演大多不直接发生关系。
第三,对其他艺术元素我们也应当合理地吸纳。
随着新创剧目题材内涵较以往而言更加宽泛和深邃,传统戏曲舞蹈已不能适应或完成新创剧目渲情达意的需求,舞蹈以及新的演奏乐器都可以被引入戏剧。
如最近流行的交响乐演奏等等。
总而言之,中国京剧发展,需要中国文化开放的心胸以及从事京剧事业者以及京剧爱好者较强的创新思维和改革的胆量。
一些京剧老工作者坚持经典的剧目和表现手法是不好的。
尽管传统的必定是精髓的,但那不都也是从很多曾经的作品中经过时代和观众的筛选而留存下来的吗?在新的优秀事物产生过程中总会有大量将被淘汰的不可行的东西与之伴随,如果我们因为见到那些不可行的芜杂而否定革新,便会让京剧的未来从手中溜走。
然后,我谈一下对于京剧传承的看法。
我们必须明确,需要传承的不只是京剧(特色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本身,更是其核心的中国文化精髓以及老一辈戏曲名家的“态度”、“精神”以及“品格”。
中国京剧跻身世界“非遗”行列
中国京剧跻身世界“非遗”行列中国京剧跻身世界“非遗”行列本文关键词:跻身,行列,中国京剧,世界中国京剧跻身在世界上“非遗”行列本文简介:2021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审议中国京剧申遗项目时,与会的24个成员国一致通过,毫无疑义地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册”。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成功申报更加昨天困难的今天,中国京剧的全票通过实属中国京剧跻身世界“非遗”行列本文内容:2021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
审议白苞申遗项目时,与会的24个成员国一致通过,毫无疑义地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常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项目的要求更为高,成功申报越来越艰难的今天,中国京剧的全票通过实属难能可贵。
而在220年前,同样是一个秋天,四大徽班正陆续返京为出关乾隆祝寿,中国京剧由此开始形成。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申报独特民族艺术形式的中国京剧与世界遗产,面临的困难着实不小。
它必须跨越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差异,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简洁明了,使之可以感受、可以理解,更可以沉醉。
从2021年8月起,北京市文化局就开始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
提交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确认书的事先知情和自愿认可单位等。
其中最难的就是申报书。
先后请了十几位京剧和非遗方面的一百多名专家,修改了无数次,几乎是一字一句地斟酌。
当“京剧”和“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消息传来,为付出了长期艰辛努力的中国代表团个个激动万分。
率团与会的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面对科枫记者专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达到了期望的目的,大家都很高兴。
”这段关于京剧的介绍熔铸了无数人的心血:“京剧是融唱、念、做、达梅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
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京剧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被尊为“国粹”。
它从表演、写意、虚实等不同的方面,以超脱舞台局限,使京剧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
如今,京剧逐渐走向下坡路,所以京剧要不断弘扬创新。
追回京剧昔日的光辉,使京剧被更多人接受,需要我们大学生积极探索努力弘扬,这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京剧;传承发展;大学生自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京剧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二百年里,京剧发展迅速,经历了形成自己的风格,逐渐成熟,到二十世纪发展到了鼎盛的过程,成为了中国的国粹艺术。
而如今这门艺术也与其它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冷落和忘却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鼎力振兴。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的音乐、文学、历史以及传统的审美无不在京剧上面有所体现。
在当今流行文化盛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呢?梅兰芳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
”虽然比较起其他的艺术形式,京剧200年的历史不算很长,但是京剧不是像秦砖汉瓦可以保存在博物馆里,而是演员的靠演出传承下来,如果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京剧艺术葆有青春活力,那么这门古老的艺术也不能生存到今天。
任何国家的文化艺术都不能一成不变的封存在博物馆里,要生存就要有所发展,有发展就有变革,但要怎样变革,以什么样的尺度变革是很困难的问题。
为了让京剧更好生存在众多现代艺术中间,近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戏曲界的专业人士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比如京剧的“话剧化”、“时尚化”,京剧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等等,这些煞费苦心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让更多的观众看懂了京剧,让看戏的门槛变低,为京剧注入了年轻的血液。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张尧:“但是如果是青年人,他们想要了解的话是需要一定途径的。
作为国家的政府和国家职能部门,一定要通过一些平台给年轻人和学生去介绍,这需要我们各方面的人员,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比如说,京剧进课堂并不是为了培养京剧戏迷,只是让他了解京剧以及其他地方剧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14日/第008版艺术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12月10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北京京剧院承办的“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论坛”在北京建国前门饭店梨园剧场举行。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由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主持。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审议通过,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此为契机,论坛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题展开了讨论。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首先介绍了京剧申遗的相关情况。
随后,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华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北京京剧院原副院长陆翱先后担任论坛的嘉宾主持,京剧界的专家学者周传家、孙萍、傅谨、解玺璋、李佩伦、刘彦君、周华斌、刘连群、陈薪伊在论坛上做了主题演讲。
本报对论坛内容选摘刊发。
京剧申遗倾注了心血与努力千容(北京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11月16日,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剧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京剧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和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此次京剧申遗的成功,可谓京剧20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多是困惑在一个“遗产”上,认为京剧目前并非濒危,不需要投入过多过大的精力去贴上一个世界非遗的“标签”。
对此,需要做些说明。
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原来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调整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两个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文化遗产的存续状态和濒危程度。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是民族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文化创造的代表作。
因此,不能因一叶“遗产”而障目。
并非只有濒危才能申报和入选名录。
能否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考量的是该遗产的文化价值。
京剧的申遗之路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
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就开始组织京剧和非遗专家对名录申报要求和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
在最初做申报工作的时候,我们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思路的转变,走出误区。
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遗产是创造者的,只有该遗产被持有人(包括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或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申报,才是正途。
因此,在进行申报时,只有站在遗产持有者的角度叙述,才不至于错位。
二是,向此前对京剧一无所知或从没有接触过的外国人描述京剧,必须避免过度的技术性描述,力求用浅显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京剧的内涵。
应该做建立在正确的学术结论和文化真实基础上的说明文。
2009年8月底,我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京剧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五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全国五个传承单位的确认书(确认声明他们知晓并自愿参与京剧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所有者所有权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声明等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馈的修改意见,我们组织专家修改申报文本,补充完善申报材料并提交。
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附属机构针对京剧申报材料出具了最终推荐草案。
7月,我们组织讨论确定推荐草案中的京剧定义和说明,回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了京剧申报的全部工作。
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中,24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在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提升对京剧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京剧保护的力量和途径;推动和协调政府、有关院团、社会组织、传承人、学校和研究机构、京剧票友以及普通民众,开展和参与包括不同地区和流派的京剧艺术的传承、资料整理、学术研究、实物征集、交流合作、排演场地维护和建设、国内外宣传展示等工作,进一步改善京剧生存的文化生态。
以此为契机,北京市文化局将组织举办系列活动。
12月6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电视台举办了“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庆典活动”暨“国粹生香——2010北京京剧票友段位评授季”授段大典。
之后还将举办“椿树杯”历届获奖者展演活动、大学生京剧电视知识大赛、“天下京剧”摄影展、正乙祠《梅兰芳华》京剧驻场演出等京剧庆典系列活动。
申遗本身并不是目的,为的是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京剧将薪火相传,它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坚持对京剧实施“活态保护”周传家(戏剧评论家)京剧形成虽然不过200年的时间,但它的根基却异常坚实而雄厚。
京剧具有总体的写意性,以形传神,物我渗透,将生活的自然形态提炼概括为节奏鲜明、韵律严整的程式,大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京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不遗余力地追求美。
京剧表演千娇百媚,美轮美奂。
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要融入美的氛围之中。
京剧艺术具有现代性,可以与时俱进地焕发活力,从而成为推动历史、影响现实的精神力量。
京剧所蕴藏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能够为民族魂魄的振作、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价值观念的再造、民族文化的复兴提供营养和资源,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和谐的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定实施“活态保护”的策略。
让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活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活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活在史料记载里,而且活在现实的舞台上;不仅活在专家的象牙塔里,而且活在民间。
总之,不仅活在被抢救的静态传统里,而且活在动态的发展长河之中。
对京剧实施“活态保护”,就要坚持京剧的原创性,认真进行抢救、恢复和重建;就要强化京剧的主体性,注重京剧人才的保护、培养和引进;必须突出京剧的双向接受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必须坚持创新,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必须要有全球观念、世界眼光,大力向世界展现京剧的古典美。
演、学、研、对外传播四位一体孙萍(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如何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明确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明确谁是传承工作的主体单位问题。
改革体制,当然是为了促进文化,而不是降低文化含量,更不是消解文化,尤其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言。
严格来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不能只是交给剧团,因为剧团是经营性演出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在一定意义上恐怕是不能结合的。
传承的任务应该交给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的身份认同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血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涉及到他们的改革,不可不慎。
在进行市场开发的同时,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盲目、破坏性开发。
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进行保护,应该实现艺术展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演、学、研)、对外传播四位一体。
在国外传播推广京剧十几年的经历告诉我,西方戏剧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虽然不能照搬到中国传统戏剧里来,但其系统性、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
在戏剧创作的合作交流中,很多国外同行拿着他们成套的理论著作来参照,而我们没有可与之相应的理论支撑。
京剧专门人才不仅包括传承非遗的艺术人才,还包括熟悉艺术本体的专职非遗管理研究人员。
他们应对表演艺术本体有着相当的熟悉度,同时又对既有研究成果有着较强的把握能力,还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管理经验。
这种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恰恰是现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中所缺少的。
经典剧目和传承人是珍贵遗产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北京这座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京剧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说明它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有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卓越成就。
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自主持,历经17年完成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为京剧保留下了300多出重要的剧目。
由原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倡导并推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京剧流派班,为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略。
文化部数年前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遴选工作,为入选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安排的财政支持,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都体现了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近年里确实得到了政府特殊的关注。
京剧表演的传统手法,尤其是将这些手法运用于戏剧情境的经典剧目,以及拥有特殊表演技艺的演员和演奏者,他们是活的最值得珍惜的遗产。
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
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化的环境里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看,政府以及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自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
传承与保护京剧,培养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包括乐师),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潜心于努力传承经典剧目的环境,通过种种有效的手段,激发他们自觉传承京剧艺术的积极性,京剧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保护不应损伤京剧本体解玺璋(戏剧评论家)如果说京剧申遗成功对京剧来说是个福音,那么,首先不在于京剧可能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得到更多的钱,而是获得了一次对百年来京剧变革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有了重新确认究竟哪些是属于京剧“原汁原味的东西”的理由。
如果说,有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被我们丢弃或束之高阁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它们找回来?京剧的确新了很多,也变了很多,但是,有多少东西沉淀为京剧的遗产和传统,融入京剧本身,成为京剧的一部分?对京剧来说,要解决如何对待遗产或者说传统的问题,先要解决如何对待创新或者改革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对百余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京剧变革进行一番彻底的清理,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扬弃,都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